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稻田 亲见佛陀 |《佛说大乘稻芉经》第一讲
2600年前的一天,释迦牟尼佛与弟子出行,看见田中有稻秆,佛马上假借稻秆阐释十二缘起,以及佛教的世界观,外在的因缘。此后,经由舍利弗与弥勒菩萨之间的问答,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十二缘起、八圣道,以及此二法之内外因缘,于是结集而成此经。命名为《佛说大乘稻芉经》。这部经成为中观学派极为重视之典籍。
2600年后的一个夏天,宗萨钦哲仁波切在巴西开示了这部《佛说大乘稻芊经》,让2600年前的那一幕来到们眼前。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佛说大乘稻芉经》的开头是有一点侘寂的时刻:佛陀看着稻芉。在灵鹫山上,非常特殊的人物舍利子和弥勒基本上在一块大岩石上闲晃。在他们的诸多谈话中,舍利子告诉弥勒:“弥勒,最近佛在看稻芉时说:‘诸比丘,那些见到缘起的人,看见实相;那些见到实相的人,看见佛。(’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基本上这就是这部经的精髓教法...那么,什么是缘起?什么是实相?什么是佛?"
今天是藏历初十,莲师吉祥日。为了创造吉祥的缘起,我们将仁波切有关此经的开示分两讲发布,今天发布第一讲。让我们跟随仁波切的开示,走进当年佛陀所在的稻田,走进实相,亲见佛陀。
视频为英文开示,现场葡萄牙语翻译,配中文字幕。如需此开示视频,请致电:zhengjian2007@163.com。
《佛说大乘稻芉经》
主讲人 / 宗萨钦哲仁波切
地点 / 巴西里约热内卢
翻译 / 西游译文
©悉达多本愿会版权所有
| 第一讲 |
首先,我想表达我很高兴并且感激有这个机会能和大家分享一些古老的佛教智慧。由于佛教有上千年的沉思和内观的经验与技巧,你们或许会发现其中有些教法能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有所帮助,时至今日亦然。
佛教
要知道,佛教这个词很新,以前从来没有这个词,它在印度是不存在的。甚至连“印度教”一词其实也主要是由亚伯拉罕信徒所发明——当时亚伯拉罕信徒来到如今称作巴基斯坦的地方,那𥚃有一条河叫作“信度河”(SindhuRiver),过了信度河那边的所有宗教体系都被他们称作“印度教”。基本上,不属于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宗教体系都被归为所谓的印度教。至今,若有人把佛教纳入所谓的印度教,有些狂热的佛教徒会不高兴。而许多印度教的政治家也利用了那一点,有一位叫作维韦卡南达(Vivekānanda)的印度教大学者,据信他曾说过,佛教是出口品质的印度教,是用来出口到印度境外的。
总之,可以肯定的是,在佛陀时代,我是指两千五百年前的那个时期,东西方都涌现了大量的伟大人物。我想在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对此我所知有限。在东方也是,例如中国也有了不起的伟大思想家,基本上他们是真正跳脱框架思考的人。如果现代人能稍加关注道家智慧,确实能从中获益良多。而在印度,实际上不只佛陀,还有很多其他思想家和知识分子——如果你想这么称呼。作为佛教徒,我们认为佛陀是他们当中出类拔萃的一位。
佛陀被视为一位革命家,因为他是其中一位早期思想家,或说是灵修之道的导师或创始人,他们确实质疑造物主的存在,也质疑了许多其他事情。由于佛陀的教法非常有道理,后来有很多人追随他。尽管他非常坚持不要追随个人,不依人,而是要依靠真理或教法。但是大家知道,人性是这样:我们会受人激励、被人感动,我们总是景仰那些打破我们概念、打开我们视野的人,尤其是言行一致的人。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佛陀追随者,他们以无数方式诠释佛的教法,这都是可接受的。所以今天有像我这样的人类被认为是佛教徒,是佛陀的追随者,而且我们翻来覆去地反复思考:“佛教是宗教吗?我是个宗教徒吗?也许我不是,也许佛教不是宗教……”
佛教是不是宗教?
有很多学者会说“佛教不是宗教”,但是做那种决定必须谨慎。如果宗教的定义是追随某种造物主、上帝的体系,那么佛教可能不是宗教。如果宗教是按照修持来界定,像是坐直、佛坛、香、花和各种仪式,那么佛教具有的宗教面向可多了,非常多,佛教从不羞于谈论这些。
佛教是不是灵修之道?
佛教是不是一种灵修之道?甚至对此也是“既是又不是”,尤其如果你使用的“灵”(spirit)[1]一词是像盎格鲁·撒克逊人、新教、伪新教的解释那样,就像你在牛津英语字典中看到的一样。佛教是灵修之道吗?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因为在某个层面上,佛教徒并不相信灵魂,所以哪来的灵修之道?而且佛教可以极为实际。从那个角度来看,甚至可以说佛教可能是最实质的事情之一。
当然,这些教法有许多已经失传,佛教已经大幅衰退。例如,我知道巴西有很多日本人,还有禅宗的文化、传统和教法。在日本有个“侘寂”概念,它有点难翻译,不过基本上源自佛法,很不可思议。基本上,侘寂精神就是在短暂的事物中看见美。如果你是观光导游,你会说:“看,樱花这么美!”而之所以美丽的部分原因在于它只持续十天。试想如果樱花永远盛开,那么甚至没人会去看它。侘寂深植于佛陀的无常教法。很多人把无常理解为很悲观的东西,当成是很灰暗的佛教教法,但其实并非如此,若是你能看见我们无常的面向,无常是如此美丽,如同樱花。在最实际的层面上,今晚当你向朋友说晚安、再见时,如果你有那种侘寂精神,那么你说晚安或再见的方式仿佛“就这样,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向这个人道别”,其实会让你更加珍惜这个人和彼此的友谊。侘寂的另一个面向是:以不完美为美。任何事物,甚至是一张用过的、皱成一团的纸巾,因为你看待它的方式,可以看起来如此美丽、完美。不完美的事物是一种完美,这也是深植于佛教教法。
我谈这些是在质疑“佛教是否为灵修之道”等事,这取决于你。试着去欣赏一种情况或某个事物的短暂性,试着视不完美为美,如果你能将此理解为灵修之道,那么是的,佛教是灵修之道。但若你对灵修之道的定义关乎圣灵,某种特别的、神话般的其他神灵,那么佛教就不是灵修之道,因为佛教徒不谈那些。
佛经
阅读佛经的重要性
这次有人请我做一个讲座时,我选择探讨一部佛经。如果你是基督徒,那么你最终必须参阅《圣经》;如果你是穆斯林,则是参阅《古兰经》;如果你是所谓的佛教徒,那么你最终必须参阅佛经,即佛陀直接或间接讲过的话语。我想这挺重要的,佛法的追随者应该时不时地这么做。即使不是佛法追随者,只要你对佛教感到好奇,那么不时地确实探讨其基本根源是很重要的,因为所有宗教都说类似的话,像是不要偷盗、不要说谎、不要欺骗,但是根本上各自有其截然不同的理由。当佛教徒说“不偷盗、不欺骗、不杀生”时,根本上,他们有一个不应这么做的不同理由。
类似地,佛教有点被归结为“佛教即禅修、非暴力等等的那一切”,这没关系,这是可以的,这是好事,何不呢?佛教即非暴力、和平、面带微笑,这都很好。例如正念,人们经常认为正念就是平静自心,但是如果你读这些佛经就会意识到:究竟上,佛教徒完全不在乎你平静与否。实际上,你可能会因为担忧自己是否平静而便秘。伦理、道德、行为等等这一切也一样。这在佛教徒当中非常普遍,他们会说:“他一定是个好佛教徒,因为他总是如此温和。”—行为温和,他们根据行为做评判。实际上没有人会说:“噢,他一定是个好佛教徒,因为他完全偏执多疑地在思虑无常。他焦虑不安,随时会爆发,总是在思考无常。”但这第二种人其实更接近佛教。
如一位著名禅师所言:“当手指指向月亮时,你会忍不住看向手指而非月亮。”这经常发生,肯定有很多原因,像是:月亮太明亮,手指近得多,而且手指所在的手有手镯等等。这就是为什么时不时地阅读基本佛经或教法总是好事,因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么做确实会让一切豁然开朗。
了义与不了义教法
我们无法逐字讲解这部佛经,不过我会试着扼要介绍这部佛经里的一些含义。在开始之前,我需要告诉你一件事。当佛陀传法的时候,例如讲这部佛经的时候,有时他讲的教法其实不是他真正要传达的意思。不客气地说,他有点像是在说谎。而他讲授的某些教法,则是他真正要传达的意思。当我和西方人谈话时,我一直将这种非他本意的教法称为“灰姑娘式教法”。
如果你问我“佛陀留下的是什么?用一句话囊括或简而言之,他给了我们什么独特的东西?”他教给我们悖论的世界,以及如何接受它而不是否认它,这是他给我们的礼物。如果你能稍加关注,真的会棒极了。
当我之前说“有些教法并非佛陀的真正意思,但也有些教法是他的本意”时,你一定心里立刻会想:“那我当然想要的是蕴含他真正意思的教法。我为什么会想要非他本意的教法呢?”所以立即有种对虚假教法的轻视和对真实教法的敬仰。而佛是善巧于悖论的大师,对他而言,两者平等,灰姑娘式教法与非灰姑娘式教法同等重要。这一点至为重要。
那些孩子不睡觉、孩子难入睡的母亲们该做些什么?讲灰姑娘的故事,因为母亲知道这会让孩子入睡。母亲知道灰姑娘并不存在,有时候可能孩子也知道她不存在,但是没关系,故事让孩子入睡,那才是重要的,因为如果孩子不睡觉可能会导致许多其他问题,例如生病,会产生更多的问题,不是吗?这就是为什么灰姑娘式教法是如此的重要。像是我们正捧着的《稻芉经》,就是灰姑娘式教法。但我必须说,有很多类型的灰姑娘式教法,这是相当高深的一类。
如果你问我,能否给你一个灰姑娘式教法的清单?听好,这可能会让你震惊:凡是佛陀说到“这是轮回”、“这是涅槃”、“你需要得到解脱”、“你被无明束缚”、“你是个坏男孩或坏女孩,你必须更循规蹈矩些”、“做这个,做那个,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这些全都是灰姑娘式教法。凡是他说“没有轮回这回事,没有涅槃这回事”、“无眼,无鼻,无此,无彼”,如果你读《般若经》这类经典——你们当中有些是新人,可能不知道这些,但确实有那样的教法—那些是直接的教法,没有诠释。
因为这很重要,所以我要再度举例。你会问:“为什么要讲那些灰姑娘式教法?为什么不能就只给我们真正的教法?”假设你在类似这样的黑暗房间内,光线有点昏暗,你是个偏执多疑的人,你看着一条有条纹的绳子,却以为那是一条毒蛇。我知道那是一条花绳,而且我并不善巧,如果我捡起绳子说:“瞧,这不是蛇。”你会心脏病发而亡。但如果我善巧地说:“对,我能看到蛇,让我们试着找根棍子之类的东西……”于是就有一条渐进之道。
所有的佛经都以“如是我闻”开始,那是佛陀侍者阿难的声明,那本身就是一项非常深奥的教法:“如是我闻”,就只是那样。那也是一个免责声明,阿难说:“我是这么听到的,我不知道他是否是这么说的。”对很多很多的教法来说,这千真万确,因为取决于听者是谁。历史上,佛陀在一个叫作鹿野苑的地方首次讲法,首先讲了苦谛,当时在场的五位比丘弟子听到世俗世界、轮回世界是苦。接着,佛讲到苦因是烦恼。但是据信当时有其他更高层次的众生在那里听闻同样的教法,他们听到的却是不同的内容,他们听到“轮回是大乐,烦恼是智慧”,几乎是相反的。而这两种教法共存,并不相悖,这又再度回到了矛盾性。
缘起
这部经的开头是有一点侘寂的时刻:佛陀看着稻芉。在灵鹫山上,非常特殊的人物舍利子和弥勒基本上在一块大岩石上闲晃。在他们的诸多谈话中,舍利子告诉弥勒:“弥勒,最近佛在看稻芉时说:‘诸比丘,那些见到缘起的人,看见实相;那些见到实相的人,看见佛。’(若见因缘,彼即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基本上这就是这部经的精髓教法。
那么,什么是缘起?什么是实相?什么是佛?乍看之下,缘起应该相当容易理解,基本上就是:因为这而发生了那;因为这是左,所以那是右。非常概括地说,就是这样。但是如果更加深入探讨,就变得有点困难,你需要习惯其用语。
这是非常美妙的纲要:“若见缘起,即见实相,若见实相,即见佛。”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我们必须听闻佛陀的教法?为什么我们必须确实依止他的方法或技巧?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因为苦,因为我们正在受苦。
苦因
英文suffering这个字也没有适当表达出梵文“度卡”(duḥkha;苦)的涵义。总之,暂且而言,基本上“度卡”就是焦虑、痛苦、折磨、不确定、不满足。我们有那些,我们受其折磨,而现在我们想要从中解脱。因此,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这一切苦的肇因是什么?我们所有痛苦、折磨、焦虑的起因是什么?这个题目相当庞大,所以我只选择从一个角度来谈。这一切苦的主因之一是认为某个事物真实存在,认为某个事物独立存在——我们正在谈缘起,所以让我们用“独立存在”这个词。
当我们谈到存在时,通常用三种方式来思考。比如你们一定认为自己存在着,正坐在那𥚃。然后你们做什么?你们做的主要事情是证明自己出生,像是在出生证明上有你的制造日期,然后是姓氏、父母亲等家人,然后如果不够,还有上帝。所以我们总是用起源来证明自己存在。当然,驾照、护照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向你展示“我存在”,因为“我出生了”、“我在此处出生”等等。接着我们做的第二件事是证明现在自己存在着,比如住址、邮寄地址、你的薪水、你的工作职称,或者是单身还是已婚等称谓,这些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存在,而且还有更多、更多的这类证明。信不信由你,过期日也是我们用来表明某事物存在的主要证据之一。就像耶稣基督存在过,因为他死了或者他没有死,或者在那之后的2019年等等。谈到存在时,我们总是会谈论一个起源或者起始日期,从而落得认为某个事物真实存在。而当我们虚设某个事物真实存在并生起贪执时,我们就开始受苦。
这部经的主题是缘起,基本上我们在谈缘起。例如这个东西,我肯定你们都认为这是一张桌子,但是如果在你们进来之前,这上面有个坐垫,没有这些杯子、水果,而且我像这样坐在上面,你们会想:“啊,他坐的椅子多奇怪呀!”在此例中,缘起是“没有水果”以及“我的屁股坐在上面”,突然它就变成一张椅子。在佛教看来,一切事物都是如此:当事物以某种特定方式放在一起时,一切事物可以是任何事物。没有独立的椅子或桌子这回事,没有这样的事物,它不存在。我们可以把这东西劈成一段段的,然后点燃它,那么它就变成生火的木柴。这有点难解释,但这就是佛教徒的思维方式。
你们是人类——我希望如此——我是人类,所以你我看着这瓶花的时候,不会感觉饥饿,不会觉得那很可口,我们不会那么想。但如果你我是牛羊,我们现在就会觉得饥肠辘辘。所以没有独立存在的花或食物这回事。基本上,一切事物可以是任何事物,完全取决于不同的因和缘。那么这些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实际上,对训练有素的佛教徒而言,这些表示:缘起意味着无生。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徒从来不相信有最初的因、最初的缘——作为“独立”的那种“最初”。
让我们回到之前讲的那种悖论。你看着一道彩虹,彩虹在那里。一点水气、一点阳光,那些是其中一部分相依的因缘;还有你——你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你,就没有彩虹——你是非常重要的因缘。这也是我想我们可以和一些科学家辩论的地方——一些科学家,我不觉得是所有的科学家。在亚马逊中央的某处,完全没有人类,当阳光、水气等等一切都具足时,会有彩虹吗?从佛教观点看来,只要没有彩虹的能知者,就没有彩虹。我们不知道那些鹦鹉看着彩虹时会想什么,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是否能看见彩虹。我们不知道那些猴子看着彩虹时是否会欣喜若狂,它们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反应,可能会变得非常悲伤,彩虹对它们可能有某种意味。所以对佛教徒来说,主要的因缘是你的心,这也是为何佛教徒会大谈修心、修持发心等等。
你想要体验彩虹吗?那就不要走近它。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你不能走近,否则就看不到彩虹了,你必须保持一点距离。当所有的因缘聚在一起,就有了彩虹。现在有意思的部分来了:它在那里,同时它也不在那里。它美丽,它完整,它在那里,但是也没有真实存在的彩虹这回事,它是一个幻相。或许就连你我也能容易理解彩虹这个部分,但是根据这部经所说,这张桌子与这道彩虹完全一样,一模一样。当然,现在在情感上和习惯上你我会认为:“不,这不像彩虹。我可以使用这桌子,我可以放东西在这上面……”但当然了,那是串习。
解脱
现在让我们谈谈解脱。当你看见美丽的彩虹时,你会做什么?你只是观看,你不会用链锯把它割下一块以便带回家。看,你是解脱的!你观看,并且知道它亦无亦有,你真的很享受。而对这张桌子,我们却不这么看待,“它可能会被刮花,让我们打蜡抛光……”我们有这类念头,因此没有从世俗中解脱。当我们看着自己的丈夫时,不会想说“他亦有亦无”,我们不这样思考——不过现在先别尝试那样思考。
基本上我在试着谈这一点:若见缘起,即见实相。实相就是它亦有亦无。当你真正见到这个实相,不只在智识上知道,而是真正在习惯上和情感上了知,这时你就解脱了,这即是佛。所以基本上有缘起、实相、佛这三点:见到缘起者,即见实相;见到实相者,即见佛,就是佛。
「注解」:
[1]
独立于肉体的)精神,灵魂;心灵。《剑桥词典》。
The immaterial aspect of a person, considered as a separable part of a person (which persists after death); esp. (in Christian context) this considered as a moral agent and in relation to God; a person's soul. Oxford Dictionary.。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