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107) Back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107)

麦彭仁波切 著 求学足迹 2021-02-07
 【编者寄语】
编者寄

FIND YOURSELF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阿底峡尊者说:“当内心感到低沉的时候,我们尤其应该多阅读祖师大德的传记。”

《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传》中也说:“走上善逝解脱之道的众人,需要伟人指示前进的道路,最能显明笔直道路的向导,乃是尊胜师长的生平传记。”

高僧大德的行持充分显明了圆满教法的心要,使我们明了佛法应该如何学、如何修才能获得证悟。无数大成就者一生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行谊传记是佛法最深刻的写照,对我们最具真实性的启发。通过学习高僧大德们的事迹,可以让我们见功德而生信心。




释迦牟尼佛广传

白莲花论

Great Biography of Buddha Shakyamuni-the White Lotus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Written by Omniscient Mipham Rinpoche

索达吉堪布◎译

Translated by Khenpo So Dargye




嗡牟尼牟尼 玛哈牟纳耶梭哈



寻法品
第七
Great Biography of Buddidha Shakyamuni


寻法志坚,不惧万难


释迦牟尼佛为国王香朗嘎乐时,常欲听闻佛法。有次国王传令广宣道:“有谁能为我宣讲佛法,我甘愿将一切财物布施与他。”


当时有一婆罗门名为累德切,他对国王说他掌握有佛法,但必待国王将自身钉入一千铁钉后才可宣说。国王不仅答应下来,还号召民众皆来观看。众人纷纷对其进行劝阻,但国王求法心切,根本就不听从。


香朗嘎乐国王要求累德切婆罗门首先为自己传法,然后再钉入钉子,婆罗门答应后便宣讲道:“诸行皆无常,有生即痛苦,诸法空无我,亦无我所有。”


国王听后心满意足,随即便践行诺言,钉入一千铁钉。当此之时,众多小国之人与国王眷属皆哀哭倒地,天人也撒下花雨、失声痛哭。帝释天则来至国王前问道:“你苦行是为得帝释天还是转轮王果位?”


国王忍痛答言:“三界安乐我皆不欲取,所有功德只回向无上佛果。”帝释天面带怀疑之色:“我观你身体颤抖,面呈无法忍耐之色,你自己却说并不后悔所作所为,这话有谁能相信?”

国王便发愿道:“若我确无后悔心,则愿我身不留下任何伤痕。”国王说完,身体即恢复如初,诸天人也心生欢喜。




久远之前,此世界有一梵天国王,他有一太子名为达玛嘎木,也即后来之释迦牟尼佛。太子整日四处寻法,但就是难闻正法法音,他为此很是苦恼、痛苦。帝释天为观察太子发心真伪,便以婆罗门形象来到王宫说他有佛法可以传授。太子立即请他传法,并答应说为听法甘愿舍弃一切。


帝释天则故意刁难说:“你需准备一十尺深坑,内里遍满大火烈焰,若你能跳入,我则可为你传法。”太子毫不犹豫就答应下来,并开始挖坑准备。


梵天国王与王妃、众大臣、各大官员内心均痛彻心肺,他们纷纷要求王子万勿如此行事,并命令帝释天所化之婆罗门不得轻率妄动,若非要跳入火坑,他们皆愿以己身代太子跳入。


而婆罗门却软中带硬说道:“我根本不欲勉强太子,他如何行事全在他本人自己掌控。但要求佛法就必须按我要求去做,否则我绝不说法。”


太子此刻已开始广诏天下,言七日后自己要为法殉身火坑,所有愿意观瞻之人均可前往亲睹。邻近小国民众听闻后全都赶来劝阻太子,祈请他切勿自丧身命。


太子全部予以拒绝,并坚决说道:“在长期漂转轮回之过程中,虽我拥有无数身躯,但转生人、天众生中时,因贪欲无餍而深感痛苦;转生三恶趣时,更是感受难忍、难言之剧痛。如此折腾全为无意义损耗自身,皆非以佛法积聚微少善根。现如今我这肮脏、丑陋身躯要为行佛法而供养,为获无上菩提而发愿,你等千万勿造违缘。我乃为得佛果而舍身,等我成佛后,我即可对你等行法布施矣。”


因太子誓愿坚固,众眷属都已了知无遗,故而大家也就沉默不语。



太子随后立于火坑边对婆罗门说道:“大师,请先说法,我若现在丧身就再也无从听闻到佛法。”婆罗门于是就宣说一偈:“当修仁慈心,断除嗔恨心,大悲救众生,因爱而流泪。当修大喜心,自他平等心,以此菩提心,修持菩萨行。”太子听毕即欲以欢喜心跃入火坑。


帝释天现出身形,与梵天拉住太子手说道:“整个世界众生皆以你之恩德而快乐生活,若你跳入坑中,这些众生就会如死去父母之孤儿一般无依无靠,你为何还要将其舍弃而入火海?”


当他们如是劝阻之时,太子看着帝释天与自己眷属说道:“你们请勿为我发无上菩提心制造违缘。”


随着太子话音落地,大家便全都陷入沉默之中。此时大地开始震动,天人也泪雨倾盆,而烈焰熊熊之火坑刹那就变成鲜花池。太子端坐莲花之上,天人们兴高采烈降下花雨,一直没过太子双膝。



久远之前,有五百位仙人居住在印度鹿野苑,当时释迦牟尼佛即为仙人上师,名为俄巴拉。在一位婆罗门前为获佛法,他便按其要求自剥身皮以为纸、自抽骨骼以为笔,以此为代价听得一偈:“严守身戒律,不杀及盗淫,远离诸恶见,此乃菩萨行。”待俄巴拉于自己皮上记录下此偈后,他更要求整个赡部洲众生牢记并守持此偈。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色贤国王,如理如法主持国政,恒以广大布施满众生所愿。国王娶有一美丽非常之丽人王妃,又育有一端严善妙之美颜太子。当色贤国王急欲求得佛法时,却处处难觅正法踪影,人们都说只有如来出世方才有佛法宣流,现在既无佛陀存世,又哪里能听闻佛法?


国王便将珍贵金器置于胜幢顶上,然后发愿道:“有谁能为我宣说佛法,我便将此宝物赠与他。”结果竟无一人响应,国王不觉伤心万分。


帝释天为观察国王发心,就幻现成一面目丑陋之夜叉对他说:“我可为你说法。”国王自然喜不自胜,他答应夜叉可为他布施宝物。谁料夜叉却说:“我饥饿难忍,只想立即杀人食肉。”国王闻言心下暗想:我能遇到价值无法衡量之佛法实乃万幸,我一定要用血肉买下佛法。

美颜太子此刻请求能代父布施自身血肉,国王便顺从其意将可爱太子布施与夜叉,夜叉立即显示神变,当场就将太子生吞。为求得佛法,国王心中未生丝毫不悦感。

夜叉吃完太子又对国王说:“我尚未饱。”结果此次丽人王妃又请求代国王布施自身血肉。随顺王妃请求,国王便将宠爱妃子交与夜叉吞食。待夜叉又与此前一样吃下王妃后,他还说自己尚未食饱,国王不禁问道:“我妻子、小儿都已被你生吞,你还欲食何物?”

夜叉答道:“只有将你吃掉,我才会腹饱心足。”国王立刻答应,只是又提一要求说:“若我舍身就无法听法,故而你应先传法,我随后就舍身。”夜叉这才说:“爱中生忧患,爱中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国王听罢心满意足对夜叉说:“我现在可舍身矣。”

帝释天已清楚了知国王求法之心坚固不可动摇,于是便现出天身,左手牵着美颜、右手带着丽人,将二人又交与国王且连声赞叹。国王则对帝释天感恩戴德道:“帝释天王,我求法愿望已经圆满,我从内心对你感恩不尽。”


又久远之前,有一梵施国王,如理如法主持国事。某位菩萨当时入于殊胜王妃胎中,结果王妃怀孕后极欲求得善法,她便将渴求佛法心态告知国王。国王就找来看相者占卜原因,看相者回答说:“此乃王妃胎中胎儿所致。”


国王立即悬赏十万两黄金四处寻求善法,但却处处碰壁,无法觅得佛法踪迹。而太子恰在此时降生,于是众人便将此位庄严太子称为寻善说。


寻善说长大成人后一直勤于寻找善法,奈何始终都无法如愿以偿。后来梵施国王圆寂,他便接替父王主持国政,又继续要求诸大臣寻觅善说。


寻善说依然用十万两黄金在赡部洲广泛搜寻,但自始至终都不闻正法名称。正当国王伤心欲绝之时,帝释天知道此讯息后,为观察他发心真实与否,就变现为极不庄严之夜叉现身寻善说面前说道:“行持善妙法,断除诸恶行,行法在此世,来世得安乐。”


国王听后非常高兴,他向夜叉请求说:“如此秘密难闻之法语请再次宣说,我等乐闻。”夜叉却说道:“你若能按我要求去做,我即可为你重宣此偈。”


国王便问他:“你有何要求?”夜叉命令道:“你应于七日中焚烧檀木,然后跳入此火坑,那时我才可二度传法。”国王听罢,满心欢喜应承下来。


七日过后,为闻善说,国王欲入火坑,并派人广宣,言所有欲看精彩瞬间者均可前往观瞻。结果成千上万众生应召而来,他们看到菩萨如此殊胜发心后都深觉稀有。此刻夜叉则腾身虚空高声说道:“大国王,请履行誓言。”


国王将王位传与大太子,然后又在大臣及民众前忏悔自己所行不妥之事以安慰诸人。最后他行至坑边说道:“我今于此恐怖火海前,为佛法愿不顾一切舍身而入。以我福德力,愿我入坑后,此火海能立即变为莲花池。”国王言毕举身入坑。结果火坑即刻遍满莲花。


帝释天眼见国王如此稀有难见之行为后,马上现出天身并将偈颂再次宣说一遍:“行持善妙法,断除诸恶行,行法在此世,来世得安乐。”国王不仅亲守此偈,还将之写于金纸上,并在整个赡部洲广泛弘扬。


当时之寻善说即为后来之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又曾为寻法童子,每当听闻善法便会缮写并受持,闻法后又继续前往大小城市寻找佛法。


童子某次于一崖窠内遇一人,此人对他说:“我可为你传授内含佛号之法语。”寻法闻听后当然高兴异常,但那人又说:“你若不行供养,我肯定不会为你宣说。”


童子急忙将昂贵衣物及珍宝全部奉献与他,那人又继而提出更苛刻要求:“你若能从崖窠上跃下,我才肯为你传法。”


童子依然答应下来,在听闻含有佛号之法语后,他纵身从崖窠上跳下,同时又宣说愿自己身躯不受伤害之谛实语。四天王闻听后适时出现,并在半空中将他接住,还连连赞叹他所具功德。





未完待续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106)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105)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10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10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102)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101)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100)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99)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98)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97)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96)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95)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9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9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92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91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90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89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88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87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86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85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84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83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82)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81)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80)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79)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78)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77)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76)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75)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7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7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72)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71)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70)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牟尼佛广传 (69)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68)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67)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66)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65)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6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6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62)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61)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60)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59)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58)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57)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56)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55)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5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5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52)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51)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50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49)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48)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47)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46)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45)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4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4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42)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41)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40)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9)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8)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7)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6)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5)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2)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1)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0)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9)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9)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8)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7)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6)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5)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2)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1)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0)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9)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8)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7)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6)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5)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2)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1)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0)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9)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8)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7)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6)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5)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菩提誓愿(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4)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菩提誓愿(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3)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菩提誓愿(2)

●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2)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菩提誓愿(1)

●大德足迹‖一生必读巨著:释迦摩尼佛广传 (1)







释·迦·牟·尼·佛·足·迹


佛在将入涅槃之前,站在大方石上回头对阿难说:“这是我最后望着金刚座和王舍城方向所留下的足迹了。

于是在大方石上留下我们眼前这双足迹。这和见到佛是一样的。他脚上的纹饰更让人相信佛有不可思议的神通智慧。

佛的脚趾上的“卐”字纹象征火和光明;双鱼象征解脱;宝瓶象征智慧;海螺象征布道;三钴象征护法,足掌心还有千辐轮相。这些都是佛的功德所感,自然而有的。

今天你打卡阅读了吗?

跟随大德的足迹,愿我们早日找到自己真正解脱之路!

欢迎大家在文章下面积极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一个传记圆满刊登结束后,我们将选出3名最积极的读者,送出精美殊胜礼物一份。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