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十二 | 独立,其实是幻相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讲学时,我有时候会跟大家玩一个游戏,我几乎把整个身体藏在我的外层僧袍后面,只露出大拇指。我问大家:“这是明就仁波切吗?”“不是。”大部分人回答。接着,我把整只手伸出来, “这样呢?这是明就仁波切吗?”我问。大部分人又回答:“不是。”如果我伸出手臂,问同样的问题,大部分人也是回答:“不是。”但是,如果我把外层僧袍放下,现在大家看得到我的脸、手臂等等,这时候再问同一个问题,答案就不是那么确定了。有些人说:“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全部的你,所以,那是明就仁波切。”
但是,这 个 “全部”是由许多不同的部位组成,像是拇指、手 、手臂、头、脚、心脏、肺脏等等,这些部位又是由更小的部位组成,像是皮肤、骨头、血管,以及组成它们的细胞。细胞由原子构成,原子由质子构成。另外还有其他特定的元素,例如我成长的文化背景、接受的训练、闭关体验,以及过去十二年跟全球人们的谈话,这些也可视为“一部分”的明就仁波切。坐在演讲厅的人,因为每个人的座位不同,也会决定他们看到 “明就仁波切”的模样。坐在演讲厅左侧或右侧的人,只能看到 “明就仁波切”的侧面;坐在正前方的人,可 以 看 到 “明就仁波切”的全貌;坐在大厅后侧的人,只能看到他模糊的样子。同样的,一位路人看到“明就仁波切”,可能认为他不过又是一个面带微笑、身穿红袍的光头。
第一次参加佛法课程的人可能认为,“明就仁波切”是一位面带微笑、身穿红袍的光头,他的想法挺有趣的,也有一些好笑话。长年 跟 随 “明就仁波切”的弟子会认为他是转世喇嘛、心灵导师和生活上的老师。所以,“明就仁波切”看起来好像是独立的个体,但这个显相是由各种不同的部位及条件组成。就 像 “恒常”和 “单一”是相对的概念, “独立”也是,我们用来定义自我、他人、地点和事物,甚至是念头和情绪,我们认为它们是自己存在、独立的个体。
但是,从我们的体验来看,“独立”其实是幻相。举例来说,我们能说我们是自己的大拇指、手臂,或头发吗?如果我们身体正在痛,我们就是“那个痛”吗?是 “那个疾病”吗?我们是别人看到在路上走路的那个人,还是坐在晚餐餐桌对面的那个人呢?如果检验周遭的一切,我们会了解没有任何的人、事 、物是原本就独立存在的,它们是由许多不同且相关的部分和因缘组成。
举例来说,椅子有椅脚、椅座和椅背。拿掉了椅脚、椅座或椅背就不是椅子了,而是几片木头、金属或椅子的零件。零件就像身体的部位,由分子、原子和组成原子的次原子,还有现代物理学家最究竟的观点— 次原子是由能量组成。
所有这些更小的部分,还必须在适当的环境下聚合,才能制成椅子的基本零件。此外,还必须有人参与椅子不同部分的制作。举例来说,有人必须砍树刨木,或是收集原料制作玻璃、金属或包覆椅子的布料以及布料内的填充物。有人必须将所有的原料塑形,另外有人要组起所有的零件、定价,把椅子的成品运到门市并展示。
然后有人必须买下它,把它搬回家或办公室。所以,即使是椅子这样简单的物品,也不是原来就自己存在的,而是由因缘条件的聚合所产生,这个道理就是佛教名相中的“互为缘起”。即使是念头、感觉和感官知觉都不是自己存在,而是借由许多的因缘条件才能发生。瞋恨或挫折感的产生,可能要溯及某个失眠的夜晚、争吵或工作期限的压力。
我遇过一些人,他们小时候曾经受到父母或其他大人的身心虐待。“我一事无成。”他们有时候会这么说, “我永远找不到好工作或稳定的感情。” “有时我在半夜醒来,冷汗直冒;有时看到主管走过来,我的心就扑通扑通地跳,好像要从胸膛迸出来了。”不过,就像我们可以运用“无常”的优点,换个新工作或把病治好,同样的,“互为缘起”的观点也能够帮助我们。我有一位加拿大的学生听了朋友的建议,参加成人治疗团体。这个团体是针对童年曾经受到虐待的人。
几个月下来,她谈论自己的经历并倾听别人的遭遇,萦绕她一生的羞愧感和不安全感开始松动,然后消失了。“这些年来,我好像一再听着同一首歌。”她解释,“现在我可以听完整张CD 了。”那段期间,她还没有学习佛法。但是,透过新朋友的协助,她洞悉了佛法的核心。
空性具有宽广无边的潜能
在公开讲学和个别会面的时候,一定有人会问我一个“大”问题。每个人的用字遣词不同,不过,意思是相同的。“如果万事万物是相对、无常并且互为缘起,如果没有一样事物绝对是某样事物,这是否意味着我不是真实的,你不是真实的,我的感觉不是真实的,这个房间不是真实的?”这些问题有四种可能的答案:是的;不是;是与不是;既不是 “是”,也 不 是 “不是”。你被搞糊涂了吗?太好了。“搞不清楚”就是一个大突破:这代表你斩断了某个特定见解的执著,迈向更宽广的体验。
虽然我们将体验归纳在许多盒子里,像 是 “我”、 “我的”、“自己”、“他人”、 “主体”、 “客体”、 “愉快的”和 “痛苦的”等盒子都是自心所创造的,我们仍然会体验到“这个我”、“这个他”、“痛苦”和 “愉快”等等。我们能够见到椅子、桌子、车子和计算机。我们可以感觉到喜悦和转变的痛苦,我们生气,我们悲伤。我们在人、事、物之中寻找快乐,并尽量避开导致痛苦的情况。企图否认这些体验是很荒谬的。
如果同时仔细检验这些体验,我们无法指出任何的事物,并说:“对 !这就是无常!这是单一!这是互为缘起!”如果我们继续将体验分割成愈来愈小的部分,探究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寻找因缘之下的更小因缘,最终我们会遇到有些人所 说 的 “死 胡 同 ”。不过,这 不 是 什 么 胡 同 ,当然,更没有“死”。这是我们第一次瞥见“空性”,所有体验得以生起的根基。
空 性 是 “二转法轮”的主题,这可能是佛教哲理中最令人搞不清楚的名词,即使是学佛很久的佛弟子也不是很了解它。也许这就是为何佛陀在“初转法轮”的十六年后,才开始谈论这个主题。其实,一旦你穿越对于空性先入为主的成见,就很容易了解什么是空性。空性是梵文“熟雅他”(sunyata) 和 藏 文 “东巴尼”(tongpanyi) 的翻译。梵 文 的 “熟雅他”是 “全然空无”的意思。藏文的 “东巴尼”是 “空”,也就是什么也没有。梵 文 音 节 的 “他”(ta) 与藏文音节的“尼”(nyi) 本身没有意义。但是,加在形容词或名词的后面,代表着可能性或宽广无尽。
佛法讲“空”,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空空如也,而是一种状态;不是没有什么东西,而是指一个背景空间,一个开放广阔的“空间”,任何事物都能从中显现、改变、消失和再显现。这真是个好消息啊!如果一切事物都是永恒、单一或独立的话,那么没有任何事情会改变。我们会永远困在原来的状态,我们不会长大,也不能学习。
没有什么能影响我们,因果之间不会有关联。即使你按下电灯开关,也不会有反应。不管把茶包浸泡在热水里多久,水对茶包也起不了作用,茶包对水也不会有任何影响。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不是吗?如果按下电灯按钮,灯泡就会亮。如果把茶包浸泡在热水里几分钟,就会有一杯美味的茶。所 以 ,回到之前问题,我们是不是真实的呢?念头和感觉是不是真实的呢?这个大厅是不是真实的呢?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回答“是的”,因为我们体验到了这些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回答“不是”,因为如果深人观察这些体验,我们找不到任何事物是本来就存在的。
念头、感觉、椅子、红番椒 、在杂货店排队的人,甚至是杂货店本身,我们都只能透过跟其他的人、事、物比较才能定义它们。由于许多不同的因缘组合,这些人、事、物才会出现在我们的体验中。当人、事 、物与其他因 缘 “碰撞”,这些因缘又与其他因缘“碰撞”,如此继续下去,人、事 、物就会一直变动,而且持续地改变。所以,就空性的观点而言,我们不能说所体验的事物是本来就存在的;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所有的体验都是由暂时的因缘碰撞而产生,因此,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空性。
换句话说,所有体验到的根本本质或“究竟实相”都是空性。“究竟”并不是暗喻事物是坚实的或恒常的。空性无法用特性为它下定义:它不是空无一物,也不是空空如也。空性具有宽广无边的潜能,任何体验都能从中出现或消失— 就像水晶球能够反射各种的颜色,然而它本身是无色的。那么,这 对 于 “体验者”的含意是什么呢?
看着海浪的起伏,却不影响海洋的本质
如果没有感受力,我们就无法经验到现象中的惊奇和恐惧。所有的念头、感觉和日常生活的遭遇,都源自我们的基本能力,因此我们能体验到一切。
“佛性”的特质就像是智慧、能力和慈悲,佛陀和追随他的大师们,形容这些特质是“无尽的”、“无限的”和 “无边的”。佛性的特质是超越概念,但充满所有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佛性的本质就是空性。但是,这不是如僵尸般的空性。明性,即基本的觉性,让我们能辨认现象,它也是佛性的基本特性,与空性是不可分的。
当念头、感觉、感官知觉出现时,我们察觉到它们的出现。体验和体验的人是完全的相同。“我”和 “我的经验”同时发生, “他人”和 “觉知到他人”,或 “车子”和 “觉知到车子”也是相同的。有些心理学家指称这是“纯真的觉受”,即不受期望或判别捆缚的赤裸觉性,例如你参访一些宏伟地方的前几刹那,它会自然涌现,像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喜马拉雅山或布达拉宫。这些地方景观很辽阔,置身其间的那一瞬间,你不 会 去 区 分 “我”和“我所看到的事物”,那个当下只有“看”。若要获得“纯真的觉受”,就必须设法消除、压抑或摆脱相对的观点,以及摆脱支撑相对观点的希望、恐惧和其他成分,这是对佛法的误解。相对的觉受是佛性的展现,就像相对实相是究竟实相的展现。
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就像蕴含无限可能的无垠海洋中的起伏浪花。我们通常习惯只看到海浪,而且将海浪错认为海洋。如果我们每次看到海浪,能更注意海洋,我们的焦点就会开始转移,我们开始跟海洋而不是海浪融为一体。看着海浪的起伏,却不影响海洋的本质。只有当我们真正开始去看的时候,才会产生这样的体验。
不光认识体验,同时也认识体验者
佛陀非常巧妙地提出痛苦的“疗愈计划”。虽 然 在 “四圣谛”之中,并没有直接探讨“空性”和 “佛性”,他却明白指出,培养对痛苦和痛苦成因的认识,这样的认识有时可解释为“相对的智慧”。
然而,这 “相对的智慧”终究会引领大家到达“究竟的智慧”— 深入洞悉实相,不光是认识体验,同时也认识体验者。相对的智慧,就是有限的认识以及局限的信念和行为,只是通 往 “灭谛”的一部分,可 称 为 “准备阶段”。
为了要真正斩断我们附加在自己身上的限制,我们需要花点时间观察自己内心的习性,跟它交朋友,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在最艰困的体验中发现威猛的保镖伙伴。前几章节透过检验念头、感觉和情境的方法,帮助我们体会到一些益处。接下来第二部将以更深人的步骤,详细地介绍三种转化的 “工具”,借此我们可以欣然接受生命的困境和改变,并发现内在的勇气、智慧和喜悦的种子。于是,开花结果就会自然地发生。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