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30课-法师辅导
一
课前、课后教诫的重点、难点
(一)回顾共不共加行的学修
1、共同加行:产生出离的意乐和方向
(1)以前看不见
我们无始以来没有想过修行,如果以前想过或修行过的话,现在也应该成为一个觉悟者。因为以前没有了知和训练,所以我们的心和行为,乃至于身份都在不断地流转。
(2)共同加行告诉我们轮回不值得
共同加行被称为四个方面的转心法,就是借助佛菩萨的智慧告诉我们:现在的轮回不值得耽著。在共同加行中,不值得耽著的原因以及引导我们的心真实不耽著的修法、引导文等都讲得非常清楚。它可以把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转变为开始寻求解脱道。
2、不共加行:了知出离的方法
(1)皈依
A. 为何要皈依
皈依就是对三宝生起信心,因为三宝才是真实引导我们趣向解脱的三个要素。
B.皈依的修行由外而内
a. 刚开始的皈依
(a)皈依外在三宝
刚开始的皈依和不舍弃三宝就是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三宝,不舍弃外在的三宝。因为三宝是我们的导师、所修的法、修行的助伴,所以不能舍弃。
(b)有臣服的味道
刚开始的皈依有种臣服的意思,我相信或承认三宝是很厉害的。因为它具有功德,所以我臣服于你,你说什么我都听。
b. 后面的皈依
(a)皈依内在三宝
到后面,所皈依的三宝由外转为内,因为我们的本性中本具三宝的自性,外在的三宝其实没有离开自己的本性,内在的三宝就是我们的究竟实相。在我们没有发现三宝自性之前,都是一切世俗的虚妄,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的,自己却牢牢执著这是我们的。随着修行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这些东西不是我们的,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就是三自性。
(b)皈依是一种认同
认知到自己本具三宝自性而皈依,完全的皈依、相信或接受,皈依也有接受、相信等等的意思,所以后面的皈依就是认同,深深地认同自己本具三宝自性,这种皈依就是深层的皈依了,因此我们对于皈依绝对不会舍弃,因为舍不掉的,那时候的信心非常稳固了。
(c)这种皈依是趋入实相的皈依
当我们认识到本具三宝自性的时候,就是一个转折点。发现了这样一种自性或者秘密之后,所有的修行就开始逐渐朝着现前实相方面开始去前进了。
(2)发心
A. 发心也是一个很大的修法体系
发菩提心,不单单是自己一个人解脱,也要把自己狭隘的心胸扩展到一切众生,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修法体系。
B. 心的转变需要很多因素
怎么样才能把我们无始以来自私自利狭隘的心胸,转变成菩萨一样的心态呢,这是一个很大的学问,需要很多修行,也需要有很多转变心的技巧。
a. 内因
(a)我们自己的佛性本来就没有局限,但现在我们没有发现,这种平等性的特征没有被发掘出来,我们通过很多训练可以把这种平等性开发出来。
(b)我们修菩提心是可以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自己的佛性中本来就不具备不平等的东西,佛性就有平等的特征,所以我们当然可以成功。
b. 外在修持
(a)观修以转变心的方向
修行的时候一方面我们缘平等性,一方面通过很多的技巧、观修的方式去转变这种不平等,把我们认为不平等的很多杂念、思想通过很多的认知和观修逐渐去掉,也就是说服自己放弃这些不平等的思想。
(b)积累善根令心安住
虽然有时是思想上的认知,但是思想上的认知还需要某些东西来让它稳固,这些让它稳固的东西就是福德和智慧。
Ⓐ 学习、祈祷:我们本性中本来就具备菩提心,为什么你要通过很多分别念说“我不要去利益众生、发菩提心、不要去管这个人那个人”,这种自我局限是没有用的,认知到这一点也需要一定的福德和智慧,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祈祷。祈祷佛菩萨加持我能够读懂他们给我的信息。
Ⓑ 积资净障:有时候是通过忏罪的方式来让你的认知非常稳定,最后完全变成你自己的思想中的一部分。
c. 内因+外在修持=现前菩提心
(a)内在佛性的平等性在配合,外在的修法我们也在努力,在内因外缘都具备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逐渐在转变,自己的心就在靠近传记里所讲的菩萨境界。
(b)如果我们了知了、修学了,我们的心肯定可以变得非常无私、清净和广大,最后达到没有一丝一毫为了自己利益奋发的一些成分,起心动念都是利益众生,非常的柔软、清净、伟大的心态。
(c)一方面,我们要去观修它的法义,一方面还要积资净障、不断地学习、祈祷,这些都是让我们发起真实菩提心的修法。后面修的金刚萨埵、修曼扎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或者现前本具的实相等而做的修行。
(3)上师瑜伽
A. 上师瑜伽需要前面修行的强大基础才能发挥全部效用
如果前面的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好,自己本身具备了大量的福德和智慧,再加上外在上师殊胜的悲心和智慧的力量,上师瑜伽就可以强制性地让我们对诸法实相生起觉悟。
B. 我们前面的基础差太远了
a. 怎么知道自己前面基础还差着
虽然我们把前面的加行修完了,修到上师瑜伽了,但是它的殊胜性可能我们还没有完全解读出来,只是看到它的“说明书”里说如果修这个法,它的力量很大,可以让你强制性地得到很多加持。虽然“说明书”是这样说的,但是不是有力量,内心中还有一点打鼓。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去充实自己。
b. 加油修五加行吧
(a)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修到这里了,但是不一定就是一个合格的法器。知道了这个原理之后,我们还要把五加行一遍一遍地深入修行,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领悟到大圆满前行里面金刚句的分量、这个修法的含金量,我们也可以领悟到为什么像华智仁波切、顶果钦哲仁波切这样的大德们还是把加行一遍一遍地去修、一遍一遍地去看。
(b)虽然修心的过程有时可能比较慢,但是因缘具备之后,一定可以发生改变,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不断地修学。
C. 七支供干什么用的
a. 领受加持的准备
通过顶礼、供养、忏悔等等把我们的心再一次做一个强化修练。通过忏悔再把我们相续清洗一次,把我们的资粮增上一部分,把自己的心调整到一个完全可以接受上师加持的状态。这样的话,后面我们念心咒、祈祷的时候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加持。
b.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每个人都有获得加持的可能,这个机会都是平等的。我们通过七支供等修法,把自己的相续调整到一个可以接受加持的状况。如果我们准备好了,机会现前的时候,就可以抓得住,真实地获得真实的密意。
二
讲记中的重点、难点
(一)顶礼支
1、求法者要随学上师行仪
(1)原文
因此,就算了知一句正法的意义也必须要知道融入自相续而实地修行。我们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观察上师身语意的行为进而效仿随学,正如世间的俗语也说:“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自相续取受上师所拥有的内外密功德,需要像泥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
(2)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随学上师
A. 最初:确定上师并观察其身语意
a. 最初找到一个合格的上师非常重要
(a)在寻找善知识的时候,你要寻找一位模仿对象,找对目标非常关键。如果目标错了,找到一位不如法、不具德相的上师,你去模仿他就会相当危险了。
(b)如果自己要求解脱道,想如理如法地修持,上师一定是直接和解脱道相应的,完全能把你的身语意引向解脱道。
b. 具德上师调化弟子的时候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a)刚开始的时候
一个具相的、合格的上师的身语意都是给真实的弟子去示现的。上师的身和语要让弟子去模仿,很多时候引导初学者,就会非常如法。因为初学者什么都不懂,所以上师的身语都是为了让自己安住在佛经论典或者世间道德规范所认可的标准行为中,所说的话也会让人非常悦意。这是通过让初学者去模仿,然后把他们引入到正确道路当中的一个方法。
(b)对特殊阶段和特殊弟子有不同示现
在佛教史当中,尤其在依止过程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所谓的比较疯狂的上师,疯狂的上师其实也是让弟子模仿的。有时对相续已经成熟的弟子,透过这样的方式调化。因为弟子本身素质比较高,所以这样去模仿的时候,也可以帮助弟子打破一些不必要的趣入实相的执著。
(c)弟子不用担心就好了
任何一位具有德相的上师在调化弟子的时候,都是有很明确的目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c. 如何观察上师的“意”
(a)前行要求我们要观察上师身语意,但上师的意很难观察,只能通过他外在的一些事业、行为等等来观察他的心。
(b)以观察大恩上师的意为例
Ⓐ 大悲心
ⓐ 大恩上师仁波切长年如一日地去引导弟子,不管方方面面的行为、语言,如果他没有非常稳固强烈的大悲心,绝对不可能做到。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推知他的大悲心、利他心非常强。
ⓑ 也可以通过教言推知上师的利他心很强,因为他经常跟我们讲,要放弃自己,再去利他,经常这样讲,所以对我们来讲,完全可以通过这些语言来推知他的相续中利他心是非常强的。
Ⓑ 智慧
他的智慧体现在所讲的法义中。
B. 中间:模仿
a. 模仿具德相的上师很重要
(a)学佛的目的
学佛就是模仿佛陀的成佛之道,学菩萨也是模仿菩萨的修学之道,上师也是代表成佛之道,代表菩萨行。
(b)够得着的就是上师
Ⓐ 对于一个真实的佛,我们只能在经书中去看他的语言,我们根本见不到真佛;具有明显功德的菩萨也在净土,我们见不到;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上师,他是佛菩萨的化现或者代表,所以我们模仿具德相的上师很重要。
Ⓑ 如果我们能够对具德上师的身语意模仿得非常善巧,其实就是模仿菩萨的修法、成佛之道,以及模仿佛和菩萨清净的行为和语言。
b. 模仿什么
(a)大悲心、菩提心
作为佛弟子来讲,模仿很优秀的人,模仿得非常善巧的时候,他的心完全就变成了大悲心、菩提心的状态。
(b)智慧
怎么样模仿智慧呢?就是抉择空性。模仿之后,对一切万法的观察就没有一点阻碍,很顺利地就可以抉择万法的空性,而且最后内心中已经不用抉择,看到任何法的当下就了知空性,因为他的心已经变成这种状态了。
c. 如何模仿
(a)要有耐心
这个模仿过程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们学完之后不达标也没什么沮丧的,不达标我们再从头来,反正怎么模仿的方法我们学了,剩下的事情是自己要去做。
(b)闻思修
Ⓐ 依止上师之道就是模仿的过程,观察上师的身体是怎么如理如法的、语言是怎么样讲话的、他相续安住在什么状态,然后我们也是这样去随学的话,逐渐自己的相续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受到好的影响,我们的身语意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导入解脱道。
Ⓑ 通过反复听闻思维,把模仿的东西吃透,吃透之后在任何机会中都去训练,找一切的时间去训练自己所要模仿的事情。
C. 最后:成为上师的小擦擦
a. 上师出现在世间唯一的目的
(a)上师出现在世间唯一的目的就是让弟子获得和他一样的解脱功德。所以,他希望他的弟子快速拥有自己相续中所有的外的功德、内的功德、密的功德,所有的合格的上师都是这样的。
(b)具有德相上师的第一个标准就是菩提心,这也是当年他“毕业”的时候考核的硬件,他相续中真实的菩提心生起来了才能毕业。在这种状态下,他调化弟子就有一种很强烈的思想,就是所有他要调化的弟子都要达到和他一样的状态。如果他自己还没圆满菩萨或者还没有圆满佛果,他也愿意他的弟子超过他,然后迅速成佛。
(c)一个真正的解脱的上师或者一个菩萨,他每一世的经历可能不一样,他从小孩子的时候开始怎么拜师、怎么样精进等都不同,但这都是针对这一世和他有缘的弟子而示现的,是让弟子们模仿的。
b. 不同上师的小擦擦特点不一样
(a)每个法脉传承带的气息是不一样的,有些利他心特别强,有些修行的气息特别强;有些特别喜欢做福德,比如放生、供灯;有些对因果取舍得非常细致。反正只要是真正具德上师教导下的、模仿得好的弟子都会有比较好的一些特点,大概有他的法脉传统的样子,方方面面都是非常相似的。
(b)我们上师的最大特点就是利他:我们作为大恩上师的弟子,不管怎么样,都应该有一个利他的心,因为大恩上师经常强调利他,只要跟他学的弟子,相续中都应该逐渐生起利他心。认识到利他很重要,即便现在我啥能力都没有,但是我也要利他,或者我修行也是为了究竟利他的,都应该有这种总的思想。
2、小结顶礼支
(1)原文
本来所谓的顶礼也只是一种恭敬尊重的形式,所以顶礼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而且各个地区的顶礼方式也无定法,然而在这里,对于上师依照佛经中的顶礼方式而讲的言教,自己本来一清二楚,可是却以轻轻松松投机取巧或者摆出傲慢自居的架势而不认真顶礼,就证明是不恭敬顶礼对境的轻蔑态度。因此我们必须了知好似付税一样的相似顶礼只能给自己带来过患而无有任何必要。相反,按照要求如理如法地进行顶礼有无量的功德。从前,一位比丘顶礼有佛陀头发、指甲的佛塔,阿难尊者请问释尊他顶礼的功德,世尊答言:“他这样顶礼一次,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然而这还不能达到其顶礼功德的边际。”此外,经中说:佛陀的无见顶相是从恭敬顶礼应敬之上师士夫中得来的。也就是说,顶礼是形成究竟圆满正等觉无见顶相的因。
(2)顶礼的形式有多种,但核心都一样
A. 顶礼的形式有多种,但核心都一样
a. 佛法传播到不同地区,肯定会自动融入当地的风俗,所以佛法外在的形象肯定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做一些调整、改变,不能完全原封不动移植过去,把它的精神移植过去就可以了。如同容器可以有不同的形状,但是所盛的水不变。
b. 顶礼里的精神就是恭敬和尊重,就是这里面的水;顶礼的形式就是外在的容器,是外在的体现,不管怎么样去体现,都是要表示内心中的尊重。
B. 顶礼的形式有多种不意味着可以自己创造
a. 你不能这样
顶礼是表示恭敬、尊重的一种形式,从理论上来讲,它的形式可以各种各样,但是不等于说自己可以随便发明创造——既然都是表示恭敬尊重的,那我趴在墙上或者把前面垫很高也可以表示尊重,只要我心里尊重就可以了,也不能这样。
b. 传承的顶礼方式有甚深功德缘起
(a)世间中,每个法都有它的缘起,世间的每一个缘起都有它的功用,但是也只有少数人可以发现互相之间的关联缘起,他们可以利用这个缘起创造出一些法,让这个法利益最大化。所以,修行佛法,比如说打坐的姿势,顶礼的姿势,还有念诵的方式,这些虽然表面上看都是一些外在的行为,有些是类似于体操的动作,但佛菩萨有观察每一个动作缘起的智慧,通过某种缘起配合起来之后,就能够达到这种效果。所以,传统的规范背后有大悲和智慧做支撑。
(b)我们自己不一定能观察到很多缘起的功德、作用,所以编出来的东西可能看起来是很好看的,但是,可能利益不是那么大。如果你自己编一套手印操,可能是没有效果的。
(3)如法顶礼支功德
A. 获得自己身体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
a. 如来在世的时候顶礼的佛塔是什么塔
(a)佛陀还在世的时候,也有一些佛塔,这些佛塔里装的是佛陀的头发和指甲。
(b)按照有些小乘戒律,出家人剃头的话要半个月一剃,或最迟一个月一剃,佛陀也会剃头发,佛陀的头发剃下来之后,有些国王就把佛陀的头发和剪下来的指甲做成佛塔来供养。
b. 如法顶礼可以获得自己身体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
(a)从地面一直到金刚大地之间有多远
从地面到金刚大地之间是八万由旬。
(b)如果我不想做转轮王呢
是说这个福德足够做转轮王了,但不一定意味着你一定要做转轮王。因为有些人不稀罕转轮王,比如有些小乘人就把所有的功德回向于解脱,大乘行者就把所有的功德回向成佛。
(c)顶礼对境差别则功德有差别
Ⓐ 对境不同功德不同
因为对境的功德不一样,你给一个土地神下跪顶礼和顶礼佛陀、顶礼一个修行比丘,所获得的福德也不一样。
Ⓑ 最殊胜的对境是佛
ⓐ 所有的福田中,佛陀的福田是最殊胜的,所以顶礼佛陀的头发、指甲的佛塔,就会产生这么巨大的功德。
ⓑ 现在也有很殊胜的对境:现在我们也可以顶礼佛像,在佛堂里顶礼经书,这些都是非常殊胜的三宝所依;有时候可以向殊胜的上师顶礼;还可以观想十方诸佛,向其顶礼;如果到了八大处,顶礼佛牙舍利;到了五台山,顶礼阿育王时代的佛陀舍利、顶礼文殊发塔;到了印度金刚座,顶礼金刚座;到了拉萨,顶礼觉沃佛像等等。
B. 形成究竟圆满正等觉无见顶相
佛陀的三十二相中有一个叫无见顶相,任何人不管从哪个方位看,都没办法看到佛陀肉髻的顶端到底在哪里,这是佛陀自己殊胜的福德形成的,叫做佛陀的无见顶相,看不到佛陀的顶髻,这个就是他一个殊胜的功德。
(4)想办法让顶礼功德最大化
A. 如法顶礼
B. 顶礼的对境
C. 发心
要让顶礼的功德最大化,应该发起菩提心,因为在菩提心中包含了自己的利益,完全包含了转轮王。
D. 三轮体空
有三轮执著的顶礼和没有三轮执著的顶礼还是不一样的。
E. 见解
顶礼的时候,安住于顶礼的对境是外在的和顶礼的对境就是我的本性也是有差别的。
F. 持续顶礼
大恩上师要求早晚三顶礼,早上起来的时候在佛堂三顶礼,晚上睡觉之前在佛堂三顶礼,像这样每天做六次如理如法的顶礼,功德也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G. 防范福德的小偷
顶礼之后,功德就划到你的“账号”上面——阿赖耶识当中去了,剩下来就是保护好,要注意调伏自己的烦恼,不要让这些烦恼变成偷我们福德的小偷,每天都要注意防范。
(二)供养支
1、已经修过曼扎了,为什么此处又要供养
(1)是分支修法:此处是作为上师瑜伽的分支,在祈祷上师、念上师心咒之前积累资粮的供养。
(2)修法的方式不同:前面供曼扎要坐下来,手持曼茶一遍一遍地修;在修上师瑜伽的时候,所有的七支都是一边念一边观想就行了,就这样过一遍就可以,尤其是在很纯熟的情况之下,可以一边观一边圆满七支,圆满之后主要的重点就是放在后面念心咒祈祷。
2、供养之行为(普贤云供)
(1)原文
接下来观想鲜花、薰香、酥油灯、香水、神馐等,以及无量殿、地方豪宅、经堂、轮王七宝、八吉祥徽、十六金刚天女等轻歌曼舞,弹奏特有的乐器,将天上地上琳琅满目的一切人天供品,以追随普贤菩萨的幻变供养方式来作供养,也就是说,凭借普贤菩萨的等持力,自己心间放射出等同于百千俱胝无量佛刹尘、五颜六色的光芒,每一光端又化现出一尊与前面相同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位心间也都放射出与前面一样的光芒,并且光端又幻现出无数不可思议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尊也都以不可思议无量无数的供品供养十方佛及佛子,这就是所谓的“普贤云供”。这样尽己所能意幻供养的同时念诵下文:怄夏叶哲当怎记(陈设供品意幻定),囊这秋波夏加簸(供印奉献现有物)。
(2)观想供品
A. 神馐
神馐就是具有特殊形状的供天尊的食子,其实就是食物,但是这个食物具有特殊的形状。有些东西不同的形状有不同的缘起,神馐做成不同的形状,有些天尊、护法神对食物的形状、颜色有要求,如果这样做供养,缘起具足,他就很欢喜。
B. 无量殿
天界的无量殿、净土的无量殿,都是非常圆满的。
C. 经堂
经堂也可以作为供品来做供养,因为它外表壮观,里面的装饰也壮观。
D. 轮王七宝
不是模型,是真实的轮王七宝。
E. 八吉祥徽
八吉祥徽也是真实的,不是自己佛堂上的模型。
F. 十六金刚天女
也不是模型,是真实在世间中存在的供养天女、金刚天女等。
(3)为什么鼓励做意幻供养
A. 没有副作用
一般的初学者、凡夫人的相续中,吝啬心的种子还是比较稳固的,有些时候想是这样想:“我赚到一百万的时候拿出几十万来供佛。”但是一旦赚到的时候心态就变了,就不愿意、舍不得供养了。观想不存在这个问题,你不需要拥有它,你知道它存在,把这些东西全部拿来意幻供养,你根本没有舍不得的心态。
B. 福报大了、心量开了自然会愿意做实物供养
随着我们供养的习气逐渐增上,福报越来越大,心量也会越来越大,最终会有一天,就按照我们的发愿一样,真实拥有财富的时候,把真实拥有的物品供养了。
(4)普贤云供
A.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显现上是菩萨,其实是佛显现成菩萨的形象,他的等持力、智慧是不可思议的。
B. 普贤云供
a. 观想:把自己观想成普贤菩萨,化现出无量的光,每一光端有一尊普贤菩萨,每一尊普贤菩萨又化现无量,这样交织起来充满整个法界,然后每一个普贤都拿着不可思议的供品供养诸佛。有些地方说在每一个光端前,化现成供养天女,然后再供养。但这里没有说光端变成供养天女,直接说每一尊普贤菩萨都是不可思议,供养无量无数的供品。
b. 圆满:普贤菩萨他自己的悲心、智慧、善巧方便都是非常圆满的,用他的智慧、大悲来做供养的话,那是最圆满的。供品是圆满的,供养者也是圆满的,供养十方佛以及佛子,这就是所谓的普贤云供。
(5)所念偈颂释义
A. 陈设供品意幻定
a. 陈设供品
就是真实供养,就是在佛堂上陈设水、灯等等这些。
b. 意幻
就是前面讲的意幻供养。
c. 定
就是普贤菩萨的禅定力。
B. 供印奉献现有物
a. 供印
(a)就是印持的意思。
(b)供印就是普贤菩萨禅定力印持的供品。
(c)还有一种解读,供印可以理解成供养手印。因为有的时候除了供品之外,还有供养手印,打手印,这个手印本身也是一种供养物。
● 除了真实供、意幻供、禅定供之外还可以手印供。手印也是一种供养,在密宗中有八供的手印、荟供的手印、曼扎供养的手印等很多手印。结手印的时候,其实是通过殊胜的缘起直接就作为供品了。所以,供印也可以解读成供养手印。
b. 现有
现就是器世界,有就是有情界。
c. 现有物
就是所有的这些供品。
d. 供印奉献现有物
把这些供品通过普贤菩萨的禅定来印持,印持完之后奉献。
4、日常行持
(1)原文
只要自己具备供养的能力,那么诸佛菩萨肯定具有享用的能力,因此凡是世间界中有主、无主应有尽有的人天受用,我们都观想拿来作供养。自己有多大的观想能力,就幻化多少来供养,从圆满资粮的角度来说,这种意幻供养与真实财物供养没有丝毫差别,所以不必认为自己没有供养的资具,其实,随时随地,自己别人所拥有的一切资具或者说凡是当亲眼看见万事万物,心里首先观想:供养三宝、供养根本传承上师。甚至见到路边涓涓流淌的清清小溪,或者遍满鲜花的一方平原等任何赏心悦意的事物,都要意念供养三宝,这样观想在不知不觉当中顺便就可以圆满资粮,所以我们一定要这么去做。
(2)供养和回向不一样
A. 有些东西不能回向
有些东西是不能回向的,比如说不能把解脱果、法界实相、如来藏回向了,没有这样讲的。
B. 一切都能供养
在供养的时候,只要你有供养的能力,那么佛菩萨就有接受的能力,所以你可以把你所有的东西、你的身体、善根,哪怕是你的法身,法界也可以作供养。比如麦彭仁波切造的上师供仪轨里就有“供养现有平等性”,供护法的时候也有把“现有平等性”供养、把一切法界、法身、不变的自性做供养。这些在回向中都是不行的。
(3)观想供养有主物犯不犯盗戒
A. 真正犯盗戒:把别人的东西拿到之后,实物归我了,这是犯盗戒。
B. 意幻供养不犯盗戒:我在观想供养的时候,这个东西没有动地方,其主人还是拥有的,只是我通过一种善巧方式缘取之后,通过我的心识观想把它供养诸佛,这不会也没有损害他的利益,也没有损害这个东西。所以观想供养有主物不存在犯盗戒的问题。
三
忏悔支
1、原文
痛心疾首地发露忏悔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迄今为止自己能回忆、不能回忆所造的堕罪,也就是身语意三门所造的十不善、五无间、近五无间罪、四重罪、八邪罪以及掠夺三宝财物等一切罪业,痛下决心从今以后永不再犯……就像前面念修金刚萨埵之引导中所讲的那样,以明观四种对治力而忏悔,接着观想一切罪障在自己的舌头上汇集成黑团,通过福田(皈依境)尊众的身语意放射光芒照耀,由此就像洗涤污垢一样净除了罪障。之后念诵:够色莫给累那根(一切三门不善业),怄萨秋给昂德夏(光明法身中忏悔)。
2、观想净罪
(1)福田
就是前面观想的上师莲花生大师的皈依境。
(2)一切罪障在自己的舌头上汇集成黑团
黑团代表罪业,代表无明烦恼,是无明烦恼所形成的一个果。其本性其实是空性的,或是大悲、智慧的自性。
(3)皈依境尊众的身语意放射光芒照耀
皈依境尊众的身语意放出大悲和智慧的光明,看起来好像是一团光,但光明就是代表大悲和智慧。大悲、智慧就是所有无明罪业的正对治。黑团是罪业、无明,其本身是无明自性的一种状态,大悲和智慧可以完全对治它。这样观想忆念的时候,一下子就可以把罪业消散,因为安住于它的本性,它的力量就可以把罪业完全清净掉。
3、忏悔支偈颂释义:光明法身中忏悔
(1)光明法身
光明法身的“光明”就是智慧。
(2)光明法身中忏悔
罪业本来是空性的,忏悔的时候是以三轮体空的方式忏悔,能忏、所忏、忏悔方法是三轮体空的。自己本具佛性,在佛性中没有丝毫的罪障和垢染,是明空无二的自性,安住在这样甚深的定解中做甚深的忏悔。
4、此种忏悔的特点
表相上的、世俗中通过四对治力忏悔也有,相应于实相的忏悔也有。世俗和胜义两个方面都做忏悔的话,很容易就能清净掉所有的罪业。
使用说明:本笔记参考生西法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辅导笔录梳理、整理而成,若希望阅读法师辅导笔录原文请自行在网络搜索。
编辑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 B06130-定解 B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