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中观庄严论释》讲记 第5课 Back

《中观庄严论释》讲记 第5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0-12-28

现在为了让学人能够对作者产生清净的信心,对本论有一种欢喜心的缘故,所以宣说《中观庄严论》由谁所造。

《中观庄严论》颂词是印度和藏地公认的大成就者、大智者静命论师所造。前面已经对于静命论师在经续中得到授记的情况、智慧超胜、戒律清净、成就卓越、品行高尚等等,从方方面面做了观察。

尤其现在藏地的佛法能够非常完整地保留下来,也完全是通过静命论师的发心、愿力和威德导致的。现在我们能够坐在这里学习本论,也是静命论师的加持力所致,所以必须产生一种感恩之心。 

今天继续宣讲他的殊胜功德力。

本来,对于我等本师的这一教法最为广泛弘扬的杰出代表即是八大佛子与十六罗汉,他们则幻化为六庄严等众多大德出世。 

本来,佛陀在世间应化,最后入于寂灭,教法得以弘扬。佛陀圆寂之后,对于佛陀教法广泛弘扬的杰出代表是八大佛子和十六罗汉。八大佛子有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佛陀涅槃之后,这些殊胜的大菩萨也是对于大乘经典做了结集,还不断示现化身出现在世间当中。

十六罗汉也是一样,他们不同于其他阿罗汉在佛世时得到圣果,佛入灭之后也是跟随佛陀入灭。释迦牟尼佛亲口对十六罗汉做了嘱托,乃至于佛法存在于世间,一定要安住世间,不断护持佛法,所以在南赡部洲不同的地方,都有十六阿罗汉安住的道场。 

他们也是不断地示现化身护持佛法,主要幻化为六庄严等众多大德出世。八大佛子、十六罗汉也是不断地幻变殊胜的化身,比如赡部洲的六庄严,即龙树菩萨、圣天菩萨、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陈那论师、法称论师,还有二殊胜功德光和释迦光,都是八大菩萨和十六罗汉幻化的殊胜化身,安住在世界利益有情。以上讲到八大佛子、十六罗汉、六庄严等等,都是护持佛法的殊胜补特伽罗。 

而这位大师正是诸佛大密意金刚的唯一结集者密主金刚手菩萨,因此其传记与功德即便是住地菩萨也难以一一说尽,更何况说普通凡人呢?

 “这位大师”就是指静命论师,前面也是讲了静命论师的本体和文殊师利菩萨无二无别,这方面前面已做过观察。所以他也是殊胜的佛位菩萨,即便住地菩萨也难以一一说尽。

还有一种说法,静命论师是“诸佛大密意金刚的唯一结集者密主金刚手菩萨”。密法是一切诸佛大密意金刚的教义,一切佛陀最殊胜的心要就是密宗的修法。

诸佛大密意金刚密法的唯一结集者密主金刚手,金刚手菩萨叫做密主。密主是一切密法的主尊,称之为密主金刚手。静命论师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实际上他的传记就是金刚手菩萨的传记,金刚手菩萨具有什么的功德,静命论师也具有这样的功德。 

即便住地菩萨也没办法一一观察、一一说尽,麦彭仁波切说,更何况是一般普通凡人,更加没办法真实了知静命论师的殊胜功德。也就是说,静命论师显现为人的形象,一般凡夫认为静命论师的功德就是从出世到住世期间,修持佛法、利益有情、最后入灭,认为静命论师的功德仅此而已。这些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或者人们能够了知的,只是静命论师无有边际的功德中很少一部分而已。这个问题必须要了知。

 金刚手菩萨成为秘密主,麦彭仁波切的《大乘经庄严论》注释中,讲菩萨殊胜功德时也是说过,金刚手菩萨能够了知一切诸佛的密意。一切诸佛最初发心、中间修道、最后成佛,一切时间中金刚手菩萨都没离开过这尊佛。所以这尊佛所有身语意的秘密,金刚手菩萨全部了知。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叫了知秘密的密主金刚手。在《大乘经庄严论》注释中,对于金刚手菩萨做了这样的赞叹,因此他的功德非常殊胜。 

但是,在共同(所化众生)的面前,无论是印度还是藏地,到处都流传着尊者无可比拟、不可思议、精彩神奇的感人事迹。 

前面讲了,在凡夫人面前示现的很少,普通凡夫人没办法了知一个殊胜的处于佛位的大德功德。但是,在共同所化众生面前,为了让他们产生信心,也示现了很多殊胜事迹。“无论是印度还是藏地,到处流传着尊者无可比拟、不可思议、精彩神奇的感人事迹”,让众生对尊者产生信心,产生信心之后,哪怕做一次祈祷都有非常大的意义。这样的人得到了人身,具有了殊胜的大意,有许多这样的事迹在不断地流传。 

只可惜的是,并没有见过详细的文字记载等。 

虽然在口头上流传的事迹非常多,但是很可惜的是非常可靠的详细的文字记载不多。多罗那他尊者造的《印度佛教史》、第二世敦珠法王写的《藏密佛教史》,还有《桑耶寺详志》以及其他的传记中,都有一部分。因为记载不是很多,所以麦彭仁波切说,比较可惜的是没有见过详细的文字记载。 

在此,从古老的历史中收集出只言片语,作了简略的叙述,意在感念这位亲教师的宏恩。 

所以说,在古老的历史中收集出了只言片语,作了很简单的叙述,就是为了感恩这位亲教师对我们的宏恩。麦彭仁波切的意思很明显,虽然在人们口头上已经流传了许多事迹,但是因为比较可靠的历史书中没有记载,为了让人们对他的事迹产生信心的缘故,所以就没有采用人们口头叙述的传记放在论著的前面。 

法王仁波切造的麦彭仁波切传记也是这样,在那个略传当中,虽然人们口头上流传着很多麦彭仁波切的殊胜故事,但是有些时候记得不清楚,有些事也没有查实,所以很多事迹没有写,也有这样一种相同之处。

麦彭仁波切对于静命论师的略传也是做了一些说明,主要从可靠的历史当中搜集出来一部分做叙述。否则按照圣者和圣者之间的殊胜智慧,完全可以写很多篇菩萨的传记,在叙述的时候,就是按照一般的共同历史中所记载的那样,摘取一部分进行宣说。 

诸位有智之士如果能从尊者的善说论著及无量恩德来推测,必定会对其生起真佛之想。 

诸位有智慧的人,“如果能从尊者的善说论著及无量恩德来推测”,我们一方面从传记当中生起信心,一方面从他所写的善说论著当中,比如《中观庄严论》,以及其他的殊胜论著仔细去推测、认真地学习,就能了知尊者是真正的佛。因为只有真正的佛,才能对于世间名言和胜义中观的道理做一个殊胜的归摄。

如果没有佛一样的智慧,这是完全做不到的。所以能够通达深入地学习《中观庄严论》,对于尊者的信心就会逐渐生起来,这是从尊者的善说论著中推测他肯定是真佛。然后从他无量的恩德,以及最初创立佛法,中间护持讲说,最后通过化身护持等前面讲到的这些无量恩德的推测,肯定能够对他生起真佛之想。 

归根到底一句话,我们要清楚,印藏两地人们无有异议一致共称的这位开宗祖师就是本论的作者。 

前面讲了很多殊胜的功德,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要知道,印度和藏地没有异议的全部公认的开宗祖师就是本论的作者静命论师。 

下面是对于上面所讲的传记内容做一个归摄。 
依怙佛陀善说法,
广大行宗无著释,
甚深见派龙猛诠,
共称二祖如日月。

在这个颂词当中,首先是赞叹了佛陀能够善说法义,然后第二句第三句也是赞叹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能够真正诠释安立佛陀殊胜的教义,所以把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共称犹如同日月一样殊胜的二祖。

 “依怙佛陀善说法”,在世间当中,真正堪为依怙的就是释迦牟尼佛。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给众生宣讲殊胜的法义。佛陀也能够善说法,“善说法”一方面是完全证悟了实相,一方面是通过不间断地修习证悟实相之后,得到了殊胜的语自在,能够非常善巧地宣说殊胜的法义。从内相续的证悟,还有语言上面的表达等等,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称之为善说法。 

佛陀善说法之后,后面出世的祖师进一步解释佛陀的密意。“广大行宗无著释”,“广大行宗”是广大行派。佛法当中通过不同解释的侧面,分了广大行派和甚深见派。

广大行派主要以八识为基础,然后安立了发心、积累资粮的道理,还有五道十地详细的法理。在广大行派当中非常善巧地抉择,所以广大行派对于整个佛法广大的部分做了详尽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广大行派造论的特色,把法义解释的非常清楚。打开《瑜伽师地论》的时候,感觉就是一部佛教的百科全书,首先是对于佛法意义的略释,然后是展开宣讲,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大乘经庄严论》也有这样的特色,还有我们学习过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通过广大行派的风格造论的。广大行派对于法义解释得非常细致,对有些名词也是做了广大的解释。 

“甚深见派龙猛诠”,龙树菩萨主要是解释佛经甚深空性的部分,无分别智慧是龙猛菩萨诠说的,比如《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等龙树六论。对于一切诸法无自性的甚深角度,诠释了《般若经》、《三摩地王经》等殊胜空性的意义。 

“共称二祖如日月”,就像天上有日月一样,在佛教历史当中,也共称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二位祖师犹如日月一样。日月照亮了世间,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的教义也是照亮了世间,让后来的修行者能够找到修行之处。以上对于佛陀和二位祖师的功德做了介绍。

 下面开始介绍静命论师的殊胜功德。 

护彼法理诸菩萨,
善说百川遍各方,
于佛胜乘大海宴,
尚未圆满得品尝。

下面马上就要引出对于静命论师的赞叹。接着前面的颂词,“护彼法理”的“彼”字怎么理解?就是讲到了无著菩萨和龙树菩萨造了殊胜论典之后,他们的传承弟子不断的讲说著论、弘扬护持他们所开创的殊胜广大行和甚深见的法理。

后面出世了很多,比如护持龙树菩萨宗风的,有圣天菩萨、清辨菩萨、月称菩萨、寂天菩萨等等诸如此类很多中观宗的大德。无著菩萨之后,也有很多像世亲论师、安慧论师、护法论师等祖师,也在不断地护持广大行派。

 “善说百川遍各方”,当他们在护持甚深见和广大行的时候,也是通过造论的方式来进行阐释。他们的善说犹如河流一样,周遍在各个方隅,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尤其当时在印度的各个地方,都在不断地弘扬,这是讲到了各别护持二大菩萨宗风的含义。 

到了后面的语气一转,“于佛胜乘大海宴,尚未圆满得品尝”。一方面是这些大德对于甚深见和广大行,别别的宗派都是通过很多善说来进行弘扬,周遍各方。但是稍微有一点遗憾的是什么?对于佛陀胜乘大海一样的喜宴,还没有圆满得到品尝。

这是什么意思?首先从百川和大海两个方面做一个解释,百川和大海是一个比喻,百川在显现的角度,世界各地,比如说长江、黄河,还有其他的河流,都在不同的地方流淌着,这是百川的意思。

一方面大海是一个水藏,百川入海,大海是它们的归处;一方面百川显现在不同的地方,而大海就在一个地方。百川流淌的时候,地方、水流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一旦入海之后,全部变成一味,这就是百川和大海的意思。 

如果我们把百川和大海在意义上再做一个观察,就是说别别护持广大行和甚深见的大德们造论犹如百川一样,护持各自的宗派非常善妙。讲解的侧面不同,有些侧重于开显广大行,有些侧重于宣讲甚深见,弘扬的侧面不一样,所讲到的法味也不一样。从这方面说明了,护彼法理的诸菩萨对于犹如大海一样的宴会,还没有真正去品尝,后面的弟子也没有品尝到,这方面讲到了百川和大海的比喻和意义。 

佛陀的胜乘犹如大海一样本来一味,但是在解释的时候,没有真正把一味的意思解释出来。于佛胜乘大海宴,这个“宴”就是盛宴,从显现上来讲,还没有圆满得到品尝。如果在论典中没有说出来,似乎是没有品尝。

从意义上来讲,月称菩萨、世亲菩萨没有圆满品尝到一味的法理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是从他们造论的侧重点,没有真正地说出来。所以后代的人还没有品尝到,“尚未圆满得品尝”。麦彭仁波切指出了这种问题,就是各讲各的,对于大海一样一味佛陀胜乘的宴会,在静命论师出世之前,都还没有圆满品尝。 

下面就是说静命论师出世之后,他把殊胜的法理融为一味,不仅自己完全品尝了,令后代的弟子也能够品尝。静命论师的智慧、恩德从这个地方就凸显出来。 

您以锐智之一口,

饮尽二理之汪洋,

尔时您如碧蓝天,

大乘法云作装点。

第一二句,“您”就是指静命论师,既有殊胜的智慧,也通过非常敏锐的智慧一口饮尽了二理之汪洋。这个汪洋是什么?即二理的汪洋。阐释广大行和甚深见的正理叫做二理。因为静命论师把所有的广大行和甚深见的法理全部已经通达为一味,所以一口就把整个二理的汪洋全部喝尽。

这是和前面相对照的,前面说这些论师于佛甚深大海宴,尚未圆满得品尝,后面讲到了静命论师一口就把所有二理的汪洋全部做了品尝,这方面讲到了静命论师的殊胜性,不仅是广大行和甚深见的教义,而且对于整个佛陀的教义都可以完全圆融,这方面的意义非常大。 

佛陀出世宣讲正道,后来因为众生愚钝,没办法了知佛陀的教义。所以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造论弘扬,从一个侧面来讲,很多众生对于佛陀大乘的教法通达了法义,产生了信解。 

因为弘扬的侧面不同,所以很多智慧比较薄弱的众生,对于这两大块觉得无法圆融。佛陀的教义在他们的想法中有种支离破碎的感觉,认为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的教义也没有办法融合,有些时候多多少少会产生分别。后面静命论师把两大教义完全圆融在一体,做了归摄。 

第一个作用,龙树菩萨、无著菩萨的广大行和甚深见完全能够在一个论典中同时学习,对于两大宗派、两大祖师,产生不退的信心,不会感到疑惑。第二个作用,对于整个完整的大乘教义,从这里开始圆融,不再是分两大块,没办法通达。

这个意义非常大,使后学者对于整个大乘经典产生了非常殊胜的信心。了知了一切的大乘经典,从头到尾没有一点抵触的地方,完全是圆融的观点。对于佛陀、大乘教义产生了殊胜的信解。以上讲到了殊胜的利益。 

第三四句“尔时您如碧蓝天,大乘法云作装点”,讲到了静命论师犹如碧蓝的天空一样,首先蓝天给人一种非常清澈的感觉,很干净、很深邃广大。蓝天也是一个本体,静命论师的智慧,犹如殊胜的蓝天一样,广大一味、非常清净。将广大的蓝天比喻成静命论师的本体或者智慧。

“大乘法云作装点”,在蓝天中有时会有白云飘过,白云飘过的蓝天更加庄严,让人看了非常舒服。静命论师在他犹如天空一样的智慧中显现出来的《中观庄严论》就是大乘的法云,像虚空中的云一样能够对虚空做装饰。静命论师的智慧非常清澈,怎样知道呢?从他造的《中观庄严论》来看,就知道静命论师的智慧非常殊胜。 

前面是广大行和甚深见,后面静命论师是从世俗谛和胜义谛两方面来做归摄。 
证如虚空胜义智,
具德月称饰三界,
名言似虹无杂见,
法称周遍此大地。
第一二句是讲到月称菩萨的殊胜功德,“证如虚空胜义智,具德月称饰三界”,月称菩萨的证悟或者所证悟的境界犹如虚空,就是了知胜义的智慧像虚空一样广大一味、不可思议,没办法思考言说。这就是胜义智慧的本体。而具德月称菩萨所造的《入中论》或者中观的注释,完全能够诠释出证如虚空一样的胜义智慧。月称菩萨论典的智慧,是整个三界的庄严。不管在欲界、色界,还是无色界,整个三界中再找不到比月称菩萨诠释胜义智慧更殊胜的装饰品。 

“名言似虹无杂见”,名言谛中一切万法犹如彩虹。“无杂见”,胜义中一切万法的法性犹如虚空一样一味,不可言说。在名言谛当中,一切万法的显现犹如彩虹一样。第一,无自性通过彩虹的比喻可以表达出来;第二,彩虹绚丽多彩,不是单一的,至少有七种颜色,细分还有很多颜色;第三,彩虹无杂而现,虽然有这么多颜色,但是它显现的时候是一层层的,互相之间非常清晰、没有混杂,大家都可以无混杂而见。

名言谛诸法的特色就是犹如彩虹一样,在胜义当中万法都是无所缘的。首先名言谛中一切万法显现无自性,犹如彩虹一般,然后名言谛中的显现法非常多,种类不可计数,有很多的差别。虽然各自显现,但是互相之间不混杂,能够把一切万法的特质清清楚楚地分辨。这是法称论师因明中的观点。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对于一切名言的法,犹如彩虹一样,把一个一个法分得清清楚楚,这是因明的特色。

 “法称周遍此大地”,月称菩萨主要是诠释一切无所缘的殊胜智慧,法称论师主要是诠释名言谛当中,让众生无杂清楚地了知名言谛的本体。众生的智慧很混乱,看到名言谛,一切万法到底是怎么样也是觉得摸不着头脑。

如果你对于名言谛的见解混乱,在趣入名言中修行的时候,因为没有清晰的正见,所以在取舍的时候,往往也会非常混乱。法称论师把蕴界处等等这些法和法之间的关系分得清清楚楚之后,一方面我们对于名言谛可以分得很清楚,这些虚幻的性质比较容易凸显出来,我们的智慧也会很清晰。通过清晰地了知名言,也容易趣入胜义智慧。以上讲到两大论师的不共特色。 
开显此理诸智者,
纵驾妙论之乘骑,
无垢二量辽阔处,
一时测度力微弱

和前面一样,“此理”讲到了月称菩萨的胜义谛和法称论师的名言理,弘扬月称菩萨观点的人非常多,现在为止很多人都说自己是守持月称菩萨的应成派。《入中论》宗义的传承弟子很多,大明杜鹃论师、寂天论师等等,都是应成派的宗义守持者。 

“纵驾妙论之乘骑”,他们造了很多论典来弘扬,打比喻就像骑着马在草原上奔驰一样,弘扬《释量论》的智者非常多。到现在为止,《释量论》的弘扬在藏地非常兴盛。这些开显此理的智者,一直在不断地弘扬,都是骑着《入中论》和《释量论》的妙论的马在驰骋。

真正对于“无垢二量辽阔处”,即名言量和胜义量能够圆融无碍,这是一般智慧无法衡量的。或者说二量非常广阔的辽阔之处,就是无垢二量。即对于名言量和胜义量非常辽阔、完全能够通达本体。 

“一时测度力微弱”,“一时”就是一个时间当中完全测度它们的力量显得有点微弱,没办法同时来测量名言理和胜义理。这是从不同的造论弘扬侧面观察,主要凸显了静命论师的智慧。 
您以观察之三步, 
跨越二谛之大地, 
尔时您如广袤原, 
众多理证作庄严 
其他论师显现上在一个时间中,没办法测量无垢二量辽阔之处。“您”是指静命论师,他在《中观庄严论》当中以三个步骤跨越了二谛的整个大地,在一个时间当中,能够把无垢的二量全部做测度。 

在《中观庄严论》中,怎么观察三步呢?第一步讲到了唯识,世俗谛已经跨越了;第二步讲到了胜义中的相似胜义,主要是相应于中观自续派。《定解宝灯论》中,麦彭仁波切对于自续派的单空观点也做了阐释。我们怎样了知中观自续派?它是真世俗假胜义。如果把它归在世俗,就是真世俗,它也是趣向胜义谛的梯阶,单空就是趣向于妙高楼的梯子。

应该把中观自续派划在世俗中,但它不是假世俗而是真世俗。另一方面是假胜义,假胜义可以划在胜义中。为什么?因为它抉择的空性,一定是一切万法无自性的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胜义,但它是假胜义。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是抉择胜义的一部分,仅仅是单空而已,所以它观待真胜义来讲是假胜义。以上是第二步,就是解释了自续派的单空。 

第三步略说了应成派的观念,在《中观庄严论》后面略说了中观应成派一切无所缘,是最为究竟、最为圆满的殊胜空性意义,这是真实的胜义谛。通过三个步骤完全把世俗谛、胜义谛整个二谛的大地跨越了,做了圆满的阐释,凸显出静命论师的智慧非常圆满、殊胜清净。 

这时,您的智慧犹如广袤的原野一样。在这样广茂的原野大地上面,“众多理证作庄严”,还有很多树木、花草、动物给它做庄严,大地显得非常美丽。静命论师犹如广袤原一样,他的相续当中很多《中观庄严论》的理证,就像广茂原野当中的很多装饰品一样,这样做了庄严。 

是故二理宗轨道,

合而为一大宗风,

佛胜乘教妙津梁,

此三余派不容有。

“是故二理宗轨道,合而为一大宗风”,在这两句中讲了三种宗派,三种宗派是做什么的?第三句讲得很清楚,“佛胜乘教妙津梁”。佛陀宣讲了最为殊胜的大乘,通达大乘最为殊胜精妙的津梁是什么呢?“此三”,三个宗派就够了,“余派不容有”,除了三个宗派之外,其他的宗派不需要了,而且也没有真正能够解释,可以作为佛陀胜乘教义的津梁。 

提前了知了这个意思之后,再来看什么叫做此三。“是故二理宗轨道”中讲到了三派中的两派,就是前面所讲的甚深见、广大行,或者月称菩萨开显的空性义、法称论师开显的名言义。“二理宗轨道”,一个是胜义,一个是世俗。

第三派是“合而为一”,静命论师把世俗谛和胜义谛的意义合在一起,造了《中观庄严论》。瑜伽行中就是合而为一的第三宗派,这是“合二为一大宗风”的意思。 

“佛胜乘教妙津梁”,能够通达最为殊胜的佛法津梁就是这三个宗派。如果通达了三个宗派就能通达整个佛陀的胜乘教义,除了三个宗派之外没有,也不需要再找其他的了。即便去找也是徒劳,没办法真正通达佛陀殊胜的妙法,这也是进一步对于二理的宗轨和静命论师的第三宗轨赞叹。 
诸佛教法结集您,
于此胜乘理智摄,
深要精髓一红日,
摧散世间诸迷雾。
“诸佛教法结集您”,就是讲到了静命论师是一切诸法的结集者。为什么呢?第一个,前面已提到过了,静命论师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当然是一切诸佛教法的结集者;第二个,在《中观庄严论》当中,把甚深见和广大行、胜义理和世俗理归集在一起,摄受在一个论典当中。这样的殊胜教主也是诸佛教法的结集者,从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 

“于此胜乘理智摄”,就是讲他结集教法,即通过殊胜的理智,把大乘的教义摄于一处,让后学者能够轻易地通达。 

“深要精髓一红日”,《中观庄严论》的特点就是“深要精髓”。很多甚深的要诀,一切佛法的精华要义,都归摄在《中观庄严论》当中,就像一轮红日一样。红日出来之后,能够吹散世间的迷雾。一切黑暗、迷雾,太阳升起来之后,全部能够吹散。早上红日一出来之后大家觉得很舒服,太阳普照大地。夏秋的时候还有雾,太阳出来之后,雾马上就会消散。

《中观庄严论》就像红日一样,世间众生相续中有很多邪见、迷惑、怀疑的迷雾,学习了《中观庄严论》的教义之后,内心就会产生很清净的定解。这种定解能够摧毁相续中的种种的邪见、无知,很多迷惑全部能够吹散,这方面通过比喻和意义对照应该如是了知。 

下面赞叹《中观庄严论》犹如金刚大明咒。 
不可思议胜乘要,
依简理证一幻变,
轻易明示此宝论,
我知金刚大密咒。
“不可思议胜乘要”,讲到了佛陀的大乘佛法不可思议,一般的凡夫人难以通达不可思议的大乘的胜乘要诀。这么不可思议的佛法,一般人难以通达。大乘经典浩如烟海,龙树菩萨到龙宫的时候,单单看经典的题目一个月都没看完。

对于这么多殊胜的大乘经典,我们要去完全通达非常困难。一方面是数量之多,一方面是教义之深,这两点都不可思议。想要通达清净不可思议的大乘要义非常困难。 

“依简理证一幻变,轻易明示”,通过《中观庄严论》中讲到的简要理证,一幻变之后,马上能够轻易明示。能够把什么轻易明示?就是把不可思议的胜乘要点,马上能够轻易地明示出来。这是名言理,那是胜义理,一下子就能研究。所以说“此宝论,我知金刚大密咒”。“此宝论”就是指《中观庄严论》,对于这么殊胜的宝论,“我”,就是麦彭仁波切,了知这是金刚大密咒。 

金刚大密咒有什么特点?瑜伽师念的金刚大密咒,虽然只是一个咒语,但是能够成办一切事业、摧毁一切的怨敌。就是说一个密咒成办一切事业,能够摧毁违品、成就所欲,金刚大密咒的力量非常大。

《中观庄严论》也有这样的特点,第一个力量非常大。就像金刚大密咒能够摧毁一切的邪宗一样,《中观庄严论》里面对于外道不了义的观点做了剖析、破斥。尤其对于我们相续当中的怀疑、邪见都能够摧毁。

第二个是通过《中观庄严论》能够成就一切所愿。学习《中观庄严论》之后,对于名言理、胜义理通达之后,自然而然能够产生清净的智慧,发起菩提心,很快就可以解脱了。因此一部《中观庄严论》能够成就一切事业。这是讲到金刚大密咒的功效。 

还有金刚大密咒可以成办一切事业,《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也可以成就一切事业,它可以把所有不可思议胜乘要,在一个论典当中完全归摄在一起。这样一种幻变很殊胜。

前面讲到依简理证一幻变之后,把很多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就是说非常广大的教义通过殊胜简要的理证幻变之后,能够轻易明示一切不可思议的胜乘要,所以通过这个宝论一定能够了知。麦彭仁波切说,我已经知道这是金刚大密咒,现在我们也要了知《中观庄严论》就是金刚大密咒。 

以上对于静命论师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以及《中观庄严论》的殊胜功效,通过颂词的方式进一步做了归摄。 

二、为谁而著:如果有人心里思量:到底什么是大乘?大乘的要义又是指的什么?如何才能对大乘之义生起以理引发的智慧呢? 

解释“为谁而著”的时候,提了三个问题。第一个,到底什么是大乘?第二个,了知大乘之后,大乘的要义又是什么?第三个,怎样才能够对大乘的要义生起以理引发的智慧?这三个问题是息息相关的。

因为我们是学习大乘的人,所以麦彭仁波切对我们提问——什么是大乘?我们要了知什么是大乘。然后大乘的要义是什么,怎么才能对大乘的要义产生以理引发的智慧,这三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和前面的略答遥相呼应。 

前面对于造论五本总说的时候,有很简单的一个解释。三个问题都是从这里出来的。既然要对所有大乘论典的意义获得定解,麦彭仁波切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大乘?第二个问题是,大乘论典的要义是什么?第三,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的智慧,麦彭仁波切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才能对大乘的要义产生以理引发的智慧?实际上就是对于前面的略说进一步观察,而且通过三问的方式来进行规范性讲解,都是围绕前面的意思提问,然后进行解释。 

下面回答是第一问到底什么是大乘。 

所谓的大乘,就是以菩提心之意乐作为因,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圆满、成熟与清净三种功德,最终成就二身双运之佛果。 

这里讲到了大乘的因、中间的道和最后的果。什么是大乘?首先以菩提心的意乐作为因,这是大乘的共同因。必须要以菩提心的意乐作为趣入修法的前方便。菩提心的意乐是为利益众生愿成佛,这方面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利益众生,第二个要希求佛果,以大悲缘众生,以智慧缘佛果。

首先是以菩提心为意乐,因为没有菩提心,就没办法成为大乘的因。所以要成为大乘必须要发起菩提心,这也是大乘再再强调之处。然后以这个菩提心的意乐作为因,接下来干什么?累积功德。 

下面讲到了累积功德。“通过具足十度之道”,学过《入中论》都清楚,首先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是共称的,在六度之后,还有方便度、愿度、力度和智度的后四度,总共加起来有十度。

通过具足十度之道而究竟三种功德。究竟和圆满不是一个词,究竟是和后面的三种功德对应的,哪三种功德?第一种功德是圆满,第二种功德是成熟,第三种功德是清净,通过具足六度之道而究竟三种功德,这方面就讲到了圆满资粮的过程。 

怎么究竟三种功德呢?第一是圆满。就是圆满资粮,一个菩萨必须要通过不断地修行来圆满二资粮。第二是成熟。成熟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让自相续成熟,一个是按照《现观庄严论》中解释的成熟,就是通过一切的方便让所化有情相续成熟。第三是清净。就是修炼清净刹土,即把不清净的刹土修炼成清净的刹土,来作为弘扬佛法的所依。一切佛成佛的时候,都有他的清净刹土,比如阿弥陀佛的清净刹土就是极乐世界。必须要通过十度之道究竟圆满、成熟、清净三种功德,这方面是道位。 

“最终成就二身双运之佛果”,“二身双运”就是色身和法身双运。报身和化身归在色身当中,再加上法身就是平时我们讲的二身或者三身。最后通过圆满资粮之后,自然而然能够成就法身色身双运的佛果,这方面就是大乘的果。什么是大乘?在这段话中就把大乘的定义,因、道和果全部讲了,下面解释大乘的要义。

 大乘的要义则无外乎一致共称的大乘二轨中观与唯识所涉及的教义。 

大乘有很多,要义就是两类,无外乎就是一致公认的中观和唯识所涉及的教义。中观涉及的是甚深的空性方面,唯识所涉及的是这种正见,还有修行方式,将五道十地方面所涉及的教义全部归摄。所以说大乘的教义就是中观和唯识所涉及的教义。 

如此善妙的要义远远超越了外道以及声闻、缘觉的行境,完全称得上是最真实、最甚深的。 

为什么称之为大乘的要义?因为“善妙的要义远远超越了外道”,所以它有资格被安立成要义。“以及声闻、缘觉的行境”,乃至于不是声闻和缘觉等已经获得了小乘无学道的佛教圣者们的行境。大乘中观和唯识的教义绝对是最真实、最甚深的,这方面称之为大乘的要义。声闻缘觉完全没办法通达唯识、中观。

以前益西堪布也讲过,对于唯识宗的一切外境不存在,都是心识的变化这一点,声闻罗汉没办法接受,也没办法通达的,更不要说甚深的中观了。 

为什么叫做大乘的要义?因为外道、声闻、缘觉都没办法通达,所以称之为要义。怎么才能够对大乘的要义产生以理引发的智慧?下面解释: 

对于如此谛实与深奥的教义,不只是凭着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这就是所谓的因。 

必须要有一个定解,能够产生以理引发智慧的因,有了殊胜的智慧就能够产生定解。对于谛实、甚深的教义,“不只是凭着信心”,这里的意思就是说,虽然信心很重要,但是也不能只是凭信心。因为有时候通过信心能够大概了知一点点,有时候通过正理观察可以通达,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不单单是凭着信心,而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因为一般凡夫人相续中的怀疑、无明很重,所以为什么讲这样的道理,就是通过正理的途径让他们产生殊胜的定解遣除怀疑,这就是它的因。 

由此因所生的无垢智慧之本体有甚深与广大两个方面。 

因为因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产生殊胜的定解之后,这个智慧本体是怎么样的?由此因所生的无垢智慧的本体,分为甚深和广大两个方面。 

其中甚深就是说将一切万法犹如蜂蜜之一味般抉择为远离诸边的大中观;

其中甚深就是说,一切万法在名言谛中的差别性非常明显,但是在胜义谛当中,一切万法犹如蜂蜜一样一味。不管是蜂蜜的边缘、中间,上和下都是一个味道,没有很多味道,叫做蜂蜜之一味。犹如蜂蜜的一味一样,“抉择为远离诸边的大中观”,也是说在胜义谛当中,一切万法一味,都是空性的。

在名言谛当中有世俗、胜义,有男有女,在胜义谛当中,完全是离边的空性,这就是一切诸法一味。为什么佛经中说一切诸法一味?就是讲胜义谛当中,没有办法去安立此彼等等很多差别。在胜义谛中通过甚深的智慧来了知一切万法一味的大中观智慧,就是它甚深的部分。 

广大:了知大乘中观与唯识的经论字字句句无一遗漏而统统归摄为一要诀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由此而称为广大。 

所谓的甚深,就是了知一切万法都是远离诸边的空性。广大就是了知大乘中观和唯识经论,“字字句句无一遗漏”,就是不需要舍弃一个字,不需要取一个字,都可以归摄在一个要诀来圆满包含一切论典。中观和唯识完全都是圆融的,一个字都不用舍弃,可以归摄在一个要诀中。就是在一个修法要诀中,圆满包含一切论典,这种智慧叫做广大智慧。 

前面的广大智慧主要是指广大的地道方面,虽然中观讲的是一些万法的空性,但是修法的时候,还是要安立五道十地。比如在《入中论》的体系中,有凡夫三地、菩萨十地和佛的一地,也要安立道谛,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是广大的智慧。这里的广大智慧就是说,对于中观和唯识,没有智慧的人会有取舍,总是觉得没办法把中观和唯识归摄在一个要诀当中,圆满包含一切的论典。

如果取了唯识,肯定要舍中观;如果取了中观,肯定要舍唯识。他们觉得中观和唯识不单单从意义上面,而且连字句也没有办法圆融,就像水和火一样。 

很多人有这样的想法,这是由于他们没有广大的智慧,否则就会知道中观和唯识乃至一个字都不需要抛弃,在一个要点中能够包含一切论典,这种智慧就是广大智慧。广大智慧是通过前面讲的因而引发,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定解,有了定解之后广大的智慧在相续中就能生起来。

这一点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学到后面中观和唯识一个字都不舍弃,一切论典通过一个要诀完全可以包括,这就是广大智慧。如果我们有了广大智慧,绝对不可能对中观和唯识做一个字的诽谤。自己通达之后,也可以帮助别人产生这样的智慧,很多人学习之后都不会诽谤佛法。一方面保护了自他相续,一方面也弘扬了清净的教法。 

为什么称之为清净教法?虽然我们经常在口头上说教法是清净的,但在内心深处觉得中观和唯识怎么老有抵触?总是感觉哪个地方有些不对,这就是还没有对教法的清净之处产生定解。什么时候真正通达了中观和唯识一味,一个字都不需要舍弃,才是对于清净的教法产生了定解。

认知了教法的清净性,才能称为弘扬清净的教法,如果我们内心中夹杂了对于中观或者唯识的看法,这时候不是弘扬清净的教法。因为内心当中夹杂了这些不清净看法的缘故,所以虽然表面上在弘法,但不是弘扬清净的佛法。只有相续当中真正觉得唯识和中观二者完全清净一味,内心的定解清净的缘故,才是弘扬清净的教法,以上讲到了智慧的本体。下面讲生起这样的智慧有什么作用呢? 

智慧的作用,即是指能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获得所谓的解信,从而踏上正确的轨道。 

如果有了智慧之后,对自己的学修之处生起不被他夺的诚信,这是所谓的胜解信。有了胜解信之后,就会踏上正确的轨道。如果你的相续中有智慧,有了一双慧眼,可以清晰地分辨自己的学修非常正确,应该这样修。

如果别人说你的修法不对,比如你生起了二谛圆融的见解,别人说二谛是不圆融的,胜义谛应该是唯识,世俗谛应该是中观,他这样讲的时候,你相续中的智慧不会被他所夺的。或者别人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应该是实有的本体,甚至举了一些例子,讲了一些是似而非的根据,当你的内心有殊胜的定解,根本不会被他所夺。 

乃至于很多大德产生了定解的时候,像宗喀巴大师所讲的一样,他说:“我一旦产生了中观的正见,即使是三世诸佛来到我的面前说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我都不会动摇。”不要说一般非人、外道,比如说来了一个人说:“佛法不正确,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我知道他是一个外道,首先在情绪上就有抵触,知道他说得不对,肯定不会听的。

如果这不是一个外道,而是一尊佛呢?当你早上起来,一尊佛显现在你面前,你产生了很大信心,这尊佛说:“你学习了这么多,实际上一切万法不是空性的,你应该知道一切万法是有本体、有自性的。”这时你还能保持这种诚信吗?也许你就会认为佛说的肯定是对的,就不去观察其中的道理了。

这样的话,你相续中所谓的定解就不会产生。我们相续中产生的所谓定解具有智慧的作用,不管是谁,哪怕十万尊佛来到自己面前说一切万法不是空的,我们都不会产生丝毫的疑惑。什么时候产生这样清净的信心,就有了真正的诚信。 

当然这不是顽固,有些人顽固的心态是没有根据,反正我认定的东西就咬着不放,自己也讲不出来道理,只是死抱着这个观点不放。这不是顽固,而是一种真正通过正理引发的定解,这样的问题非常重要。此处所讲的解信和前面所讲的定解,层次上是有差别的。

前面所讲的因和这里所讲的对境侧面不同。前面是通过确凿可靠的正理途径生起根深蒂固的定解。此处讲的智慧作用是对自己所学修之处生起一种不被他夺的诚信。前面是一种因,这里是智慧的作用。前面的因必须要通过正理观察产生定解,现在是产生智慧之后,这种智慧对我所学修之处能够产生绝不会转移的定解。

有了这样殊胜定解之后,就会变成一个非常稳重的人,不仅见解不会动摇,他确定下来的修行的方法也不会动摇,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去修行自己的正见。如果有了这样的定解,不再受制于观修方式了。因为内心非常清晰,在走路、坐车,或者吃饭的时候,都可以去串习,所以就能逐渐达到时时刻刻修行的境界。 

而且要明白在入道伊始,具备如明目般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知道在刚刚入道的时候,首先要具备一个犹如明目一样的正见,对于所有修行者来讲这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入道之前,比如我们要走路去色达,一双明亮的眼睛是前提。有了明亮的眼睛才可以看清所走的道路,不会栽到沟里,或者和一辆车撞到一起。为什么?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很多违缘都会避免。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最初入道时如果具备一双慧眼,就不会入于歧途,可以绕开很多的违缘,避免很多的怀疑,这方面对于我们修道来讲太重要了。

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大德都讲过,最初闻思比修法重要得多,这是最初的前方便。如果在实修之前内心当中没有智慧,你到底在修什么?你必须要有一个定解。了知自己所修的法是什么?如果连这个也搞不清楚,完全就是浪费时间,因为你都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这样的修法是很可笑的。

所以入道之时一定要具备清晰坚固的定解。麦彭仁波切在这个地方也是再再教诫我们,具备犹如明目一样的正见智慧是必不可少的。 

本论正是针对(于以上大乘奥义正见智慧)百般寻觅、求之若渴之人而撰著的。 

《中观庄严论》针对的正是以上所述的这些对大乘的奥义、正见智慧百般寻觅、求之若渴的人而撰著的。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就是《中观庄严论》的当机者,学习这个论典对自相续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果对于大乘正见的智慧没有兴趣,根本不想学习,或者觉得可有可无。甚至于觉得《中观庄严论》还不如一本小说看着有趣,而且自认为看了这本小说增长了好多智慧。觉得读这些世间的书有很多必要性,觉得《中观庄严论》好像很枯燥,看了之后也没什么了不起的特点。这样的人肯定不是《中观庄严论》的调化者。

必须还要再再去看传记、思考修行之道,最后慢慢把世间的杂念抛弃之后,清净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以真正趣入《中观庄严论》的学习。否则根本无法获得真正的殊胜智慧。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⑾现在翻译出来只有《中观庄严论》。

 ⑿自续派一方面是世俗,一方面就是胜义。

 ⒀二、为谁而著:此论是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