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四 | 四聖諦 Back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四 | 四聖諦

動物樂傳心 2023-05-17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关注










佛教的

見地與修道





✦✦✦

第五節 四聖諦

✦✦✦



“四聖諦”可視為諦觀空性的另一種方法,它是佛陀成佛之後,在印度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所給予的教授,對四聖諦已經有許多很好的論著。因此,本節所探討的,就局限於從空性的觀點來看四聖諦。 


四聖諦中的第一聖諦是苦的真理,佛陀說:“知道痛苦。”例如有個人頭痛,在他找尋治療的方法之前,他必須先知道自己正受著痛苦才行。有人可能會認為,每個人受苦的時候都會知道自己受苦——一般來說,這種說法可能是對的。 


然而,佛陀不只關心那些明顯的、切身的、容易認出來的痛苦,他對痛苦的定義又還包括了我們長期的不安定性——“人無我”以及“法無我”——這些我們平常都沒有覺察到,而它們也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現出來。佛教中所謂的痛苦,就是不明白事物真正的本性而去做、體驗和擁有這些事物的過程。我們經常沒有覺知到自己的痛苦,誤把微細的痛苦當成快樂;還有,如果劇烈的痛苦降低了程度,儘管它依然是痛苦,我們卻把這種減輕的痛苦稱為快樂。


不明白痛苦的本性,讓你不會留心痛苦的起因;直到痛苦嚴重到被認出來,再也無法挽回的時候,你就註定了承受劇烈的痛苦。人們會設法除掉嚴重的痛苦,但是他們所選擇的方法往往是偽裝的另一種痛苦。


就像是為了擺脫失戀的痛苦,急急地投入另一次新的戀情中,誤以為這個新的痛苦是快樂,直到再次發生悲劇時才明白,然而卻已經太晚了。


我們常常一而再、再而三地經歷不同劇本的同一類事情,每次都認為這一次應該是快樂而不是痛苦,但每一次我們都失望。就像那些症狀模糊卻迅速蔓延的癌症一樣,在診斷出來的時候,你已經完蛋了,但是你仍然試一切想得到的治療方法,心中的希望就如同股票市場一樣起起伏伏;接著,治療方法變得甚至比疾病還讓你痛苦;直到最後,你根本不知道到底是疾病要了你的命,還是治療要了你的命!知道自我是不穩定、沒有本質、它本身就是痛苦,是瞭解四聖諦中第一聖諦的第一步。 


四聖諦的意思不是像許多人所想的:“生命是痛苦”,四聖諦是說:“知道痛苦”。第三聖諦是滅諦,即痛苦的止息。滅諦並不是說我們具有天生的痛苦,然後用一些方法或依法修行,使這痛苦停止。第三聖諦是:我們的痛苦並非真實存在。 


假如痛苦真正存在於你之內,那麼你就永遠無法除去它,因為它是你天生的一部分,任何停止痛苦的企圖都沒有意義,你只能去掉非本質的暫時性污染。不論頭痛還是憂慮,都不是你。因此,佛陀教導的第三聖諦就是:病不是你,你也不是病。明白這點之後,治療時,首先堅信痛苦並非自己本性的一部分,然後借由某些方法除掉痛苦。第二聖諦是集諦,即痛苦的成因,這個教法對於停止製造病因非常有用。這當然是預防勝於治療。基本上,痛苦分為三種:行苦、苦苦和壞苦。 


痛苦起於我們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是沒有痛苦的,這種無明以及它所引起與實相的分裂,造成“行苦”。許多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注意到行苦,因為我們只專注於另外兩種苦,包括追求看起來像是快樂的痛苦。 


對自己本性的無知,造成了巨大的疏離感與不安全感,於是我們開始捕捉某種的自我存在。不明白自己的真實本性又想要瞭解,我們便創造出假的本性——自我,它的本質是痛苦。


自我基本上就不穩定,再加上渴望證明自己真實存在,因此它一直都不自在,渴望有什麼能讓它穩定、讓它感到真實——這當然不可能。由於這種渴望和對存在的堅持,我們就陷入無可逃避的生、老、病、死等痛苦的迴圈之中。除此之外,出生就必然會遭遇債主的糾纏、稅單、不良的食物、不孝順不知感恩的子女,乃至於關車門時夾到手等,這就是“苦苦”。 


第三種痛苦是“壞苦”——變易之苦。由於我們為自己創造的這整個狀況天生就不穩定,因此即使我們真的找到一點快樂,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甚至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快樂的原因會消失掉,要不就是快樂會改變,或者我們會改變——無論是哪種情況,快樂都很短暫。 


惡行引發這一切痛苦,啟動了糾纏我們的業力鏈反應。所謂“惡行”,就是基本目的在於捕捉實存的任何行為。這種行為加強二元對立,使我們離開自性愈來愈遠,造成更多的痛苦,所以是惡行。這與傳統上所說的道德沒有什麼關係。任何貪、瞋、癡啟動的行為必然是惡行,因為它完全僵著在幻覺上,根本不容許其他的可能性。我們要快樂,所以相信貪欲能帶給我們快感、憤怒能幫助我們離開討厭的事物,相信我們能安全地忽視那些既不可愛又不討厭的事物。


但是我們完全錯了:貪欲帶領我們不斷地陷入痛苦狀況;憤怒不但沒有毀滅我們希望逃避的對象,反而吸引它們;而我們所忽視的事物又往往毫無預警的突然出現,在我們頭上重捶一拳。自我經常積極地尋找那些導致痛苦的原因——在一個本身就是無常而不是實存的系統中,不斷尋求永恆與實存,必然會產生痛苦的結果。痛苦起自於誤解,離開了事物和我們自己的真實本性。 


第四聖諦是道的真理,是佛陀所開的處方,它能讓我們疾病消失。首先,你必須捨棄造成生病的原因,仔細想想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你所捨棄的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東西。你所捨棄的主要是無知的期望,期望那些本性是只能帶給你痛苦的東西能多少帶來一些快樂。


避免製造頭痛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再用頭去撞牆——這就是“出離”;在那之後,有許多藥方幫你除去剩下的頭痛。後面各章會討論藥方的細節。



第六節 佛性

✦✦✦



雖然我們談過人類基本的善良本性,以及本質上就是佛,但卻從未證明眾生有任何基本的善良存在。如果從經驗上判斷,“性惡”可能是更實際的說法。 


大部分佛教徒不加思索地就認為,他們當然具有某個叫做“佛性”的東西,甚至連懷疑一下自己有沒有佛性都覺得罪過。就像對虔誠的基督徒而言,上帝是不容置疑的,只要盲目的信仰接受就好了。 


但非常奇怪的是,只有極少佛教徒打從心底相信他們自己也能成佛,有些人甚至不相信有成佛這種事。這種虔誠心的弱點,是由於沒有經過質疑與分析所產生的。如果你怕產生懷疑、怕徹底研究一件事,這表示你不太相信這件事會經得起嚴密的檢查,因此你的信心便沒有理性的基礎。 


雖然佛性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但是通常人們都完全誤解了它。以空性詮釋實相的教法,是對治執著永恆的成見;以佛性詮釋實相,則對治執著斷滅的成見。執著永恆的人相信“存在”是真實存在的,而執著斷滅的人卻相信“不存在”是真實存在的。為了了悟超越“存在”和“不存在”的究竟實相,執著永恆的常見與執著斷滅的斷見都是必須摧毀的基本邊見。 


如果你偏重常見,你就比較傾向於相信超越因緣和時間的神明、佛陀、心或真愛——他們能及時運作,神奇地修補好事物,讓你快樂,把惡業轉成善業,加持你或讓你成佛。這種想法的主要問題在於,相信有永久真實存在的事物,會增加有個真實存在的自我的信仰;因為沒有主體來感知的話,客體就無法存在。為了矯正這種極端的見地,佛陀教導了“無常”與“無我”。 


如果你偏重斷見,你傾向於不接受事物是依靠因緣或互相依靠,因此你不相信任何自己無法直接感知的事物。例如,你可能會認為一切事物從宇宙的開始到你自己的出生,都是偶然的、隨機的,而心與腦是只要你一死就什麼都沒有了——“不存在”被看成是真實而永恆的東西。為了對治這種邊見,佛陀給予十二因緣和佛性等教授。 


經(佛的開示)、論(經的注釋)二藏都很強調佛性的存在。然而,有些人錯誤地認為,除了空無所有之外,什麼都不存在;另外有些人則錯誤地相信,除了佛性之外,什麼都不存在——他們把佛性誤認為是非常美麗、有力量、充滿快樂而且永恆的東西。許多人把佛性解釋成像個神一樣,不僅如此,一般人所認為的佛性都是與實相無關的種種假設與奇想。 


如果你嘗試,在理論上證明像大樂、永恆、本來善良和慈悲等你所想像的佛性是真實存在的話,你大概註定要失敗。然而,如果我們認為佛性就是無明消失的狀況,捨棄心中對於佛性先入為主的成見,那麼要邏輯地證明佛性的存在是可能的。無明並非真實存在著、永恆不變,它事實上是各種因緣造成的無常產物。這表示我們能夠操縱並減弱產生無明的因緣,同時加強對治無明的消毒劑。就像耕作一樣,如果你想除掉某種植物,你可以不去灌溉、不去施肥,或者你可以噴除草劑,再不然就雙管齊下。 


不論你是選擇哪種方法——減弱對無明友善的因緣,或增強無明對手的力量,再不然就兩種方法並用——完全摧毀無明是可能的,因為任何被創造出來的東西就可以被摧毀。如果你把種子燒掉,那粒種子就完全消失,它的後代也全都消滅了。


如果除去所有的惡以及無明,還會有某種東西留下來,並不會完全空無所有。換句話說,無明是由某個地方或某個容器中消失的。無明消失的那種狀態,就是所謂的“智慧”——基本的善良,成佛、佛性,或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佛陀等等。


既然無明消失就是佛性,而我們又不是無明,所以我們必然就是佛性——這就是我們的真實本性。舉例來說,你認為自己的衣服很髒。首先,認為衣服髒就不正確,衣服永遠不可能變髒,因為污垢和衣服是完全分離的實體。


如果能用顯微鏡來看衣服,你就會發現,衣服和污垢的分子顆粒並沒有化合在一起形成“髒衣服”的新分子,只不過污垢和衣服太接近了;更正確地說,是污垢落在衣服上,遮住了衣服的色澤,使衣服散發出原本沒有的臭味等等。


污垢落在衣服上,兩者之間並沒有任何化學結合發生而產生了另一件“髒衣服”——如果發生了化學結合,那麼你怎麼洗也洗不乾淨,除非把衣服丟掉。儘管我們理論上瞭解,但卻依然存有妄見,認為自己有一件髒的衣服——雖然描述污垢沾在衣服上比較正確,但我們從不這麼說。接著,當我們清洗的時候,我們都說在洗衣服,其實該說“我在洗去污垢”。一般人的描述常常不清不楚,然而佛教依然接受這是有效的陳述,因為不論你稱自己在洗衣服還是在洗污垢,最後達到的結果都是相同的。雖然究竟來說,洗衣的過程並不相關,因為衣服從來就沒有變為污垢;但就相對層面來說,清洗過程是可以被接受,甚至於經常是必要的。 


修行佛法就如同清洗衣服一樣,這也就是為什麼“道”亦被稱為“迷惑”。你可以使用各種方法來洗衣服,從拿肥皂、水桶用手來洗,到以市面上最精密的洗衣機和洗衣粉來洗,結果都一樣。洗完之後,認為衣服變乾淨了,這也不正確;由於衣服從來沒有真正和污垢結合在一起,所以它也絕不會變乾淨。




有些人頑固地堅持衣服就是髒的,甚至把衣服當成永遠是髒的;向這些人解釋衣服的真正本性將徒勞無功。


有些人則認為衣服超越了污垢與乾淨,在為這些人開示的時候,要非常善巧地引導這些人得到他們想要的乾淨衣服。你可能會這麼說:“對啊!衣服髒得不得了,你們要用這種超強去污粉加上這種高效洗潔精才能洗得乾淨!”同樣地,如果菩薩遇到一個強烈感覺自己不清淨的人,他知道再怎麼向對方說明本具佛性的道理都沒有用。


菩薩就會說:“你說得沒錯,你有個嚴重的問題,但它可以克服。你必須修特定的法來除去那些不淨,這樣你就能變得清淨了!”這些不僅是善巧方便而已,它們也不會誤導別人,因為這一種清淨的模式,能説明行者瞭解無垢也無淨的真正清淨。淨是相對於垢而存在的,究竟實相從來不曾垢染,因此也不可能被清淨。乾淨與骯髒都不是衣服的真實本性,兩者都是無明迷惑,正如貪、瞋、癡與無貪、無瞋、無癡都同樣是迷惑。 


然而,對於我們這些位於相對層次修行道上的人來說,拿乾淨的衣服來作為真實衣服的模型,要比髒衣服來得適切。一旦除去了在相對層次上遮蔽衣服真正本性的污垢之後,就不再有衣服與污垢的二元分別,剩下的就只有衣服。就算在平常的想法中,當你買新衣的時候,由於衣服是那麼新、那麼平滑,你甚至不會去想它是乾淨的還是髒的。等你穿過一陣子之後,衣服變髒、變皺了,似乎不那麼好了;把衣服清洗過後,你想:“這才是衣服真正的樣子,和剛買的時候一樣!”你用乾淨的衣服作為全新衣服的模型,但新衣服是超越髒與淨的。


因此,惑與不惑都不是佛性,佛性超越惑與不惑。但是我們仍能看著自己說:“喔,我是多麼愚癡啊,我必須得到一些智慧才行!我是多麼執著自我啊,一定要了悟無我才行!”就如同乾淨的衣服一樣,不惑的狀況要比迷惑更正確、更接近究竟實相的模式。

不要忘記,不惑也只是個模型:真正的佛性不是由任何東西所產生的,它不是任何東西的結果,它超越了因和果。雖然說“我要修行以至成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正確地講,這就好比說“我要雲走開太陽才能出來”一樣錯誤——不管有沒有雲遮住,太陽都在那裡,雲不能影響太陽,但是卻能阻止你看到太陽——這是非常重要的觀點。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