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取舍善恶要从“小”抓起
行菩提心的学处,就是六度。前面已讲了布施度,今天讲持戒度,也叫尸罗波罗蜜多。
尸罗,译作戒,戒是一切功德之本,有大小乘之分。大乘的菩萨戒,须以小乘别解脱戒为基础,阿底峡尊者在《菩提道灯论》 中也说:若具有七种别解脱戒的任何一种,方有菩萨戒,否则菩萨戒便无依处。
如今有些人,对戒律有诸多误解。个别学密的人不重视戒律,说修大圆满、大威德不必执著,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其实这是错的,因为在你接受灌顶时,首先受的就是别解脱戒。
也有净土宗的个别法师认为:只要你念佛就行了,念佛本身就具足皈依与戒律,所以不必单独受戒,戒只是佛教的一种形式。这种说法也不对,学净土的也要以戒作基础,如《观经》云:“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可见,戒是一切功德的基础。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此义其实源于《华严经》,如云:“如诸众生及草木,一切生长咸依地,世及出世诸善根,皆依最胜尸罗地。”意思是说,就像众生与草木都要依地而住一样,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与善根,也必须依赖于戒律的基础,才能得以增长。
因此,不论学习显宗还是密法,都不能轻视戒律,离开了戒律,也就失去了功德的所依。即使你是在家人,学佛也要从三皈五戒开始。倘若受持五戒有困难,那皈依戒也一定要受,否则,来世便无法获得人身。
己二(持戒)分三:一、严禁恶行戒;二、摄集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庚一、严禁恶行戒:
严禁恶行戒,是指断除身语意三门所有于他不利的十不善业,就像抛弃毒药一般。
抛弃毒药,是害怕它伤害身体;而身语意上的十不善业,因为对他众不利,从而会损伤菩萨戒,因此要一律断除。
庚二、摄集善法戒:
摄集善法戒,是指随时随地、全力奉行一切善事,包括微乎其微的善根。
随时随地,意思是要长期行持,不是一天两天。有些汉地居士平时什么都不念,但开法会时拿个念珠,在上师面前一直念个不停,转经轮也转个不停……这可能只是表演,是暂时的行为,而菩萨的行善,是不分时间和地点的。
◎ 取舍善恶要从“小”抓起
藏地有句俗话:“顺口顺手也可行善事,随行随住也会造恶业。”其实,一个人若想行善,言行举止中都是善法,走也好、坐也好,都可以念咒、观修,说话也是慈爱的语言,即使是一起吃顿饭,他的话也能利益别人,增上修行。而满身恶习的人正好相反,身口意都是不善,同样是吃顿饭,骂这个、骂那个,心里是贪婪、嗔恨、嫉妒,行为更是不如法,短短时间就造下无量罪业。
人和人的这种差距,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来,因为谁都有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对一对的,似乎大家都一样,但实际上完全不同。不过,人为什么长成这样呢?国外有种说法是,提醒我们做人要懂得平衡,不可偏堕、极端。而嘴巴只有一个,是指说话最需要注意。
既然一个人行善容易,造恶也容易,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会随时随地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我在做什么?在说什么?在想什么?”认真努力地取舍善恶。否则,平时不注意的话,仅仅在游戏中、聊天中,也能积累下许多严重的罪业。
现在人为什么造业比较多?就是因为他们从小没受过这种教育,根本不知道如何取舍。所以我始终认为,学校里最需要佛法,最需要心灵教育。如果没有这一块,孩子们就不懂得约束自己,远离善的追求,那么长大以后,只会将幸福乃至一切寄托于物质。这样一来,除了长相不同以外,人与旁生又有何差别呢?旁生一辈子只是吃草、喝水,满足身体的需要;而我们人类,除了从物质中获得满足以外,若没有更高的理想,那从生命价值上看,与旁生其实是一样的。所以,作为一个人,务必要懂得取舍。
不过,有些人虽知道要防护大罪,但却轻视小恶,比如杀虫子、说过失、行为粗暴、嫉妒、嗔恨,认为这些并无妨害,其实这是不合理的。《贤愚经》中云:“莫想罪微小,无害而轻蔑,火星虽微小,可焚如山草。”《出曜经》也有一类似的教证:“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渧虽微,渐盈大器。”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当谨慎取舍因果,不能将一些小错视作正常,只有从一点一滴上改过行善,才能最终转凡夫而为圣者。
懂得行善的人,随随便便中也会积累不可思议的善业,甚至看到路旁刻有观音心咒的石堆,也立即脱帽、恭敬右绕而行,并以三殊胜 来摄持,这样一来,就成了圆满无上菩提的无倒之因。
藏地行善的对境非常多,佛塔、佛像、寺院、出家人、玛尼堆、经旗随处可见。但在佛教不兴盛的地方,到处是赚钱、吵架、杀人、堵车,至于三宝所依,则相当罕见。一旦你们遇到了,也应像藏人那样,立即生起信心,摘帽致礼。
不过,藏地的良好传统,也只能在老一辈人的身上看到了,如今多数年轻人都被汉化了。以前我在一篇文章中也提过,这些年轻人基本上不信仰佛教,到城市读完四年大学回来后,对三宝毫无恭敬心,实在变得太快了。
但不管怎么样,真理是不会错的,善行也应得到继承。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善行则应行,不善业应舍,善行受胜乐,不善行受苦。”而且在行善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轻视小小的善根,以为这些没有意义。《贤愚经》云:“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出曜经》亦云:“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渧虽微,渐盈大器。”
所以,对微乎其微的善根,理应值得重视。我看到个别法师和居士,长年都手里拿着念珠持咒,十年前如此,现在也是这样,这就是不轻小善。但是有些人,两三天还可以,心情好的时候,便“嗡吗呢叭美吽”一直念,但过段时间就不行了,念珠也丢得不见踪影了。这些轻视小善的人,只会谈些大法、说些大话,慢慢地行为失去了约束,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恭录于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前行广释》第一百零七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