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67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练习 Back

前行第67课 学习笔记和随堂练习

仰望虚空 2023-06-20


学习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丙四、因果不虚;丁一、所断之不善业;戊一、身恶业;戊二、语恶业戊三、意恶业;戊四、十不善业之果;己一、异熟果;己二、等流果;己三、增上果;己四、士用果;丁二、应行之善业



课前开示


一、教诫传承应圆满

(一)论典殊胜:内容丰富。

(二)对上师个人而言,圆满传授为毕生最为重要的一件大事。

(三)教诫:只有圆满该论典,对终生修行才会创造一个很好的缘起。


二、闻法方式

听闻过程务必专注、如理如法。

(一)教证:佛陀在经中曾言:“不恭敬者勿说法。”

(二)举例:

1、学院道友,因长年闻思的缘故,习气、行为比较不错。

2、世间不如法反例。

(三)教诫:对这些行为应逐渐改正过来,要尽可能地如理如法。



十不善业之果


增上果

(一)法相

1、是指造业后成熟在外境上的报应,亦即业力与外境产生一种相应关系。

2、遣疑:并非报应在外在的环境上,而是成熟于外在的环境使人受报。

3、教证:《增一阿含经》:“由十恶之本,外物衰耗,何况内法?”

4、例证:现在的器世界,也是以众生共业而形成的。

教证:《俱舍论》中讲“先前有情如色界……”


(二)详说十不善业增上果

1、杀生增上果。

造杀业的人,会转生在环境不优美,或是深谷、悬崖、险地等威胁生命的地方。

2、不与取增上果。

(1)果报:造了不与取的恶业,则会生于庄稼常遭霜冻冰雹袭击、树木不结果实、饥荒时有发生的地方。

(2)举例。

A.所闻实事:一些农民总是在庄稼成熟时遭遇冰雹导致颗粒无收。

B.思维所见:有钱人的别墅群与乡村农民的土房。

C.思维道理:当地人造作的共业现前的果报。

3、邪淫增上果。

(1)果报。

邪淫的人所居之处,是臭气熏天的粪坑、污秽不堪的淤泥等令人恶心的地方。

(2)举例。

A.城市附近民工居住在特别不卫生的环境中。

B.同一个地方不同环境的差异思维。

C.思维道理:前世不同的业力。

4、妄语增上果。

(1)果报。

口说妄语的话,会转生到财富动摇不定的环境中,心里经常慌慌张张,总遇到令人心惊肉跳的违缘。

(2)举例。

有些人经常更换打工的地方,生活很不稳定,没有保障性,自己也没有安全感。

5、离间语增上果。

(1)果报。

造了离间语的恶业,会转生于悬崖陡壁、深渊狭谷等难以行走的地方。

(2)举例。

藏地某些下崖峭壁的地方仍然有人们居住着。

6、恶语增上果。

(1)果报。

口出恶语的人,会转生在乱石堆积、荆棘丛生等使人心神不宁的地方。

(2)举例

拉萨的阿里萨迦等附近环境。

7、绮语增上果。

(1)果报。

以绮语恶业所感,将来转生的地方,尽管辛勤务农,辛辛苦苦干了很久,可是到头来却颗粒不收,季节反复无常且动荡不安。

(2)举例。

A.一个农民辛苦播种但秋收时却只能维持基本食用。

B.思维道理:众生业力的确不同。尽管每个人的智慧、能力也有差别,但他们所转生的地方还是有很大影响,而这一切,则是源于自己前世的业力。

C.教诫:大家千万不能特别放逸,一定要对善法有信心。

8、贪心增上果。

(1)果报。

以贪心感得,将来的生处庄稼荒芜、地时恶劣的痛苦层出不穷。

(2)举例。

以非洲部分地区为例。

9、害心增上果。

(1)果报。

以害心所感,会转生到多灾多难的地方。

(2)举例。

以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天灾人祸为例。

10、邪见增上果。

(1)果报。

邪见特别严重的人,会转生于物资鲜少、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地方。

(2)举例。

一些偏僻地区资源匮乏交通不便又毒害众多为例。


(三)补充十不善业其他果报

1、对自己的影响:对善法法义不感兴趣。

(1)教证。

《大集经》“造十不善业,少福无供养,法味不纯厚,行法心亦薄。”

释义:造了十不善业的人没有福报,得不到任何供养。尤其是听闻佛法之后,根本感受不到它的味道,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心的力量也极其薄弱。

(2)例子。

A.有些人法融入心,完全感受到佛法的味道。

思维原因:往昔行持十善的果报。

B.有些人虽然羡慕,但违缘众多。

思维原因:前世造过十不善业的缘故。

2、对他人的影响。

(1)上师在南方看病时遇到的小护士为例。

(2)思维教诫:一个人的心态对外境会起很大作用。

A.行持十善,心情快乐,环境就会变得优美柔和。

B.内心十分痛苦,那么即使身处天堂,也会觉得外境很丑陋,这就是一种增上果。

3、对整个世界的影响。

(1)当今世界天灾人祸不断——人们造十不善业的增上果。

(2)世间浅显认知:美国总统《不愿面对的真相》中提出人类道德对环境的影响。

(3)佛法的道理:只有全世界人行持善法,各种灾难才有办法避免、挽救。

(4)教诫:展开十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不懂得十不善业的危害和十善业的功德,根本谈不上是真正善良的人。


士用果

(一)法相

1、其他经典解释:

(1)出处:《小乘阿毗达磨》、《大乘阿毗达磨》。

(2)释义:

A.士:士夫。

B.用:功用。

C.士夫使用工具造作的各类事物,如农夫耕耘而得庄稼,商人经营而获利润,工匠用技艺而成器物。同样,一个人杀生的话,身口意因缘聚合之后,断了众生的命根,成熟了一个果报,这就像陶师做陶器一样,需要一定的功用才能成就,故称为“士用果”。

2、《大圆满前行》中的解释。

在原意基础上,更强调不管造的是善业、恶业,如果没有进行中断,增长率会非常高。


总结教诫

懂得道理的基础上,对照自己进行观察,一个个与之划清界限。否则,一旦造作这些恶业,就像服毒后迟早会发作一样,苦果早晚都会成熟。


应行之善业


受持十善戒

(一)了知十不善业的过患后,我们要立下坚定的誓愿,认真受持严禁恶行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语、不贪、不害、不邪见,杜绝十种不善业。

(二)分别宣说如何行持

1、一般行持。

(1)一般来讲,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师或亲教师面前,只要自己默默立誓“我从今以后永远不再杀生”便可以了,这就是善业。

(2)特别开许:如果没有长期受持的能力,以杀生为例,可以受持不杀害某一类众生的戒。

2、殊胜加持:倘若你自己因缘具足,能在上师、善知识,或佛像、佛经、佛塔等面前进行承诺,那它的功德更为显著。

(1)功德。

A.是对上师的恭敬心和法供养。

B.通过上师加持以后,有时候力量确实不可思议。

(2)事例。

A.学院戒毒者事例。

B.爱喝酒人在法王面前发愿事例。

(3)教诫。

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特别爱杀生、爱说妄语、爱喝酒抽烟,这些最好在上师面前戒掉。

3、坚定誓愿。

仅是平平淡淡地想“我不杀生”等,这还不足够,必须要在心里立下坚定的誓愿:“无论怎样,我从此以后绝不造恶业!”

(1)行持方式。

A.如果上师具足,就在上师面前。

B.上师不具足,最好是在佛像、佛经面前,或者到寺院去时默默发誓。

(2)举例。

A.藏地拜见上师、朝拜寺院的良好习惯。

B.个别佛教徒不懂发愿的反例。

C.上师给一些老师学生做开示后他们在上师面前立誓的事例。

4、教诫行持。

(1)宣说功德

A.出世间安乐:杜绝其中(十不善业)一两个,也有很大的功德。

教证:

《华严经》:“人中随意得受生,乃至顶天禅定乐,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

释义:无论是在人中随意投生,还是享受色界、无色界的禅定安乐,乃至获得出世间声闻、独觉、佛陀的功德,其根本来源就是行持十善。

B.现世利益:十善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就当今而言,它对社会、家庭有非常大的利益。

(2)教诫行持:行持十善一定要有决心。

5、特殊开许。

(1)如果不能永远断除恶业,在特殊日子立誓,也会受益匪浅,具有许多功德。

A.公案。

  a.《涅槃经》中迦叶尊者问佛陀为何明知善星比丘会生邪见仍开许其出家。

教诫意义:哪怕只是受一天出家戒,也肯定有功德,短期受戒也是有利益的。

  b.《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中嘎达亚那尊者所在城市中,白天杀生晚上戒杀,死后堕入孤独地狱,白天感受痛苦夜晚享乐公案。

B.事例。

  a.世间病人,白天健康,晚上噩梦连连疼痛无比的事例。

  b.另外一个病人上午心情很好身强体健,下午身心烦躁感到恐惧的事例。

(2)总结教诫。

A.自利:仔细观察因果,好好修行。

B.利他:将因果正见传授给有缘众生。

C.教证:《父子合集经》:“莫作非法,修行善行,亦劝他人,勤行众善。”


详解何为十善

(一)总说:所谓的十善业,就是指实际行动中断除十种不善业,奉行对治恶业的善法。

(二)分讲:

1、三种身善业。

(1)不杀生——断除杀生,爱护生命,放生吃素。

(2)不偷盗——断不与取,慷慨布施。且不炫耀功德。

(3)不邪淫——断除邪淫,守持戒律,身心清净。

2、四种语善业。

(1)不妄语——断除妄语,说真实语。

(2)不两舌——断离间语,化解怨恨,调解不和。

(3)不恶语——断除恶语,说悦耳语、柔和语、调顺语。

(4)不绮语——禁止乱七八糟的绮语,精进持咒念诵,多说对弘法利生和自己修行有关的话。

3、三种意善业。

(1)无贪心——断除贪心,满怀舍心,知足少欲。

(2)无害心——断绝害心,修饶益心、慈心、悲心、菩提心。

(3)无邪见——弃离邪见,依止空性见、因果观、平等观等正见。


宣说十善业之果

1、异熟果。

转生在相应的三善趣中。

2、同行等流果。

生生世世喜欢行善,并且善举蒸蒸日上。

3、感受等流果。

(1)断除杀生,长寿少病。

(2)不偷盗感得具足受用,无有盗敌。

(3)断除邪淫,夫妻美满,怨敌鲜少。

(4)断除妄语,受到众人称赞爱戴。

(5)断除离间语,受到眷属仆人的恭敬。

(6)断除恶语,恒常听闻悦耳语。

(7)断除绮语,语言有威力。

(8)断除贪心,如愿以偿。

(9)断除害心,远离损恼。

(10)断除邪见,相续生起善妙之见。

4、增上果。

(1)成熟在外境上,与前面十不善业的果报恰恰相反,具足圆满的功德。

(2)总结:造善业会一切吉祥,造恶业会一切不吉祥。

A.他宗亦承认此观点。

儒教的《易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道教的《太上感应篇》:“人能行善,上天赐之以福。”

B.但这个道理对好人来讲,稍微开导一下就能接受,但对恶人而言,再怎么样劝诫,他也不一定听。

教证:《正法念处经》:“善人行善易,恶人行善难。恶人造恶易,善人作恶难。”

C.总结:每个人的因缘都不相同。

5、士用果。

所做的任何善业,都会突飞猛进地增长,福德接连不断地涌现。


总结教诫

(一)世间事例:很多人无勤中做什么都很顺利的一些事例。

(二)对因果正见每个人都要坚定取舍,认真实修,每个人都要重视。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增上果,是指成熟在外境上的报应

增上果:

由亲近修习多修习诸不善业增上力故,所感外分光泽鲜少,果实不充,果多朽败,果多变改,果多零落,果不恒常,果不便宜,空无果实。当知善业,与此相违。

——《法相词典》


报应:

指有施必有报,有感必有应,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为报应。

——《佛学大词典》


原文

所谓的士用果,是指造了任何恶业都将与日俱增。

士用果:

“士”谓“士夫”指人,“用”谓“作用”指造作。人使用工具所造作的各类事情,如农夫之于耕获。这是俱有因,同类因所引起之果,因其力甚强,故称为士用果。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心中立下坚定誓愿认真地受持严禁恶行戒。

恶行:

不善之行也。俱舍论十六曰:“一切不善身语意业,如次名身语意恶行。”十地论义记四本曰:“现习恶行,当受大苦。”

——《佛学大辞典》


原文

也可以发誓在一年当中的一月份或四月份不杀生。

一月份:

藏历一月为“神变月”,是佛陀降伏外道六师、大力显扬佛法的月份。众多佛教经论中都提到过神变月的殊胜功德,在此期间每做一件善事,其功德会增上十万倍。


四月份:

藏历四月为“萨噶月”(吉祥月),其中四月初八是佛陀出生之日,四月十五是佛陀成道和涅槃之日。

——《前行广释》


原文

哪怕你已经得到了这些,但就像狮子结果当他死后堕入孤独地狱

孤独地狱:

堕此狱中之众生,住处、苦乐等无有一定,或昼乐夜苦,或动苦静乐。有巖穴间压榨,顽石内闷闭,有冰冻里僵化,沸泉中炖煮,有烈火内焚烧,树木里裹封等等多种。或有神识粘附于杵臼、扫帚、瓦罐、门、柱、灶、绳、蘑菇、木耳、瓜果等等之上或之中不能离开,失去自在者。人们一旦杵臼舂米,扫地关门、炊火做饭、伐树食菇等,彼等众生便生起较剥皮抽筋、撕肝裂胆尤痛苦百千万倍之极苦、极极苦。

——《藏传佛教辞典》


原文

断除妄语,说谛实语

谛实语:

谛实语是实语的一种。

如果你获得了成就,你自己的语言就会成就谛实语。


原文

断除贪心,满怀舍心

舍心:

四无量心之一。弃舍一切而无著也。

——《佛学大辞典》


原文

弃离邪见,依止正见

正见:

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等之有漏、无漏慧,称为正见。

(一)有漏正见,又作世俗正见。即与意识相应之有漏善慧,系有漏有取者,故转向善趣,招未来可喜所欲之果。

(二)无漏正见,又作出世间正见。即尽无生智所不摄之意识相应善慧,如八种无漏忍、有学八智、无学正见等。

——《佛学大辞典》


 教  证  和  教  言

1、佛陀在经中曾言:“不恭敬者勿说法。”

2、《增一阿含经》亦云:“由十恶之本,外物衰耗,何况内法?”

3、《大集经》中云:“造十不善业,少福无供养,法味不纯厚,行法心亦薄。”

4、《华严经》云:“人中随意得受生,乃至顶天禅定乐,独觉声闻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

5、《父子合集经》所言:“莫作非法,修行善行,亦劝他人,勤行众善。”

6、儒教的《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7、道教的《太上感应篇》也说:“人能行善,上天赐之以福。”

8、《正法念处经》云:“善人行善易,恶人行善难。恶人造恶易,善人作恶难。”


 公    案 

1、藏文的《涅槃经》里面说迦叶曾问佛陀:“既然您早知道善星比丘会生邪见,最终将堕入地狱,为什么还开许他出家呢?”佛陀回答:“如果不开许善星出家,他在家的话,会继承王位,而且力量很强大,必定毁坏佛法,这样堕入恶趣的时间更长。虽然我知道他最后会生邪见,但因为出家种下了善根,他将来必会获得无上佛果。”

所以有些人认为:“既然善星比丘最后会生邪见,那还不如不出家好!”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哪怕只是受一天出家戒,这个功德也肯定有。所以,我们要懂得短期受戒的利益。


2、《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皮革事》中有则公案说:从前,有个长者子去海中取宝迷了路,黄昏时来到一座幻化的天宫面前,那里有一个天子,由四名天女围绕而享受安乐。天子见他非常饥渴,就供养他美食,并让他在天宫里沐浴,晚上留宿于此。到了天亮,太阳一出来,这四位天女就变成黑色恶狗,把天子扑倒在燃烧的铁地上撕咬。而到了晚上,太阳一落山,恶狗又变成天女,与天子共同嬉乐。

长者子见后,就问天子:“你往昔造了什么业,如今转生于此?”

天子回答:“南赡部洲的人疑心较重,我说了,你也不一定相信。”

长者子说:“这是我亲眼所见,又怎么会不相信呢?”

天子就对他讲了一个偈颂:“昔时白日损他命,夜则持戒勤修行,以此因缘生此中,今受如是善恶业。”

长者子听后不太明白,问他是什么意思。

天子解释道:“我往昔是一个村落里的屠夫,成天以杀羊卖肉为生。嘎达亚那尊者劝我不要杀生,但我不听。于是他就让我承诺晚上不杀生,守持清净戒律,当时我就答应了。以此因缘,我死后堕入这样的孤独地狱,白天在炽燃的铁屋里受尽痛苦,而到了晚上,却身居天宫与四名天女享乐。”




重难点及窍诀



一、增上果,是指造业后成熟在外境上的报应

1、它的意思并不是说,自己所造的业会成熟在外境的地水火风上,而是指业力对外境所产生的作用。

2、教证:《增一阿含经》亦云:“由十恶之本,外物衰耗,何况内法?”


二、十不善业的增上果

1、杀生:造杀业的人,会转生在环境不优美,或是深谷、悬崖、险地等威胁生命的地方。

2、不与取:造了不与取的恶业,则会生于庄稼常遭霜冻冰雹袭击、树木不结果实、饥荒时有发生的地方。

3、邪淫:邪淫的人所居之处,是臭气熏天的粪坑、污秽不堪的淤泥等令人恶心的地方。

4、妄语:口说妄语的话,会转生到财富动摇不定的环境中。

5、离间语:造了离间语的恶业,会转生于悬崖陡壁、深渊狭谷等难以行走的地方。

6、恶语:口出恶语的人,会转生在乱石堆积、荆棘丛生等使人心神不宁的地方。

7、绮语:以绮语恶业所感,将来转生的地方,尽管辛勤务农,辛辛苦苦干了很久,可是到头来却颗粒不收,季节反复无常且动荡不安。

8、贪心:以贪心感得,将来的生处庄稼荒芜、地时恶劣的痛苦层出不穷。

9、害心:以害心所感,会转生到多灾多难的地方。

10、邪见:邪见特别严重的人,会转生于物资鲜少、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地方。


三、士用果

所谓的士用果,《小乘阿毗达磨》和《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讲了,“士”指士夫,“用”指功用,合在一起就是士夫使用工具造作的各类事情,如农夫耕耘而得庄稼,商人经营而获利润,工匠用技艺而成器物。

同样,一个人杀生的话,身口意因缘聚合之后,断了众生的命根,成熟了一个果报,这就像陶师做陶器一样,需要一定的功用才能成就,故称为“士用果”。《前行》对此的解释略有不同,果报将与日俱增。


四、十善业的四种果

1、异熟果:转生在相应的三善趣中。

2、等流果:

(1)同行等流果:生生世世喜欢行善,并且善举蒸蒸日上。

(2)感受等流果:断除杀生,长寿少病;不偷盗感得具足受用,无有盗敌;断除邪淫,夫妻美满,怨敌鲜少;断除妄语,受到众人称赞爱戴;断除离间语,受到眷属仆人的恭敬;断除恶语,恒常听闻悦耳语;断除绮语,语言有威力;断除贪心,如愿以偿;断除害心,远离损恼;断除邪见,相续生起善妙之见。

3、增上果:成熟在外境上,与前面十不善业的果报恰恰相反,具足圆满的功德。

4、士用果:所做的任何善业,都会突飞猛进地增长,福德接连不断地涌现。


一、如何看待藏地生活条件艰苦的显现?

(一)原文:

邪见:邪见特别严重的人,会转生于物资鲜少、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地方。


(二)分析:

藏区或者中国一些地方佛法特别兴盛,但是经济条件不一定好。所以很多修行者的发愿引导他这样来的时候,那个福报没有成熟,修行的福报先成熟了。因为修行优先的缘故,所以外部环境不一定好,但是修行的机缘——所有修持出离心、菩提心、空性、大圆满的条件在佛法兴盛的地方都具足,这就是首选,他就会投生到那个地方去。对于许多修行人来说,对物资并不贪着。


五戒和十善戒在受戒方式、戒体、功德等方面的区别

(一)原文:

一般来讲,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师或亲教师面前。就拿不杀生而言,只要自己默默立誓“我从今以后永远不再杀生”便可以了,这就是善业。


(二)分析。

1、内容:

(1)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邪见。

(2)十善戒:就是十善业,也就是指不杀、不盗等十种,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全部或者部分受持。


2、时间:

(1)五戒:尽形寿;

(2)十善戒:可以是尽形寿,也可以是某些特别的时间里、处所行持;


3、得戒方式:

(1)五戒:一定要在上师面前受,自己是不能受的。

(2)十善戒:在上师、善知识、佛像佛经佛塔等面前进行承诺发誓;也可以自己默默发愿立誓得受。


4、戒体:

(1)五戒:入理如法受戒可以得到戒体;

(2)十善戒:发愿时间之内有戒体,过来发愿时间则不再存有戒体。比如说我发誓一个月当中不杀,这在《俱舍论》当中叫中戒,阶段性的叫中戒,在一个月当中会有一种中戒的戒体,有无表色,一个月过了之后这个力量就消失了,相当于过期了一样。


5、对象:

(1)五戒:能够发愿受持的佛弟子。

(2)十善戒:是针对那些的确没有办法圆满五戒的人,做不到又不能放任自流,要尽量地让他在造罪业的同时也能得到功德和利益,这样的话也是善巧方便,也是利他的思想和具体的表现方式。很多完全没有条件的人……十善业多多少少都可以让他受,但这里面可以选择一类让他去承诺,让他发誓。你跟他讲,他觉得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就可以很坚定去承诺。这对很多完全没有机会和能力守持很圆满戒律的人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善巧方便。


6、功德:

(1)五戒:

A.暂时:今生安乐、来世转生天界等善趣;

B.究竟:因为以皈依戒作为基础,正见作为引导,究竟能够得到三菩提果位。

(2)十善戒:

只要内心当中很坚定地承诺十善当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就得到了十善戒,有十善戒就有了升天、转善趣的基础。


一、借由观察自己的环境等来增上道心


(一)环境与业的关系


1、我们现在的器世界,也是以众生共业而形成的;

2、造了十种不善业、十种善业后,外在的环境是会受到影响的;

3、内心和外境之间是互相起作用的。一个人的内心若产生极大痛苦,那么在他的眼中,外境也会变得特别丑恶,这是一种自然规律。


(二)当借由观察环境来增上道心


1、反思:当思维这是我往昔善恶业成熟的增上果;

2、发愿:为了避免自己未来生生世世还转生到如此环境中发善愿;

3、忏悔:忏悔自他所造身语意的恶业;

4、借此修习自他交换:愿我能够承受所有生活在恶劣环境中众生的身心痛苦,以使他们有好的环境、机会去寻求解脱;

5、发菩提心:众生在轮回里无论是善趣,还是恶趣都是痛苦的自性,像是轮转的水车一样,我要为了让所有众生得到圆满正等觉果位、彻底摆脱轮回而修行;

6、思维空正见:

(1)感受环境苦乐的我是否真正实有?

(2)让我感受苦乐的环境是否真正实有?

(3)我曾经所造的善恶业是否真正实有?



二、善用中戒善戒律的力量


(一)何为中戒?

1、阶段性的戒律。比如说我发誓一个月当中不杀,这在《俱舍论》当中叫中戒。

2、中戒有善戒和恶戒。

(1)中戒的恶戒:比如要一个月中杀生,这就是恶戒。

(2)中戒的善戒:一个月中不杀生,或者晚上不杀生。


(二)中戒的特点:


1、得受途径方便:

一般来讲,受持十善戒,不需要在上师或亲教师面前。就拿不杀生而言,只要自己默默立誓“我从今以后永远不再杀生”便可以了,这就是善业。


2、受持时间灵活:

假如你(如果在家人)实在不能(彻头彻尾)永远断除杀业,那也可以发誓在一年或三年中不杀生,或者每年的殊胜日守持全部或者部分十善业。


3、受持内容灵活:

如果你长期守持的能力没有,则可以发愿“我某时某地绝不杀生”,或者“我不杀(害某某众生等等,这就是善业。)老虎、恐龙、鲸鱼,我不杀国家总统、联合国秘书长……”等。这样的话,如此发愿也是有功德的。

4、功德显著。


(三)善用中戒的善戒

1、自利。

同一个善行,在有发愿和没有发愿摄持的情况下,其所得果报、功德上还是有差别的;当不能圆满受持居士五戒或者其中某些条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发愿受持中戒善戒,借此不会把自己某些善根白白浪费掉。

2、利他。

比如你的朋友或和你关系好的人,让他们学佛,他们不干。但是你的话有时候他们也会听,比如一起旅游朝圣,你说今天我们发誓不杀生,这是绝对可以的。或者在朝圣期间,在佛学院参加法会的时候发誓不杀生,这都是可以完全做到。而且第一次做到之后,第二次、这样一天一天都是可以做到的。只要有机会就让他发誓承诺,一天中不杀生、不偷盗,这个是容易的,也不用很严格。比八关斋戒还容易的多,但是功德却很大。






随堂小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