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12月20日晚,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邀请,老师应邀来到该所进行主题为《探索内心科学的精髓》的讲座。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建院前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有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情报资料研究室等14个研究单位,总人数2200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宗教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宗旨是: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积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关的学术成果,对宗教学基础理论和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本土各种宗教的教义、经典、历史、现状以及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研究,以增进对人类观念形态和社会文化发展的整体认识,加强对世界面貌和中国国情的全面了解,为国家现代化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佛在《卡拉玛经》(《Kalama Sutta》译自巴利经藏)中说:卡拉玛人,你们不要信风说、传说、臆说,不要信与藏经意 义相合之说,甚至不要因为有人说“此沙门是我大师”而相信 他……卡拉玛人,你们应当用自己的智慧观察,如果这个法 是不善或有罪的,会引来无益和痛苦,应舍弃;如果这个法 是善或无罪的,会引来利益和快乐,则应具足……苏国辉教授是香港大学脑神经科学专家,多年的科学研 究和实践,反而让他对佛教有了新的认识,他相信,虽然科 学先进,“但很多事情科学是无法解释的,很多重要的问题,佛 法可解释其他宗教所不能解释的,甚至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这是佛法最吸引我的地方!”他已经皈依了。起先他也认为佛教是迷信,皈依、出家 或佛教行为只是形式而已,但通过姐姐的因缘,开始听闻佛 法,甚至研究起佛法,“佛教最令我惊讶的两个概念就是‘无常’ 和‘因缘’,这是科学证实不到的,偏偏这正是宇宙万物的真理, 是我们不能去否定的。”他喜欢引用爱因斯坦的话:“任何宗教如果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共存的,那就是佛教。”这不是简单崇拜,而“科学之父” 对佛教的评价也不是说说而已。从爱因斯坦的传记看,他对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许多宗教都有研究,所以,他的结论不是凭空而来。我不排斥任何宗教,它们对人类的贡献不容置疑。但在长期观察后我也认为,佛教义理的确是内心科学之精髓,世间任何一门学问,不管是心理学、逻辑学、宇宙学、生命学,这些知识虽然各有其深邃与智慧一面,但却无法超越佛法的理论和认知,过去没有超越过,将来也不会超越。粗无常是容易发现的:大自然中春夏秋冬的交替;生命从婴儿、少年、老年直至死亡的进程;你的家庭或周围所呈 现的你可以感觉到的变化……这些都是粗无常。细无常较难了解:一个法,当它生起的那一刹那就会灭, 这就是细无常。换句话说,生即是灭,生等于灭。所谓缘起性空,就是我们见闻觉知的万事万物,看似真实存在,但实际却是因缘聚合的虚幻显现,本体是空的。对此,量子力学已有所认识,物理学家们也不再把物质当作实体存在。而在霍金倡导的弦理论中,更认为一切显现的法——也包括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乃至波或磁场,全都没有真实体性,不过是由“弦”的振动或力用所呈现而已。什么是万法?就是器世界和有情世界。用现在的话说, 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研究的一切法。自然科学研究外 在事物,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现象,而佛教认为,这些事 物或现象的差别全都是心造的,诚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 中所说:“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探究 的方式就是闻、思、修,尤其是听闻及思考佛法。离开了这条途径,我们对于心的真相很难达到一种确实的认知。当今学者们知识面比较广,这个也看,那个也学。这固 然是一种求知方法,但从逻辑学的认知态度来看,不求甚解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说,有了问题不能放着,你选择这个课题,那对里面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通达。怎么通达呢?要辩 论,要和智者们辩论,直至辩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对科学也有信心,是因为长久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用严谨的推理与实证,展示先进的理念及成果,造福人类。于是我认为,想让佛教的理智光辉遍照世间,让人们的心灵受 益,也需要懂些因明的辩论方式,以树立坚信、推广佛法。所以,学佛就要遣除疑惑。遣除了疑惑,作为佛教徒, 你可以有无谬的见解和行为;作为学者,你可以严谨地治学和实践。而如果被疑惑的硬壳包裹着,说“有”,不确定,说“没有”,也不确定,始终是迷糊的。马祖道一起先喜欢坐禅。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他说:“图作佛。”怀让就拿一块砖在他面前磨来磨去。马 祖好奇地问:“你磨砖做什么?”怀让说:“做镜子。”“磨砖怎么能 做成镜子?”“那坐禅怎么能成佛?”马祖一听,言下大悟,立即 拜怀让为师。枯坐不是智慧的来源。禅宗有禅宗的安住方法,不过这 种安住,最好是在认识心的本来面目或者追随这种认识的境 界中,才有意义。不认识心性,不论坐也好、行也好,多数只是一种形象。“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没有信仰的富人很苦恼。听说西方有些巨富因为不知道 怎么使用财富,非常苦恼。其实这个好解决。如果你懂得因果道理,知道这是你前世的福报,以及今生自己努力与他人帮助的结果,自然会感恩社会,也会乐意扶贫济困。那时你心里不仅没有吝啬,反而会充满快乐。有信仰的穷人不必苦恼。虽然活着离不开物质,但是当 信仰带给你的知识,让你因为生存本身或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感恩,甚至满怀慈悲地平等待人、爱任何人,那 即使你身无分文,也一样可以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2002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作了一项“快乐与禅定”的 研究,研究中他们发现,修行人的大脑中与快乐相关的神经 元活动比一般人活跃很多,而明就仁波切在禅定中大脑快乐 区域的神经元活动指数,比普通人提升七倍以上。这让科学家们惊讶不已:“是不是仪器坏了?”像他一样拥有内在快乐的人,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不过,如果你到城市里有财富、有才华、有地位的人群中寻找,不一定找得到,相反,在有纯正信仰的群体中 你会发现:原来快乐的人确实不少。当时我有些感慨:人,表面上是一样的,各个国家的人 也都差不多,但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有些人活一辈子,只是 为自己活着,为生存活着;而有些人在为自己活的同时,也 成为一盏灯,照亮别人,照亮无数的人。今天探讨的是心的奥秘,总结起来可由两方面分析:一 是空性与光明无别的一面,一是慈悲利他的一面。空性与光明无二无别,这是心的本体。一般来讲,这个道理非常深奥,不经由佛教的修持,只用科学或心理学方式 是很难通达的。而从历史上看,高僧大德们在通达心性的时刻,因为真正了解了,也就看破、放下了。慈悲利他有很多层次,从菩提心的高度来看,作为学者或宗教人士,都还有进步和提升的空间。当然,只要我们肯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就有利他的起点了。诗人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果一个人死了还能活着,是指他的精神永存,那我们也可以说:佛陀圆寂了,但他的精神还活着。
注:相关景点介绍,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和网页,图片来自“花瓣网”侵权即删。

旅游打卡:
1、阅读后留言写出自己的心灵感受或者智慧分享,连续打卡10个地方以上,同时被选中精选留言者,送出一份精美礼物;2、根据老师的智慧雨露,分享一篇文章,经采用,送出一份珍贵礼物,可以发到邮箱:qiuxuezuji20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