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24课-隐藏窍诀&名词解释
隐藏窍诀
一
没有《前行》基础,难以断除轮回之根
倘若没有打好前行基础,表面上修任何法,暂时可能有一些验相、些许成就,但在今生来世的重大问题上,由于你相续与四加行不相应,故很难得到真实利益。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毕竟我们学佛那么长时间了,就我个人而言,虽说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大成就者,但对佛教经论、尤其是宁玛巴教法,算是比较了解的,有时候也观过心。通过长期的经验和观察,我切实体会到,若没有真正了解前行法,长时间串习每一个道理,修行不可能圆满成功。如果离开了前行,你依止多少上师、看过多少法本、学了多少宗派,也只是在自相续种下善根而已,要断除轮回之根非常困难。
二
修持“人身难得”应达到的量和它的作用
在修的过程中,大家要真正生起一种觉受,明白人身确实难得,这不是假装的,要从心坎深处有感而发。若能产生这种感觉,看到芸芸众生不学佛时,就会觉得他们很可怜,自己也会利用这个人身精进修行,不会让它白白空耗——这就是我的目标。我自己是低劣的凡夫人,不敢承诺你们修了前行后,几百人会当下开悟,马上成为一地菩萨。再说末法时代,果期早已经过了,也不可能如此。但只要每个人打下扎实的基础,修行在有生之年就不会变来变去、退来退去,这对生生世世也是极殊胜的缘起。
三
《前行》的功德
学习这部《大圆满前行》,将会令我们在对治烦恼、断除我执方面,更具有实修性窍诀。同时,依靠传承上师的无形加持,因缘聚合之时,我们相续中必定会生起慈悲、智慧等一些暖相。
四
分析人身难得,就是真正的修行
要知道,如果没有生起人身难得之心,就会牵扯到后面的修行,乃至延误生生世世的重大问题。所以,我们首先慢慢去观察很重要,对前面讲的十八种暇满,应像小学生做作业那样一一分析,看这个具不具足、那个具不具足……这就是所谓的修行。有些人这样修时,好像感觉不到什么,这说明你没有专心。假如你将每个道理与自相续逐一对应,必定会对佛法产生信心。所谓的修行,并不是闭着眼睛,非要看到有面有相的本尊,刚才讲的就是真正的修行。
五
法融入内心的表现
因此,希望大城市里的人,通过这次学习要真正认识到,自己有些修行不过是形象而已,法并没有融入于心。其实,法融入于心的感觉,与只追求表面形式完全不同,这一点从很多大德身上也看得出来。他们一旦生起人身难得的理念,无论是说话、做事、言谈举止、日常威仪,对后世的修法相当重视,根本不会忙于世间琐事,也不可能爱看电视、电影、动画片,对他们而言,这些散乱的形象完全是骗人的,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六
正法不必外求
因此,大家要发自内心对修行有强烈意乐。华智仁波切说过,正法就在身边,不必外求。有些人修法始终不成功,到这个上师那里去、到那个上师那里去,今天在这个寺院求法、明天又到那个寺院求法,有时候听他们的故事,我只能默默地笑。为什么呢?因为他基础没有打好,从来也没有向内观,只是一味向外求法,那不管到哪里去,肯定都没办法修成。其实,每个人修行都能成功,关键要看能不能下功夫。比如,你对观修人身难得,下了一定的功夫,那么再过几十年,修行若仍能保持稳定,没有什么法是修不成的。但如果你修行马马虎虎,修一点点就半途而废,平时没有耐心、恒心,那修什么也修不好。
七
什么是魔障?
尤其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故意断传承,或者不愿意修行,就是所谓的魔障。以前莲花生大士对空行母益西措嘉传过一个殊胜教言:“凡是对修行做障碍的,不论影响内心也好,制造外缘也罢,都是魔障。”譬如,你本想听一个传承,有人劝你不要听,应该离开这个地方,这就是一种魔障。魔障不一定非是面目狰狞的恶魔,有时候它也会显现为语言亲切的道友,或者慈悲体贴的上师,表面上对你非常关心,你听到他的话语后,三四天都睡不着觉,心里非常舒服、温暖,一闭眼就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但如果对你的修法造成违缘,那不论他是什么形象,按照莲花生大士的教言,都叫做魔障。道友们对此理当谨慎!
八
很多人修行不成功的原因
现在有些人修行不成功,就到处打卦算命:“为什么我最近修不上去?验相出不来?本尊不现前?”实际上,这是因为你因缘不俱全,而在所有因缘中,三十四种暇满是最关键的,假如其中一种不具足,你的修行因缘也会中断。因而,你没必要问东问西,问题肯定出在这上面,如果这上面没问题,那你修行绝对顺利。所以,掌握这些窍诀也很重要。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24-定解B06-004
名词解释
验相
由修持所生的功德。《佛学词典》(杂语)灵验之相貌。——《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编
暖相
“我执、烦恼、分别念等日趋减少,是上、中、下三种根基者的真实暖相。”暖相,在这里泛指成就相。很多人喜欢看成就相,“看有没有发光?”“是不是彩虹?”“这是什么声音?”……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对修行人而言,这些有也可、无也可。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看烦恼是否减少了。这种相,别人不一定看得到,但对修行人来说,这的确是很大的进步。——摘录:《大圆满前行广释》第一百一十三课
舍事者
放弃世间八法的人,称为舍事者。把精美的饮食、好的衣服、随从眷属等所有的世间琐事都舍弃了,一心一意地行持法义,就称为舍事者。——摘录:生西法师辅导第二十四课
四法印
小乘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印,合称为四法印。——出处:《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末法
梵语saddharma-vipralopa。正法绝灭之意。指佛法衰颓之时代。与“末世”、“末代”同义。乃正、像、末三时之一。教法住世有正法、像法、末法三期变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之本以教(教法)、行(修行)、证(证果)之具足或不具足,配于正、像、末三时之说,谓如来灭度后,教法住世,依教法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虽有教法及修行者,多不能证果,称为像法(像,相似之意)。教法垂世,人虽有秉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末法之世即称为末世。——出处:《佛学大词典》
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也。一切之有为法,皆自缘而起者。中论疏“十末”曰:“缘起者体性可起,待缘而起,故名缘起。”法华经方便品曰:“佛种从缘起。”俱舍论九曰:“诸支因分,说名缘起,由此为缘能起果故。诸支果分,说缘已生,由此皆从缘所生故。”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三曰:“缘起甚深难可见。”【又】事物之起因。辅行一之一曰:“述此缘起,凡有十意。”【又】述事起由来之书名。如显戒论缘起。付法藏缘起。三国佛法传通缘起等。——出处:《佛学大词典》
我执
梵语atma-graha。又作人执、生执。执着实我之意。盖众生之体,原为五蕴之假和合,若妄执具有主宰作用之实体个我之存在,而产生“我”与“我所”等之妄想分别,即称我执。《俱舍论》卷二十九,谓我执有五种之失,即:(一)起我见及有情见,堕于恶见趣;(二)同于诸外道;(三)犹如越路而行;(四)于空性中,心不悟入,不能净信,不能安住,不得解脱;(五)圣法于彼不能清净。小乘将我执视为万恶之本,为一切谬误与烦恼之根源。《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亦载,烦恼障之品类众多,以我执为根,生起诸烦恼;若不执我,则无烦恼。——出处:《佛学大词典》
三昧耶戒
又作三摩耶戒、秘密三昧耶戒、佛性三昧耶戒、秘密戒、三世无障碍智戒、无为戒。略称三戒,即住于三三平等之理,以本有之净菩提心为戒体,法界无量万德为行相之秘密真言戒。此戒能成就如来清净之智,三世诸佛由此证得菩提。故又称三世无障碍智戒。其戒相为不应舍正法、不舍离菩提心、不吝悭一切法、莫不利众生行等四重禁。此戒系密教修行之指针,真言行者必须受持,入坛行灌顶之前先受此戒,方得入坛。——出处:《佛学大词典》
本尊
密乘的不共依怙主尊佛及菩萨。即为自己信奉之神、应皈依之神(不包括六趣之神),此为佛陀幻化的各种和平、忿怒之本尊。在西藏有各教派一致承认的本尊,也有各教派自己的本尊。——出处:《红史》
通常修习密宗的人,都有一位根本本尊,即专修这位佛或菩萨的法门。每一仪轨法本,都有一位佛或菩萨作为主名,是即为该法的本尊。——出处:《密宗百问》 谈锡永著
因缘
梵语hetu-pratyaya。为因与缘之并称。因,指引生结果之直接内在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之间接原因。依此,因缘又有内因外缘、亲因疏缘之称。广义而言,因即意谓因与缘,包含内因与外缘。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之一切法,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之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无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之理。若以烦恼为因,以业为缘,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出处《佛学大词典》
本课教证
1、《三十忠告论》:“呜呼虽知无修自欺自。”(2册P41)
虽然自己也依止过上师,也听过很好的教言,也看过特别好的一些经典和续部,同时也反观过自己的心,但是虽然已经明明知道,却没有很好地修行,自己欺骗了自己一样。——《三十忠告论》略释
2、《中观宝鬘论》:“由信离无暇,依戒生善趣。”(2册P42)
这个人身的确非常难得,从因方面来说,需要守持清净戒律、具足清净信心。
3、世亲论师:“为得善趣戒重要,为离烦恼修重要。”(2册P42)
要想来世转生善趣,则要护持清净戒律,而要断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烦恼,就一定要修行。
4、华智仁波切:“正法就在身边,不必外求。”(2册P42)
5、莲花生大士:“凡是对修行做障碍的,不论影响内心也好,制造外缘也罢,都是魔障。”(2册P43)
6、《入中论》:“若时自在住顺处,设此不能自摄持,堕落险处随他转,后以何因从彼出?”
如果在自由自在、具足人身顺缘的此时,没有以正知正念摄持根门、调伏烦恼而精进修持,一旦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之险处,到时全然随他力所转,又将以何因缘从中度脱出来呢?
7、如经云:“人身难得而易失,光阴易往而难追。”
一旦浪费了这个人身,或者以此人身造下恶业,今后想重新获得则难如登天。
8《梵网经》:“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如果没有把握好时机来修法,就很容易失掉人身。在失去人身后,想再次获得非常难,能够修持正法就更难。
——希阿荣博堪布《普贤上师言教》浅释
编写师兄: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24-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