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最关键的,是经常观察自心;求法修行的目的,是对治烦恼。
在娑婆世界里,众生皆有烦恼,而其根本来源,显密宗都有各自的说法。
显宗认为,烦恼的根本是心所烦恼和无明;密续中说:彼心起二取之缘,即是微细业风或微细精血气能作三现迁移习气。
因此,显密二宗在对治烦恼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显教是将因转为道用,密宗是将果转为道用,但在此不作广述。
阿底峡尊者承无著菩萨的意趣,而朗日塘巴尊者又继承阿底峡尊者的宗风。阿底峡尊者说:“求法若不对治烦恼,修行则成徒劳无益。”我们求法修行的目的是对治烦恼,那么应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治呢?
于此处朗日塘巴尊者的窍诀是:于一举一动等四种威仪中观察自心,这个心是善?是恶?还是无记?如果是恶,则属于五毒烦恼里的哪一个?有来去?有形状?有颜色?有本体吗?……这样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每一刹那的心相续,有智慧的人就能以正知正念来对治烦恼。
若生起烦恼、恶念立即舍弃,并痛加忏悔。而没有智慧的人却正好相反,辨不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甚至将善恶颠倒,更谈不上去对治烦恼了。
烦恼由心起,如果心不起烦恼,纵然遇到某些违缘,比如身体不适生病,也不会对自己产生危害。现代医学、生理学也认为,痛苦与快乐主要由精神所支配,如果精神快乐,身体感受痛苦的程度就会减少,如果心里痛苦,那么身体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更增强了。
佛法认为,烦恼是自心习气的显现,通过对治可以完全消除。比如我们汉族四众弟子中,有的刚到学院时,个性刚强,烦恼粗重。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修后,他们的人格逐渐变得善良,智慧逐渐增长,烦恼也随之减轻了。
但在他们放松对治的时候,往昔的烦恼习气就又渐渐抬起头来了。若再加以对治,久而久之,精进不懈,心就会逐渐调柔,也就将粗重的烦恼转为道用,这是每个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可以现量体验到的。
“烦恼妄念初生时”一句,是讲当我们心里刚刚生起嗔恨时,必须立即觉察,并立即舍弃。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云:“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在烦恼刚刚生起之时,若不及时铲除,就会危及自己和他人。
比如初遇怨敌之时,应该观想众生皆有佛性,而这个人也有,所以应该平等对待。如果初接触时不这样思维观想,等到双方争吵起来,正在火头上时,就根本无法以正知正念来对治了。法王如意宝也说:“如果在烦恼刚生时没有对治,当它达到一定程度时,想对治就很困难了。”
虽然在无上大圆满中讲:“将烦恼转为道用,烦恼的本性即是菩提,一切都是清净等性。”但作为凡夫的我们,所看见的仍然是不清净的,自己只能在心里发愿能尽快得到将烦恼转为道用、证得等性的境界,而在行为上,仍然要从显宗的因位现行角度出发,来摧毁贪嗔痴慢嫉五毒烦恼。
不然的话,刹那的嗔心就可以毁掉自己往昔所积累的福报,自害害他,一时的贪心可使自己破戒,同时又毁了他人。
所以,应时常观察自心,时常呵斥自己的恶心。以前,噶当派的大德们生起恶念时,就不吃不喝,责骂自己,痛打自己,以此来对治烦恼。这个窍诀看来简单,其实极其甚深。每一个修学大乘的人都应该依靠这个窍诀,时时刻刻从身口意三方面努力精进修学。
因此,修行最关键的,就是经常观察自心。无论你生起贪心、嗔心等不清净的念头,还是信心、大悲心、出离心等清净的念头,首先应该辨别出,这些在名言中是善是恶。
如果是恶,就要以上师的教言、佛菩萨的窍诀加以对治,这样一来,自相续即可清净无垢,并渐渐认识到以烦恼为主的万法之实相。
其实学习佛法,说难也难,有些人学了二十几年,烦恼却好像一天比一天炽盛;说不难吧,也并不是太难,有些人遇到佛法之后,短短的时间中,自相续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我们有些道友即是如此,出了家之后,过去的同事、朋友对他的变化, 都感到难以置信。以前他在家时烦恼极为粗重,贪心、嗔心十分强烈,而现在却非常调柔温和。看到他的转变,大家也自然对佛教生起了信心,相信佛教是最好的调心方法,进而纷纷趋入佛门。
回 向 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智悲脚印 ∣一个自利利他的公众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