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上师.加持日光》|02
祈
祷
上
师
加
持
日
光
索达吉堪布 传讲
2017年2月12日
接下来,今天就讲《祈祷上师•加持日月光》:
【相关资料1】
祈祷上师·加持日光
法王如意宝 造 索达吉堪布 译
三世如来总集身,引导众生胜商主,
空行众首黑日嘎,顶礼上师如意宝。
吾之无等上师您,实修唯有您言教,
恒依唯一怙主您,如意宝名真不虚。
吾慧低下修行浅,无力广泛闻思修,
上师文殊二无别,安住头顶或心间,
吾以信解诚祈祷,慈悲加持赐善缘,
灌顶成熟教解脱,加持四相臻究竟。
祈愿世世不离您,驾驭等持德海藏,
如文殊至虚空际,精勤利益诸群生。
此文应贤善弟子柔敦请求,阿旺罗珠宗美(法王如意宝) 写于五台山静处,善哉!
今天,给大家讲的是法王如意宝曾经在五台山造的《祈祷上师•加持日光》这个祈祷文。这个祈祷文很短,只有几个颂词,但是意义非常的深奥,我觉得有不可思议的一些加持力,因此利用今天的时间给大家做个简单的字面上的解释。
这个祈祷文的题目叫《祈祷上师•加持日光》。
每一个佛教徒祈祷佛、祈祷菩萨、祈祷传承祖师,包括祈祷空行、护法神,祈祷本尊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样的祈祷也许有个别的学派、没有信仰的人不一定认可,甚至觉得这样的祈祷没有什么意义,会有这种想法。当然这是他们的一种观点,但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修行。
自古以来,历代的这些大德们,他们是用真诚的信心来祈祷佛菩萨和本尊,从中获得解脱的。这样的历史上非常非常地多。
所以,我认为在座的各位,无论你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佛教徒更不用说),应该懂得祈祷的功德、祈祷的殊胜和祈祷的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而没有信仰或者对所谓的祈祷半信半疑的这些人,我也希望你们从学术层面,或者从另一个知识的层面去研究和分析。
【相关资料2】
不必说诚挚地祈祷佛陀,甚至仅仅产生皈依佛陀的念头,这也有极大功德。《佛说华积楼阁陀罗尼经》云:“善男子,若复有人发一念心,归命于佛,又不中退,复不轻慢,是人当来于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劫中,常感胜福,生于人天,不复堕落一切恶趣。”
《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然破戒心烦乱,彼亦定能趋涅槃。”意思是,任何人如果能一心一意皈依佛陀,即使成千上万的魔众来到他面前,也不可能害到此人;
纵然因为前世的业力或者今生不具足正知正念,有人受戒后又破了戒,而且经常心烦意乱,但只要没有舍弃皈依佛陀的心念,此人就不会堕入三恶道,并且最终会获得涅槃。
这个教证非常重要,以前法王经常引用此教证说:即使一个人出家后又还俗,只要终生不舍弃皈依佛陀,不对三宝生邪见,死后也可能不堕入恶趣。
诸多佛经中都说,只要能一心皈依佛陀,则世间的各种灾难都不能危害自己。《四童子三昧经》云:“能归依佛者,彼人得大利,百千诸劫数,更不见诸苦。”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皈依佛陀,这个人会获得大利益,依靠佛陀的加持力,此人在百千万劫中将远离暂时的身心痛苦,究竟会远离轮回的痛苦。
……
《杂譬喻经》中记载,往昔有五百个商人入海取宝,在航行的过程中,他们的船行驶得越来越快。商主要求取下帆,减缓船速。可是起不到作用,船还是越行越快。商主有点着急,问船上层的人看到了什么。上层的人说:“我见到前方有两个太阳,下面有白色的山,山中有一个黑色的洞。”
商主一听,惊恐地说:“今天遇到大难了,我们要落入摩羯鱼口中了!”原来前面是一只巨大的摩羯鱼,两个太阳是它的两只眼睛,白色的山是它的牙齿,黑色的洞是它的口。摩羯鱼张开大嘴吸水,所以船随着流水行驶得越来越快。听到商主的话,众商人都特别恐怖。有些人开始祈祷世间的天神,可是怎么祈祷都没有用,船还是快速往鱼口靠近。
这时商主对大家说:“我们应该一心祈祷佛陀,这样才能消除危难。”大家因为特别紧张,于是一起大声念“南无佛”。听到佛号后,摩羯鱼产生了善心,于是闭上了口。这只摩羯鱼前世是一个修行人,因为造恶业而堕为旁生,现在依靠听闻佛号苏醒了善根。最终商人们顺利抵达目的地,依靠听闻佛号的加持,摩羯鱼死后也转生到天界。
佛陀在经中讲过许多类似的公案,听闻这些公案后,大家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救护者就是佛陀。如果有这种虔诚的信心,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经庄严论》中说:“佛为胜归处,无比故无上,如前种种畏,无不令脱者。”在这个世界上,有人皈依森林,有人皈依主人,有人皈依天神,其实这些都不是无上的皈依处,唯有佛陀才是最无上的皈依处。如果我们皈依了佛陀,除了实在不可逆转的业力以外,世间的任何灾难和痛苦都可以消除。
为什么现在全世界那么多人,不仅仅是佛教,在其他的宗教当中也有那么多人祷告和祈祷?他们通过祈祷,每个人都获得不同的心的力量和不同的收获,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我们有没有能力,把所有的祈祷者全部都说成是迷信,或者说他们所选择的道路是错误的,有没有必要这样去说?自己也可以想想。
我想今天我们这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应该是对祈祷感兴趣的,因为网上通知的时候,我并没有说今天要讲人文科学,我也没有说今天要讲心理学,通知说我要讲祈祷上师。所以你们肯定是对祈祷感兴趣才来到这里,不然的话,每个人那么忙也不可能来到这个现场。
这个祈祷文的题目是《祈祷上师•加持日光》,意思是:祈祷的加持力是非常非常迅速的,就像是日光照耀大地的时候,所有的花朵和万物都能得到日光的照耀,或者说太阳的光芒照射到万物的时候,都能在太阳的阳光雨露下获得成长。所以,通过很虔诚的恭敬心、欢喜心来祈祷的时候,自己会得到不可言说的加持力,不可言说的智慧、信心、悲心和勇敢等等。
【相关资料3】
对每个人来讲,修行必须依靠一种特殊的加持,如果不讲究这些,佛教完全是理论的话,那就成了一种学术研究。虽然世人认为这种治学精神很有意义,但真正的佛教,既要讲理性,也要讲感性。
假如不懂道理全凭信心,就像某些偏僻地方的迷信一样,相续中不一定产生稳固的定解;若全靠分别念推测而不讲信心加持,则已经失去了佛教徒的身份。因此,理性和感性这两者,在修行中都不可缺少。
现在很多人希望通过密宗、禅宗的修行认识心的本性,这首先需要上师的加持。有云:“从功德上讲,上师与佛没有差别;但从恩德上而言,上师超过了一切诸佛。”
往昔有不计其数的诸佛转F轮度化众生,然我们未曾得以调化,而今上师依靠善巧方便的慈悲摄受,在我们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的种子,并使之逐渐成熟,只要有信心,即生成就已稳操胜券。故从恩德上讲,不管藏传佛教还是其他传承,上师的确超过了一切,甚至超过了本尊。
这一点,在印度佛教历史上也能得以证明。以前马尔巴罗扎通过祈祷,见到上师那若巴,同时也现见了喜金刚本尊坛城。当时马尔巴罗扎选择向本尊顶礼,而没有在上师面前求悉地。
以这种缘起,尽管他的法脉绵绵相传,但他的子系传承却从此间断。
藏传佛教的历史也是这样。曼达热哇祈求莲花生大师时,现前了普巴金刚(金刚橛)的坛城,他选择在本尊面前求悉地,而没有向上师求取。以此缘起,莲花生大师的意传加持,直接赐予空行母益西措嘉,曼达热哇并没有得到。
从这些文字记载来看,修本尊与修上师比起来,上师的加持更为殊胜。也可以说,我们的成就与上师的加持是离不开的,任何一个开悟、任何一种境界,完全依靠上师而获得。
大家平时在修行中,一定要祈祷自己的上师。学什么宗派都没关系,最主要的是有信心,这种信心则依靠上师而产生,若对上师没有信心,开悟、证悟非常困难。
前辈高僧大德也说过:“诸佛菩萨相当于阳光,我们的相续好比绒草,绒草放在阳光下,假如没有取火镜,永远不可能烧起来。而一旦有了取火镜,绒草便会熊熊燃烧。
同样的道理,要想获得诸佛菩萨的加持阳光,必须依赖于上师的取火镜,否则,获得成就十分困难。”因此,上师的加持及对上师的信心,是证悟心性最关键的一环。
经论中也说:“通达胜义俱生智慧,必须依靠积累资粮、净除罪障、具证上师的加持,除此三者之外,若欲寻觅其他方法,则是一种愚者之举。”
所以,若想证悟胜义空性,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在修行过程中,尽量忏悔无始以来的业障,多积累善根资粮,不断祈祷上师的加持。
这个是上师如意宝做的,实际上是一个祈祷加持文,那么这个劝请者呢,后面的小文字当中有,叫柔敦喇嘛,早已经圆寂了。当时我们去五台山的时候,他也不是什么堪布,也不是什么高僧大德、活佛之类的,就是一个非常普普通通的喇嘛。
当时他年龄比较大,一只脚有点不方便,每次都是拿着一根拐杖,跑到五台山东台顶。我们当时比较年轻,开玩笑说:这个东台的山那么高,柔敦喇嘛都跑到这上面,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更没有什么问题了。
当时在东台顶罗延窟,法王造了《文殊大圆满》。柔敦喇嘛对法王非常有信心,也是特别特别虔诚的佛教徒。
那个时候,他有一次请求法王,说:我现在没有能力闻思修行,就想一心一意地祈祷您老人家,您能不能给我造一个祈祷您的非常有加持力的祈祷文?第二天法王就造了这个祈祷文,然后给我们念传承。
在东台顶的时候,法王当时心情很舒畅、很快乐,造了很多的论典,包括《文殊大圆满》、《欢歌》……
这个祈祷文来源是这样的,当时柔敦喇嘛请求之后,法王如意宝在五台山罗延窟的山洞里面造的这个祈祷文。所以,我们作为弟子祈祷上师如意宝的话,就会得到他非常迅速的加持。
这个祈祷文大致有四层内容:第一个是顶礼,第二个是依止,第三个是祈祷,第四个是生生世世不离师和利益众生。
我们先说第一层意思——顶礼上师。
三世如来总集身,引导众生胜商主,
空行众首黑日嘎,顶礼上师如意宝。
上师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来身口意的智慧的总体,上师的身体表面上是世间的血肉之身,但实际上跟普通的凡夫众生完全不同。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里面也讲过,把上师看成凡夫的话,远离加持。
【相关资料4】
在祈祷上师的时候,应视上师与真佛无二无别。什么时候有了这种定解,什么时候你就有了证悟的机会。当然,现在也有很多假上师,把他们看作与佛无别,恐怕是不现实的。
但真正的具相上师与佛等同,这在显密经论中都可以成立。比如,显宗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承认上师是佛陀的化身,《大鼓经》中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临近涅槃时,阿难等有缘弟子泣不成声,此时佛陀安慰道:“你们不要痛哭伤心,我将来会化现为善知识,以此方式来度化你们。”
《殊胜等持经》、《顶宝龙王请问经》等经典中,也说上师就是佛陀的化身。从了义的角度而言,上师所证悟的明空无二的法界本体,正是十方诸佛的法身。因此,不管从了义、不了义的角度来讲,上师与佛的色身和法身都是无二无别的。
若把上师视为真佛,将会获得不可思议的加持。在印度历史上,龙猛菩萨丢了一把鼻涕,他的弟子龙菩提全部拾起来吃了,依此而获得殊胜成就。
藏传佛教中,霞叶瓦尊者承事金厄瓦格西时,一切内外事务皆是他一人承担,从来没有修法的机会,但他坚信:恭敬承事上师,就是最殊胜的修法。
有一次,他走到第三级台阶时,依靠上师的加持,倏然证悟了心的本性。所以大家要从内心深处多祈祷上师,现在有一种“喇嘛钦”的音乐,你们一边听,一边以大信心祈祷上师,应该会有开悟的机会。
摘自《上师瑜伽速赐加持》讲记
【相关资料5】
首先必须寻找一位具足一切法相的真正善知识,这在你学佛修法的历程中,是最重要的一环。
善财童子依止善知识的故事,可以说人人皆知,他最初在文殊菩萨面前发起菩提心,那时虽已通达许多内外法门,但在修持上还需要指点。所以,尽管是利根,文殊菩萨还是让他参访、依止善知识。于是他一路南行,相继依止了五十三位上师。
这些上师都是具相上师,我们要依止的话,也应该依止这样的上师。当然,上师所应具的法相,其界定标准是很严格的。如果你认为,这位上师很好看、很可爱、很慈祥,所以是真上师,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这些都不是法相;
你是凭感觉,“我觉得这个上师跟我好有缘”,这样凭着“有缘”、“无缘”的分别念,也不能判定;或者,你根据别人的介绍、上师的自我介绍,就认定他是真正的上师,这也不见得合理。
你应该观察:这位上师来自哪里?他曾经依止过哪些上师?他是否具有经论中所讲的上师的法相……
可见,要找一位具相善知识,也并非易事。不过,这种谨慎的态度是值得的。就算你要找个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他的实力如何、人际关系如何,也都要考察,不可能路上随便抓一个就是,就跟他合作,创办什么什么项目。世间的普通合作尚且如此,更何况出世间的师徒因缘,怎么能不慎重呢?
因此,在寻找善知识方面,一定要用智慧观察,不能太愚笨。
◎ 视师如佛
在找到具相善知识以后,你应该依教奉行,对上师生起真佛之想,诚心诚意祈祷上师,这一点十分重要。
不过,对某些人而言,要视某些上师为佛,好像也很难:“我对这个上师,实在生不起‘佛陀想’。不说‘佛陀想’,就连‘菩萨想’也不行。上师的言行,我现在越来越不理解了,越来越觉得他有问题,您一定要多加持我,不然我马上要生邪见了……”
实际上,这就是先前不观察的结果。如果你观察过,也决定依止他了,那无论如何,都应该这样观想。也就是说,依止以后,要视师如佛,将上师作真佛想。
有人认为,“视师如佛”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修法,汉传佛教里没有。其实不是,汉传佛教里也有。如《金刚顶经》云:“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所有言教诲,皆当尽奉行。”
经文指出,真正的阿阇黎,与一切佛陀无二无别。而这个道理,《华严经》里更是处处提及。因此,不能认为这只是藏传佛教的教义。
以前,仲敦巴尊者请问阿底峡尊者:“藏地有好多人在修行,但并没有获得殊胜成就,原因是什么呢?”
尊者说:“大乘功德的成就,完全依赖于上师才能生起,你们藏地的人把上师看作凡夫,这样怎么能得到加持?怎么能获得殊胜成就呢?”
《水木格言》中也说:“不敬上师之人,纵通百论无义,水中枯树百年,不会生出绿叶。”
实际上也可以这么说。本师释迦牟尼佛离开的时候,阿难尊者特别特别伤心,释迦牟尼佛也是说了吧: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哭泣,未来末法时代我将以善知识的形象来度化你们。
(上师用藏语念了这句偈颂)我用藏语来给你们念一下,显示一下我的智慧(众笑)——诵一个偈颂不算什么智慧(上师开玩笑)。
【相关资料6】
《大鼓经》中云:“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我于未来时,化为善知识,利益汝等众。”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临近涅槃时,阿难等有缘弟子泣不成声,此时佛陀安慰道:“你们不要痛哭伤心,我将来会化现为善知识,以此方式来度化你们。”
《殊胜等持经》云:“善男子,末法之时,我化现为善知识宣说此等持法门,是故善知识乃汝之本师,直至菩提果之间当依止且恭敬承侍。”
《顶宝龙王请问经》云:“天子,若依止善知识恭敬承侍,则亲睹一切如来清净刹土,获得殊胜大悲等持,不离智慧波罗蜜多,令一切众生圆满成熟,圆满一切所愿。”
上师引导众生最善巧方便,就像世间的商主一样。以前的商主到大海里取如意宝的时候,只有经验丰富的商主才能取到,度化众生方面,上师跟商主没有任何差别,依靠上师的威力、智慧和能力,无量无边的众生可以渡过轮回的大海,到达涅槃的彼岸。所以,上师相当于是商主一样的。
上师是所有空行和护法的主尊,也就是黑日嘎。所有眷属当中最主要的主尊就是黑日噶,就像我们皈依境中间的主尊一样,或者任何一个皈依境的所有的天尊中间有个主要的本尊或者佛菩萨的像。
那么,像黑日噶一样,所有的空行、护法以及所有的本尊当中,上师就是一切皈依境的尊主、总集之处。所以,我要顶礼上师如意宝。
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如果弟子称我如意宝,把我看成真正像如意宝一样的,就像祈祷如意宝的时候,你自己所欲的、所想的都会如愿以偿,你对上师像如意宝那样来对待的话,那么你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也好、能力也好、悲心也好,都会得到。
【相关资料7】
其实,佛陀利益众生,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虚空中有皎洁明月,只要地上有澄清的水器,月影就会在水器中映现。月亮没有掉下来,水器也没有到天上去,但因缘具足时,每个水器中都有一个完整无缺的月影。
同理,佛陀的加持是周遍法界的,只要我们信心和善根具足,谁祈祷,谁就会获得佛陀的不断加被,佛陀用不着有什么分别心。
《入中论》也说:“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佛陀尽管已远离能所二取,但就像如意宝和如意树一样,乃至轮回未空之际,都可以在众生面前显现而度化。
当然,这只有远离戏论的圣者才能现见。比如说,得地菩萨没有戏论,可以见到佛陀的报身;而我们有戏论的众生,只能见到色身中的化身这一部分。
所以,佛陀不会有勤作,也不会有分别,但没有分别并不代表不能利益众生。《宝性论》云:“如如意宝无分别,无勤赐予所求物,能仁无勤应众机,利他恒住三有中。”
如意宝没有分别念,但可无勤赐予一切所求,同样,大慈大悲的能仁佛陀没有勤作,但可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在其面前示现,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宝性论》中还以帝释天、天鼓、大地、虚空等九种比喻,说明了佛陀虽远离分别,但度生事业永不间断的事实。
因此,大家应该对此道理生起信心,明白佛陀虽安住法界中,但不管是阿弥陀佛还是释迦牟尼佛,都不像我们人一样,整天忙来忙去,由于因地时发了度化无量众生的愿,所以果地时可任运自成地利益众生。
当然,众生自己不祈祷、不靠近的话,佛陀也是无缘度化的。这里我用一个比喻,虽然不太好听,但意思比较贴切。比如说我们去机场,在卫生间中洗手时,手一靠近水龙头,水就自然流出来,如果没有靠近,一滴水也不会有。
同样,我们对佛陀祈祷的话,加持便会融入自己的心,而倘若没有祈祷,甚至对佛生邪见,你的相续不可能得以成熟。
因此,我经常要求大家祈祷佛陀,佛陀与我们之间,是依靠传承上师来连接的。在所有的传承上师中,我自己认为应该多祈祷法王如意宝。
法王的名称中就有“如意宝”,他老人家也说过:“谁叫我如意宝的话,我能对他起到如意宝的作用。”所以,若常祈祷法王如意宝,一定会获得智慧和悲心。
这个偈颂主要讲顶礼句。
我们将来在任何时候对上师的法相和佛的法相都应该恭敬顶礼。为什么要顶礼呢?要摧毁自相续当中的傲慢。佛教徒还稍微好一点,世间有很多人不愿意顶礼。如果你没有恭敬心的话,得不到真正的加持和悉地。
就像《前行》里面讲的一样,你有上等的恭敬心获得上等的加持,中等的恭敬心得到中等的加持,下等的恭敬心得到下等的加持和悉地,没有任何恭敬心和信心的话,得不到任何的加持和悉地。
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确实需要对上师们有一种恭敬心,而且经常把上师的法相放在自己的佛堂里面,有些人佛堂不是很方便的话,随身带着一些很小的上师的像,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你的修行来讲是创造一个非常殊胜的缘起。
顶礼的内容应该是这样的。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