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尘中修行的两点忠告
以下文章来源于那达live ,作者普觉禅师
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
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寂静。
本期嘉宾:普觉禅师
主持人:Darren
主持人:听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那达倾听。最近有一位广东的听众朋友,向禅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位朋友应该是一位红尘中的修行者,她的问题是这样的:
“当学佛、工作与生活都觉得累时,该怎么办?学佛上面,我赶不上大家。工作方面,有太多事情要去做。生活方面,有很多不想面对的人和事。”
考虑到也有许多朋友具有和她类似的困惑,禅师今天特意针对这个提问作答复。
简略答复
禅师:实际上,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从梦中醒来,不是为了和大家比较。我们人类很多的一些痛苦,是因为旁边的人给我们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而导致的。人类是一个社会动物,这个社会大多数的人怎么讲,然后我们呢,就在这个大的染缸里面随着这些人而转。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主张。
要想从梦中醒来,最关键的因缘就是得到上师的加持。而上师的境界归纳起来,无非就是“智”和“悲”两个字。要得到加持,需要在这两方面和上师相应。
因为我们智慧不够,所以没有发现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件事都是我们学习和修行的机会,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
因为我们悲心不够,所以没有发现生活和工作中每一个众生的心都需要我们维护,每一个众生的苦乐都和我们有直接的关系。
主持人:在目前这个时代,很多朋友都是在红尘当中修行,他们既要兼顾家庭和工作,还要努力完成修行的任务,真是很不容易!禅师可不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呢?
两点忠告
禅师:好啊。对于很多修行人来讲,法王如意宝的遗教都很熟悉:“莫舍己道,勿扰他心。”这个教言已经把佛法的精华涵摄无余。如果我们不舍己道、不扰他心,结果会一切圆满;如果我们舍弃了自己的道、扰乱了众生的心,结果对自他都不利。
主持人:嗯,“莫舍己道,勿扰他心。”
禅师:“莫舍己道”,自己的道是什么呢?如果以窍诀的方式归纳,唯一就是上师的教言。
莫舍己道 = 铭记上师的教言、奉行上师的教言
勿扰他心 = 爱护众生
在修行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点。这也是我想送给大家的两个忠告:
第一点:铭记上师的教言、奉行上师的教言
第二点:爱护众生
实际上,假如你把自己的上师看作佛陀,那么,所谓的“铭记上师的教言、奉行上师的教言”,意思也就是:完全信受佛的智慧、完全依照佛的指示来行事。这是“智”的方面。而“爱护众生”是大悲菩提心方面的,是“悲”的方面。
因此,这两个忠告、以及法王的遗教,都可以归摄在“智”、“悲”两个字当中。
如果按照刚才的两个忠告来做,你会发现生活和工作中处处都是修行的机会,你的修行时间一下子多出来好多。
主持人:这个具体怎么理解呢?
如何运用
禅师:修行其实就是修心,修心其实就是修每一个念头。
在生活和工作中,处理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产生很多次念头,每一次作抉择的时候,如果能忆念上师的教言,然后按照上师的指示去做,这就变成了修行。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在跟每一个人接触的时候,我们也会产生很多次念头,每一次作抉择的时候,如果能以利他心摄持,尽量地爱护众生,这就变成了修行。
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每一次察觉到自己的念头,我们都要问自己:我这样做的原因是我自己的分别念还是上师的指示?如果是上师的指示,那就毫不犹豫地去做。如果是自己的分别念,那就要问自己:我是选择相信自己的分别念呢,还是选择相信上师的智慧?如果能放下自己的分别念,听从上师的指示,这就是一次很好的修行。
在面对众生的时候,每一次察觉到自己的念头,我们都要问自己:我这样做的发心是利他的心还是维护自己的心?如果是利他的发心,那就毫不犹豫地去做。如果是维护自己的心,那就要问自己:我是选择利他的发心呢,还是选择自私自利的发心?如果能放下自私自利的心,以利他的发心去对待众生,这就是一次很好的修行。
主持人:我明白了。那这样看来,修行的机会真的是太多太多了。
功德利益
禅师:不仅如此,而且这样修行具有很大的功德和意义。《阿琼堪布密传》当中讲到:“宣讲、听闻三世诸佛一切金刚语之功德,不如铭记一句上师的教言”。可见,铭记上师的教言超过其他的闻思。
而在《心性休息》当中讲到:“佛说刹那念上师,胜过劫修生次第”。可见,忆念上师的教言超过其他的修行。
在《大圆满前行》当中有这样一段话:“百分之百依教奉行,从而使障碍得以清净,在相续中生起证悟。所有的修法当中再也没有超过遵照上师言教行持的修法了,可见依教奉行的功德利益有多么广大!”
至于第二个忠告“爱护众生”,对于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真实的菩提心,不要说密宗境界,就连大乘修行也遥不可及。若能长期串习,自己的心会慢慢改变,久而久之,所生的念头就会以利他为主。虽然不敢说一刹那也没有自私自利,但一天当中,你的利他心会越来越多。
解脱之道
主持人:在节目开始之前啊,禅师跟节目组交流的时候提到了一首歌,这首歌叫《旅行》。禅师说,听到这首歌,他会自然联想到红尘中的修行者。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听禅师是怎么理解的。
禅师:
轮回旅程:
我们先看歌词的后半部分,它描述了轮回的旅程:
“谁画出这天地,又画下我和你,让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 ——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它的答案就在《心性休息》的颂词当中:“业作一切如画家”。
“谁让我们哭泣,又给我们惊喜,让我们就这样相爱相遇?” ——悲伤、欢喜、快乐、痛苦……这就是轮回的本性。一位大德说过:“如果我们能够从高处俯视我们每一世的人生,正如阿罗汉们能够做到的那样,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曾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快乐、悲伤,曾有那么多人渴望得到你的爱,你也曾渴望得到那么多人的爱。你们为爱疯狂,争吵,甚至自杀。这就是我们如何在玩轮回的游戏。”
“总是要说再见,相聚又分离,总是走在漫长的路上” ——相遇的快乐之后,是离别的不舍。离开时总要狠狠告别,多看对方一眼,因为这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旅行时,我们会在一个地方告别一些人,然后在另一个地方相遇另一些人。轮回的旅行不也是这样吗?
修行方法:
接下来我们看第一段歌词,它为红尘中的修行者指明了修行的方法:
“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嚣走远” ——这段话的重点在于“城市的寂静处”,这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在红尘中修行。
城市的寂静处在哪里呢?其实就在自己的心里。如果我们忆念上师的教言、忆念利益众生,我们的心就会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虽然城市里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关心内心、关心自己内在的安静的人越来越少。
《般若摄颂》当中讲:“常居村落都城邑,成熟有情勤菩提,不求罗汉独觉地,此谓佛子之寂静。”居住在喧嚣的红尘,不希求自我解脱,心里一直想着利益众生,这是菩萨的寂静。《般若摄颂》还讲到:“此外虽勤享色声,香与味触五欲妙,离小乘喜菩提心,当知勇士恒入定。”这里强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不离菩提心的菩萨恒时入定。在密法当中,没有很多的克制的情况下,你可以过一个非常幸福的生活,同时你也可以保持清醒。作为在家人,可能不需要放弃一些欲望,但是认识自己的心、认识自己的烦恼的时候,不舍弃自己的家人、不舍弃自己所有的世间琐事,你可以有解脱的机会。
解脱之道:
下面我们看第二段歌词,前两句描述了解脱的美好:
“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 ——如诗如画的远方、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其实就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当中的“诗和远方的田野”。
后两句指明了一条最方便的解脱之道:
“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有一群向西归鸟” ——这是在忆念西方极乐净土。解脱之道虽然不计其数,但最方便的就是往生西方。
主持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历练心灵、感悟人生的契机。意犹未尽当中不得不跟大家说再见了!真心地感谢每一位听众朋友!与你相遇好幸运!
配图来自网络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那达live
1.婚姻家庭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1
2. 真实因果案例: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2
3.不离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3
4. 心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4
5. 金刚经连载系列:公众号后台回复数字5
温馨提示:公众号后台,不是留言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