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61-7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Back

《入行论》61-70课思考题参考答案

日月心 今日当精进 2021-05-28



61


1. 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

仆人不听使唤,就会辞退;身体如果不听主宰,何必善加养护?

养护身体,就是要它行持善业;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就不再给它任何东西。


2. 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身体?是娇纵它,还是苛刻它呢?

按照律藏里的有些观点,合乎中道,对身体不要堕入两边。吃的太差,营养不良,身体不能行持善法;吃得太多、享受得太过分,容易产生傲慢心,也不能如理如法行持善法。穿着方面也是同样,衣服特别破烂,特别单薄,身体受不了,会影响自己修行;穿得特别漂亮,整天讲究打扮,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这方面,也是修行的大障。


3. 论中有时说人身是臭皮囊,有时又说人身是渡船,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身体?

针对初学者来说,这是较普遍的疑点。经论中阐述每一个观点,都是针对不同层次,有一定目的。在前面说人身不净,是引导我们断除对它的庸俗贪执,因为“恶则此身轮回因”,贪执自身而作恶是众生沉溺于轮回之因;现在说人身是船,是从“善则此身解脱船”这方面而说。人身是宝,是度脱自他的最好工具,如善加利用,它能成办解脱自他的二利事业。在《学集论》中广泛摘录教证,阐述了贪执身体的过患与运用身体修善法的功德,这是从不同方面或层次而得出的观点,一方面让我们去认识身体,断除贪执,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利用它修善的功德。本论结合了这两方面,结合了小乘与大乘的观点,让我们合理地看待人身。



62


1.我们平时的行为为什么要保持寂静?

作为发菩提心的修行人,三门的行为时时刻刻都要寂静。

1、从一些细小行为上,能反应出一个人的修行好坏。

2、生活在大众中的修行人,行为一定要保持寂静,以防对他人产生干扰。

3、如果经常能保持寂静的威仪,对修观自心也有极大帮助。

4、行为调柔寂静,不但对自相续有很大帮助,也能感化世上许多不信佛教的人,令其生起信心。


2.请解释颂词: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对此你平时做到了多少?

此颂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从三层意思来解释:我们应善巧劝勉别人行善断恶;对未受委托也善意劝诫的饶益语,自己应恭恭敬敬地顶戴接受;作为发菩提心的人,恒常以徒弟的身份去恭敬身边每一个人。

第二种、从两层意思来解释:对于善巧劝勉他人行持善法的人,或者未受委托也心甘情愿利益他众的人,都要恭恭敬敬地顶戴,恒常恭谦地做他们的弟子。


3.为什么要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听到别人赞叹自己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当面称赞,别人会误认为奉承、吹捧。同时,凡夫容易产生傲慢心。赞叹一个人,最好背后赞叹。

听到别人评赞自己时,不要骄傲自满,应认识到别人是了知功德者,是观清净心、有修养的人。更不要认为自己真有如是的功德。倘若为此自我陶醉,其实是愚蠢的表现!



63


1.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

只要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修行人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在大恩上师座下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也是最快乐的。


2.在与别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这样说话,目的是为了什么?

“出言当称意”:谈话内容、方式,要适合对方根基意乐,值得信任。

“义明语相关”:“义明”,说话要主题鲜明、中心突出。“语相关”,不管从意义上、词句上、语调上、语言必须要关联。

“悦意离贪嗔”:“悦意”说话的语气要温和委婉,犹如母亲对爱子一样亲切,听起来很舒服,让人也起欢喜心。“离贪嗔”修行人应断除不实语、粗语、妄语等六十四中语诟。佛陀在《十地经》、《法集经》等经典中说了,尤其要远离贪心、嗔心所引起的语言。

“柔和调适中”:“柔和”在说话中,应使用柔和文雅的语言。“调适中”说话的声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也有必要时不要太啰嗦,该讲的内容也不能太略了。

我们活在世界上,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若能精通语言的技巧,那度化众生也好、自己修行也好,都是非常方便的。尤其可以利用语言的技巧,根据众生的根机和意乐因机施教。


3.为什么说只有依靠众生,才能成就佛道?

作为修大乘佛法者,从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修持六度万行,到最后证悟圆满正觉果位,都要依靠众生方能成就。

最初:发心“为度化众生愿成佛”,所依离不开众生。

中间:法、财、无畏三种布施要以众生为对境;持戒也是依靠众生而守持戒律;没有众生的损害,一个人对谁修安忍;精进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不是为自己;大乘禅定是远离外面一切愦闹,安住于利益众生的境界中;智慧度则是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辨别利益众生最究竟的方便方法。因此,六度全部需要众生。四摄、四无量心也需要众生,大乘的三十七道品,都离不开众生。

最后:获得佛果时,是以二十七种事业将众生安置于道和果上,所以任运自成的二十七种事业也不能离开众生。



64


1.若想迅速积累无量的福德资粮,需要具足哪些条件?如果我们万不得已要造恶业,怎样才能让果报最轻?

时间持之以恒,强烈的欲乐发心,依靠恩悲福三田,则能成办广大的福德善事。

非要造恶业,比如说杀牦牛,尽量缩短时间,害心不要太强烈,用上对治害心的善法,绝不要为供养上师三宝而杀害,否则,罪过相当严重。


2.本论前面说“经说布施时,可舍微细戒”,此处又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如果布施的功德非常大,失去一些小小的律仪,并没有特别大的过失,这一点佛也是开许的。

因果之间的轻重要分清楚,对众生利益大的行为是大善,利益小的是小善。如果布施对众生利益较大时,对舍支分微细戒律是可以开许的。


3.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

两者的界限是有没有丝毫自私自利的成分。只有获得一地菩萨以上,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利他心态时,才开许行持这些行为。要分清M宗和显宗,分清M宗的智慧和贪心。

大乘本来不能杀生、不能邪淫说妄语等,但若对众生有利,在特殊情况下也有开许。佛陀在《宝积经》中说:“若能真实绕益众生,开许杀害造五无间罪者。”

假如生起自相的贪心或嗔恨心,以双运、降服的名义来破戒,这个佛陀永远也没有开许。

《大密善巧方便经》中讲述:大悲商主为了阻止持短矛者杀害五百商主,而自己杀害他。此举不但没有染上罪业,反而圆满了十万劫资粮。

星宿婆罗门在两万年间于林中持梵净行,一次去城中花园,商主之女见其后祈求成家,因遭到拒绝而想寻死,星宿婆罗门为了救她的性命而舍梵行,还俗与她成家,以此善念圆满了十万劫资粮。


4.律藏中对饮食有详细规定,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一、可避免贪著美味,不增长贪心。二、做上供下施,积累资粮。三、有利于修行。

吃得过多,不舒服,容易昏沉,生慢心;吃得过少,体力不足,经常操心饮食,没精力闻思修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生不起来。



65


1.有些人想:“既然这个身体不清净,那我就不吃不喝,用种种苦行来折磨它,让它早点死了好。”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没有暇满人生,无法发菩提心利益众生,也无法自己修持正法。若具足戒律长久存活,能依靠它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毗奈耶经》佛陀严厉地遮止:尽管身体有诸多过患,但作为比丘不能自杀,否则有杀害天尊的过失。戒律中也有要求:“虽然身体有过失,但依靠它能获得解脱。”

如果对今生来世没有特别大的利益,就尽量不要故意伤害身体,否则很容易退失信心、产生后悔。

我们这辈子得了这么好的暇满人身,一定要依靠它去度越生死大海,完成取证菩提的大业。应该发愿长久住世,愿自己的身体健健康康。


2.什么时候身体才可以布施给众生?请以教证、公案说明理由。

证得一地以后,已现见一切诸法实相,大悲心得以清净,才可以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从一地菩萨开始,那时候不可能产生后悔心,施身不仅对众生有利,自己身体也有恢复的机会。

印度的布布达论师说:“未证得自他等性——亲怨平等之前,大悲心还没有清净。乃至证得了初地以上,大悲心方算清净。”

月称论师《入中论》中说,登地以后,纵然身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也没有丝毫的痛苦感受。

弥勒菩萨在有关论典里也说:“获得圣地以后,远离生老病死的一切痛苦。” 

 佛陀因地时布施身体,别人不相信他没有后悔心,他就说:“若我布施身体时未生后悔,一瞬间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前。”话音刚落,身体果然恢复如初,这就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境界。


3.在听闻佛法时,需要注意哪些威仪?

若没有严重的病,不能戴帽子,不能用衣服蒙着头,不能打伞,不能穿鞋,不能手持刀枪等兵器,也不能将手杖带在身边。

不能与传法者平起平坐,应先到传法者前顶礼,身体端正,满心恭敬,以喜悦的目光注视上师。

华智仁波切说:“如果闻法方式、发心等不如法,不但得不到功德,反而有诸多过失。”


4.出家比丘为什么不能给单独的女人传讲佛法?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进行分析。在家居士平时怎样做才算威仪如法?

原因有两个,一是避免遭受他人的诽谤讥嫌,二是容易产生染污心,从而毁犯根本戒。

在寂静处不应为单独的女人传讲佛法。戒律要求:比丘对女人宣说佛法,尤其是对方是比丘尼,要依靠僧众做一些羯磨仪式后,才可以允许。作为在家居士也应如此,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不要在隐蔽幽暗处与异性单独相会。



66


1.有些佛教徒经常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我们应该学大乘佛法。”“密宗是鬼神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净土宗才适合末法众生的根基。”这些说法有什么过失?请具体分析。

有谤法的过失。佛陀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胜劣之别,都是根据众生根器应机施教,直接或间接让众生解脱之因,没有胜劣之别。

上师如意宝特别强调末法时代的众生,不管是辩论还是谈论佛法,或者坚持自宗的观点弘扬正法,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能取一舍一,毁谤佛法。如果造了谤法罪,即生不要说中成就无望,反而有堕落的危险。

《摄诸法经》:“若对如来所说之法,有些作善妙想,有些作恶劣想,即为舍弃正法。”


2.有些人认为只要一心念佛或参禅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学,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正确。虽然持佛号、念心咒功德很大,有“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的不可思议功德,但这个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我们的烦恼形形色色,种类非常多,需要种种不同方便法对治。如果什么经论都不学,只是念佛坐禅,而没有以胜观智慧来摄持,怎么能根除轮回的习气和障碍呢?若没有依上师的慈悲开示而解除自己的疑团和迷惑,恐怕没有办法了达佛法的真相。


3.佛陀规定那么多行住坐卧的威仪,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否只是出家人的戒条?

这并非只是出家人的戒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众生的心。上师如意宝说:“我们学佛者,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自己的行为,应该让别人看起来很顺眼,能生信心。别人不生信心之事,都要舍弃,戒律里规定的学处,要老老实实去执行。”世间人不可能对所见一切都去观清净心,他们对人的评论,一般就是从外表威仪上去看。如果见到修行人行、住、坐、卧、吃饭做事都很寂静调柔,自然就会生起信心与恭敬,以此渐渐也能被引进佛门,修学佛法。如果我们行为野蛮无礼,别人见后就会生邪见。为了避免讥嫌,维护三宝圣洁的形象,每一个佛弟子都应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恒常保持如法威仪。



67


1.一个大乘行者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什么影响?

如果一个大乘修行人,言行举止十分如法,在任何场合都保持威仪寂静庄重,会令很多人见而生信,从而皈依三宝,这也是间接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佛陀在《宝蕴经》中说:“断除他人不信之行为,此乃唯一之正法。”

一个修行人若不按照佛法去行持,行为举止连个世间人都不如,就会使很多人对三宝失去信心,甚至毁谤,从而断了他们的善根,这就是间接摧毁正法、损害众生。

《般若经》:“护持戒律,即是保护众生。受持清净的威仪,可以保护众生的心,不容易让人生邪见。”


2.什么是吉祥卧?这种卧式有哪些功德?在入睡之前,有哪四点需要注意?

吉祥卧是右侧下卧,以足压足,右手垫在右脸颊下,左手放在左腿上。

有关论典中记载,吉祥卧有四种功德:1、身体不放松,不会因散乱而产生不如法的念头和行为。2、不会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3、不会入于酣睡、深度昏沉,而能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4、不起恶梦,经常做吉祥之梦。

在入睡之前,有四点需要注意:1、具足正念而睡,从开始睡觉一直到睡着之前,始终要处于忆念善法当中。2、在正知中入眠,尽量不产生一些烦恼。3、光明想。临睡之前,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发光照亮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睡。4、早起想。临睡前想“明天应该早一点起来”,心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定可以早起的。


3.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学处,但归纳而言主要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归纳而言,就是要时时护持自己的菩提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而应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作为修行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不管是念诵、背诵,还是坐车、上班,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都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看自己的心是否清净、有没有被烦恼染污。


4.《三十五佛忏悔文》为什么又叫《三聚经》?昼夜各三次诵读此经有什么必要?

因为此文将忏悔罪业、随喜功德、善根回向这三种善法聚集在一起,所以又叫《三聚经》。

三十五佛在因地发心时,特别发愿将来要遣除众生的罪障。修此忏仪者,依靠三十五佛愿力加持,触犯大大小小的戒律,以及无始以来自相续中的染污和罪过,都能够逐渐清净。《优波离经》中说:“倘若依靠《三十五佛忏悔文》,昼夜励力地忏悔,即使造了五无间罪等,也能得以清净。



68


1.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若没有通达一切学问,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


2.利益众生有哪两种途径?你觉得各自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经传法、布施衣食财物等。另一种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吃素、勤进闻思修行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等。

两种都好。根据实际情况,哪种方法对利益众生最有利,尽己所能,如理如法行持。


3.所作善根为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

可以保持自己的功德善根不毁坏,乃至得菩提之前,这个善根不会消失,而且会越来越增长,《妙臂请问经》中说:“回向后的善根,永远也不会失毁,犹如大海与盐味无二无别,回向后的善根与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应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在回向的时候,一定要发愿: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安宁!


4.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通达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在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应依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原则,像善财童子一样,不畏一切苦行,灭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不生邪见也不起恶念。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69


1.为了知菩萨学处,寂天论师建议我们读阅哪几部经论,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虚空藏经》:宣说了菩萨的十八种根本学处以及支分学处,详细阐明了堕罪与还净方法,广泛宣说了如何发心、怎样受戒、学处开遮等内容,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寂天菩萨的《学集论》:在这部论典中,菩萨的整个学处,比如怎么样发心、发心后的受戒方式、得戒后应如何护持、护戒的功德等宣说得非常圆满。

寂天菩萨的《经集论》:这部论典是作者在阅藏时的札记,词句、内容都很精简,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引用大乘经典宣说了大乘菩萨学处,极具有窍诀性。

龙猛菩萨的《学集论》和《经集论》:寂天菩萨没有宣说的一些菩萨学处和教言比较多。而《经集论》中,主要讲了很多难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菩提心难发、在家修行机会难值。尤其是在家人如何学习佛法,《经集论》中用相当一部分教证讲了这方面的道理。


2.我们做某一件事情时,如果经论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不可以做,那该如何取舍?

有些行为在经论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你若不知道该不该做的话,可以看一下大乘经典和论典中有没有遮止,如果里面没有说不准,做了不会有太大过失,那就可以放心去做。


3.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于一切时中,以智慧再三审观身心三门之状态,这就是护持正知正念的要义。

经常向内看自己身上的问题,以如法的行为来对治。从内心、语言和行为上,在全天不同时段进行观察、监督自己。


4.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也是如此。”佛经中也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


5.学习本品以后,你自己有什么改变?

通过学习护持正知正念。了解护戒、护心的理由,防护的方法和功德,以及不防护心的过患,有了理论基础,让自己知道以往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在今后在做事之前、当下以及事后,心能有所警醒。通知理论的支撑,时刻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门是否如法,使自己的心系于善法上。转变自心,让原来什么也不懂的心,走向正轨。这样自己逐渐清净起来,原本僵硬的心,也松软下来,逐渐远离烦恼染污,生活更有目标和力量,和周围人的关系都在好转。谨慎守护自己的心,逐渐生起的出离心和菩提心。



70


1.请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这三方面,具体分析“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1、所毁的善根,是未以大小乘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随福德分善。

2、能毁的嗔恨心,具备三个条件:1)对境严厉,如上师或已发心菩萨;2)嗔恨心十分猛烈;3)生起后也无有后悔等对治法。

3、摧毁方式: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则从根本上断除。


2.同样是生起嗔恨心,为什么有些论典说能摧毁千劫的善根,有些说能摧毁百劫的善根?

根据萨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观点,两者都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下地菩萨对上地菩萨生嗔恨心,如资粮道的菩萨对加行道的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反之,如果上地菩萨对下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宗喀巴大师也在相关论典中说,发菩提心的人若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若对没有发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

还有论师说,此二者之差异是因为所引经典不同,《入中论》根据《文殊游舞经》,经中云:“文殊,所谓嗔心,能毁百劫所积之善。”而《入菩萨行论》的依据是《宝积经》,此经中说: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


3.“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对此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嗔恨心是所有罪行中最可怕的,安忍是所有苦行中最难行持的。其实这说的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若对众生生嗔恨心,则会身心痛苦感受来世恶趣果报,断除慈悲心,更是远离了菩提心。若心能转变,能依靠对众生生起安忍心,则获得巨大的功德,得到今生与来世的快乐。

要知道以往嗔恨的对镜,是逆行菩萨帮助咱们来圆满安忍度。若没有他们,则不能得到圆满的修行。所以要小心守护自己的三门,要通过《入行论》中的窍诀,尽量制止自己的嗔念。


4.嗔恨心到底会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我们能见得到的,有嗔恨心的人面目极为丑陋,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诸多疾病。烦躁不安,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白天不快乐、晚上睡不着觉,自己众叛亲离,甚至被下属所杀害;我们见不到的,就是摧毁多生累劫的善根,来世堕入地狱等等。这些今生来世的诸多过患,全部是由嗔恨心引起。




此福已得一切智

催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涌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