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书》01丨阅读参考
1.为何要学习《亲友书》?
①宣讲在家修行人应该秉持的修行状态。
②六度乃至于空性方面,七觉支、八正道等五道十地的内容都会有所涉及,还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内容,非常殊胜且圆满,适合在家居士在较短的时间中了解、修学佛法一些精华的内容。
③虽然净土法门以念佛为主,但在现实环境里修行、积资净障,应该懂得这些教言,使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取舍,这不仅会成为往生极乐世界的顺缘,还会使我们在知见上树立一些大乘的正确见解。
2.作者龙猛菩萨的功德
了知作者功德,就能够确信他所宣讲的内容绝对具有给我们带来暂时的饶益乃至于究竟解脱的力量,就会缘这部论典生起数数的欢喜心。
①龙猛菩萨是佛教历史上一位公认的一地以上的圣者。
②佛陀在《楞伽经》中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现在世间流传下来的佛陀二转法轮的要义中般若精华的大部分都是龙猛菩萨趋入到龙宫当中取出来的。大乘中远离四边八戏,破除有边无边、二俱非二俱,乃至远离了一异、生灭、常断、来去,这所有八边戏论的离戏大般若正见主要依靠龙猛菩萨弘扬。
对于我们末法时期的后学者来讲,这是无以伦比的殊胜功德,缘于此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有解脱道。内外道最直接、最唯一、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是不是有无我空性的见解或者智慧,只有在内道当中才有人我空和法我空的知见。对于大乘圆满的人法二空这种二无我的知见,主要是依靠龙猛菩萨开演出来(当然都是佛陀宣讲的),到现在也属于很兴盛的弘扬阶段,这一点他老人家功不可没。
③龙猛菩萨的代表著作有非常出名的“中观六论”,其中的《中观根本慧论》是我们说的“母中观”,像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这些二转般若法门特别精华的殊胜论典都是以龙猛菩萨所造的《中观根本慧论》为根源。
④龙猛菩萨具有很多殊胜的神通神变,吃了他制造的水银丸可以长时间闭关,不用吃喝;他可以制造点金剂,直接把石头变成金子,然后用金子去饶益有情等等。
⑤龙猛菩萨是二胜六庄严之一,二胜六庄严(二胜:释迦光、功德光。六庄严:龙树、圣天、无著、世亲、陈那、法称。)几乎把佛法内明当中所有的精华要义全部涵括其中,特别殊胜。
⑥龙猛菩萨一生的经历和殊胜的成就不可思议,度化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
龙猛菩萨以‘被具力太子用吉祥草割断头的方式’示现寂灭,在因缘聚合时会重回娑婆,再次弘扬大乘般若法门。
3.如何学习一部论典?
①发愿。
A.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闻思修学这部论典;
B.愿这部论典传承圆满;
C.能够如理如实地按照闻思方式去学习,并且要再再串习;
D.未来不仅要受持,还要弘扬这部论典,以此让无量的众生能够获得暂时乃至究竟的饶益。
②听闻方式。
A.如理如法的闻法——以三殊胜摄持。
a.前行发心殊胜:应带着一种欢喜心、珍惜难得的心、好乐心、殷重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让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够往生清净刹土而听闻这样殊胜的教言。
b.正行无缘殊胜:在听的过程中要一心专注。
c.后行回向殊胜:最终以菩提心摄持来作回向。
B.如理如法闻法的功德。
a.获得听闻每一堂课最极圆满的功德;
b.给自己创造了未来生生世世值遇正法的因缘;
c.开启自相续的智慧;
d.创造未来自己弘法利生的缘起。
C.应舍的行为。
在闻法的时候做很多小动作,边打电话边听,认为只是在网上听而已反正没人看得到,带着无所谓的心态去听,甚至在听取的过程中嬉笑、说各种各样的语言等。
这样的闻法,既障碍闻法的功德,又会成为后世值遇不到正法的缘起。
4.解释名义、译礼、论义与尾义
名义——对于《亲友书》名称的意义进行宣讲和解释。
译礼——翻译者作的顶礼句。
论义——整个论典的主要意义是什么内容。
尾义——一部论典的结尾一般都有一个著跋和译跋。著跋是撰著这部论典的结尾,对于本论就是《亲友书》撰著圆满;译跋主要是译者以一个跋文来作为最终的结束,表明自己是如理如实、没有任何错谬地去翻译这部论典。
5.藏传佛教的论典为什么一定要有梵语名字?
①表明来源清净。
②能够忆念造论者的功德,比如本论是印度的大菩萨龙猛菩萨所造。
③可以顺便学一点梵语,整个贤劫千佛都是在印度的金刚菩提座示现成道,并且全都是用梵文来宣讲佛法妙音,这是佛陀曾经宣讲佛法的语言。
④能够种下梵语的习气。
6.译礼“顶礼文殊童子”
①为什么译者造顶礼句?
藏传佛教的论典一般都有译礼,礼赞文也有决定的必要性,祈祷佛菩萨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
A.无谬,能够没有错谬地把原文本来的意义翻译出来。
B.遣除一切违缘,因为翻译出来必定能够对无量的众生起到饶益作用,功德力越大,违缘就越大,所以用顶礼句祈祷诸佛菩萨,让他在翻译过程中获得一种加持的力量而断除一切违缘,具足一切顺缘。
②文殊童子的含义。
A.远离一切过患叫做“文”。
B.具足自他二利的功德叫做“殊”。
C. “童子”就是形象始终是十六岁的青春妙龄童子相。
D.文殊童子的自性是三世诸佛智慧的总集,远离了轮回中所有生老病死的有漏之相,所以显现童子相其实代表着法的自性不增、不减、不衰、不老。
③为什么要顶礼文殊童子?
A.表明译者自身肯定是一个佛弟子的身份。文殊童子是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顶礼文殊童子就是在顶礼自己的本尊,或者自己的上师,又或者是自己最具有信心、最具有皈投对境的尊者。
B.译者如果对于某一位本尊作顶礼,那这个本尊肯定是他生生世世的本尊。经常忆念自己的本尊比较容易相应,会遣除造论过程中所有的违缘,具足顺缘,也有这样一种因缘。
C.跟藏王赤热巴巾的规定有关。(金刚手化身的藏王赤热巴巾,对经、律、论三藏制定了三种译作顶礼句:翻译经藏应“顶礼诸佛菩萨”,因为大多数经藏是佛和菩萨以问答方式而形成的;翻译律藏应“顶礼一切智智佛陀”,因为戒律的因果取舍非常细微,唯有佛陀的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才能完全了达,菩萨和声缘也无法通彻;翻译论藏则应“顶礼文殊师利菩萨”,因为诸法体相包罗万象、千差万别,唯有依智慧方能辨别了悟,而文殊菩萨乃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故为求得智慧的加持而如是作礼。)
7.三种顶礼方式
①上等者以见解顶礼,以安住于法性当中最了义的知见来顶礼。比如真正的文殊菩萨并不在我们的心之外,就是指我们心的本性,以这种最了义的见解来顶礼。
②中等者以修行顶礼,也会有一些缘于本尊的殊胜修法来作顶礼。
③下等者以三门恭敬顶礼,以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恭恭敬敬地对文殊菩萨作顶礼。
8.为何要“以立誓句劝勉闻者”?
以立誓句劝勉闻者,主要是说造论者造论的初衷:
①直接劝勉乐行王能够如理如实地听受这样一个殊胜的法。
②间接劝勉有这种福报因缘能值遇到《亲友书》的所有后学者也能够听闻受持这些教言。
9.“为令堪德善妙者,希福我依佛尊说”中的“善妙”怎么理解?
①从善妙心的角度,赞叹乐行王是一个很善妙的人。因为他相续当中有希求解脱的心,有福德、智慧、悲心、信心等功德,所以把乐行王称为“堪德善妙”。
②从法的角度,正法一般都被称为善妙之法,具有极大的加持力,而乐行王具有这样一种听闻妙法的堪忍之功德。
10.我们是否堪为闻法器?
依据《中观四百论》“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的这个教证,求法者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①“质直”——心要正直,既不偏袒自方也不嗔恨他方,始终是一种公平正直的心态。
A.应具备正直心态之因。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胜利道歌》时说到:众生如果在末法时期想要获得成就,一定要依靠密法;要想修学密法,就需要发菩提心;要想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又需要有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和清净的戒律;想要在相续中产生清净无伪的出离心,又需要有贤善的人格。按照法王如意宝的教言,贤善的人格就是“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第一点是恒顺众生,第二点是秉性正直,跟这里的“质直”是一个含义,修行人一定要有一个正直的心态,有一个很好的人格基础才有可能走解脱道;第三点是心地善良,善良是所有佛法的根本。
B. “质直”≠心直口快。
“心直口快”实际并不是我们所赞叹的行为,心直口快的人有时说话不懂得分寸,没有观待场合、地点,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有过失的状态。
“质直”是指心相续的一种公平,对于自己的亲友方不会过度的贪执,不会偏袒于亲方,也不会以不公正的心态对待不喜欢的人。无论对方对自己好还是不好,都会以公正的、就事论事的态度去处理事情,这是一种正直的心态。
C.应做一个公平正直的人。
我们不管在佛教圈子里打交道,还是在世间作为一个世人,在工作生活环境中都应力争让自己做一个公平正直的人,站在理上说话,而不完全站在人情上去说话。同时做事要懂得善巧方便,在评判事情时要特别公正,一般这种人的威信会很高,虽然有时候会得罪一些人,但时间长了之后,只要是他说出来的话,只要这件事情要他去做,大家都会很服气,这就是正直的一种功德。
②“慧”——具足智慧。
A.智慧力不成熟的表现。
总是人云亦云,就因为说这些话的人是谁的亲戚、是老学员、担任的是什么岗位等等,就相信他说的话应该是正确的,而从来都没有分析他的话跟经教是否相符、跟上师给我们教授的教言是否有冲突,或者他的话在名言中跟佛法是否相违等,这种评判都叫没有智慧。
B.不具智慧力的过患。
如果学佛多年之后自己依旧没有独立性、没有智慧,也没有简别和独断能力,分不清对错取舍,万一遇到一个恶知识或者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直接落得的结果就是被骗。如果连最基本的简别正见邪见的能力都没有,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把握能往生呢?
C.如何具足智慧?
我们需要长期闻思来让自己具有智慧,这也是闻思的必要性。可能我们现在连闻法的条件都不具足,既然条件不具足、智慧有缺,就更应该多听闻,不仅要认认真真地去听,还要学会去思维法义,学会去了解、去分析为什么龙猛菩萨这样教诫?为什么上师这样告诫我们?他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他是在什么场合下说这样的话?给我们弟子起到什么作用?我们要学会举一反三,道理学通了,以后再碰到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问题时,自己就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简别能力。希望大家在闻思的过程当中,以祈祷的方式、好好闻思的方式,让自相续当中获得这样的智慧。
③“求义”——对于真义有希求心。
A.错误的学佛心态应舍弃。
“我们被逼无奈啊”、“我不听这个课传承就不圆满,后面就得不到什么,就会记我缺勤”等等,其实这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对法来讲是一种亵渎。
B.正确的学佛心态。
a.遵守规定。
凡夫人无始劫以来串习了懈怠、散乱和放逸,要用一定的管理规定来督促大家精进,最后的落脚点是借用这些管理上的外在因缘让大家慢慢地多去串习法义。虽然现在是不得不去串习,但是多去串习之后就会慢慢对法生起一种真实的好乐和意乐,这样才可能有解脱的机会。
b.对法一定要有希求心。
“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法它自己没有主人,但是哪个人对法真正有好乐、有希求,他就会越发精勤,谁精勤谁就能够得到这个法的圆满加持。
《涅槃经》中说:“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维,四者如法修行。”如果我们能够堪为一个真正的法器,那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最终一定能够获得究竟涅槃。所谓“近取”指的是根本,就是直接的因缘,如果具有这几个条件,一定有获得解脱的机会。
11.高僧大德对传法者的几点要求
①正直无倒,心要公正,不能贪执自宗、嗔恨他宗,不以不平等的眼光毁谤别人。
A. “赞自”时不应“毁他”。
赞自毁他是传法者最大的忌讳。对于自宗大加赞叹是应该的,因为我们在这里面得到无量的法义和收获,但是在赞叹的同时不要轻视和贬低其他的宗派,并不是依靠贬低他宗才能突显自宗的殊胜性。
B.学佛者应对每一个教派平等恭敬。
a.佛法已经很衰败了,经不起我们内道人士再去相互贬低和破斥。
b. “条条大路通罗马”。我选了其中一条,顺着这条路我一定可以到罗马,也没必要因为走了这一条去往罗马的路而去贬低诽谤其他的路。同样,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相通,我们只不过是把相合于自己意乐的主选为自己修行的一条路,但对于其他教派的种种观点、道次第和高僧大德等,我们应该以一个公正的心态平等恭敬,因为佛教内道的每一个教派或者所宣讲的这些法义都可以使人解脱,这是不仅是传法者,也是每一个佛教徒都应该要有的基本素质。
②说法明了。无论是宣讲佛经的内容还是论典的意义,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有些人一直拼命地讲,讲到后面听者听得一锅粥,讲者自己思路不清晰是传法的一个过患。
③不错乱法义。有些法是了义的,有些法是不了义的,不能够随自己的分别心想当然地去理解,应该依从于经教安立,随顺经教本身的意义去宣讲才是不错乱法义,否则犯了这一点过失特别重。
④不求名闻利养,传法的目的是为了利众。
A.沾染世间八法的表现。
因为自己年头长了、学的多了,就觉得自己对法精通,其他人都没有自己理解得这么到位和深入,从而生起一种沾沾自喜的心;借用法获得名闻利养、获得别人的赞叹、获得别人的认同等等。
B.沾染世间八法的过患。
正法反成非法之因。本来讲一堂课功德特别大,功德最大的就是一者讲一者闻,但是缘于发心不正,使得所有的功德消失殆尽,并且造作了后世堕落的因缘。
C.正确的心态。
我们始终要记得,佛法的作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庄严自己的傲慢,变为自己傲慢的资本,佛法并不是一个让我们有优越感的装饰品,而是这个法通过你的口、通过你相续中的一种了解乃至于证悟而传播到别人的相续中,让对方能够获得对法的正确了解,乃至于到最终的证悟,这样就起到了度化众生的作用,这也是法唯一的作用。
我们自相续能够明白一点点法义,其实都是三世诸佛、上师三宝的加持,如果没有上师三宝的加持,法很难真实地融入到自相续,最后就容易落在世间八法当中。
⑤善解意乐。
A.应机施教,善巧接引新道友。
在接引新道友的时候,千万不要一上来就给他束缚得紧紧的,要看他刚进来时的心态。如果他刚进来的时候就是想求福、求财、求官、求美眷,那么你就说“佛法可以让你获得这些”。佛法里面本身就有求人天福报这一层内容,他现在的根机只是暂时安住在这种想培福、能够让自己获得世间更大安乐的状态当中,那就满他的愿。当他因为这些因缘而有意乐学习,慢慢地学下去的时候,他自相续当中会慢慢地对轮回有另外一层认知,自己慢慢会懂得“原来轮回的一切无有实义”,这要依靠法的力量去慢慢调整,而不是依靠你硬性的规定就能直接把他的这些贪求砍掉。
我们一定要给初学者客观认知佛法的时间,如果我们接引的方法善巧,有可能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就像难陀最开始的时候因贪求天界的美色而守持清净的戒律,佛陀给了他过度的机会,用一些善巧去度化他一样。
B.不善解意乐的过患。
一个人充满着希望,希望佛法能够赐予他福报,结果我们一上来就让他想都不能想,这其实不是一种特别好的度众方便,这就叫做不善解意乐。没有具备善解意乐的功德,闻者是不愿意接受的,这就有可能断了他的法身慧命,直接把他排除出去了——不是你想排除他,而是他无法接受而自己就退出了。
在一起学习的这些道友们,一定要在交流的过程中把握住这几点,发言时,讲自己的认知和见解的过程当中都应该要具备传法者的这几个条件,这是很重要的。
12.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分享法义?
跟道友们交流法义时要力争法义准确,如果自己没有把握,要说“我目前的理解暂时是这样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合适,仅供道友们作为参考,如果有不合适或者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无论何时宣讲佛法都应该有这样的态度。
13.龙猛菩萨谦虚的教诫方式给后学者的启示
①谦卑是所有大德共同的功德相和福报相。
我们几乎在每一位具相的善知识身上都能看到很谦卑的相,凡夫本身功德不满,傲慢却如天高,真正的大德本身功德很圆满,但是人却相当的低调和谦卑,而且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谦卑,这也是一种功德相和福报相。
②凡夫人应用法来对治傲慢。
我们可以通过相续中真正融入法义来对治傲慢。如果相续当中功德不圆满,就会出现一些比较缺失的相,傲慢比较容易体现出来,这也是我们容易沾染的一种烦恼,很难断,因为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别人否定自己,而如果相续中有真功德,就不会傲慢,像高僧大德那样,当他的相续当中充满法的力量时,傲慢相肯定不会存在,就像水火不并存一样。
14.缘于听闻的是正法,应该恭敬讲法者
FS在讲课时用的词句可能不是很优美,但只要他有一个特别清净的、善妙的发心,没有名闻利养的杂染,并且他所宣讲的法完全依从于佛陀的教言,那不管这个讲法者是谁,他口中所讲出的法都是无价之宝。可能法师是一个凡夫人,没有什么功德也没有什么修证,但是如理如实宣讲的法却是特别稀有难得,绝对可以让所有的人去恭敬顶戴,包括法师自己。
不管以后讲法的对境是谁,讲者可能是个居士,甚至对方可能是一个身份没有你高、很下劣的人,但是缘于他口中讲的是无误的正法,听者也应该要恭敬顶戴。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