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69课学习笔记和随堂练习 Back

前行第69课学习笔记和随堂练习

仰望虚空 2023-06-20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丙四、因果不虚;丁一、所断之不善业;丁二、应行之善业;丁三、一切为业之自性



课前开示


一、发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众生听课。


二、观清净心

(一)明观圆满:

1、刹土圆满:将听课的地方观想为清净刹土;

2、眷属圆满:将一起听课的人观想为菩萨或金刚勇士勇母;

3、上师圆满:将传法上师观为本尊。


(二)观想原理:自性清净。


(三)观想功德:观修好的人,短短一节课也会有极大收获,所得的加持跟其他课完全不同,法义完全融入自心。



一切为业之自性


阿罗汉亦受业报

(一)目犍连尊者公案。

1、公案内容。

外道本师饮光能圆因生前为他人演说邪教,死后堕入地狱感受苦果,委托舍利子尊者和目犍连尊者规劝自宗弟子舍弃自宗归顺佛教。舍利子尊者规劝后,因没有前世业缘,外道没有听懂。目犍连尊者规劝外道弟子后遭到外道殴打,且尊者当时由于业力现前,无法作任何变化,被打得血肉模糊。

2、佛说因缘。

(1)出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2)因缘:目犍连尊者前世因偏袒媳妇对自己母亲心生恶念,口出恶语。

(3)因果不虚之理:马胜比丘:“非山非海中,无有地方所,亦不在空里,能避于先业。如影随人去,无有安住者,善恶业不亡,无上尊所说。”

3、思维教诫。

(1)警惕特殊对境而行:父母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以父母为对境造业,果报十分可怕。

(2)世俗谛的法尔理:无论相信不相信,因果也不会有丝毫改变。

教证:

《诸法集要经》:“愚夫无正见,不达罪福相,循环三有中,唯苦为己有。”

释义:愚夫由于没有正见,根本不明白哪些是罪、哪些是福,以至于在三界轮回中一直不断循环、饱受各种各样的痛苦。

(3)教诫行持。

A.见:取舍因果非常关键。

对治方法:打好基础,修学前行的因果基础,再三思维。

B.行:对殊胜对境做好事,功德不可思议;反之果报绝对会无欺成熟。


(二)日瓦德比丘煮法衣公案。

1、版本一。

(1)公案内容:日瓦德比丘煮法衣变牛肉,被丢牛者当成偷盗者遭牢狱之灾,后虽摆脱罪名却仍感受六月牢狱之苦。

(2)业报因缘:前世自己诬陷使入定独觉入狱六天。

2、版本二。

(1)出处:汉地《杂宝藏经》。

(2)公案内容:离越阿罗汉煮法衣变牛皮被关监狱十二年。

(3)业报因缘:往昔丢牛后于一日一夜中诬陷独觉偷了自己的牛。


(三)遣疑。

1、邪见一:显现不一定是真实的。

驳斥:轮回也是一种显现,没吃饭会饿也是一种显现,痛苦也是一种显现,在这样的显现面前,因果确实是不虚的。

2、邪见二:一切皆空,造恶也没有什么。

驳斥:尽管一切法是空性的,但我们没有圣者的境界,圣者都要感受因果业报,我们也一定会受到因果支配的。


(四)总结:谨慎抉择因果。

1、世间智愚差别。

(1)教证:“愚夫乐作罪,智者心常怖,由具彼正慧,见诸恶险难。”

释义:愚夫喜欢遭罪,智者却对此心怀畏惧,因为智者具有因果正见的智慧,完全能看到遭恶业的危险性。

(2)思维意义:

A.愚昧无知,没有因果正见或者因果见解不深,比较容易造罪。

B.思维对治:树立因果正见。


菩萨亦受业报

(一)龙猛菩萨布施头颅公案。

1、公案内容:魔王波旬投生为具力太子向龙猛菩萨索要头颅,龙猛菩萨为利益众生且慑服魔王波旬,答应了他的要求,但因自身已经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头颅无法被兵器砍下。后因往昔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果报没有彻底清净,具力太子用吉祥草割下了龙猛菩萨的头颅。

2、公案意义:虽为一地菩萨,但其圆寂也与前世业力有关

3、教诫思修。

(1)总结:不论遭遇什么,都跟前世摆脱不了关系,不要认为别人不对,应该知道是自己的错。

A.学院事例:学院堪布翻车差点丧命却提醒旁人不要惩罚司机的事例。

B.世间反例:就算别人根本没错,错在自己,也一定要找别人算账。

(2)教证:

《佛说兴起行经》:“世人所作行,或作善恶事,此行还归身,终不朽败亡。”

释义:世间人所作的任何行为,善也好、恶也好,终究果报会归于自身,始终不会虚耗。


总结教诫

(一)思维意义。

1、现状:圣者尚且要感受业力的果报,我们所造的罪业不计其数,不知何时才能解脱,可能连脱离恶趣都很困难。

2、原理:如同农民播种,播下什么就会成熟什么。

教证:《别译杂阿含经》:“譬如下种子,随种得果报,汝今种苦子,后必还自受。”

3、教诫行持:谨慎抉择因果,即使是微小的罪业也要竭尽全力杜绝,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事也要悉心毕力的成办。如果没有从小处着手,那么一刹那的恶业,也需要在恶趣中住留数劫。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感觉一点点无关痛痒。

教言:

寂天菩萨:“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贤愚经》:“末想诸罪微,无害而轻视,火星虽微小,能焚如山草。”

4、忏前戒后:了知造罪是特别不好的行为,尽心尽力的舍弃,控制不住自己也不能肆意妄为,要再三忏悔。


(二)总结:一切都与业力有关。

1、曾有个高僧在讲法时说:“这世界是业的世界,既然我们今生很短暂、来世很漫长,就一定要为来世造些善业。”

2、反观自己对于因果的看法及重视程度,重新选择自己未来的路。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加行 第六十九课

今日当精进 2021-06-02 10:30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名词解释

原文

世尊的声闻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

声闻:

为佛教小乘弟子,指以听闻佛的教言,悟解四谛之理,断除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的出家者。此小乘与缘觉、菩萨二乘相对,为三乘之一。

——《佛学词典》


神通第一

增一阿含经三曰:“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犍连比丘是。”智度论四十一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却给独觉带来逮捕入狱六天的厄运。

独觉:

又叫缘觉,意思是说“独自修行,修行成功,于无佛之世,自己觉悟而离生死者”。此处指辟支佛(辟支迦佛陀)。

——《佛学词典》


原文

龙叔菩萨趋入寂灭

寂灭:

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大二·六七二中):“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概谓对生死之喧动不安而言,不生不死之寂静安稳即称为寂灭。又特指小乘之涅盘。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历劫:

乃形容长远之时间。历经不可思议无量数之劫。

——《佛学大辞典》


住:

一切行蕴发生以后,未灭以前,剎那相续,辗转存在。为不相应行之一。

——《佛学词典》





 教  证  和  教  言

1、《诸法集要经》云:“愚夫无正见,不达罪福相,循环三有中,唯苦为己有。”

2、《佛说兴起行经》说过:“世人所作行,或作善恶事,此行还归身,终不朽败亡。”

3、《别译杂阿含经》也说:“譬如下种子,随种得果报,汝今种苦子,后必还自受。”

4、寂天菩萨亲口说过:“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5、《贤愚经》亦云:“莫想诸罪微,无害而轻视,火星虽微小,能焚如山草。”



 公    案 

1、佛陀的声闻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是由业力所感被外道杀害的。

目犍连和舍利子二位尊者,时常前往地狱饿鬼、旁生、人间和天界五道去饶益有情。一天,他们来到无间地狱,见那里有无量众生感受燃烧之苦,于是就各显神通降下雨水,令地狱众生得到清凉。

当时,外道的本师饮光能圆,死后也转生在这里。由于他生前为众人演说邪教,如今正在感受舌头上有五百铁犁耕垦、鲜血淋漓之苦。饮光对他们说:“您们二位尊者返回人间时,请转告我的弟子:‘你们本师饮光能圆堕在无间地狱中,舌头上每天被铁犁耕垦,极其痛苦。遍行宗派没有沙门善行,此善行唯有佛教内道才有,你们宗派是颠倒的教派,因此,应当舍弃自己的宗派,随学释迦佛的弟子。尤其是你们将本师的骨灰做成灵塔之后,每当供养时,炽热的铁雨就会降落到他身上,所以万万不要供养他的遗塔。’”

二位尊者返回人间后,路上正好碰到了这些外道。外道原本就对他们不满,因为他们昔日也曾是外道,皈入佛门之后,以修行的功德力感召了很多人,令外道威望大大下降。于是外道就商量:“如果这两人赞叹我们的宗派,我们就算了;如果态度不好,这次要把他们狠狠打一顿。”

首先,外道问走在前面的舍利子:“我们宗派有没有沙门善行?”舍利子以偈颂回答:“正命众中无沙门,释迦众内沙门有,若阿罗汉有贪爱,即无凡小愚痴人。”由于没有前世的业缘,他们没有听懂,以为是在赞叹自己的宗派,就放过了舍利子。(可见,人与人因沟通所致的吵架、打架,都跟前世有一定的因缘。)

目犍连问舍利子:“你有没有把饮光能圆的口信转告给他弟子?”舍利子答言:“我说是说了,可他们却什么话也没说。”目犍连说:“他们可能没有听懂,还是我去说吧。”

随后他来到遍行外道的所在地,先说你们宗派是颠倒的,之后又说你们本师如今在地狱里受苦,我亲眼看到了,他让我给你们捎口信……外道听了怒不可遏:“这个人不但对我们妄加责难,居然胆大包天地诽谤起我们的本师来了。来,给我打!”他们数数殴打目犍连,目犍连的身体被摧残得像苇草一样支离破碎。

目犍连号称“神通第一”,这要是在以前,不要说被这些外道打得皮开肉绽,哪怕是三界所有众生群起而攻之,就连他的一根汗毛尖也动不了。可是在当时,由于往昔的业力所压,他连变化也想不起来,更不必说大显神变了。此时此刻的尊者,与平常的凡夫人一模一样,被打得血肉模糊、惨不忍睹。舍利子见后非常悲痛,就把他背了回去。

未生怨王听说这个消息,带领大臣、眷属前去问候。他看到尊者的样子极为气愤,下令把这些遍行外道抓起来,用火烧死。尊者劝他不要这样,并说这是往昔业力所感,不怪他们。国王只好改变主意,但把这些外道逐出了国境。

国王问尊者:“您在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怎么会被这些外道打成这样?”尊者用了一个偈颂回答:“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国王要求国内医术高明的医生们,必须在七天内令尊者的身体恢复如初,否则就免去现在的一切封禄,并让大臣亲自照顾尊者,然后就回宫了。

此时目犍连告诉舍利子,不久后自己便会涅槃。舍利子非常伤心,说:“我们二人刚开始一起学外道,后来一起出家,一起听受佛法甘露,同样证得了阿罗汉果位。倘若你要涅槃,我也会跟你一起涅槃。”

马胜比丘听说目犍连受伤极重,于是也前来探望。但他不像我们,得知亲友生病了、受伤了,去医院时只拿一束花,而他没拿什么花,也没拿什么钱,当时只讲了两个偈颂:“非山非海中,无有地方所,亦不在空里,能避于先业。如影随人去,无有安住者,善恶业不亡,无上尊所说。”不管是大山也好、大海也好、虚空也好,三界中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避开业力。人的业力相当于随身的影子,不会安住在别的地方,只要因缘成熟了,前世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定会在自身上现前果报,这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金刚语。

话说刚才那些医生,苦于国王所下达的七日之限无法做到,便去乞求目犍连尊者:“您千万不能死啊!不然,国王会剥夺我们的封禄。”尊者答应了,并让他们转告国王,七天后自己会去城中化缘。七天之后,尊者果然入城次第化缘,然后来到王宫门口。国王得知后很高兴,连忙请尊者入宫应供。

这时,舍利子入定观察为何目犍连身负重伤还入城化缘,结果发现他有趋入涅槃的打算。于是就去佛陀那里,悲伤地说:“对于好友目犍连死去的消息,我听也不愿意听,何况是亲眼见到了?既然他要趋入涅槃,我也不想住世了,所以想提前圆寂。”佛陀三次问他是否真要如此,但舍利子的心意已决,佛陀只好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那就随缘吧!”

最后,舍利子与八万阿罗汉先入涅槃。紧接着,目犍连回到自己的故土,讲经说法后,也与七万七千阿罗汉入灭了。

当时众弟子见目犍连被外道打得粉身碎骨而示现圆寂,就问佛陀这是什么因缘。佛陀说:往昔有个婆罗门的儿子娶了一个媳妇,媳妇跟婆婆之间的关系不好,儿子因为偏爱媳妇,就对母亲特别不满。有一次,媳妇又跟他告状,他心生恶念、口出恶语:“要是有个力气大的人,把母亲打得像苇草一样,该多好啊!”以此因缘,他在五百世中常被人打得像苇草一样,最后即使成了“神通第一”的阿罗汉,也仍要感受这种余报。


2、从前,在克什米尔地方,有位具有神通神变的比丘,名叫日瓦德,他座下的弟子为数不少。一天,当他在林中煮染法衣袈裟时,附近一位主人出门寻找丢失的牛犊,见林间炊烟缭绕,就顺此方向来到近前。他看到一位比丘正在生火,便问:“你在做什么?”

日瓦德答言:“我在煮染法衣。”

主人打开锅盖一看,发现煮的根本不是什么法衣,而是肉。比丘自己也惊讶地看见了锅里的肉。(他明明没偷过牛犊,但业力现前也无可奈何。)

主人推推搡搡把他带到国王面前,呈禀道:“这位比丘偷了我的牛犊,请国王惩治。”国王不问事情始末,便将比丘打入了监牢。

几天之后,主人家的母牛自己找回了牛犊,于是主人特别后悔,又急急忙忙来到国王面前说:“那位比丘没有偷牛犊,请求国王释放他。”但国王因为事务繁忙,在六个月里忘了此事。

后来比丘的许多获得神变的弟子,从空中飞来,到国王面前禀告:“这位比丘是我们的师父,他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是清白的,请国王放了他!”

这时国王才想起来,于是亲自去释放。当看到比丘满脸憔悴、吃尽苦头的样子,国王万分懊悔地说:“此事延误已久,我真是造了滔天大罪。”

比丘说:“您没有错,是我自作自受。”

国王问:“您以前到底造了什么业?”

比丘讲述道:“我往昔曾转生为一名盗贼,当时偷了一头牛犊,被主人紧追不放。到了林间,我惊慌之余,就将牛犊扔在一位正在入定的独觉面前,却给独觉带来入狱六天的厄运。因为这一恶业的异熟果,使我在多生累世中感受恶趣之苦,今生也受到这样的苦难。不过,这是最后一次的果报了。”


3、从前,龙猛菩萨从龙宫等他方世界中,迎请了许多般若经典在人间广弘。此举令魔王波旬火冒三丈,为了加害龙猛菩萨,他投入乐行王后的腹中,成了乐行国王的一名太子,名叫具力。

有一天,母后送给具力太子一件精美别致、五彩锦缎的无缝衣,太子说:“我现在还不穿,等到继承王位时,再穿不迟。”

母后说:“你恐怕没有这个机会了。本来,国王驾崩之后,理当要由太子登基。可因为你父王和龙猛菩萨成就了金丹术,生命是一体的,只要龙猛菩萨没有圆寂,你父王就不会离开人世。而龙猛菩萨已获得了寿命自在,如果他愿意住世,就没有圆寂的时候。正因为如此,你的许多兄长都没能继位,就已经死去了。”

太子特别着急,问:“那有什么妙计吗?”

母后出主意道:“龙猛阿阇黎是一位菩萨,倘若你向他索要头颅,他必定会施舍,除此之外也无计可施。”

于是,太子迫不及待地来到龙猛菩萨面前,索要他的头颅。龙猛菩萨心想:“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无数次地将头颅等布施给众生,我也应如是追循佛陀的足迹。为了慑服魔王波旬,为了利益后代众生,为了诸大佛子能生起勇气,我应当行此布施。”想到这里,他爽快地答应了太子的要求。

太子喜不自禁,立刻挥起宝剑奋力砍去。但无论怎样,宝剑都好像在虚空中舞动一样,根本无法砍断菩萨的头颅。

龙猛菩萨和蔼地告诉他:“我五百世前,已完全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所以用兵器无法砍断我的头。但我往昔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果报还没彻底清净,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断我的头。”太子就采了一根吉祥草,去割菩萨的头时,头颅果然当下落地。

这时,只见鲜血化为了白色的乳汁,龙猛菩萨的头颅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今往生极乐刹,将来亦入此身体。”太子害怕他的头颅和身体再重新愈合,就把头颅拿到很远的地方,途中被一位罗刹女抢走了……后因龙猛菩萨成就了金丹术,其法体与头颅都化成了山。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 第六十九课

今日当精进 2021-06-02 10:30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一、观清净心

(一)明观圆满。

1、刹土圆满:将听课的地方观想为清净刹土;

2、眷属圆满:将一起听课的人观想为菩萨或金刚勇士勇母;

3、上师圆满:将传法上师观为本尊。


(二)观想原理:自性清净。


(三)观想功德。

观修好的人,短短一节课也会有极大收获,所得的加持跟其他课完全不同,法义完全融入自心。


二、阿罗汉、菩萨依旧要感受前世业力的果报

(一)公案内容。

1、阿罗汉公案。

(1)目犍连尊者因前世对母亲心生恶念,口出恶语,感得即使成为阿罗汉后,依旧感受被外道殴打至血肉模糊的果报。

(2)日瓦德比丘因前世诬陷致使一独觉入狱六天感得今世被人诬陷入狱六个月。

2、菩萨受报。

龙猛菩萨因往昔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果报没有彻底清净,使得具力太子可以用吉祥草割下龙猛菩萨的头颅。


(二)教诫意义。

1、因果不虚。

(1)马胜比丘:“非山非海中,无有地方所,亦不在空里,能避于先业。如影随人去,无有安住者,善恶业不亡,无上尊所说。”

(2)《佛说兴起行经》:“世人所作行,或作善恶事,此行还归身,终不朽败亡。”

(3)《别译杂阿含经》:“譬如下种子,随种得果报,汝今种苦子,后必还自受。”

2、不谨慎取舍则唯有黑暗处可去。

(1)《诸法集要经》:“愚夫无正见,不达罪福相,循环三有中,唯苦为己有。”

(2)《贤愚经》:“末想诸罪微,无害而轻视,火星虽微小,能焚如山草。”

3、当励力忏悔往昔所造罪业。

寂天菩萨:“刹那造重罪,历劫住无间,何况无始罪,积重失善趣?”

4、警惕父母、三宝等殊胜对境。


(三)遣疑。

1、邪见1:显现不一定是真实的。

驳斥:轮回也是一种显现,没吃饭会饿也是一种显现,痛苦也是一种显现,在这样的显现面前,因果确实是不虚的。

2、邪见2:一切皆空,造恶也没有什么。

驳斥:尽管一切法是空性的,但我们没有圣者的境界,圣者都要感受因果业报,我们也一定会受到因果支配的。


一、 以清净心来保护自己的修行

(一)何为清净心?

1、听课的地方:观想为莲花生大士的刹土、观音菩萨的刹土或阿弥陀佛的刹土;

2、跟自己一起听课的人:都是具殊胜缘分的大乘根基者,全部是菩萨或金刚勇士勇母;

3、传法上师:观为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士等……

4、所听闻的法:大乘法;

5、时间:本来常有相续轮。


(二)观清净心之理。

1、总说:

从自性清净来讲,万法均为清净的,并不是把本不清净的东西硬观为清净。

2、详说:

(1)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说,假如认为轮回本不清净,却非要把它观为清净,这就如同把装有呕吐物的瓶子,使劲观为清净一样,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2)显宗了义经典中也提到了一切万法本来清净的道理。例如,显宗《维摩诘经》就有具髻梵天的公案。

(3)《华严经》:“众生心净故,得见清净刹。”

(4)《圆觉经》:“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5)智者大师:《摩诃止观》:“魔界即佛界。”

对分别念较重的人来讲,魔王波旬的世界不可能与佛陀的世界同日而语,然而在究竟义中,万法在胜义中远离戏论,世俗中是清净平等的。


(三)何者面前会显现此等清净之相。

下下较上上所见更为清净:地狱众生看到的是铁水,饿鬼看到的是脓血,旁生和人类看到的是能止渴的水,天人或持明者看到的是甘露,八地菩萨以上看到的是非常清净的一种光明,而佛陀看到的则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光明。


(四)凡夫人如此观想的功德和利益。

这五种清净观,如果你不能长期坚持,那在短短的听课期间,也要尽量观想。若能如此,一堂课的法义就会融入自心,所得的加持跟其他课是完全不同的。这是密乘的不共窍诀。

《入楞伽经》:“众生心涅槃,本性常清净。”

通过这种方式闻法,自相续肯定得到圆满加持。


二、分析因果显现和空性之间的关系

(一)错误的观点:“显现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皆空,造恶也没有什么!”


(二)分析显空之间的关系。

1、显现上因果不虚。

(1)对于圣者来说是一种显现。

A.阿罗汉:小乘佛经中常讲:假如给一位阿罗汉的右边用檀香水沐浴,左边用利刀去砍剁,对阿罗汉来说,左右二者都是一样的——对檀香水的沐浴没有贪心,对刀砍也没有嗔恨心,因为他内心中贪嗔烦恼已经从根本上断除了。

B.菩萨:对菩萨来说,若有人对他拳脚相加、恶口相骂,他不会把对方看做异己;若有人对他推崇备至、恭敬有加,他不会把对方视为知己。虽然外境不同,但因为内心如如不动,所以不会有感觉的差异。

(2)对于凡夫来说显现里依旧潜伏着轮回的种子。

轮回也是一种显现,没吃饭会饿也是一种显现,你遇到痛苦也是一种显现,在这样的显现面前,因果确实是不虚的。

2、空性不碍显现。

(1)单空≠真正的大空性;

“一切皆空,造恶也没有什么!”此种观点,已经落入了断边,不是真正的佛教见解。

(2)真正的大空性:离戏空、明空双运。

A.空性是很高的境界:超越分别念的境界;

B.对于当下实执严重,尚未超越分别念的凡夫人来说:

  a.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

莲师也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

  b.尽管一切法是空性的,但对我们而言,根本没有像目犍连那样的境界,既然目犍连都难逃因果,那我们会不会受因果支配呢?肯定会。


一、视师如佛在细微处

(一)原文:

也有论典中说,目犍连前世对父母都产生恶念恶语,从而招致了如此恶果 。但我看《毗奈耶杂事》中讲的是“母亲”,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这个公案时,也是说对“母亲”不恭敬而成熟的果报。


(二)佛陀的功德。

1、总说:断证功德圆满的三身无别。

2、详说:

(1)法身的功德。

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二十一种无漏法的自性。

(2)色身的功德。

A.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

  a.报身:在清净者的面前,依靠佛陀的自性大悲、愿力以及所化十地菩萨们的福德力,而显现具五决定的报身;

  b.化身:不清净的所化众生面前,依靠受用圆满身的发愿力和所化众生善法增上福德力,显现佛陀殊胜化身。

B.语:具足六十梵音;

C.意:具足智悲力的功德。

  a.智:现量照见轮涅诸法的法性,这是如所有智;互不混淆现量照见世俗有法的万事万物,如同湿的庵摩罗果放在手掌中一样,这是尽所有智;

  b.悲:昼夜六时关注众生,看谁兴盛、谁衰落等等,犹如独子之母一样,无有远近亲疏照见一切有情;

  c.力:“大海与波浪,纵会有越时,所化佛子前,佛不会越时。”

3、总结:总之,佛没有过失及不清净之处。


(三)上师的功德。

1、立宗:上师功德等佛。

2、理由:上师是三宝三根本的总集。(详说请参见《前行广释·第五课》)

3、结论:上师没有过失及不清净之处。


(四)检视自己的”我对上师的信心真跟对佛的信心似的。“

1、格鲁派有一位甘珠尔上师说:“上师讲的任何话都不能违背,就算上师说太阳是从西边出来的,你也要承认,并坚信不疑。”

2、现在很多人:倘若上师说太阳从西边出来,自己马上就会跳出来纠正:“哎呀!上师,您绝对说错了!”

3、大恩上师的做法:

在这节课上师讲到目犍连尊者被外道殴打的公案时,在公案的细微之处特别指出不同经论中的不同说法,之后又特别说到法王是怎么讲的。从我们自己来看,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总之都是特别的对境,对于理解公案的要点并不影响,但是上师还是特别指出法王是怎么说的!上师真的是做到了法王在《生生世世摄受愿文》里的“于师慈心教诫善说中,只语片言亦不作违越,”以此为因,上师也得到了法王满瓶倾泻一样的加持!

4、反思自己:

(1)上师关于佛教研究者和实修者的教诫。

A.佛教研究者:现今大部分的东西方学者,只是一味地分析理论。比如说,哪些经论讲过男女平等,有何文学价值,目的是什么,作者是哪个世纪的人,他有什么不同特点……都是站在这些角度作各种比较,不观察自己,只是吹毛求疵地寻找经论的过失,判断它是否符合现有标准。

B.如果偏重于学术,单单只是理论研究,我认为,很难通达经论的究竟意义。因此,佛教里讲的信心和实修很重要。

(2)反思:

A.当上师讲的跟我们之前听到的不一致时;当上师讲的跟其他上师说法不一致时;当上师讲的跟某些经论不一致时,

  a.我们当下会有什么想法?

🔹上师这地方肯定讲错了!

🔹上师这地方是不是讲错了!

🔹上师这么讲就一定是这样的!

  b.这个想法背后折射出来的想法和观念是什么?

🔹上师在我们心里是不是佛?

🔹佛在我们心里是不是断证圆满?

🔹我依止上师是要得到知识还是要得到解脱?

🔹我是不是相信上师可以把我引领出轮回?

......

B.当借此调整自己的心。

  a.经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

  b.视师如佛的信心是跟随着闻思修渐渐生起并且稳固的,但我们发现自己存在着“上师这地方讲错了”等诸如此类的邪见时,也是调整、忏悔、清净自心的好机会。




随堂小测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