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83课
1.《贤愚经》重姓比丘公案重点。
①重姓比丘长相极其标致是救护生命所感召的果报,此外,修安忍也会感召相貌端严。
②重姓比丘听闻佛陀说法后,于一座间就获得了阿罗汉果位,看似非常容易,实际因为他己经生生世世修行过,这一世是最后有者(最后一世的修行),各种因缘成熟时马上获得圣果。
③重姓比丘对戒杀放生产生了强烈信心,以欢喜心受不杀生戒,并行持戒杀放生的行为,因此,很难遇到横难或者感召短命多病的果报。
从居士五戒的角度讲,不杀生戒的根本是不杀人与人胎,除了一些年轻的已婚女性可能会涉及堕胎问题,其他人很难犯此条根本戒。但十不善业中杀生的对境包括所有的生命,我们如果能戒杀放生,后世一定会感召长寿健康的果报。有些居士可能暂时做不到完全戒杀,还没有断三净肉(不见杀、不疑杀、不闻杀),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断除直接杀生(如点杀)。
④小因得大果——重姓比丘以供养佛陀一枚金币之因,感召生生世世转生于富贵之家的果报。
A.佛教并不完全遮止修行人转生富贵之家,不必在这方面刻意杜绝,随缘即可。《藏传净土法》(第26课)讲过一个发愿文:“不生过富家,不转贫穷家,唯生中等家,恒常得出家。”但是缘于因缘法则的缘起力,会出现转于富贵之家的果报。如果我们担心自己会产生傲慢心,也可以发愿转生于中等家。
B.缘于三宝所依作供养,与在佛陀面前供养没有区别。三宝所依与佛本身功德完全相同,只要以清净的信心供养佛宝、法宝(如印经书、弘扬佛法等)、僧宝(包括具相善知识、上师、僧众,供养上师等同于供养三世诸佛的总集;僧团的威力不可思议,僧团中一定有圣者),即便没有以愿力摄持,也会自然感召福报广大之果,如果发愿:“世间财富达到中等小康水平即可,所造善法功德全部转成圣者七财”,那么善法功德就会随我们的愿力变成法财(对修行有增上作用的资粮)。
⑤重姓比丘曾经在拘留孙佛面前皈依三宝,使得后世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出家证果的机会。
公案说明:种下解脱的善根,就有解脱的机会,我们不仅皈依三宝,还在努力地修行净土法门,在真正的解脱道上付出自己的努力——发大乘菩提心、努力积资净障、不断将善根回向菩提,我们比重姓比丘创造的因更加深厚,自然所得的果会更加深厚,对此一定要有信心。我们要开开心心地学佛,好好积资净障,少看他人的过失,尽量杜绝说别人过失的坏习惯,暇满难得,人生无常,不如多念点佛、多做点善法、把自己修好更实际。
⑥具足因果正见——因缘并重。
共业现前时(如飞机失事、车祸等),有些大福报之人会大难不死,实际与其前世的善根因缘有关。但有些学佛者比较偏激,只是注重因,不讲究缘,认为“前世有这个业,躲也躲不掉;前世如果没有这个业,就算天天开车横冲直撞也没问题”。
当今社会交通事故越来越多,从外因来讲与路上行驶车辆增多、驾驶人员技术等有关,但从内相续来讲杀业是其根本因。佛教的因果正见讲究因缘,因的作用非常大,缘对因的作用也很大,正如种子需要具足阳光水土等外缘才会发芽,所以对于开车要小心、遵守交通规则等外缘也要注重。末法时期,很难找到一个无始劫以来没有造过杀业的人,我们相续中可能都有杀业的因,懂得交通规则、小心开车就是在缘上避免因车祸而横死的情况,相当于有种子,避免具足阳光水土等因缘,种子就不会成熟;如果我们不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可能死亡很快就会降临,缘一旦具足,业就会现前,就像具足阳光水土等因缘,种子自然会发芽一样。
2《贤愚经》恒伽达公案重点。
①应恭敬佛像。
公案里神庙中有真正的天神,在人间是以神像作为所依。天神在人间的塑像如同我们依止的佛像,有些是泥雕的、铜雕的、木雕的、金银雕刻的,看似是无情法,但佛像属于佛宝所依,对佛像恭敬顶礼、供养、承事等,会起到令佛法住世的作用,我们也会获得功德;如果诋毁、毁坏佛像,看起来只是砸了一个无情法而已,但会产生类似出佛身血的严重过失。
②不要盲目模仿公案的行为。
佛教的教义是遮止自杀的,我们不要看到恒伽达为了出家而自杀,就也产生这种想法,这是很愚痴的。恒伽达有自己特殊的因缘,我们既没有恒伽达的福报,也不一定有他那么清净的发心,如果盲目学习恒伽达的行为,会有自杀的过失,死后每七天都要感受一次自杀的痛苦,而且现代信息这么发达,这种行为会对佛法的弘扬产生很大的反作用。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出家而自杀,在家人以在家人的方式好好学佛,一样可以解脱;出家人以出家人的身份好好学佛,希求临命终时往生极乐世界,我们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在各自的环境中好好修行即可。
3.佛陀因地时转生为人熊利益众生的公案启示。
公案中,人熊因忘恩负义的猎人出卖而死,但是人熊并没有产生任何憎恨之心,这是大菩萨真正无伪菩提心的状态,是悲心到究竟的状态。凡夫都有我执,我们还做不到这样,但是对于平时的一些小恩小怨要尽量释怀。
4.佛陀因地转为根达野兽利益众生公案启示。
①应对佛陀、上师心怀感恩。
公案中,根达野兽为了不让猎人因为自己而遭到命难,直接用自己的皮作了极大布施,同时用他的血肉供养了无量旁生,并且发愿:“我现在用身肉滋养你们的生命,未来我成佛时要用正法来滋养你们的慧命。”凡是得到了佛陀恩惠(吸食了佛陀因地血肉)的有缘众生,后来都依靠佛的教法得到了度化。
佛陀在因地行持六度万行时,广结善缘,救度了无量有情,我们现在能跟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法结缘,能在他的教法下走解脱道,甚至发大乘菩提心、行菩萨道,前世必定与佛陀结过缘,我们要对佛陀尤为感恩。
无因不生果,我们能在五浊恶世得到上师仁波切的摄受,前世也必定跟上师结过缘,有可能还不止一世结过善缘,否则也不会在上师这一期弘法利生的事业中,值遇上师,对上师产生信心,在上师的教导下走解脱道,而且很有可能在这一世临命终时直接获得解脱。我们要心生欢喜,好好学佛。
②凡夫人不具有极大布施的能力,应再再随喜、发愿。
这种极大布施是地上菩萨(一地以上菩萨)的行为,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过,遮止凡夫修行人作极大布施,因为凡夫人还有自相的痛苦,有我执存在,一旦产生后悔心,功德就失毁了。我们对菩萨的发心和大悲到究竟的不可思议的行为,要发自内心地随喜,发愿“愿自己尽未来际也如同佛陀因地的行为一样,乃至于舍弃自己的头目手足、妻子儿女、甚至自己的生命也要不断救度众生”,等我们的修力达到一地以上的境界后,做断除自己生命的极大布施,不会生起自相的嗔心或者悔心。
5.解释教证。
①《念住经》:“一切戒律中,转善趣之因,即此施命戒。”
在一切戒律中,能让我们转生到善趣的因缘就是给众生布施生命这条戒(即戒杀放生)。
②米拉日巴尊者:“当取出口中的食物而作布施。”
即使再贫穷也要把自己口中的食物,取出一小部分作上供下施,哪怕自己少吃少喝一点,也要把节余的钱用作上供下施,越贫穷越要作布施。
【延伸】在家居士作上供下施要顾及家人的想法。
在家居士一定要注意,资财并不一定完全由自己一个人支配,在汉族人的理念中,家庭财产是一家人共同赚取的,家人对于财产的去处有参与权,作上供下施要考虑到家人的感受。
有些居士作供养的心很强,宁可自己省吃俭用,甚至自己饿肚子,也要把并不充裕的钱财全部用来作供养。对于这个行为,一方面是值得随喜的;但另一方面,要保证不要因此导致自己的生活拮据而生悔心,而且即便自己不会有后悔心,也要考虑家人的感受,如果一意孤行,会让家人不高兴。上师仁波切不太赞同因为自己作布施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对于这一点,自己考虑周全,把握中道的分寸。
反过来,也不能以此作为少布施的借口,这实际是自相续沾染了吝啬心,吝啬是布施的违品。其实,布施不在于钱财多少,因为布施的体(舍心)是对治悭贪的直接因,目的是为了断除相续中悭贪的穷根,解决生生世世贫穷的问题。关键在于自心远离悭贪,但同时也要顾虑到自己周围的环境,不要把自己的修行空间弄得很紧张。
6. 理解“勤于布施究竟获证佛果”。
布施度是菩萨六度万行之一,所以究竟会得到成佛的果报。作布施时要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这样就不仅仅是人天福报而已,一定会与解脱挂钩,最终会获得佛果。
编辑:定解G11
审核:定解G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