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22课-法师辅导
一
课前、课后教诫的重点、难点
(一)真正认识了,自然有动力
1、如果我们了解了修曼茶的必要性和积累资粮的重要性的话,就会自动对修曼茶、或者对快速圆满资粮的方法产生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就愿意去实践。
2、只要通过实践,相续中的善根功德就可以从无到有、深厚起来。一旦善根深厚了,我们修行佛法,比如要获得佛法中的密意,要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修空性生起感觉,或者念咒、修密法得到本尊的加持等等,这些就可以迅速获得;如果福报不深厚,顺缘不多,虽然我们也在修这些修法,但不一定马上能产生法本里面提到的功德、利益、觉受,很难生起来。
(二)上供和下施是今生和后世得到快乐的直接因
1、因果法则不会错乱
(1)任何法都是因果法则,在世间当中任何因缘具足了就会有果,所有的果都是因为所有有关的因缘具备了才会出现。
(2)善因和快乐,痛苦的果和痛苦的因都有一个相顺的、相应的因缘法则。
2、上供和下施是今生和后世得到快乐的直接因
(1)这一世的财富多少和以前做过的供养和布施的善根是有关系的,而且是主要的一种因果关系。
(2)有福报就很容易找到赚钱的途径,在这个过程当中,违缘很少,顺缘很多;如果欠缺福报的话赚钱就很困难。如果这一世富裕或者在这方面很顺利的话,由果推因,就知道其相续中积累了福报。
3、这一世就要为下一世做准备
(1)死亡只是下一世的开始而已
中途夭折或者自杀只不过是把投生后世的时间提前了而已,其实并没有改变什么,投生之后会发现还是在轮回中。
(2)轮回没有终结前都要关心后世
A. 对自己的后世负责:既然轮回在继续,就还是有必要关心我以后该怎么办。现在应该做一些努力,修一些善法,对以后的自己负责任,让后世的后世过得好一点。
B. 修行善法是对后世负责任的表现:不管你修不修行,想不想解脱,为了下一世能够生活得好一点,都应该修行善法,都应该努力制止让我们后世痛苦的因素,最起码要尽量地减少,因此,佛陀告诉我们要断恶行善。断恶行善其实就是为了对自己负责。
二
讲记中的重点、难点
(一)供品洁净
1、使用供品的具体要求
(1)物品:不可使用下等供品
A. 原文
对于一贫如洗的穷人或者真正能够观想“一尘中有尘数刹”而作意幻供养的那些利根者,佛经中开许可以供养土粉、瓦砾等等。而自己本来拥有万贯家财,却舍不得用来上供下施,反倒摆出诵咒、观想等种种相似的理由而自以为是的那些人,其实是自己欺骗自己。而且,诸续部及窍诀中明明说“清洁美妙之供品”以及“配制清洁欲妙供”,而并没有说“肮脏污秽之供品”,因此,我们绝不可以将自己的残汤剩饭等肮脏不堪的物品作为供品,或者好的青稞留给自己吃,渣滓作为供物或磨成做神馐食子的糌粑等等。诚如往昔噶当派诸大德所说: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鲜的部分而将发霉的油饼、发黄的菜叶等供养三宝。将有辣味或腐败的酥油等作为神馐或者做成酥油灯来供养,而自己食用新鲜的酥油,这些都是耗尽福德之因,所以必须坚决断除。
B. 针对外在的供品,对两种人可以开许供养低劣物品
a. 第一种人:一贫如洗的穷人
贫穷的人照样可以迅速积累资粮,但要有方法
(a)方法:意幻供养
Ⓐ 可以观想把看到的美好事物做供养。
Ⓑ 还可以观想“一尘中有尘数刹”来做供养。即一个微尘里有无数的刹土,每个刹土中有无数的庄严,我就观想把这些无数的庄严供养佛陀。
(b)核心:信心等
Ⓐ 信心:一定要相信这种积累资粮的原理。在修行过程中,过度自卑也是一种违缘。供养的方式有很多,有真实的供养也有意幻的供养。关于意幻供养,只要你有心识,懂得了供养的原理,哪些东西可以供养,持续性的供养,心量广大之后,当下就可以积累很多资粮。
Ⓑ 勤快:每天要很精进地去观想。
Ⓒ 放弃自卑:还要放弃作为穷人的自卑心,虽然自己真实的财富不多,但还是可以通过很强大的观想积累很多资粮,和有钱财的人没有什么差别。
b. 第二种人:禅定及观想能力很强大的人
可以在自己的修法中体现把一尘中有尘数刹这种观想的方式真实的。这一类人是利根者,在自己的修法中可以体现“一尘中有尘数刹”这种观想方式。针对这种人,佛经中开许他们可以以土粉、瓦砾来做供养。因为他们有等净无二见,或者说有了知一尘中有尘数刹这种清净的智慧,他们知道土粉的本性是清净的,而且一个土粉里就有无数的刹土,无数的刹土里有无数的完美的物品,他完全可以缘土粉、瓦砾,通过清净观、观想力做殊胜供养。
C. 供养是给自己积累资粮,就不要自欺欺人了
a. 很吝啬,佛台上面什么都不摆,只是做意幻供养可不可以
(a)这样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利益。
(b)但是想要通过供养打破我们的悭吝心,通过供养真实的物品来让我们放舍对财富的执著这一点就做不到了。
b. 供养的目的
(a)断除对财富等的贪执
供养佛是要打破我们自己的悭吝心:让我们拿实际的财富做布施、供养,也是为了打破我们的悭吝心,打破我们对财富的执著。因为你对某个东西执著越重,你在轮回当中受到的伤害也就越重,如果你对这些东西执著越轻,那么它能够伤害的违缘就越少。执著越少的人,越幸福越快乐,越容易相应于实相,因为究竟的实相是无分别智证悟的究竟离戏的状态,所以说执著越重,离实相就越远。
(b)积累资粮
Ⓐ 佛菩萨不需要你的大苹果
对于有些有情来讲,他们的确需要我们做布施,他们需要这些东西。但就对佛菩萨做供养来说,你对吉祥的对境做祈祷或者结缘,你也可以获得吉祥;供养的对境福德越大,你获得的功德就越大。佛不缺你所供养的这些物品,但因为佛是大福德宝藏的自性的缘故,所以我们供养佛就会得到很多福德。
Ⓑ 我们需要福报
我们要借助佛菩萨这个大福田的功德来圆满我们的资粮:有些人觉得给佛供养好像是贿赂的一种自性,或者好像交保护费一样。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佛菩萨是帮助我们圆满资粮的对境,而不是他缺这些东西。
c、警惕自己似是而非的理由
(a)我们的伎俩
Ⓐ 狡辩第一轮:为了一个人放弃成千上万人的利益是一种自私!
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往往会有很多相似的分别念阻碍我们做殊胜的修行。比如说为了一个人的利益就不能舍弃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如果舍弃了,我们就觉得这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的分别心很喜欢找这些相似的理由和根据,找这些理由就不做布施了,觉得可以以后再做,或者有怎么样的条件再做。但是恰恰就通过这样一次一次的分别念,我们就错过了很多次的修行机会。
Ⓑ 狡辩第二轮:会供的时候也是通过普贤云供等观想的方式来做意幻供养的呀!
在寺院里供护法或者会供时都要陈设广大的供品,也可以通过观想,以普贤云供的方式来做供养。但单纯通过观想的方式,有些人就容易找一些不放弃自己财富的理由,修行就会浮于表面,这种所谓的供养就达不到打破深层执著的效果。
(b)大德们怎么对付我们的伎俩
Ⓐ 要求供佛的供品不能自己吃
为了让供佛变成纯粹的供养,有些大德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一些大德就要求供佛的供品自己不能吃!供养之后,拿出去布施或者给外面的人吃都可以,反正自己不能吃!
如果开许供过之后可以自己吃,我们供养的时候就会想:这是很好的水果,是五十块钱一斤的,反正撤下来之后我还是可以吃的。有这种心态的话,买的时候就会舍得花钱,因为自己我们会想:反正最后还要落在我这儿。但如果觉得这些东西供养之后就不能自己吃了,我们就会想:不能自己吃,我就买五块钱一斤的。这样供养之后拿出去,好像就不会舍不得。这里边就有一些很微细的心态变化,看起来好像陈设得很圆满,其实自己是带着私心,这对打破对财富执著的作用就打折扣了。所以我们供的东西,供完之后就拿出去布施掉。这没什么可惜的,我们用这个供品积累资粮了,供养的福德就已经得到了,或者说打破执著的这个目的已经做到了,把供品布施出去也没什么可惜的。
Ⓑ 就是有点舍不得布施供品怎么办
观想佛陀把供品赐给我的话也可以吃。因为有的人的确是放不下这些东西,还是觉得布施掉太可惜了。根据这些人的这种想法,有些上师在回答时就说也可以吃,把它当成加持品也可以的,没有特意去遮止。但针对根基成熟的人来讲,上师还是建议不吃的,尽量是布施给家里人以外的人,因为如果是家人还是会觉得这是我们家里消费掉的,还可以接受。所以,就要求布施给外人或者布施给外面的旁生。
D. 经论、诸大德对供品有明确要求
a. 应取的
(a)清洁美妙之供品
Ⓐ 清洁
心态殷重:供佛或者布施给别人,都应该以恭敬的心态去面对。但有些时候我们却是相反的,如果是自己吃,就要观察农药的残留有多少、洗几次可以吃,观察得很细致,但供佛可能就没有这样细致了,觉得是供佛的,佛陀有能力可以消化这些吧!不是我吃,差不多就行了。如果你有这个想法的话,你的心态就不是那么殷重。
“清洁”包供台。从某一个角度来讲,供台就是佛住的地方,我们放供的这些供品的地方就是佛吃饭的地方。我们自己吃饭的饭桌可能每天都要擦得很干净,还有一些用餐的仪式,做得很隆重。但是供佛却很随便,佛台很脏,灰尘很厚,很长时间不清洗、不打扫,所供的东西也是很随便的,摆得歪歪扭扭的,这些都不好。
Ⓑ 美妙
以自己觉得很美妙的物品做供养,而且以恭敬心供养,就会以此获得福德。你供养什么东西,通过所供的东西会产生一种缘起,所以要用清洁美妙的供品。
(b)配制清洁欲妙供
配制很清洁的、各种各样欲妙的供品。有时候有色声香味触。色就是看起来颜色、形状特别好;声音一般就是美妙的乐器,有时候是把乐器放在佛堂,不一定敲,但摆在那里也是一种供养,比如说可以把碰铃这些很美妙的乐器拿出来供佛,在供佛的时候也可以敲几声,供养美妙清净的声音;还有表示香和味的;还有表示触的,有时候就是涂香,涂香是跟触有关的。色声香味触的妙欲都可以做供品,比如在佛堂上摆八供,色声香味触都是有的。
b. 应舍的
(a)肮脏污秽之供品
对分别心很重的人来讲,要供好的东西。但到了比较高层次的修法,为了打破对所谓的清净和污秽的执著,有时也会把我们觉得不应供养的东西放在里面,比如在比较高的密乘中,一般人觉得很脏的五肉、五甘露也会作为供品,因为其本性是干净的,其本性在法性中超越了净和秽,用这些东西做供养可以打破我们对清净的执著。
(b)自己享用好的,给佛菩萨供养差的
Ⓐ “好的青稞留给自己吃,渣滓作为供物或磨成做神馐食子的糌粑”
神馐是天人的食物。神馐食子就是特殊形状的食物,做成不同的形状,有时在上面涂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装饰。有些大德在境界中发现,显现上护法、天人喜欢某种形状、颜色、饰物的食物,这是一种缘起物。如果自己做不了神馐,就用一般的食物来代替。
Ⓑ “切切不要自己享用新鲜的部分而将发霉的油饼、发黄的菜叶等供养三宝。”
噶当派的大德们对供养佛的物品很重视,他们虽然是舍事者,但对修行的环境是非常重视的,因为外面的缘起和心的缘起也是相顺的。
Ⓒ “将有辣味或腐败的酥油等作为神馐或者做成酥油灯来供养,而自己食用新鲜的酥油。”
供养的时候为了积累福德、打破我们的执著,所以应该是把最善妙的部分拿来供养,这是非常恭敬的、非常殷重的心态。
(2)食子:以符合标准的食子做供养
A. 原文
此外,在做神馐、食子等时软硬程度一定要做成与自己食用的一样,不能考虑简便易行而做成软软绵绵的食子团,阿底峡尊者曾经亲口说道:“西藏人是不会富足的,因为人们做的食子团软软塌塌。”
B. 为什么不能供养软软绵绵的食子团
a. 有偷懒的心态在里面:有些人考虑简便易行,和糌粑团的时候,就和得特别软,这里面就有一个偷奸耍滑的心。
b. 缘起方面也不好:太软了,你自己都不愿意吃,只是考虑简单易行,做成软软绵绵的食物,这也是一种不好的缘起。
(3)供水:以净水及庄严形象做供养
A. 原文
此外尊者还这样说过:在藏地,仅仅用水来积累福德也已足够了!在印度由于气候过于炎热而没有西藏这样清净的水。
只要自己能够精进,那么以供养清净的水来积累资粮,也会得到想象不到的功德利益。
作水供时要将七个供水杯等供器认认真真擦得干干净净,排列的时候间距也要适度,不可有过宽过窄、东倒西歪等现象,并且水中不能混有谷类、灰尘、含生等杂质,水器中的水也不能满满当当或极度不满,供台上不可有溢出的水流等等,一定要做到精致美观、令人赏心悦目。《普贤行愿品》中也说:“如是最胜庄严具。”无论是哪一种供品,甚至摆放、罗列的形式都要做到美观庄严、使人舒心悦意。这样,依靠恭敬诸佛菩萨之因便可圆满自己广大的福德资粮,因此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去做。
B. 供水的功德
水是很干净、很纯净、很柔软的自性。如果经常供水,也能让我们的心逐渐变得干净、柔软,净除相续中的分别杂念、罪障,缘起就是这样的。
C. 供水的具体要求
a. 数量上
供七杯是比较普遍的,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个杯子,那就供一杯;如果你能找三个杯子,就供三杯;或者说你的佛堂摆不下七杯,摆三杯、四杯都可以,要是有这个条件,应该用七杯以上,以七杯为主。如果自己的佛堂够大的话,也可以供两组——十四杯、三组——二十一杯,乃至于七组——四十九杯等等。
b. 供器要干净
要把供水的供器擦得干干净净,专门准备一张干净的帕子,每天都要擦拭供器,尤其是收完水之后,要把水擦干净。但对于供水杯没有专门的要求,有金杯、银杯、铜杯、水晶杯、玻璃杯等各式各样的杯子。
c. 供水杯之间的间距
(a)摆放的时候间距要适度,不是随便摆,不可过宽或过窄。如果是小杯子,两个杯子中间大概是一颗米、一颗黄豆或者一颗豌豆的间距;大杯子是一根手指的间距。
(b)间距太宽会有自己离上师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的缘起。如果是间距过窄,就会导致自己的心胸很狭隘,打不开。
d、供水杯要尽量摆直
如果桌子本身没办法摆直,那也没办法;如果桌子很平,就尽量摆得直一点。如果摆放得歪来歪去的话,对自己以后身体的发育可能不是非常有利,自己的身体以后不是那么匀称。
e. 水质
水要干净。不要混有谷类、灰尘、含生,有时候混进去之后,如果不严重就用东西把它挑出来,如果太严重就倒掉重新供一杯,反正水里面要干净,不能有杂质。有些时候在水要特意放一些红花,做成红花水,这也是很好的供品。
f. 水量
在我们的传承中,水不能太满了,大概有一毫米多的空间,尤其是满了之后就容易溢出来。有些地方说如果溢出来对自己清净戒律方面会有些违缘,所以溢出来要马上做一些忏悔。不能太满,也不能极度不满,只供半杯这类矫枉过正的情况也是要避免的。
(4)小结:供品的要求——“如是最胜庄严具。”
A. 佛是这么要求的:最殊胜、最庄严的供品、供具拿来供养诸佛,这是佛陀以智慧观察而讲的。
B. 我们太会找借口:我们不能太过于随便了,觉得反正是心为主,只要心净就行了,但自己的心是否清净到了那种程度呢?根本不是,只是把这个当成借口而已!
C. 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有一种相顺的关系
a. 对我们来讲,心固然要清净,外在的东西对调伏我们的心也有帮助。如果这些缘起做得好,心逐渐会越来越调柔,自己和法之间的距离也会越来越短,法非常容易入心。如果说不执著,随便吧!这种人的心往往是离法越来越远。
b. 在修学佛法过程中,外在的因缘会影响内在的心情,这也类似于一种风水。比如说禅修室是平时学习的地方,如果经常乱七八糟,那么外在很乱的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态。如果外在的环境很干净,特别悦意,在这个环境中学习,自己的心也容易调顺,也容易和法相应。
c. 如果条件所限那就另当别论,如果有条件就要把自己修法的地方、住的地方都收拾干净。有些修行人特别地乱、脏,自己觉得好像是不执著,其实就是懒、不愿意去收拾。在这个状态中,想调伏自己的心,道理上当然也可以,因为心为主。但是我们还没有达到那种状态之前,外和内是有一种缘起的,所以,我们把外面的环境收拾好了,对调伏自己的心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2、发心清净为最胜供养
(1)原文
当然,在自己穷得叮当响实在无能为力等情况下,以一颗清净的心供养肮脏的残汤剩饭、低劣物品等也未尝不可,因为诸佛菩萨并没有干净、肮脏执著的分别念,往昔也有贫女仲涅玛供养世尊酥油灯的公案。另外曾经有一位患了麻风病的女子在行乞的时候得到了一碗米汤供养声闻大迦叶尊者,当时一只蚊子落入汤里,麻风女试图除去蚊子,结果手指断落在米汤中。但是大迦叶尊者为了满她的心愿而喝了米汤,并作为自己全天的斋饭,这使得麻风女无比欢喜,以此因缘她死后转生到三十三天。所以,供养曼茶罗时也是同样,以清净意乐、尽己所能做成纯净悦意的物品而供养是殊胜的要诀。
(2)对有条件者和无条件者要求是不一样的
A. 佛堂
如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包括我们的佛堂本身都要好好地重视。有些有能力的人自己住的地方装饰得特别好,佛堂就随随便便放在一个地方,这样不太好。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把一个比较宽敞、好的房间专门作为佛堂。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只有一个地下室,或者阁楼、阳台,那么把这个当做佛堂就可以了。
B. 供养物
a. 至于供养物品的档次是否有一个标准,在相同的业中,大家的福报、思想差不多,肯定有一个相同标准,什么样就是庄严的。如果跨界、差距太大了,不一定有相同的标准了。
b. 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也可以以清净的心供养肮脏的残汤剩饭。虽然别人看起来这是不行的,但是对我而言是最好的。同等理来讲,佛堂里我们自己认为很高档的供品,以天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会觉得这是上不了档次的,但对我们来讲这是最好的了,已经把它做得最庄严了。
(二)积资之理
1、出世间成就源于积累资粮
(1)原文
供曼茶罗等精勤积累资粮的方便在修道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修法。如续部中说:“未积资粮无成就,沙子不能榨出油。”不积累资粮而希望获得成就,如同想从河边的沙子中榨出油来一样,就算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挤压沙子,也不可能从中得到一点一滴油的成分。而想通过积累资粮来获得成就则好似榨芝麻得油一样,榨多少芝麻就会出多少油,哪怕是仅仅将一粒芝麻放在指甲上挤压,它也会使指甲变成油渍渍的。佛在经中也说:“未曾积累资粮欲得成就,好似搅拌水想得油;积累资粮欲得成就,恰似搅拌乳想得酥油。”
因此说,获得终极殊胜的成就是圆满二种资粮的正果。正像前文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圆满福慧资粮,就无法获得具备二种清净的佛果。怙主龙树菩萨也亲口说:“此善愿诸众,圆满福慧资,获得福慧生,殊胜之二身。”意思是说,通过圆满有缘福德资粮而获得殊胜色身,依靠圆满无缘智慧资粮而获得殊胜法身。
(2)没有成佛前都需要供曼茶罗
A. 一辈子当中至少要修一次五加行
生而为人,在一辈子中至少要修一次五加行,一次五加行都没有修就实在太可惜了。因为修持一次五加行,可以圆满很多资粮。
B. 没成佛前都需要供曼茶罗
要知道自己的福报很欠缺,要养成供养的习惯,培养一个能够随时随地抓住积累资粮、把握机会的眼光,这样就会在看到任何好东西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供养,修行人应该有这种素质,要把积累资粮的观念深深融入自己的骨髓里去,变成我们的天性。
(3)你在因上糊弄,果也会糊弄你
A. 积累资粮要有一定的精进心,舍得花一点时间,当成比较重要的事情来做。而不是说其他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但既然供佛的事必须要做,那就随随便便把水杯一摆,也不看摆得整不整齐,也不看间距,倒水有些多有些少,就是应付了事而已。在这种状态中,其实我们还是对世间八法、对轮回的法有高度的兴趣,而对解脱道本身和对解脱道有关的一系列修行并不是很重视。如果是在这种心态中,想要很快获得解脱,基本上是不现实的事情。
B. 应该这样认真地对待自己现在所修的善根,听法好好听、思维好好思维、顶礼也是一个算一个地好好去顶礼,这些善根是你自己最后要用的。每一个现在我们所修的法,最后都要在自己的身上去成熟的,恶业是这样,善法也是一样的,丝毫不会错乱,这是最公正的,里面没有暗箱操作的黑幕,而是最公正的因缘法则。如果你现在敷衍了事,以后这个果成熟的时候,也是敷衍了事地成熟了。
2、世间成就也源于积累资粮
(1)原文
而且,暂时世间的成就也都来源于圆满资粮。如果自己从来没有积累过资粮,那么无论下再大的功夫也无济于事。比如,仅仅就眼前的受用、饮食、财物来说,有些人依靠以往积累资粮作为后盾,不费吹灰之力自然而然财源滚滚。可是有些人整个一生都是千方百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经商务农等,结果却没有芝麻许收益,最终竟然落得个饿死的下场,诸如此类的事情,是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有目共睹的事实。
(2)仇富那是因为不懂因果
富二代也是因为他有福报的缘故,所以投生在富贵的家庭里,这也是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个富二代的身份也是他自己争取来的,他这一世已经到了收获季,他的播种季在上一世。他在挥汗如雨努力顶礼、上供下施的时候,我们都没有看到,甚至于那时候还嘲笑他,你看你把这个钱往水里扔,放生有什么用?在别人做善根的时候,我们不了解或者嘲笑他,别人现在处于收获季了,我们开始羡慕或者仇富,这就是不了解前因后果。
(3)修财神法等只是让你的善根提前成熟
A. 虽然护法神、财神有一定的能力,但是仅凭他们的能力也没办法让完全没有善根的人得到财富,他之能帮助你的善根加快成熟。如果你有这样的善根,相当于财富在这儿,按照正常的成熟速度,可能还要等个几十年、几世才成熟,现在通过祈祷护法神、财神帮助、念诵心咒等,可以帮助你提前成熟善根。
B. 提前成熟有什么好处:第一个你现在可能需要这笔财富,第二个提前成熟了以后,你可以用这笔财富来上供下施积累资粮。如果按照正常的速度,也许在这个善根成熟的时候,我其他的条件就不具备了,比如说道心没有了等等,因此有些时候有必要通过修财神法的方式让这些钱财提前成熟。
(4)见到财神本尊和得到财富是两码事
有因缘见到护法神不等于有因缘得到很多财富,这相当于两套财富的系统。有些人可能既有见本尊的福报,又有本尊赐给悉地的福报;有些人有见到护法神的善根,但是没有得到财富的善根;有些人可以证悟心性,但是得不到钱,各式各样的情况都会有。
(5)想发财的话,勤作不是主因
福德和财富之间是正因、正果关系。很勤奋最多是个助缘,必须还要有正因才行。如果你的福德很大,对于助缘就不需要那么勤作;如果你的福德相对少一点,就需要比较大的勤作来让财富显现。如果你的善根很小,助缘很多,只是能够得到一点;如果你完全没有主因,都是助缘,那就一点财富都没有。
使用说明:本笔记参考生西法师《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辅导笔录梳理、整理而成,若希望阅读法师辅导笔录原文请自行在网络搜索。
编辑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 B06122-定解 B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