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最初的你·佛子行》学习笔记|第08课
脉络
导
图
简略分析
甲二、所造论之自性(论义)
乙二、正行宣说三士道
丙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
丁三、修学菩提心学处
戊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己三、于施主断除贪恋
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
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
1.修行须断贪执之理
2.贪执之过患
3.断除贪执之难得
4.断除贪执之利益
己四、断除说粗语
恶言刺伤他人心,亦失菩萨品行故,
莫说他人不悦词,杜绝粗语佛子行。
1.佛经【教证】
2.世间俗语
3.《亲友书》比喻
4.法国作家拉封丹关于北风和南风比武的寓言
5.阿底峡尊者【教证】
戊三、修学断烦恼之理
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1.断除烦恼之方法
2.能对治烦恼方为正法
3.断除烦恼于生起之初
4.断除烦恼习气殊为不易
戊四、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
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
1.寂天菩萨【教证】
2.朗日塘巴【教证】
3.涵盖大乘之一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过失和维护众生。
戊五、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如是勤修诸善根,为除无边众生苦,
皆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1.以利他心回向
2.如是回向之功德
甲三、末义
乙一、为何如何造论
为利欲修菩萨道,依照经续论典义,
诸圣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颂佛子行。
乙二、无误宣说
因吾慧浅无修行,虽无智者所喜词,
然依诸多经论故,此佛子行定无谬。
乙三、谦虚请求宽恕
而诸佛子广大行,如我愚者难测故,
相违不符等诸过,诸圣者前祈宽恕。
乙四、造论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愿众有情,以胜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边,大悲怙主观自在。
乙五、具四圆满之结尾
此佛子行,是为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师无著于水银宝洞撰写。
展开分析
甲二、所造论之自性(论义)
乙二、正行宣说三士道
丙三、大士道修空性大悲双运而解脱有寂之边
丁三、修学菩提心学处
戊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
己三、于施主断除贪恋
为求利养相互争,失坏闻思修事业,
故于亲友施主众,根除贪执佛子行。
1.修行须断贪执之理
倘若整天争名夺利,为了名闻利养而奔波,那绝不可能有闻思修行的机会。所以说,对亲人施主的贪执一定要断掉,断除贪执就是大乘佛子的崇高行为。
2.贪执之过患
(1)小乘律部中云:“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2)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讲了利养的22种过失,以及断除利养的14种功德。
3.断除贪执之难得
(1)乾隆公案:往来船筏,一只为名,一只为利。
(2)阿底峡尊者:“紧紧缚出家,利养与恭敬,彼中得解脱,犹如火中莲。”
4.断除贪执之利益
无著菩萨云:“知足具慧最富裕,不贪一切最快乐。”
己四、断除说粗语
恶言刺伤他人心,亦失菩萨品行故,
莫说他人不悦词,杜绝粗语佛子行。
1.【教证】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2.世间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3.《亲友书》用蜂蜜、鲜花、不净粪,分别比喻了悦耳语、真实语、肮脏语这三种语言。
4.法国作家拉封丹关于北风和南风比武的寓言。
5.【教证】阿底峡尊者:“恒常面带笑容、以慈悲菩提心、远离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来交谈。”
戊三、修学断烦恼之理
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
1.断除烦恼之方法
(1)涅热巴格西:“依靠供曼茶罗、忏悔罪业、祈祷上师本尊、观想而诵猛咒,便可使之销声匿迹。”
(2)法王如意宝:“若能时时祈祷根本上师、本尊、护法,纵然产生了天大烦恼,依靠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也会马上断掉的。”
(3)《赞戒论》:祈祷莲花生大士,能够遣除一切违缘。
2.能对治烦恼方为正法
仲敦巴尊者:“若成为烦恼的对治则是正法,否则是非法。”
3.断除烦恼于生起之初
朗日塘巴尊者:“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4.断除烦恼习气殊为不易
具傲慢习气阿罗汉的公案。
戊四、修学以正知念而成办他利
总之一切威仪中,观心处于何状态,
相续具足正知念,成办他利佛子行。
1.【教证】寂天菩萨:“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2.【教证】朗日塘巴格西:“大乘的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没有了,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坚韧盔甲。”
3.涵盖大乘之一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过失和维护众生。
戊五、善根回向圆满菩提
如是勤修诸善根,为除无边众生苦,
皆以三轮清净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1.以利他心回向
【教证】《入行论》云:“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2.如是回向之功德
(1)《无尽慧经》:“善根回向菩提,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穷尽。”
(2)佛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定获如是果。”
甲三、末义
乙一、为何如何造论
为利欲修菩萨道,依照经续论典义,
诸圣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颂佛子行。
无著菩萨造《佛子行》是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道的善缘者,希望未来和现在的大乘行人,依此能得到殊胜的菩提妙果。在造的过程中,并非以分别念自我杜撰,而是依照三藏四续部、阿底峡尊者为主的噶当派大德的教言、传承上师们的窍决,汇集成了这样的三十七个颂词。
乙二、无误宣说
因吾慧浅无修行,虽无智者所喜词,
然依诸多经论故,此佛子行定无谬。
《佛子行》参照了经论的诸多窍决,故从内容上来讲,绝对不会有任何错误,后人依之修行应该不会走偏。对此我们应生起信心。
乙三、谦虚请求宽恕
而诸佛子广大行,如我愚者难测故,
相违不符等诸过,诸圣者前祈宽恕。
这是真正有利他心、具智慧的人说谦虚话。
乙四、造论善根回向菩提
以此善愿众有情,以胜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边,大悲怙主观自在。
乙五、具四圆满之结尾
此佛子行,是为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师无著于水银宝洞撰写。
水银宝洞,又名屋齐宝洞,是离拉萨不远的地方。
本课重难点
1、能对治烦恼的才是正法
现在很多人不重视对治烦恼,天天希求表面上的神通神变,实际上这不是正法。仲敦巴尊者说过:“若成为烦恼的对治则是正法,否则是非法。”正法与非法以能否对治烦恼来界限,不管是修什么法、做什么善事,关键看自己在对治烦恼方面有没有起作用。如果起到了作用,那就是正法,一定要继续修持。
2、观察自相续,守护菩提心
三藏十二部经论的教言,归纳起来就是时时护持自心、观察相续,并要成办利他事业。朗日塘巴格西说过:“大乘的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没有了,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坚韧盔甲。”其他修行教言中也讲过,一切威仪当以菩提心摄持,要将菩提心放在首位。
在座诸位都已经发了菩提心,想守护她的话,务必具足正知正念,同时要帮助他人、不损害众生。昨天我引用了一个教证说,涵盖大乘之一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过失和维护众生。这是所有教证的总结,好比做数学题时最后得出结论一样,前面所讲的经论窍诀之精要,就是具足正知正念和利益他众!
本课教证
1.小乘律部中云:“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意思是:利养和名声是愚者特别喜欢的,它能毁坏自相续中的善法,犹如宝剑斩断人头一样,会彻底断除自己的修行。(摘自《佛子行》讲记)
2.佛陀在《弥勒请问经》中告诉弥勒菩萨:“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
意思是:佛把利养的过失,为我们说了二十二种。远离利养过失的利益,佛又给我们说了十四种。这才告诉弥勒菩萨说;实在讲告诉弥勒,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对于利养的过失和舍离利养的利益,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摘自净空法师《远离利养之利益》)
3.阿底峡尊者说:“紧紧缚出家,利养与恭敬,彼中得解脱,犹如火中莲。”
意思是:在如今的末法时代,修行的违缘比较大,尤其是出家人,能从名闻利养中解脱解来的少之又少,犹如火中红莲般罕见。(摘自《佛子行》讲记)
4.无著菩萨云:“知足具慧最富裕,不贪一切最快乐。”
意思是:一个人若具有知足少欲的智慧,那他已经成了第一富翁了,什么都不贪执是最快乐的。否则始终贪得无厌,纵然拥有世间上的一切,心里仍会觉得不快乐。(摘自《佛子行》讲记)
5.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
意思是:一定要说柔和的语言,千万不能说刺伤人心的话,如果说了悦耳的语言,说者不会染上罪业,且生生世世都会种下善妙菩提的因缘。在大乘行人的三门当中,语言戒律至关重要。(摘自《佛子行》讲记)
6.涅热巴格西说:“烦恼伺机出现时绝不能懈怠,要立即以对治消灭它。如果实在不能消灭,依靠供曼茶罗、忏悔罪业、祈祷上师本尊、观想而诵猛咒,便可使之销声匿迹。”
7.法王如意宝说:“凡夫人不犯戒律、不生烦恼是很难的,但如果有了猛厉的对治心,即使生起,时间也不会太长。若能时时祈祷根本上师、本尊、护法,纵然产生了天大烦恼,依靠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的加持,也会马上断掉的。”
8.仲敦巴尊者说过:“若成为烦恼的对治则是正法,否则是非法。”
意思是:正法与非法以能否对治烦恼来界限,不管是修什么法、做什么善事,关键看自己在对治烦恼方面有没有起作用。如果起到了作用,那就是正法,一定要继续修持。(摘自《佛子行》讲记)
9.朗日塘巴尊者说:“愿我恒常观自心,烦恼妄念初生时,毁坏自己他众故,立即强行而断除。”
意思是:于日常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中,都应省察内观自心,正当烦恼刚刚于内心萌生,要危害自身与他人之时,愿及时觉察并速疾作严厉呵斥令彼断除。(摘自索达吉堪布《修心八颂》讲记)
10.寂天菩萨说:“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意思是:寂天菩萨合掌诚挚地祈请十方修行人,时时刻刻用最大的力量来护持正知正念,假如失去了正知正念,那就如同毁坏了宝瓶一样,灌多少甘露也无济于事。(摘自《佛子行》讲记)
11.朗日塘巴格西说过:“大乘的所为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没有了,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坚韧盔甲。”
意思是:一切威仪当以菩提心摄持,要将菩提心放在首位。三藏十二部经论的教言,归纳起来就是时时护持自心、观察相续,并要成办利他事业。(摘自《佛子行》讲记)
12.《入行论》云:“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但为有情利,回向大菩提。”
意思是:所作所为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以此心态进行回向,即可获得无上佛果。(摘自《佛子行》讲记)
13.《无尽慧经》中说:“善根回向菩提,乃至菩提果之间不会穷尽。”
14.佛经云:“诸法依缘生,住于意乐上,何者发何愿,定获如是果。”
意思是:一切善恶的划分全部依赖于自己发心,无论在何地、发何愿、作何回向,以诸佛菩萨的加持和自己的发心力,最后肯定会成就的。这种回向的功德也非常大,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形象善法。(摘自《佛子行》讲记)
15.阿底峡尊者说:“恒常面带笑容、以慈悲菩提心、远离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来交谈。”
名词解释
四威仪
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菩萨善戒经五曰:“威仪苦者名身四威仪: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此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俱生智慧
与生俱来的智慧【生西法师 语】
实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
没有烦恼叫做“寂”,没有生死叫做“灭”,没有烦恼和生死的境界,即是涅槃。【《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有
三有者即三界之别名。谓欲界、色界和无色界。【《藏传佛教辞典》V1.1】
二边
指偏离中道的两种极端。亦即相对立的两种立场而与佛法之中道立场相违者。例如︰苦乐二边、有无二边、断常二边、增损二边等。【《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 主编】
发心师兄:定解B27/B30/B23
审核师兄:定解G09/B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