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凭什么让我宁舍生命不舍三宝?——【ZCKB】《释量论·成量品》22(上) Back

凭什么让我宁舍生命不舍三宝?——【ZCKB】《释量论·成量品》22(上)

文殊密语 2021-08-1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22

(上)



上集回顾

为什么修心像炼金,而不是像烧水?——【ZCKB】《释量论·成量品》21 (下)

本集讲记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22 —— 精彩问答!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释量论·成量品》。

 

大恩S师在上课之前,也是讲到了学习本品的必要性。作为佛法的修行者来讲,信心是主导。如果没有信心,难以趋入佛法的修行中。我们真实皈依三宝的因就是信心,如果没有信心怎么可能皈依呢?皈依的本性就是要我们遣除怖畏,凭什么可以遣除怖畏呢?因为相信皈依的自性可以遣除,所以我们就皈投依靠它。

 

皈依的自性就是皈依处,可以作为依靠的地方。比如房子、大树,或者家里的父母、子女等等,这些都是皈依处。为什么呢?我们遇到了刮风下雨,房子就是我们依靠的地方,我们担心身体被雨淋湿等方面的怖畏就可以遣除,或者对于漂泊在外的人,家庭是一个安全的地方,也可以遣除怖畏。为什么可以这样呢?我们对它们有一种信任。出于信任的缘故,才可以把我们的身心交给具有这些自性的法,这是普遍意义上的皈依。

 

平时我们讲的皈依处是三宝,其他世间的皈依只能暂时性帮助我们遣除怖畏,让我们的心感到安全,或者获得温暖可靠的依止处,但这些都是轮回法,只能从某种比较浅的层次上,做我们的一个皈依处,不是究竟的皈依处。

 

我们观察这些法为什么不是究竟皈依处?因为这些法本身就是无常的有为法,也是一种有漏法,所以怎么可能作为一个皈依处呢?它自己都要变化,也会失去的,不可能作为真实究竟的皈依处。在寻找皈依处的时候,要把世间的天神等其他有能力的对境都去掉,因为他们也没有摆脱痛苦、烦恼,怎么可能作为究竟的皈依处呢?暂时可以,究竟不行,这方面我们要理解。

 






前面讲了,我们要找的皈依处,具有某种值得信赖的地方。因为生起了信心,所以就去皈依它。我们要把三宝作为究竟皈依处,也需要有一种让我们生起信心的地方。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到底哪个地方可以让我们完全的信任,能够把我们的身心,乃至生生世世的信心都投到这个对境上。如果不知道,我们的信任就是摇摆的。它凭什么可以作为你的依靠处,到底哪个方面值得信任?到底这种信任是一个阶段的信任,是某方面的信任,还是全方位的信任,或者永恒的信任?我们要观察三宝和世间皈依处的不同之处。


我们不学习就不会知道这些,就像我们皈依房子等东西,就是知道它们具有某种功德,能够帮助我们遣除一些麻烦、怖畏,之所以皈依,是我们了知了它所具备的特征以后皈依的。


作为一个佛弟子要修行,皈依三宝作为入门的基石、趋入佛法的第一步,凭什么我们就要这样去做呢?所以我们就要去学习,如果不知道三宝具有何等功德,没有一个真实的,让自己信服的理由,那我们在皈依的时候,就会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不好,看到大家都皈依,自己高兴的时候一阵风似的也跟着去皈依,时间长了之后,自己心也就淡下来了,以这种信心作为修行的基础肯定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摇摆不定,没有一个稳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要反反复复地观察三宝具有什么功德,这对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

 

我们皈依三宝,也要生起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于何处呢?必须要通过闻思修行,对于所皈依的对境产生高度信任。因为它不是阶段性的,而是恒常不变的,这方面我们必须要知道。为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它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皈依处,这一世你可以皈依它,下一世还可以皈依它。因为它作为永远皈依处的自性是不会变化的,不像一个世间人一样,这段时间很好,过了一段时间,他自己都破产了,没办法再庇护我们了,这是随阶段性的。

 

三宝不是阶段性的,第一个是恒常不变的,第二个是全位的作为我们的皈依处,尤其是从修道的侧面,能够让我们离开痛苦的自性,三宝是永远不变的皈依处,所以必须要抉择佛法僧三宝的自性。它到底是怎么样,从哪个方面可以成立,这些我们都要了知,这方面称为皈依。

 

有了这种信心,就可以发起皈依心;有了皈依心之后,誓言就会坚定下来。凭什么让我宁舍生命不舍三宝?它凭什么值得我这样去做呢?生命那么可贵,遇到违缘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不能舍弃三宝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自性值得我把生命交付出去?这种一心皈命看起来容易,真正来讲不太容易。有些人前世可能做过大量的修行,所以今生当中天生信心就很稳固,经得起观察。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退失的,这种人并不多。

 


如果与生俱来的信心不是那么强烈,那就必须培养。怎么样培养呢?就是如实了知三宝所具有的功德自性,才能让我们真实地对于所皈依的对境,视为生生世世的皈依处,或者今生的生命不重要,生生世世修行才重要。今生当中的皈依处是三宝,到了下一世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这是不会的。它就是永远的,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我们皈依它,肯定是自性周遍的。这种能够引导、庇护我们的法相永远不会变化。我们要找一个非常可靠、究竟的皈依处,只有这样,我们的信心才稳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自内心发誓宁舍生命不舍三宝。如果有了这种信心,念不念十万遍皈依都可以。因为我们念诵十万遍皈依就是要引出这种决心、誓言来。

 

皈依的本体是什么?皈依的真实本体就是一种誓言,就是我要皈依三宝永远不会放弃,这么强大的决心就可以成为修道真实的基础。从这里开始完完全全地依靠三宝修行,发菩提心,后面的修行就会慢慢由此展开。从这方面来讲,我们信心就很稳固了,而且不单单是入门时需要信心,趣入佛法之后,内心不间断地生起证悟的功德,也是通过自己的信心去相应的。

 






信心也是一种清净心。为什么是清净心呢?因为对于清净的自性产生相信的心,这种心就是清净心。法界是清净的,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是清净的,我对于这些清净的本体产生的信心,从某个侧面来讲,这种信心也叫清净心。因为只有清净的心,才可以和清净的对境相应。如果对境是清净的,我们的心不清净,为什么不清净呢?因为里面还有很多怀疑、邪见,这种心相续就没办法和清净的实相相应。

 

如果我们对于清净的实相,或者清净实相流现出来的三宝,产生了信心的话,这时我们的心就是清净状态,在这种清净的状态下修行就会很容易相应于实相,这和我们证悟心本性的实相是息息相关的。究竟来讲,三宝自性也是我们的心性,心性也是三宝自性。如果我们对三宝自性生起了决定的信心,在了义的教言中说,在真正的内心当中,本具三宝功德。这时自己的本性完全现前了自性三宝,就可以有一个非常直接的助缘,这是通过了知外在三宝,慢慢回归到自己的自性。外在三宝也就是我们自己本具的三宝自性。如果要了知自己具有的三宝自性,首先要了知出现在自己面前的三宝到底是什么状态,慢慢在修行的过程当中,这种信心就会越来越相应,这些对于我们修行来讲非常重要。



大恩S师也讲了,想要生起坚定的信心,要不然是自己证悟了之后现见实相,这时绝对不可能产生邪见,这种信心是高质量的,属于圣者的境界,初学者还没有证悟实相怎么办呢?也可以通过系统的闻思,产生不退转的信心。《成量品》中讲的方法,就是成立佛陀是量士夫。我们通过循序渐进地推理,逐渐会知道佛陀是可靠的,他讲的所有修道的基础、原理、方法,都是经得起观察的。为什么可以成佛、成为量士夫、无欺惑处,都会一步一步帮助我们推理出来。第一步推的是悲心究竟,入道的最初是修悲心,通过生生世世的串习,让悲心达到极致,悲心圆满之后,智慧就圆满了。

 

我们通过一步步的推理就会知道,佛陀所修的法,也就是说我们导师的足迹,完全是可以找到的,不是说丢给你一个天神,他到底怎么样?不知道。他是怎么修成的?不知道,反正天然就是这样的,这有时难以让人生起真实的信任。这里是把佛陀以前怎样通过修行一步步把这些障碍、痛苦的因缘、非遍智的自性逐渐去掉,最后成为遍智的过程。

 

对于佛陀所修的道是正确的,通过正确的因缘获得的果也是正确的,这方面可以一步一步地了知。佛陀让我们生起信心的根据,是从他修道起,这里不是佛陀的传记,想要了解他怎样在因地修六度,可以去看《白莲花论》,或者《六度集经》等经论,都讲到因地的公案事迹。

 

对于佛陀修行的原理、步骤,在这里讲得很清楚,而且是通过推理的方式一步步推出来的。这种推理的方式对于凡夫人非常有用,针对凡夫人的分别心,必须要有一个坚不可摧、没有漏洞的理由,他才会相信。如果这个推理不圆满,凡夫人就不会相信,这是分别心的自性决定的。世间当中也说,给我一个理由。如果没有根据理由,虽然嘴巴上可能不说,但是心里在翻腾,还是有点不相信,这方面就是告诉我们怎么通过推理的方式来建立信心。

 

如果我们对于三宝的自性,前面讲佛宝自性建立了,法宝同时也建立了,为什么呢?既然佛陀是修这个法成就的,法当然就是可靠的途径了,所以道谛和灭谛的法宝有了,然后修这个法的有学阶段就是僧宝,三宝完全就可以建立了。







我们对于三宝完全可信,不单单是生起信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推理对于佛陀、正法生起清净信心的同时,自己也把修道的原理搞清楚了,这是很殊胜的,而不是仅仅告诉你一个如何生起信心的方法。整个生起信心的过程,就是在给你推演成佛之道,当你推演究竟了,真正对于佛陀的正法产生信心的当下,就会对整个修道的原理了然于胸,后面就可以完完全全按照这里去做。

 

《成量品》的殊胜之处就是这样,不是单纯地给你成立一个信心,而是在让我们在生起信心的同时,通过修道的原理一步一步的建立,推到最后一步的时候,了知佛陀是这样成就的,我们就生起信心了。再返回来一看,这不就是我修道的过程吗?佛陀最早也是像我一样的凡夫人,修了大悲心,积累了二资粮最后成佛,我也可以啊。

 

因为这个道理是普适性的价值观,不是特殊的某类人可以,某类人不可以,都是可以的。如果我们对于修道生起信心之后,这就适合于自己,这是高质量的信心,而且生起信心的同时,也会懂得修道的原理了。知道之后,进一步再了知修慈悲心具体的窍诀,对《入行论》,或者《前行》当中菩提心的修法,我们可以逐渐趣入,然后具体到人无我、法无我、六度等等,这些方面在大乘经论当中讲得特别详尽,或者殊胜的密法,也可以让你的佛性迅速现前。在此之前,如果我们有一个非常稳固的信心,后面的修行就会比较顺畅了,不至于一边在修密法,一边在内心当中,还没有对于佛陀是不是清净的皈依处产生稳固的信心,这样修行就会大打折扣。

 

密法的修行尤其是信心方面非常重要。还有就是念咒,如果我们要修成咒力,信心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信心,一边怀疑,一边念咒,咒力显现不出来,所以念诵咒语的修行人都是通过信心念,如果信心越大,力量就越大;如果你的信心不大,就显不出来这个功效。因为怀疑本身就是一个障碍,你把这个咒力染污了,没办法显现出来,必须要清净的因素才能呈现出来,所以信心对修行来讲就很重要了。

 

大恩S师也说了,通过佛法的系统,尤其真正通达了《成量品》,内心当中在成立量士夫的同时,对于整个修道不会有怀疑了,能够打好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方面可以证成。



大恩S师说,相反有些人想通过神通产生信心。我们以前想过,或者很多道友也探讨过,佛菩萨的神通那么圆满,为什么不直接地给众生显示神通,让他们对佛法产生信心呢?对有因缘的众生来讲,显个神通一下子能够让他生起信心。就像有些地方讲的一样,圣者显神通就像台风吹枯草一样,一下子就吹倒了,能够让人折服,也有这样的说法。


虽然凡夫人很喜欢神通,但这是不是究竟之道呢?不究竟。因为不可能总是以显示神通的方式,让众生产生高质量的信心。虽然可以产生信心,但是这种通过外在神通显现的信心,就是觉得了不起,仅此而已。能不能由此产生佛陀是遍智的信心呢?这是产生不了的。因为有神通的太多了,不单单是佛陀、S师有,很多外道也有神通,能不能通过这方面产生佛陀量士夫、真实正量的定解?这是不行的。这个能持久吗?不行。不可能每天都给你显神通,显了神通之后,这种热乎劲一会儿就过去了,然后怎么办?过两三个月不行了,又给你显一个,最后麻木了,觉得没什么了。信心并没有增上,单凭这一点,从修道的侧面来讲没有什么作用。刚开始看到神通有没有感到震撼?肯定有,就像我们第一次看到大型魔术一样,觉得很震撼,老看就不想看了,没有什么新的东西。

 

神通对信心的增上没有什么帮助,众生都是想看新奇的东西,如果老是重复,他会觉得这很正常。从哪个地方能够让他从内心当中,进一步产生修道的意乐呢?这不是入道的因缘,虽然可以有一点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太少了。

 

佛陀、S师教化众生,不仅仅是让你震撼一下,让你终于知道这些不是假的。神通对于修道来讲,它的作用非常有限,如果要产生真正修道的信心,必须要知道修道的原理,我们要依止的佛陀是心灵导师,而不是仅仅起到心里震撼一下的作用。我们凭什么把佛陀作为导师、佛法作为正道、修行人作为修道的伴侣?凭神通是不行的。

 

必须要通过了知佛到底是什么,遍智是怎么回事儿,然后佛是怎么修成的,他是从哪个方面引导我们的?如果对这些能够如理如实地了知,才会对佛是修道的导师,而不是一个魔术师,可以显现很多不可思议的魔术。世间也有很多魔术师、幻化师等等,有神通人太多了,有了禅定就会显现神通,这对修道、遣除无明、消灭我执、压伏深层次的痛苦完全不起作用。

 

我们必须要了知修道的原理,要了知修道的原理只有通过佛陀、S师观察之后的道,这才是对于众生长久有利的。这样我们就会知道佛陀为什么不这样做。如果S师或者佛陀显了神通之后,没有进一步的调化,讲一些正理,如果显了神通,他有信心以后,可以就要跟上,跟上什么呢?让他学习佛理;如果显了神通,不跟上的话,对他的影响非常有限,他就会认为显神通值得信任,如果再来一个有神通的外道,他只认神通,谁有神通就跟谁走,就会很危险。







佛陀在世虽然在有必要的时候,也是显了一些神通,并不是靠神通来度化众生的。主要是通过宣讲修行的道理,尤其是时间越往后越显得道理重要。因为佛陀时代众生的根机比较利,福报深厚,智慧很深,所以稍稍地讲一下,很多人就可以证道了。后来越来越往后,到了五浊恶世,宣讲积资净障等修行方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调五加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早期的修行者,基本上生下来就是类似于五JIA行圆满的状态,所以不需要去修。直接灌个顶,然后传M法就可以了。

 

为什么现在S师们传法那么强调四JIA行、五JIA行?因为这些是我们欠缺的状态,如果不讲这个,我们内心当中不通过这些修法,没有一点基础,直接传解脱的法,产生不了效果,信心就是这样。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一种对我们而言最有效的方法,即学习了知佛陀是遍智,如果凭其他的方法生起信心都是不可靠的。

 

神通只是一个例子,还有参加灌顶、法会、朝圣,或者S师陪你说话等等,这些对于长久的修道的作用不是很大,还是要让我们知道,尤其是对于分别念强、怀疑心重、邪见深厚的人来讲,必须还是要多闻思,尤其是大经大论中讲的道理很深,有比较细致的推理,学完之后,内心当中的见解会比较稳固。

 

我们在学习推理的同时,内心当中修道的道心也会由此而稳定下来,会对我们所修的道,以及佛陀是量士夫产生信心。如果对于佛陀产生了信心之后,连带着对正法、僧众、S师都会有一种信心,有了信心之后,我们就不会再去怀疑,如果对修行的方式有了信心之后,你就不用再去分析什么,修下去就能够起作用,最后就会变成了这样一种状态。

 

以上是对于大恩S师在课前讲的一些重要的内容再强调一下。S师讲了,如果有了这种定解,即便遇到了违缘,不管是外境的违缘,还是内在的违缘,这种高质量的信心就会起作用,能够抵挡违缘的侵害。如果他的信心本来就是摇摆的,遇到了违缘之后,信心就完全退失了。

 

就像很多不认真学习佛法的人虽然皈依了三宝,但是不知道皈依的原理,认为佛陀是我们生活的保障,或者是一个财神,只是向佛去求保佑。如果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一下子就会退失信心。为什么这么快呢?因为他所谓的信心是经不起观察的,对于佛陀的认知是错误的,非常肤浅,所以退失的也快,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信心深厚,抵抗力也大。在修道的过程中有很多违品,我们要经过一次次的历练,如果没有深层次的信心,拿什么来抵挡这些违品呢?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的内容。

 

子二(无量)分二:真实以及除诤论。

 

“无量”,就是我们的悲心可以增长无量的道理。首先是真实地讲无量,然后是通过宣讲无量之后,再遣除一些诤论,即把对方的观点遣除掉。

 


丑一、真实:

 

若由前同类,种子得增长,

悲心等串习,其量住何处?



 

首先是对方的观点,对方认为虽然通过修行,智慧、悲心可以有所进步吧,但是它不可能无限度地增长到无量无边。为什么不会这样呢?他们说在冶炼金银铜铁的过程当中,虽然会有变化,但是冶炼之后不会增长无边,炼到一定的程度就停滞了,它不会再增上。比如说冶炼黄金,到了最纯的时候,不会再增进了,无法增长无量。就像冶炼金属不会增长到无量无边,修行慈心、智慧也是一样的,早期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会不会增长到无边,完完全全成为遍知一切呢?他们说绝对不会。就像世间上非常聪明的人一样,即便不断地学,学到一定的时候,也不可能在一个时间当中了知一切万法,最多是比较通达某个领域,而在一个刹那当中了知一切万法,谁也做不到。

 

这方面当然是一个相似的比喻。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去观察到这个比喻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就很容易被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蒙蔽。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别人似是而非的观点蒙蔽,就是被自己分别念当中浮现出来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蒙蔽,根本没有办法消化或者了知,相似的观点和真实的道理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我们没有智慧力去辨别了知,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生起疑惑,自己一直压着,只是不让它爆发而已。如果压不住就会爆发了,爆发出来之后,以前建立起来的信心,就会崩溃掉,再也没有办法支撑他学下去了,这种情况也有很多。

 

我们就要培养自己这种能力,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够,就必须要学习智者们所造的经论。因为他们的智慧超胜我们,我们自己想不通,就要去问有智慧的人,所以自己不能解决的,就要好好去学习,看智者们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讲的。这不是单纯的回答问题,而是在问答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智慧能力,让自己的智慧力得以增长。

 

就像我们贫穷的时候,找别人帮助,这个人并不是单纯地给你钱,让你去买一点东西吃,不是这样,而是在给钱的同时,也在培养你维生的技能。我们学习因明等智者的论典,不单单是解决疑惑,而是在解决疑惑的过程当中,善巧地引导我们内心的智慧增上。当我们的智慧增上了之后,以后就再遇到同类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到了一个高度,我们的思辨能力、抗击打能力也会越来越明显,而且不单单是自己有了这种能力,也可以帮助有类似怀疑、邪见的人,这是很重要的。



对方有这样一种观点,或者在我们的分别心当中,认为心上的功德不能增上无量。我们说“若由前同类,种子得增长”,这是不一样的。修行就是修心,因为成佛的第一步就是修慈心,或者智慧。主要是修悲心,如果有前前同类的种子,即前面就有一种慈悲心的种子,由这个同类的慈心种子,通过不断地修行得以增上。“悲心等串习”,就是说内心当中的悲心,“等字”,就是包含智慧。如果对于悲心、智慧等反复串习,“其量住何处”,怎么可能会有一个限量呢?它的量住于何处?“住何处”的意思就是说,到底增长到什么高度以后,至此为止,就住在这儿不动,不能再增上了,已经到了极限。

 

“其量住何处”,反过来讲,悲心的增长怎么可能有限量呢?有限量的法才可以到达一个限量,没有限量的法是无法达到限量,就是无量的。什么是有限量的法和无限量的法呢?刚刚讲了金银铜铁、身体等色法的自性,这一类的有实法本身是有限量的,注定无法增长到无边。

 

虽然都是有实法,但是心法和色法在本质上有所不同。这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冶炼金银,或者训练身体,都会有增长,因为它们的本性是有限量的,所以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达到限量,没办法继续增上了。

 






心法不是这样的,心上本来就有慈悲的种子。心上本具的慈悲是从哪里来的?这不是说谁熏上去的,法尔如是。从法性上无始辗转而来,这是心上的本体,通过这个种子不断修行、增上,前前的同类熏习得以增上之后,悲心等通过三无数劫的串习,怎么可能会有限量呢?没有限量。心的本性就是稳固的自性,前面我们已经再再讲了,它会在生生世世中不断地延续,它是没有限量的。

 

我们从无始以来,心以前就在轮回当中流转了很长时间,以后如果不修行还会继续流转,这说明心本身的所依是比较稳固的,而且慈悲并不是心上本来没有,然后通过外在的因缘让它形成的,不是这样的。就像前面我们讲的水和热一样,水并不是热稳固的所依。如果用火去加热,水温就升高了;如果把这个火撤走,或者灭掉之后,水温就降下来了,这就说明水里本来没有带有热的本性。是不是加热到了一定程度,它会保持恒温,再加热,它就会增长?不是这样的。

 

而心就有这个特点,如果不断地串习,就可以不断地增长。三无数劫的时间那么长,它的量可以无限增长,能够三个无数劫当中的增上慈心,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慈悲心增上的同时,也是在清净心上的客尘、垢染,垢染消尽、功德增上,慢慢就会达到纯净的无量,可以非常清净。

 

这里反问“其量住何处”,哪个是它的量,到极限,这就是它的量,就到此为止了?修心是没办法去衡量的,不像金银等本身是有限量的,即便世间的色法再大,也有边际,而虚空是无边无际的。世间当中,最高的是须弥山,即便它再高,也是有限度的,虚空就没有限度。

 

世间的色法再怎么样,也是有限的,有限的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达到极限,到此为止再也没办法增上。心法是不是这样的?心法和色法本来就不同,不会受到世间的限制。世间最坚硬的钻石、金属,或者大山等等,虽然可以存在一段时间,但是会不会一直像心一样存在下去呢?它是不会的。比如在成住坏空的一个劫中就是这样的,首先形成,然后安住,坏了之后,最后变成空,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色法的自性。空劫之后,又开始重新形成。即便山这么稳固,也只不过在成劫、住劫、坏劫之间安住,到了空劫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会重新在因缘和合之后,又开始出现。而心识不是这样,心识会一直延续,即便到了无色界、地狱中,心识还是会延续的。二者之间完全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本身有限量,一个本身无限量。

 







丑二(除诤论)分二:遣除他亦成无量;遣由种子生之诤。

 

“除诤论”分了两个科判,第一个是“遣除他亦无量”,我们说心通过训练可以成为无量。对方说,好了,你的心通过训练成无量,那我的身体通过训练之后也能跳到无量高去。我们说这是不一样的。“他亦成无量”,是对方的观点,他们认为其他心外的法也可以到达无量。“遣除”,不行,这是由它本身的功能决定的,根本没办法到达无量。我们必须要把这个详详细细地分别清楚,然后我们就会知道,心法和色法之间完全不同。第二个是“遣由种子生之诤”,“种子生之诤”,就是说慈悲的种子当中串习增长无量等等,遣除这方面的诤论。

 


寅一、遣除他亦成无量:

 

跳跃非如是,其因力勤习,

功能确定故,跳跃决定性。

 


 

前面我们讲了心通过不断地训练可以增长到无边无际,对方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身体能够不断地训练跳跃,应该会跳得越来越高。注释中也讲了,大鹏鸟飞得很高,猴子通过训练之后,也会跳得和大鹏一样高,能够跳到无极限。从现在的比喻来讲,就像跳高运动员一直训练下去,也可以跳到卫星、航天飞机能够达到的高度,通过不断地训练,就可以有这样的能耐。为什么不行呢?他们觉得道理是相同的。既然你们说心通过训练可以达到无边际,那身体不断地训练跳跃,也可以到达无边际,如果一直这样训练下去,还可以跳得更高。这方面是不一样的。

 

“他亦成无量”的“他”讲的是身体跳跃等很多比喻,都是属于这一类。对方认为通过不断训练,可以越跳越高,最后达到无边际的状态。我们就要遣除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怎样不合理呢?

 

首先我们说,“跳跃非如是”,这方面和训练心的道理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其因力勤习”,跳得很高的因是什么?就是不断地去勤习,每次都要重新开始勤作。上堂课也讲了,前前的跳跃不可能变成后后的基础,虽然通过不断地训练,成绩逐渐在提高,但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后面的训练会不会都是在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呢?这是不会的。每次跳上去之后,都要落下来,从下面又开始跳。跳到一定的高度,比如跳到了二米四的时候,基本上达到了一个标准,如果再训练会不会在二米四的基础上再增上呢?这一点现量可见,根本没有这个能力。这方面要通过力量不断地勤作,而心勤作到了一定的阶段,就不用再勤作了,就像发动汽车一样,刚开始要拧一下钥匙,把它发动起来之后,就不用老去拧它,会自动开始运转了。或者发动拖拉机的时候,用摇柄使劲地摇,哐哐哐,就不用摇了,发动了之后,它就会自己运作。

 



以前印度也有机轮,在《入中论》当中讲到,犹如陶师经久转机轮一样,开始要非常勤作地去转动做陶器的机轮,转开之后,它就会自动运作,不用再去勤作。而身体跑步、跳跃,是不是刚开始运作,跑开了之后,就不用管了,能够自动跑下去,永远不会累,这是不会的。身体的功能决定了就是如此,没有办法做到。跑步到了一段时间,越跑越累,就会跑不动了,不是说刚开始勤作,跑一段时间之后,越跑越轻松,根本停不下来,最后就飞起来,这是不会的,身体的功能就是这样,它是不相同的。

 

这个地方讲,身体的功能是确定的,本来就是有限度的。“功能确定故,跳跃决定性”。你要训练跳跃,也是增长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决定性没办法再增长到无量。“决定性”是什么意思?决定没办法增长到无量。因为人和人之间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所以有些人跳得高一点,有些人可能跳得低一点,不同的人之间有差别,但是作为人道众生,业决定了我们不可能跳到非常离谱的高度,它是不会的。后面的颂词中还要讲这个问题,一方面身体里面有一些违品,如果把违品去掉之后,就可以跳得更高。另一方面,违品完全去掉了之后,所有力量浮现的时候就没办法再增上了,像这里讲的一样,“功能确定故”,这也是很重要的。

 

虽然都是法,但是法和法之间还是有差别的,就像都是人,跳高世界冠军和一般的人还是不一样。或者你是学校的第一名,和世界的第一名也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人,但是内部还是不一样。虽然心法是法,身体也是法,但二者之间也是不相同的。

 

“功能确定故”,跳跃所依的身体功能是确定有限度的,本身有限度,需要勤奋练习。通过训练,跳跃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决定性不能到达无边境,这方面是我们必须要了知的。不管是跳高、跳远,都是这样的,因为它的本性并不是无限的,本性有限度,这就注定没办法成为无量无边。

 

这方面和我们的修行有直接的关联。我们了知了之后,就会知道虽然身体是修心的助缘,但是它肯定不是稳固的所依。心有稳固所依的功德,心上可以去训练、保存,不断地延续、增上。我们修行的时候,主要是用心去修,即便是作磕头、放生等身语的修行,也应该注重心上的观想、作意。

 

为什么说观想、作意、见解很重要呢?虽然同样都是在磕十万大头,但一个人只是在身体上面去磕了十万个头,而一个人在顶礼的同时辅以菩提心等很多善妙的作意,质量就不同了。所以我们知道修行主要是心上面。为什么呢?这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身体不稳固,所以注定成不了主要的因素。在身语意当中,意速意为主,心很快,而且是主要的,身心二者之间的分工,一个是主,一个是次。虽然身体是次要的,但仍然需要通过身体上面的修行,因为它也可以辅助我们调心。这是有主次的,我们一定要了解。

 






这里我们讲到了心,讲完心之后,大恩S师在讲义当中也进一步讲到了,虽然本论讲的是因明,但是再讲下去,也可以过渡到究竟光明如来藏的本性。单单凭《释量论》这部因明论典没办法真实讲到如来藏的本性,但对于心和如来藏、佛性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教义当中,佛陀也是有深浅不同的描述。

 

比如《般若经》当中有一句话,“心者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心者”,就是世间、小乘,还有在因明当中讲的心。在世俗谛当中,心有自己的本体、法相,所以说“心者无有心”。首先讲心者的“心”,就是我们在世俗谛的心,它和色法不一样,有它自己的特点,可以思维、辨别,能够作为种子,或者慈悲心的本性,或者作为一个习气、种子的所依。在世俗谛当中,它的功能是一定存在的,而且在世俗谛当中,你修慈悲心,就可以增长无量,这是心的本性。

 

然后“心者无有心”是到了第二转F轮当中,其实心的本性是空性的。在般若波罗蜜中讲,心虽然在起作用,但是它的本性无自性的,就是空性、离戏的。这是过渡到了二转F轮。

 

最后“心的自性为光明”,是在空性的基础上,空性不是没有了,而是在空性的基础上把实执心的执著、戏论去掉之后,心究竟的自性、光明的佛性就会浮现出来。

 

“心者无有心,心之自性为光明”,这是讲如来藏其实就是一种心性。心性有两种,一个是空性,一个是光明。

 

上堂课讲过,种性有两种,一个叫共同种性,一个叫不同种性。共同种性就是世俗谛当中的心者。共同种性上面就有智悲的自性,究竟来讲,智悲的自性是以无为法的方式存在的,佛性也是以佛功德的方式存在的。智慧是无分别智,悲心是无缘大悲。如果这种无分别智和无缘大悲,在世俗谛当中,被无明蒙蔽了之后,只能把清净的部分蒙蔽,它的功能还会浮现,被蒙蔽之后,在共同种性当中浮现出来的就是平时的人或者众生内心当中所谓的恻隐之心,这是一种悲心的自性。

 

被染污了之后,它的功能还在,虽然没办法表现出像佛和修行有素的菩萨那么清净的大悲心,但是还会生起悲心。在有法的状态下,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出现。究竟的无分别智被染污后,在世俗谛当中,也是一种智力,比如分辨力,我们要通过趋吉避凶,趋是我们的心趋向于比较好的环境,避就是避开不吉祥的凶险之处,这也是一种智力的表现。当我们通过空性的修行把染污去掉之后,我们在现在的世间当中,悲心得到彻底的净化,浮现了本来面目,这就是无缘大悲。然后分别念通过智慧清除了之后,就会变成无分别智,其实不同种姓和不共种姓之间就是这个关系。

 

我们通过共同乘的理论把慈心和悲心不断地修下去,就可以成佛,在这个体系当中就给你这样讲。而在不共的体系当中,是直接从本性上讲,最后修下去把不属于它的客尘分离掉了,究竟的本性就会浮现出来,所以它们就本性来讲是一样的。慢慢讲下去之后,肯定会延伸到如来藏。佛陀的一转、二转、三转F轮,或者世俗谛、胜义谛,内部都是相通的,没有任何抵触之处。我们学了之后,慢慢就会通达佛陀智慧所讲正法的殊妙之处。




未完待续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