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宗萨钦哲教言 >> 如果没有右,那就没有什么叫作左——那就是空性 Back

如果没有右,那就没有什么叫作左——那就是空性


真正的空性觉知一切事物,因为它不受贪、嗔、痴等自我的观点所遮蔽。见到空性并不意味着达成“见到某种东西”的佛教目标。见到空性表示“见到一切事物”,因为空性不排斥任何事物,包括了一切事物。


见到某件特别的事物,必然表示你没有见到某些其他的事物,所以你没看到的就被排除在外而没有感受到。空性去除了那些“没看到”,因此每件事物都在其中;


空性去除了一切事物的“不存在”,包括不存在的不存在。讽刺的是,见到一件东西是“二元对立”,而见到一切事物却非“二元对立”。


趋近空性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空性当成满。虽然现象并非天生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但也并非天生不以某种事物的状况而存在。现象并没有任何真实存在的本性,这就是它“满”的性质。


正因为这样,对同一个现象,甲、乙二人才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事物的真相与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并不相同。


例如,假设有真正存在的美丽东西,那么每个人都会把它看成美丽的东西,而它也绝不可能成为不美的东西。


因为并没有真正存在的美丽或丑陋限制着事物,不具美丽和丑陋本质的空性,才可以同时具有成为美丽和丑陋的可能性。


空性的意思是:虽然事物并不是天生具有某些特质,但也不是天生就不具有那些特质,这使得事物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可能性——事物并不是那个样子,但也不是“不是那个样子”。


因此,空性并不是一种断灭论,并没有否定任何东西的存在。空性是离于二元判断,因此没有任何限制。


空性也指“因缘相依”的真理。一切事物都互相依靠其他的东西而存在,就像左和右,如果没有右,那就没有什么叫作左——那就是空性。



没有独立存在的左,也没有独立存在的右。如果右能够独立存在,不依赖其他东西,那么应该有一个不以左为参照点的右;


同理,也应该有不需要客体的主体、有不需要他人的自己等。由于存在与不存在是互相依存的,因此没有所谓的“真正存在”,也没有“真正不存在”。


龙树在《中观论》(梵文Mdhyamikastra)里说到,我们不应该说一切是空,也不应该说一切都不是空;此外,事物不是又空又不空,也不是非空非非空——


这样说是为了沟通的缘故,龙树还提到,如果有的现象不是空性,那就表示有的现象是空性——但因为没有事物不是空性,那么空性又如何存在呢?


有些人误以为“空性”就是空无所有,而且执着于那种想法,试着去观修空无所有——释迦牟尼佛在《大宝积经》里谴责这种见解。


执着“有”大如须弥山还容易解决,但执着“空性”即使小如芥子许,都是很麻烦的事。空性的见地是最高的见地,但若执着空性真实存在,就无药可救了。


为什么佛陀赞美空性是至高的见地,却又谴责对于空性的执着呢?因为真正的空性超越了“存在、不存在、既存在又不存在、既非存在亦非不存在”这四种极端,它也超越了可能产生执着的主客二元对立。


在相对的层次上,佛陀教导以空性见地来对治众生相信现象实存的这种虚妄见地,因为现象本身既非真实存在,也不是它们的“不存在”就是真实存在。


你误以为,空性就是你原先认为真正存在的现象不再存在时所留下的“空无所有”,然后你又执着于它们的“不存在”是真实的——这样的见解完全扭曲了空性的真谛。


这种谬误远比原先执着事物实存的见地更难根治。空性的见地不会把你带到愚人的天堂,也不会以各种想象的未来苦恼和折磨来吓唬你。空性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实相”。



公众号推荐

公众号名称:宗萨钦哲教言
公众号域名:zongsaqinzhe
更多佛学添加个人微信:CRNMSS
(欢迎点击上方名片关注)


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修行中的感受
还有佛教的教言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