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迷梦 >> 【长行文】预习、讲考示范
Back
【长行文】示范(《前行广释》第26课)预习、讲考:示范的《前行引导文》原文:人类也是一样,如果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尤其是具足暇满的人身更是绝无仅有……对此深思一番之后,想到自己如今已获得了真实暇满,应当感到无比欣慰、喜悦。如果暇满的所有功德十全十美,那么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假设还有缺憾不足,那么即便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但也不能称得上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分析品与品之间、大科判与大科判之间、大科判与小科判之间、小科判与小科判之间的关联,进而了知颂词(或者长行文)所对应科判的含义;本段与上段关联:上段是人趣与三恶趣数目较量(从因的角度说明人身之难得:以四百论教证阐释)
人类也是一样,如果观察无有佛法光明之边地的人数,就会认识到生在有佛法光明地方的人极为罕见。现在有些大城市里,说没有佛法吧,也不是完全没有,还是有人信佛、有人出家,但佛法兴不兴盛呢?一点也不兴盛。像上海、北京等地,人越多的地方,佛陀的教法证法越稀少。而藏地虽然人不多,佛教却非常兴盛。不说别的,就拿我们甘孜州来说,据前几年统计,总共有18个县,人口不到100万,但开放的寺院有515座,没有开放的也有很多。其中色达县有4万多人,炉霍县也有4万多人,康定县可能12万人,这些小小的县城里,有些就有三四十座寺院,99%以上的人都信佛教。不过,佛教兴盛的藏地,可以说人迹罕至,有时候要坐好半天车,才看见一户人家。相反,像成都,市区人口就460多万,加上周围统辖的几个县,总人口有1000多万。上海有1800多万人,北京有1600多万人。我以前找过一些资料,想查查大城市有多少出家人,结果没有找到。但我们基本上也清楚,上海有几座寺院,北京有几座寺院,差不多有多少出家人……当然,除了出家人以外,佛教徒中居士占相当一部分。但是有些居士学佛,只求家庭平安,完全是为了今生,想获得解脱、行持善法的寥寥无几。比如上海1800多万人,希求解脱者又有多少?有时候可以观察一下。你们许多人来自于大城市,想一想自己的家乡,有多少人行持善法?他们若没有行持善法,造的恶业大如山王,死后会不会堕入恶趣?1000多万人中,有没有1万人有把握转生人天?如此推算,恶趣众生是不是很多?通过各方面观察,就会明白得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身多不容易。大城市人口与藏地人口:上海有1800多万人,北京有1600多万人。甘孜州有18个县,人口不到100万。学佛人数:上海有几座寺院,北京有几座寺院?人越多的地方,佛陀的教法证法越稀少。藏地99%以上的人都信佛教。总结:通过各方面观察,就会明白得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身多不容易。
尤其是具足暇满的人身更是绝无仅有……对此深思一番之后,想到自己如今已获得了真实暇满,应当感到无比欣慰、喜悦。尤其是具足十八暇满的人身,在当今更是绝无仅有。例如,甘孜州515座寺院,共5万多出家人,这些人当中,具足暇满的有多少呢?一个一个经过筛选,就会发现剩下的人并不多。当然,真正的高僧大德肯定具足,他们白天晚上行持善法,实在令人羡慕。以前金旺堪布讲《大圆满前行》时说:一看有些大德的传记,就觉得跟我们凡夫人差别极大。比如麦彭仁波切,看他造了那么多论,觉得他似乎一辈子都在造论典;看他弘法利生的事迹,觉得他一辈子都在讲经说法;看他行持了那么多善法,又觉得他好像一辈子都在做善事。作为真正的具相大德,不但利他的发心和能力十分广大,自利的修行也从不松懈。像华智仁波切,一生中听受《前行》二十五遍,基本上每听一次,都会圆满修一次五加行。可是我们现在修一次五加行费多少力啊?前不久有个居士给我打电话:“我绝不可能磕满10万大头,因为我刚磕了100个,就喘了三天三夜。”真的没办法,凡夫人行持善法的能力太微弱了。我们现在每天磕15分钟头,很多人都觉得吃不消,巴望着闹钟快点响,但如果让你行持恶法或散乱放逸,不要说1个15分钟,10个15分钟也一晃就过了。因此,凡夫人行善如爬山般费劲,造恶业却如下坡般轻松。不管怎么样,我们上半生虽已迷迷糊糊过了,但从今以后的下半生该以何种方式度过,权力完全在于自己。正如藏地有句俗话说:“重新穿衣服,重新系腰带。”所以,我们从现在起要重新做人,让自己下半生变成真正的修行人,否则,得个人身却白白耗费掉,实在太可惜了!甘孜州515座寺院,共5万多出家人,这些人当中,具足暇满的有多少呢?一个一个经过筛选,就会发现剩下的人并不多。麦彭仁波切,看他造了那么多论,觉得他似乎一辈子都在造论典;看他弘法利生的事迹,觉得他一辈子都在讲经说法;看他行持了那么多善法,又觉得他好像一辈子都在做善事。华智仁波切,一生中听受《前行》二十五遍,基本上每听一次,都会圆满修一次五加行。实例:有个居士给我打电话:“我绝不可能磕满10万大头,因为我刚磕了100个,就喘了三天三夜。”藏地有句俗话说:“重新穿衣服,重新系腰带。”所以,我们从现在起要重新做人,让自己下半生变成真正的修行人。
如果暇满的所有功德十全十美,那么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假如暇满的所有功德完整无缺,那从今天起,就已实现了所谓的珍宝人身。(当然,这个要长期具足,不要十八暇满暂时全部具足,过两天又一个一个掉了。)什么是珍宝人身呢?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自在闻思精华义,调己劝他行善法,修行山王极稳固,彼等仙人胜幢相,无论在家或出家,即是珍宝之人身。”意思是,闻思佛法的精华教义,调伏自己的三门,劝勉别人行持善法,修行如山王般稳固——不是这两天修个法,一离开上师和道友的监督,就像发疯一样完全变了,真正的修行人始终如一,十年前是这样,二十年后依然不变,这才是具有珍宝人身。长行文中“暇满的所有功德十全十美”的消文:具足八闲暇十圆满,且未被暂生缘八无暇和断缘心八无暇所缚,圆满具足此三十四种暇满功德的人身,才称之为珍宝人身。
假设还有缺憾不足,那么即便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但也不能称得上是珍宝人身,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反之,倘若你对具足十八暇满、远离十六无暇还有缺憾,即便在世间法方面聪明伶俐、智勇双全、地位显赫、智慧超群、美名远扬,但也称不上是珍宝人身。世间有许多成功的国家领导、商业巨子,看似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这种福报也许会让他造很多业,反而成为堕入恶趣的前兆。古人言:“堕恶趣之前当人王。”所以,得这种人身并不稀有,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人身,或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有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院士,自认为非常了不起,对佛教一直嗤之以鼻,其实他最多只是对某个领域有贡献而已,并不一定对善恶取舍通达无碍。无垢光尊者曾说过:“不知善恶行非法,根虽具足相似身,纵然转生于中土,亦为边鄙野蛮性。”因此,不相信因果的人,纵然在某些方面再有智慧、再有能力,也不值得我们赞叹。总之,作为一个出家人,对其他最好不要希求,即生中既然有缘出家,就要守持清净戒律,精进闻思修行,以令正法融入于心;而作为在家人,也应该护持净戒,同时好好地闻思,这样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拥有了珍宝人身。否则,每天只希求世间八法,从来不行持善法,连最简单的转经轮、念观音心咒也不做,来一趟人间什么意义都没有,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返一样,简直愚不可及。对于这些人,我们理当生起悲心,有能力的话,尽量施以帮助。否则他们非常可怜,觉得自己智慧很不错,口口声声叫嚣“越堕落越快乐”、“越堕落越美丽”、“越堕落越英雄”……言行举止颠倒疯狂,根本不理会恶趣的痛苦。就像一个精神病患,拼命地赞叹监狱快乐,然后故意去触犯法律,正常人一看他的行为,就知道他精神失常了,任谁劝也无济于事。我们身边就有许多这样的人,说他笨,他不高兴,也不会承认,但实际上他的所作所为一直造恶业,违背因果规律的下场,不管他承不承认,来世必定都要感受无量痛苦。实例:现在有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院士,自认为非常了不起,对佛教一直嗤之以鼻,其实他最多只是对某个领域有贡献而已,并不一定对善恶取舍通达无碍。教证:无垢光尊者曾说过:“不知善恶行非法,根虽具足相似身,纵然转生于中土,亦为边鄙野蛮性。”世间有许多成功的国家领导、商业巨子,看似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这种福报也许会让他造很多业,反而成为堕入恶趣的前兆。古人言:“堕恶趣之前当人王。”每天只希求世间八法,从来不行持善法,连最简单的转经轮、念观音心咒也不做,来一趟人间什么意义都没有,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返一样,简直愚不可及。
这种人就像手握如意宝却无义空耗,或者已到珍宝金洲却空手而归一样。如颂云:“获此人身宝,得摩尼难比,诸无厌离人,岂不见空耗?遇殊胜上师,得王位难比,诸无恭敬者,岂不视等伴?求发心律仪,得官位难比,诸无悲心者,岂不见抛石?得续部灌顶,轮王位难比,诸无誓言者,岂不付东流?见心性本面,见诸佛难比,诸无精进者,岂不见迷乱?”
1)通过较量了知暇满的人身极其难得(从果的角度:因为现有人身即是果法);
难点1:未获珍宝身者称为相似者、灾祸者、无心者、空返者。难点的原因:1)字面消文不易;2)体相不易察觉,需要深细思维,反观自心。难点的原因:1)对比的双方法相要理解很透方突显;2)法义透彻的理解还需实修力量的支撑。“造集新罪”的角度:由于在南赡部洲的人道有情,大多数行持不善恶业,以此诸随业流转的异生,多半会堕于恶趣。“宿业未消”的角度:内心当中,现在还有过去多生以来所造集的许多恶业,这些恶业的果报尚未产生,又不曾以对治力破坏罪业的种子,那怎能不经多劫住在恶趣中呢?暇满人身很少出现,因为:地狱、饿鬼、旁生当中,越是后后,有情的数量越少;与旁生相比,人类的数量更为稀少;人类之中,生在暗劫者和生在光明劫者相比,后者更为稀少;同样生在光明劫中,生在佛法不兴盛时期者和生在佛法兴盛时期者相比,后者更为稀少;了知佛法的人类当中,不通达佛法扼要的人与通达的人相比,后者更为稀少;通达佛法扼要者中,不实修的人与实修的人相比,后者更为稀少;实修者中,未证悟的人与证悟的人相比,后者更为稀少。由以上根据便知,暇满人身非常稀少,而依靠此睱身修行成就的人,更是像林中的如意树、天中的帝释、人中的转轮王、众山中的须弥山一般,极其稀有。如果有人想:通过感受恶趣苦果而消尽往昔的恶业之后,仍然可以转生安乐的善趣,因此人身并不难得。回答思路:受苦消业不合理---受苦同时又造新殃故。
你认为你目前的人身是暇满人身还是珍宝人身?为什么?你珍惜这样的人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