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上)(15)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
龙树菩萨 造颂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译
慈诚罗珠堪布 讲授
顶礼圣智妙吉祥童子!
为度化一切如母众生,请大家一起发誓成佛;为了成佛,现在开始讲习《中论》。
(接上文)
观本际品第十一
“本际”即一切法的本体,这里指一切法的开始与终结。所谓“本”,意即开始;所谓“际”,是指未来的边际或终结。
戊十一(观本际品)分三:一、所依之轮回不成立;二、能依之生死法不成立;三、以此理亦可类推他法。
己一(所依之轮回不成立):
大圣之所说 本际不可得
“大圣”即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说:“本际不可得”,也就是说,生死轮回的始终是不可得的。
有些外道曾向佛提出了十四个问题,有人称之为“十四无记”。其中就涉及到轮回有没有开始与终结的问题。佛对此没有予以回答,因为轮回的始终了不可得的缘故。
生死无有始 亦复无有终
在以轮回是否有始终为主题而展开讨论时,显宗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轮回是有终结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从无始以来就流转于轮回的,在轮回中不会有新生的众生。承许有新生众生的观点,是属于顺世外道的见解,他们认为:以父母的精血可以产生新的众生。除了顺世外道以外,所有内外教派都没有这样的主张,所以承认新生众生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既然没有新生的众生,则轮回的众生数量就不会增长。但是,众生数量却可以减少。众所周知,“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每一尊佛菩萨在刹那间都可以度化成千上万的众生,轮回的众生时刻都在减少而不会增多。这样发展下去,总会有一天轮回会穷尽。这是一部分论师的主张。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种主张并不究竟。因为,如果轮回有边际且不增长,就可以这样推理。如同在海水有边际且不增长的前提下,每天减少一滴,海平面都会慢慢降低,终有一天大海会彻底枯竭。但这种立论是建立在海水有边际的基础之上的,在有边际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成立。
但是,所谓“生死”,也即轮回,是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的。显宗不承认轮回的开头,作为全知的佛也没有见到轮回的开始,而只见到轮回无始,所以,轮回没有开始。
所谓“无有终”,是指轮回的总相无有终结,但其支分是有终结的。如果承许总相与分支二者都无有终结,则个别的众生就永远不可能了脱于生死,永远流转于轮回当中,始终不能解脱,这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轮回的支分应有终结。
如果对方提出:在支分的轮回之外,并没有总相的轮回,所以你们的这种立论不合理。
对此问难应该怎样回答呢?
总相的轮回是没有边际的,无论怎样也不能度尽众生。如同向东方行走,如果东方有尽头,则每向前走一步,前面的空间就会缩短一步。但东边的虚空却没有边际,无论怎样走也不会穷尽。由此可见,没有边际的轮回又怎么会有终结呢?生死轮回不可能有边际。
这是显宗的第二种观点,名言中我们暂时可以这样承认。
若无有始终 中当云何有
如果没有始终,又怎么会有中间呢?始、中、终三相,是互相观待的法,一者不成立则另二者也不会成立。有始有终,则其中间为中,若无始无终,则中也不能成立。既然轮回的开始、终末和中间都不成立,轮回又怎么可以成立呢?不可成立。以上破斥了轮回的所依,下面破斥轮回的能依——生死。
己二(能依之生死法不成立)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庚一(略说):
是故于此中 先后共亦无
前面抉择了轮回仅仅是众生的一种幻相,除了幻相以外,并没有实有的轮回。因为轮回无始无终也没有中间,所以无法成立轮回本体,轮回是无实有的法。
轮回与生死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轮回是所依,生死是能依,二者互相观待。生死观待轮回而成立,轮回观待生死而成立。
因为没有实有的轮回,所以轮回既没有先后,也没有先后共同。在这样的轮回中,也不可能成立众生的生死。生既不可能成立于死之前,也不可能成立于死之后,而生死同时共存也不可能。此处的所谓“老”,即相续的变化;所谓“死”,即众生或他法相续的间断。以上是略讲,下面广讲其理由:
庚二(广说):
若使先有生 后有老死者
如果承许生首先成立,在生成立之后,所生的众生才慢慢老、死。也即生在先,老死在后。这种主张在未经观察的名言轮回中可以成立,在名言中就只有这样承认。生法不能成立于老死法的后面,如果承许生法在后面,则在老死之前就没有生,既然没有生就无法老死。如果根本就没生,则谁老谁死呢?老死无法成立。要成立老死必须成立生。但在抉择胜义谛时,这样的成立也不可承认,为什么呢?
不老死有生 不生有老死
因为,如果这样承许就有两种过失:
我们可以观察,在生法成立时,究竟有没有老死?在生成立时,是不能有老死的,若生成立时有老死成立,生老死就成为同时的法,不存在先后的差别。这样一来,就不能成立生为先老死为后的观点。所以,在生成立时,还未成立老与死。
但是,如果承许生老死三法中只有生法首先成立,就有“不老死有生”的过失。如果没有老死的生成立,则生的本体在成立之后就不会老死,生法的相续既不变化也不间断,成了非有为法,也即无为法,或者常住不灭的法。
前面观察生住灭时也讲过,如果只有生,而没有老与死,以另一种方式推理,生法也不成立为有为法。因为有为法必须具足生、住、灭三个性相,不具此三相,就不是有为法。现在只成立生而不成立老死,就不能成为有为法。这是一种过失。
另一种过失是“不老死有生”。如果在老与死的前面成立生,就应有“不老死”的生,这就与顺世外道的见解如出一辙了。
顺世外道认为:生命的诞生不需要前世老死的前提。
如果承许在众生的出世之前没有老死,就完全等同于顺世外道的主张。这显然不合理。
若先有老死 是则为无因
反之,如果承许先有老死,然后才成立生,“是则为无因”,老与死就会成为无因。因为,老死的因即为生,没有生则不可以有老死。只有生下来的人,才可以老死。如果根本就未生,则如同虚空一样,虚空原本没有生,也不会有老与死。因此,要成立老与死,必须先成立生。若在没有成立生之前,就成立老与死,老与死就成为无因。
不生有老死
这种主张的另一个过失是“不生有老死”,也即有没有生的老死成立之过。但这样的法不但胜义谛中无法成立,而且在名言中也了不可得。
以上抉择了有先后次第的生死不成立。下面进一步观察,如果生死没有先后,又能否成立呢?
生及于老死 不得一时共
生时则有死 是二俱无因
生、老、死三法在同一时刻也不能共同成立,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这样承许,则在生时就应有老死,这显然不能成立。生时即正在产生的法,而老死则为毁灭之法,生与灭是相违的法,不能成立于同体之上。所以,这种观点不成立。这是一种过失。
另一种过失是“是二俱无因”。如果生与死同时成立,则生死二法就都成为无因。生的因法即为老死,没有前世的老,也即事物的第二刹那,就不会有前世的死;没有前世的死,也就不会有今世的生。
生法的因是老与死,老与死的因是生法,此三法互相观待而成立。如果此三法同时成立又不是一体,就互相无关。倘若相互无关,则不能互为因果,这样一来,生与老死都会成为无因。
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以上观点是显宗的见解,因为显宗不承认有轮回的开始,所以可以这样说。但密宗却认为,轮回的开始是存在的。依照密宗的观点,就不能说没有死就不会有生。
庚三(摄义):
若使初后共 是皆不然者
何故而戏论 谓有生老死
既然老死先成立,生先成立,以及生死同时成立的观点都于理不容。又为什么要如此戏论呢?这些戏论都是不合理的。
所谓“戏论”,也即对生、死、老、轮回、痛苦等等的执着。如果实相中有这些分别,则可执着,但在诸法实相中,这些都是不成立的。所以,我们不应该有戏论的执着。下面两偈通过类推一切法,从而抉择无我。
己三(以此理亦可类推他法):
诸所有因果 及相可相法
受及受者等 所有一切法
通过以上观察,抉择出无生、无老死、无轮回的立论。采用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类推出因法与果法、性相与事相,五蕴与人我等一切观待的法都不成立的结论。
非但于生死 本际不可得
如是一切法 本际皆亦无
不但生死轮回的本际不可得,包括轮涅所摄的一切法,其本际都不可得,一切万法全都不可成立。
(待续)
更多慈师堪布开示文章:↓↓
上师瑜伽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八】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没有幸福感 摘自【慧灯之光八】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 全知麦彭仁波切造 摘自《慧灯之光二》
大圆满龙钦心髓内加行修法--第一、皈依的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
第五、使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上师瑜伽修法 摘自《慧灯之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