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53课
现在我们学习到了第四品分别业,其中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业,还有福报或者非福德的业等,讲了很多内容。很多是通过有表或无表的方式进行安立的。在讲业的时候,也讲了各式各样的戒律,因为戒律中也涵摄了很多业的问题。后面通过经典当中所讲的很多业的分类和不同名称来宣讲业。
总而言之,是为了让修行者内心当中对于业因果能够尽量产生一个非常稳定的信心和定解。前面我们再再地提到,佛法最核心的就是业因果。因缘法则贯穿小乘、大乘和密乘的修行。如果我们现在学习佛法没有以业因果的见解来摄持,很多时候就会没办法真实地修持。因此无论如何都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来让自己在内心当中产生对业因果的殊胜定解。
前面学习了居士戒当中单单把邪淫、妄语和饮酒这三条分支拿出来宣讲的必要和根据,以及和其他分支不相同的地方。
壬二、从何获得
从什么地方、如何获得欲界的别解脱,以及禅定戒、无漏戒等。
欲界所摄一切戒,
依二者与现众得,
禅定戒与无漏戒,
依靠正行诸时得。
此处分了两类,一类是欲界所摄,主要是别解脱戒;一类是上二戒,即禅定戒和无漏戒。禅定戒和无漏戒是依靠什么得到的?也需要了解。
《俱舍论》中对于这些问题,一般来讲交待得比较清楚。我们以前不了解的很多问题,如欲界所涉的一切戒是依靠什么而得到的,禅定戒与无漏戒的概念是什么,如何得、如何舍等,在《俱舍论》中都讲得非常细致。
“欲界所摄一切戒,依二者与现众得”,欲界所摄的戒律,尤其是别解脱,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安立的:第一、“一切戒”;第二、“依二者”;第三、“现众得”。
首先欲界所摄的是“一切戒”,所谓的“一切”包括加行、正行和后行。欲界的别解脱主要是别别地断掉恶业的相续,比如受持了不杀生的戒律之后,就会把杀生的罪业别别断掉,而杀生的罪行本身分了加行、正行和后行三个部分。第一是加行,即在杀生之前,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时就产生罪业了,这是需要断的;第二是正行,他用刀子正在屠杀众生;第三是后行,即他把众生的命根断绝之后,自己内心的嗔心还没有息灭,烦恼还在运作,或者把羊、猪杀完之后,还要剥皮、分解、贩卖,这些都是后行,也会产生罪业。
不管是杀生、偷盗、邪淫等,都有加行获罪、正行获罪、后行获罪的。如果加行、正行和后行都圆满了,罪业当然就会很重。有时加行已经有了,但是在正行的时候,他自己舍弃掉了杀生的罪业,也有在后行的时候舍弃的情况。这样相对于三个分支俱全的罪业来讲,可能会稍微轻一点。
为什么欲界所摄的戒律是依一切得呢?因为在别解脱戒中,第一要断掉加行,通过断加行而得到戒律;第二要断掉正行,通过断正行而得到戒律;第三要断掉后行,通过断后行的恶业得到戒律,所以叫做一切戒。依靠断加行、正行、后行都可以引发别解脱戒。因为别解脱戒绝对要断除不善业的加行、正行、后行,所以断除所有的加行、正行及后行的不善业之后,获得了别解脱。
不仅杀生如此,其他的偷盗、邪淫等也是一样的,都是从断除加行、正行、后行的罪业之后,得到加行、正行、后行所摄的别解脱戒律。这叫“所摄一切戒”的意思。加行、正行、后行称之为一切,中间从加行得,然后正行、后行不得,或者正行得,加行和后行不得,都不叫一切。一切是依靠加行、正行、后行断掉之后,都能引发别解脱,叫做一切戒。
“依二者”,其中“二”有两种意思。第一、指自性罪[1]与佛制罪[2];第二、在断除罪业的时候,它的基有众生和非众生不同的类别,即有些是依靠众生而得的罪业,有些是依靠非众生而得的罪业。
自性罪依靠有情而得,比如杀生,把有情的命根断掉,如此依靠众生而得到自性罪;也有依靠非有情而得[3],但是也得到自性罪。比如偷盗,钱财本身是一个无情物,并非众生。如果通过盗心从别人家里或者口袋中把金钱偷出来据为已有,这时就会犯偷盗的过失。他所得到的偷盗过失是依靠非众生——钱而得到的。虽然财产属于某某有情,但此处他的过失主要是依靠非众生而得的。以上是一种“依二”的意思。
佛制罪也有依靠造罪的基——众生,也有依靠非众生的。第一、依靠众生而制定的佛制罪,比如接触女人等。世间中没有接触女人会得到罪业的说法,但是在佛法当中,一个比丘受了戒律之后,戒律中遮止接触女人,一旦接触就会招致……罪业;第二、依靠非众生而制定的佛制罪,比如挖地、割草。所挖的地还有所割的草都是非众生。它们不具有命根,但是你把它毁坏了,或者把草割了,也会得到一些罪业。以上是第二种“依二者”。
“依二者”的第一种是有依自性罪和佛制罪;第二种是自性罪、佛制罪中,只有依靠众生和非众生,没有第三种。
还有依靠“现众得”,即在引发戒律的时候,主要是依靠现在的有情相续。比如不杀生是我们对于具有命根、蕴界处的有情不能杀;不邪淫也是对于现在具有蕴界处的有情不能做邪淫。因为生命是有情自己守护的,众生对自己的生命特别执著,邪淫也是一样。
有些有情还在父母的保护下,如果你侵犯了他,就会对他的父母造成伤害。还有一些有情是依靠自己的丈夫守护的,如果侵犯她也会对她的丈夫造成伤害。这就是依靠现在有情得的意思。
因此得到戒律主要是制止对现在的有情做伤害,不是依靠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不能作为现在我们断杀生基的众生。因为过去的法已经灭掉,未来的法没有生。
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起不杀的意乐,主要是遮止对当前具有蕴界处的有情做一些伤害或者偷盗,这叫做依靠“现众得”。
以上是别解脱所摄的三类。
“禅定戒与无漏戒,依靠正行诸时得”,禅定戒和无漏戒得戒的方式和前面别解脱不一样。别解脱的“所摄一切”是加行、正行和后行必须都要俱全的,而禅定戒和无漏戒不是,二者是依靠“正行”得到戒律。
首先加行无法得到,因为正在准备入定的时候,还属于下地的心或者散心位,这时他的禅定还没有生起来,因此还没办法获得禅定的戒律。然后后行已经出定了,从定中出来之后,心也是安住于下地的本体。所以依靠加行和后行没有办法获得禅定戒和无漏戒。
只有安住在有漏禅定的正行时,才能得到有漏的禅定戒;或安住在无漏的禅定的正行时,得到的无漏戒律。
“诸时得”,即依靠三时而得,不一定是依靠“现众得”了。前面说依靠现在的众生而得,而禅定戒和无漏戒所遮止的是三时的有情。
第一、他的心可以缘三时的众生,心缘三时是诸时得禅定戒和无漏戒的一个根据;第二、入定心的力量很强大,可以对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有情起作用。
前面是“依二者”得,而此处是依靠断除自性罪而获得,不是通过承诺佛制罪。因为禅定戒和无漏戒没有很多的仪轨,也没有承诺等其他的方面。另外、禅定戒和无漏戒没办法通过加行和后行获得,只有在正行当中获得。加行和后行得不到的缘故,也没办法依靠佛制罪的仪式、方便来得到,他的心更弱了。
第一个依靠正行;第二个依靠断除自性罪;第三个是依靠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众生可以引发禅定戒和无漏戒。
以上是“从何获得”,即从什么地方获得的意义。
戒依一切有情得,
支分与因有差别,
恶戒则依诸众生,
及诸支得非诸因。
此处对于善戒和恶戒二者之间再做一些辨别。
首先善戒“依一切有情得”。比如当我们守持不杀生戒律时,不能简别不杀某些众生。所承诺的意义是不杀一切众生,这样才能得到善的戒律。尽形寿或者一日一夜,必须都要承诺不杀害一切众生才能获得的。不偷盗也是不偷一切众生的物品,不邪淫等也是以此类推,是对一切有情的承诺。
当一个修行者发誓尽形寿不杀生的时候,其实是对所有的众生都已经承诺不杀生了,也相当于给予了众生无畏布施。我们依靠一个这样的有情,自己也会觉得很安全,没有什么怖畏。所以戒一定是依靠一切有情得的。
“支分与因有差别”,首先支分有差别。“支分”即身三语四。别解脱的善戒主要遮止的是身体的三个方面和语言的四个方面的罪业。
不同的戒律当中,所依靠的支分也是有差别的。比如比丘戒是圆满的戒律,其中所断除的罪业身语七支都是俱全的。不单单是妄语,绮语、粗恶语、离间语等在戒律当中都已经明确遮止了。比丘戒是从身语七断中获得的。而沙弥戒、居士戒和斋戒等就没有身语七断,只是在身三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妄语。语四当中只是遮止了妄语。它的支分只有身语四支,不俱全身语七支。
所谓的戒的支分是有差别的,有些是身语七断,有些是身语四断,所以叫支分有差别。
然后是“因有差别”。因有两种:第一、作为因的无贪、无嗔、无痴三根本善在一个人的相续中可以同时存在;第二个是通过下品、中品和上品的心[4],可以得到上品戒、中品戒或下品戒。这三个因是不能共存的。
当你在受戒的时候,如果生起的是下品心,得到的戒就是下品戒律,没有中品和上品。在一个比丘的相续当中,上品戒、下品戒和中品戒可以都具有,但不是同时具有。比如他受居士戒可能是用下品心得到下品戒;受沙弥可能是用中品心得到中品戒;受比丘戒可能用上品心得到上品戒,所以他相续当中的戒体可以有上中下三品,但不是同时的。在得到一个戒律的时候,不是用下品心、中品心,就是上品心,没有办法同时获得。
颂词当中的因主要是从下中上三品的角度安立的。三个根本善作为因可以附带理解。
“恶戒则依诸众生,及诸支得非诸因”,前两句基本上没有什么辩论,但是这两句有很大的辩论。尤其是“恶戒则依诸众生”这一句。
善戒是依靠一切有情而得的,同样恶戒也是依靠一切众生而得,“及诸支”,而且身语七支是俱全的。
首先“依诸众生”,他要得恶戒,必须要缘一切众生。比如他要得到杀生的恶戒,则必须要发誓杀所有众生。或者是偷一切众生的东西。不能简别,否则得不到恶戒。此处的辩论有点大,比较难以理解。
还有“诸支得”,要引生恶戒,必须是身语七支同时都要发誓去做。前面的比丘戒律是身语七支;然后的沙弥戒是身语四支,这是有差别的。有部派的观点是在恶戒当中“诸支”,即身语七支的恶业必须要全部发心去做。
一要依靠一些有情,二是一切支都要拥有。而且必须要尽形寿才行,如果不尽形寿,就得不到恶戒。一个人必须要发誓身语七支[5]都要做,才能获得一个恶戒。而且杀生、偷盗等所依靠的是所有众生,比如杀生的时候所有众生都要杀,才能得到这个戒律。
我们觉得这是非常不好理解的问题。有部派说要得到恶戒,第一要尽形寿,第二要诸支圆满,第三必须要依靠一切有情。他在发这样的恶戒的时候,内心善的意乐已经坏掉了。但是如果他没有这样发愿,不是尽形寿的,也没有做到身语七支,比如只是做其中的杀生,然后也只是杀羊、杀猪,那么最多引发一个中戒而已,恶戒是引发不了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要在内心引发一个恶戒,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身语七支都要发起,然后对一切众生承诺杀或者偷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经部派对这个观点有了一些辩论,比如屠夫虽然一直在杀生,但是他有可能从来不偷东西,而且买卖的时候很公正,童叟无欺,也不去挑拨离间、说粗恶语等,如果屠夫是一个哑巴,根本不会造语言上的罪业了。有部说哑巴也可以用手势来比划,也算说妄语。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如果得到恶戒的屠夫必须要杀一切众生,那么他自己的父母、妻儿杀不杀呢?有部说,他现在虽然不杀,但是等他的父母妻儿后世转成羊的时候他再杀。经部派说这也不确定,如果他的父母成为圣者,以后不转羊怎么办?或者当前对境的父母妻儿你到底杀还是不杀?你发了恶戒相当于恶心对他们是周遍的。屠夫虽然恶,但也不是每个屠夫得恶戒后,都会去杀害自己的妻儿父母。也不确定看到任何一个无辜的人都能起想杀的心。
有部派虽然是这样安立的,但真正来讲观察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地方安立不了,或者要安立的话的的确确有些困难。
经部是另外一种观点,说不管你是不是尽形寿,只要发愿一个长期的心,(当然比短期的心要长,短期的就成了中戒。)比如发愿长期杀生就可以了,不一定是尽形寿。还有诸支不一定七支都要圆满,你只是发愿杀生,也可以得到恶戒。因此发愿长期杀生可以得恶戒,然后在七支当中只是杀生这一支也可以得到恶戒,并且在杀生当中也不是要杀所有的众生,只发愿杀羊、杀猪就算发恶戒。
按照这个观点来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前面的说法有点太绝对了,后边的经部就比较宽泛一点。理解起来的确也是这样,否则恶戒太难了,可能在全世界找不到几个有恶戒的人,哪里会有这么恶的人呢?虽然不是没有,但是七支具足,而且周遍一切有情,真的很难找。如果按照经部派的观点,有恶戒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你要断恶戒,必须要去守持居士戒,尽形寿不杀生,这时候恶戒相续就会断掉了。
以上是“及诸支得”。这里有一些辩论,我们还是比较倾向于经部的观点,因为从情理比较容易理解。而有部的观点过于严格,理解起来也很困难。
我看到“恶戒则依诸众生”的时候,觉得也不确定吧,为什么一定要缘所有的众生呢?善戒当然是可以的,对所有的众生不杀。有些地方还讲五择定,即远离五种择定,除了居士戒之外,你不能在戒律当中选某一条戒。斋戒、沙弥戒、比丘戒都不能选,不能说这些戒当中我只守哪些戒律。在时间方面也是不能选的,不能说我只守三个月,然后就不守了。而且对于对境来讲,这一部分众生我可以不杀,那部分众生就不能保证了,可能要杀,这也是不行的。还有因缘方面,如果是和平时期我可以不杀,如果到了战争时期我就要杀生。这些就是五择定。所以我们在受戒的时候,如果有这个简别,就得不到戒律。
善戒必须缘五种决定,而恶戒则不一定这么严格。按照经部的观点安立是比较合适的。
“非诸因”,第一、三根本的不善——贪嗔痴,不会同时产生。当我们对一个有情产生贪心时,嗔心是没有的;当我们对一个有情、事物产生了嗔心,不可能同时产生贪心。这和三善根不一样,无贪、无嗔、无痴可以同时产生,而三不善根不可能同时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讲是“非诸因”。
第二、下中上三品的发心得到的三品戒也不可能同时得。下品发心得到下品恶戒、中品发心得到中品恶戒、上品强烈的发心得到上品恶戒。
从善戒的角度来讲最好是发上品心得到上品戒,而从恶业的角度来讲,当然是下品戒比较好一点,从力量方面来讲比上品、中品的力量弱。所以如果是恶业就选下面的,如果是善业就选上面,这是我们必需要了解的。
即恶戒是怎么得到的。
恶戒则由行彼事,
或由承诺而获得。
所谓的恶戒是“由行彼事”。在各大注释中都提到,比如一个人转生到屠夫家族[6],当他长大之后,或者可以做事情,力量、年龄比较成熟了之后,开始从事杀生的事业时,他就获得了恶戒。小时候不一定引发恶戒,他虽然天天看到父辈杀猪,也知道自己以后要做这个事情,但是心力还比较弱,还没有引发恶戒。直到他自己开始做屠夫事业的时候,就引发恶戒了,这是第一种。
“或由承诺而获得”,或者有些人没有转生到屠夫种姓的家族当中,他想做这个工作,在主人面前承诺从现在开始我要以杀猪为生,这时就会获得恶戒。
一种是转生到种族中,开始做这个事情,获得恶戒的;还有一种是没有转生到种族,但承诺从现在开始我要以杀猪为生,通过承诺获得恶戒。
以上是恶戒之得法。
中戒既有善也有恶的。短期的会引发中等戒律。前面的善戒和恶戒都是长期的。从经部的角度来讲恶戒不一定是尽形寿,但善戒,除了斋戒[7],包括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等一定是尽形寿的。
菩萨戒是从现在乃至于菩提之间,时间更长了,不仅仅是尽形寿。因此受了菩萨戒之后,中间没有遇到舍戒的违缘,内心是一直具有戒体的。因为世间人中虽然今生没有学习佛法,但谁也不能保证他前世没有受过菩萨戒。如果他内心当中有菩萨戒的戒体,在没有遇到强烈的违缘之前,戒体还是存在的。如果我们对他打骂或者诽谤,会有打骂、诽谤菩萨的过失。
菩萨戒是从受戒开始乃至于菩提果之间,时间非常长。小乘的戒律是尽形寿之间受持。中戒是短期的,比如一百天或者两三个月。
剩余无表则依田,
承诺恭敬而获得。
中戒里有善有恶,但不能叫恶戒。恶戒一定是长期的戒律。
剩余的中戒无表通过三个条件可以获得。
第一、通过“田”,即比较严厉的对境。比如上师三宝是福田,父母属于恩田,还有苦田、悲田。注释中说,“如七种实生福”,如供养僧众经堂、提供闻思修的场所,或者供斋等。当我们依靠这个殊胜的田培福时,可以引发中等的善戒。反过来讲,也有可能依靠田引发短期的恶戒,比如在特殊的时期,拆除寺院、驱逐僧人等等,这是依靠殊胜的田而获得恶戒的情况。
第二、依靠“承诺”而获得,即自己承诺从现在开始承诺……比如没有顶礼佛我就不吃饭,乃至于承诺存在的期间,都会引发善的中戒。反过来讲,有些恶人发愿不打一个人或者不伤害某个有情我就不吃饭,如此也会得到恶的中戒。
第三、因为“恭敬”而得到的,即通过特别强烈的心得到了中戒。不管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他的发心非常猛烈,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得到一个中戒。当他的心开始消弱下去,也会逐渐没有中戒。
我们平时在修行过程中,除了内心获得别解脱戒或者长期的善戒以外,还可以引发很多善的中戒,或者恶的中戒。业就是这样的,虽然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持戒,但是也有可能突然产生临时性的善心,或者对于殊胜的田种自己的福报,这时就可以得到中戒。还可以通过承诺获得中戒。有些承诺戒律中不一定有,所以你承诺的时候也可以获得善的中戒。还有通过发起猛厉的心做一些事情,也可以获得中戒。
我们要多去做善的中戒,尽量制止恶的方面。虽然恶的中戒时间短,但是还是会对我们的修行造成障碍。
前面讲到了如何得别解脱、禅定无漏戒、善戒、恶戒和中戒,得舍当中的得已经讲完了。
此处讲如何舍弃戒。不管是别解脱戒、禅定戒、无漏戒,还是恶戒、中戒,舍弃的因缘也需要了解。
壬一、别解脱戒之舍法
还戒以及死亡时,
出现两性断善根,
抑或已经过一夜,
则已舍别解脱戒。
有说犯罪亦舍戒,
余说正法隐没舍,
克什米尔论师许,
犯罪具二如债财。
第一句颂词主要讲舍戒的情况,第二句颂词讲了不同的观点。
舍戒的因缘,第一是“还戒”,第二是“死亡时”,第三是“出现两性”,第四是“断善根”,第五是特殊的情况,“已经过一夜”,八关斋戒就舍掉。出现这五种因缘的时候,“则已舍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就会舍弃。
其中死亡到来、受斋戒过了一夜,或者通过业力出现了两性,这些都没什么可讲的。“断善根”是我们要注意的,当产生了很强烈的邪见时,就会断掉善根,善根一断,所依没有了,戒律也无法安立。
第一、“还戒”,即舍戒,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之下,或者自己不愿意再守持别解脱的时候,也必须要了解还戒的方式。需不需要在受戒的师父面前还戒?不一定。还戒的时候,不需要找给你受戒的师父,然后必须要在他面前舍戒。
舍戒有三个条件,第一、是真心诚意地想要舍戒,并不是和道友开玩笑说“我要舍戒”等,笑嘻嘻地说的时候不一定,这个条件还不具足。有些人觉得现在烦恼太粗重,守不了戒律,只能去受一个下面的戒,这时就把上面的戒舍掉的。
还有出现了一些即将破戒的因缘,先把戒舍弃,舍了戒之后,内心就没有戒体了。比如发生了特别大的饥荒时,如果你具戒去偷盗,就会破戒律,当然并不是鼓励偷盗。但如果你舍弃了戒律之后,再偷盗,虽然会有一定的罪业,但是他不是通过破戒的方式去做的。所以在比较紧急的时候,必须想到要舍戒。如果你通过合法的舍戒之后,暂时做了一些罪业,但这不是破戒。如果是破了根本戒,以后再要受戒,就很困难了。
如果你舍了戒,按照男众的角度来讲,还有好多次机会可以重新出家受戒。所以对于舍戒也需要了解。
第一、要诚心的舍戒,开玩笑不算,必须要很真诚,内心完完全全舍弃了戒律;第二、要有舍戒的对方,不一定是传戒的师父,一般的人也行,但是这个人必须能听懂你说话才行,听不懂是不行的。比如你找一个外国人,你说:“我把戒舍了”,他听不懂,不知道你说什么,这样你也舍不了戒律。对方必须要知道戒律是什么,你说自己要舍戒了,他也听懂了。另外舍戒还必须要说出来,用手表示不行。因为你得戒的时候,是用嘴承诺的,所以舍戒也要用嘴说。如果以上条件都具足,就可以舍戒。
舍戒的情况佛陀在世的时候就有,现在也有很多,舍戒也需要慎重考虑,因为舍戒也会有舍法的过失。因为我们内心的戒体属于教法证法中的证法,所以如果没有什么必要就把戒舍了,会有轻视证法的过失,而且舍弃了之后还有舍法的罪业。在情况紧急的时候,可以考虑舍戒,不过平常不要经常想这个问题。
第二、“死亡时”,因为别解脱必须要依靠身体,身体是所依,所以身体必须要具足。死亡时因为身根坏掉了,所以他的戒体也没办法安立了,自然就会消失了。还有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我们承诺的是尽形寿,在寿命存在的时候,从现在到尽形寿之间,一定要守护戒律。死亡的时候,相当于我承诺的时间到了,戒律自然而然就没有了,这是“死亡时”。
第三、出现“两性”,一个人同时出现男根和女根。
如果是变性的话,比如一个比丘变性成女子时,他自然会获得比丘尼的戒律;如果一个比丘尼变性变成男子,生起男根之后,自然而然会转成比丘。一生可以有三次变性,三次之后戒律就没有了。
如果通过他自己的业力,在身体上同时出现男根和女根的话,戒律也会舍弃。
第四、“断善根”,也就是对于因果、前后世等产生了很强的邪见。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讲,有时只是想一想因果到底存不存在,这是一种怀疑,还不算真正产生因果绝对不存在的定解。此处需要一个比较强烈的、准确的发心抉择因果的确是没有的。不是怀疑,而是确定没有的。如果产生了这样比较强烈的邪见,那么他的善根就摧毁了。因为戒律是依靠善根引发的,如果没有善根,他的戒律就会失坏。
有些人可能是受了戒律,但是在受了戒之后,在学佛的过程中不注意闻思,对佛法的教义产生很多邪分别。这时还不一定是邪见,但如果任其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无法调伏内心不好的想法,最后真正引发了一个认为因果不存在的邪见,那么戒律就会没有了。本人还自以为是一个修行者,但其实他的戒律可能早就不存在了。这方面的情况也可能会出现。
提婆达多最后也是自己生起邪见断了善根,在佛传当中,他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及生起邪见断善根的记载。
第五、“抑或已经过一夜”,主要是指斋戒。斋戒是一日一夜的戒律,从清晨受戒,经过一个白天和一个晚上,第二天太阳出来之后,斋戒自然就没有了。过了一夜的斋戒就会舍弃。
以上“则己舍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已经舍弃了。
下面是不同宗派的观点。
“有说犯罪亦舍戒”,有些西方论师,主要是经部,承许如果犯了四根本的其中一条,戒体就会失坏了。
“余说正法隐没舍”,其他红衣部的论师说,如果正法隐没,所有羯磨的仪轨都没有了,那么戒律也没办法获得了。
“犯罪具二如债财”是克什米尔有部论师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观点。他们把内心的戒体安立为四根本,法王如意宝在《教授甘露明点》中也讲,如果没有犯四根本,也算是具有清净戒的人。按照有部的观点,内心当中的四条根本戒如果犯了一条或者两条会成为“犯罪具二”,即具有两种特征,一是具戒者,二是破戒者,因为毕竟还有两条或者三条没破。
各有各的理由,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按照前面所讲的“犯罪亦舍戒”的观点实行,也就是犯了根本戒之后,戒律就舍弃了。
以前益西上师在讲《走向解脱》时也提到过,有时一个人犯了戒后,觉得自己已经犯了根本戒,好像什么都没有了,就开始做其他(破戒)的事情。但是上师说,当你破了根本戒之后,自相续当中还有一个尸体的戒律,就像人死了还有一个尸体,尸体的戒体还在,必须要把这个舍掉之后才能没有过失。否则如果尸体的戒律还在的时候,你去做其他的事情,还会不断引发一些过失。虽然大过失不一定会有,但是小过失还会不间断地产生。当你的戒律破了之后,相当于戒律死了,还有一个尸体戒,这个死尸戒也必须要舍掉。这样再做其他事情就不会在比较细微的地方不间断地产生过失了。
现在基本都是按照“有说犯罪亦舍戒”执行的,不管四根本中哪一个根本罪犯了之后,就算是破戒者,戒体就没有了,在僧团当中不能安住。
第二种观点是“余说正法隐没舍”,有些红衣部的论师说,正法隐没之后,没有羯磨仪轨,这时戒律也会舍掉。但是世亲菩萨不承认,如果正法隐没了,仪轨没有了,没办法传戒,新的戒律的确是没办法得到,后面想受比丘戒的人因为正法隐没得不到戒律。但是以前曾经得过戒体的人会不会因为正法隐没戒律自然消失呢?不会,戒体还会一直存在。
比如昨天羯磨还在,一个人昨天受了比丘戒,但今天正法隐没了,正法隐没之后,昨天受戒的人的戒体会不会消失呢?不会,他以前得到的戒律还会一直存在,还有守护戒律的功德。关于“正法隐没者”,世亲论师也发表了他自己的观点。
有部论师说“犯罪具二如债财”。四根本戒当中,如果犯了一条,三条还存在;如果犯了两条,还有二条存在;如果犯了三条,还有一条存在。特殊的观点就是“具二”,即同时有具戒和破戒。因为他有些戒律破掉了,有些戒律没有破,还在守护,守护还是有必要的。
“如债财”,就像一个富翁有很多钱财,但在一段时间可能资金周转不灵,借了很多钱,这样他既是借债者,又是富翁,二者不矛盾。现在很多的老板、开发商等都是在银行当中贷很多钱。他们是不是完全没有钱?也不是,但做工程需要很多钱,十几二十亿的资金自己是达不到的。所以他既是一个大老板,也在银行当中欠了很多钱。我们通过现在这个例子比较容易理解。
有部派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内心当中的根本戒破了一条之后,虽然犯了戒,但是同时其他的戒体因为还没有犯,还在受持。所以他既具有犯戒的身份,也具有持戒的身份,这叫“具二”。
如果能把犯戒忏悔清净,还是可以不受果报的。犯了戒律可以忏悔,忏悔完之后,也可以获得解脱。这里说的忏悔堕罪获得阿罗汉只是从具戒者而言,什么是具戒而言呢?因为他犯了戒之后,同时属于具戒和破戒两者,他只要把破戒的过失忏悔清净了,还是可以通过具戒的身份获得圣果。
经部派说这是不行的,佛经中讲如果你破了戒之后,戒体就消失了,再没有办法安立了。
他们互相之间有一定辩论。经部派说,你们宣扬这样的观点就像在鼓励别人犯戒一样,反正犯了戒之后,其他戒律还存在,你通过忏悔的方式清净之后,还可以得果。
有部派说,我们并没有鼓励别人犯戒,而是鼓励他守持其他的戒律。如果犯了一条戒律,其他的戒还存在,首先鼓励你守护其他的戒律,然后再忏悔破掉的戒律。
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是我们并没有按照有部派的观点实行。如果真按照有部派的观点实行,僧团中有可能会出现很多破二三条根本戒的人还在僧团当中呆着,这些人认为反正戒律有一条还在。从整体的角度来讲可能就会比较乱。
如果按照经部派的观点,只要你犯了戒,直接从僧团摈除,这样一来各处的僧团会比较清净。
两种说法都有理由。有部派的观点看起来也有根据,但不知道有部以前是不是这样实行的,反正藏地的有部没有这样实行。
壬二、禅定无漏戒之舍法
禅定戒和无漏戒是怎么舍的呢?
禅定所摄之善法,
由从转生退失舍,
无色所摄亦复然,
得果修退舍圣戒。
第一二句是禅定戒的舍,第三句附带宣讲了无色界的善法是怎么舍的,第四句讲无漏戒是怎么舍的。
“禅定所摄之善法”,属于禅定戒,禅定戒的善法从“转生退失”可以舍弃。
在有漏法中,地和地不一样,比如色界和无色界的地,一禅、二禅、三禅、四禅是不一样的。如果从一禅转到二禅,那么他以前一禅相续中所摄的禅定戒就舍弃了。或者从色界转到无色界也是一样的,以前的禅定戒也会舍弃。
然后是“退失”,他虽然安住在禅定当中,比如欲界的众生在欲界中修禅定得到了初禅,这时候已经有了禅定戒。但是后面又产生欲界烦恼的时候,他的禅定退失了。他的禅定一退失,以前得到的禅定戒就没有了。
所以第一个是从转生可以舍;第二个是从退失可以舍,有这样两种情况。
“无色所摄亦复然”,从有漏的角度来讲,无色界没有禅定戒。前面讲了因为无色界没有大种,也就没办法引发禅定戒。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虽然无色界本身没有禅定戒,但是他的得还存在,从得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另一种是讲无色界的善法戒,不是指无色界的禅定戒,只是无色界的禅定本身,它也是一种善法。
无色界的禅定是怎样舍弃的呢?“亦复然”。第一个是转生,第二个是退失。因为无色界没有真实意义的禅定戒,所以有些注释就把“无色”解释成无色界的禅定。虽然没有禅定戒,但是无色界禅定的善法是怎么舍的,也可以从这方面解释。
也可以从无色界得绳的角度安立“无色所摄亦复然”,这也是从转生、退失两方面安立的。
“得果修退舍圣戒”,“圣戒”即无漏戒,无漏戒是怎么舍的呢?有三个舍因,第一是得果而舍;第二个是修而舍;第三个是退而舍,即得果舍圣戒、修舍圣戒、退舍圣戒,分别这样安立。
第一、得果舍圣戒,从初果到四果之间,都要辗转增长。他以前得到的是初果,当他得到二果的时候,以前初果所受的无漏戒就舍掉了;在得到三果的时候,二果所受的无漏戒就舍掉了;当他得到阿罗汉果的时候,前面的三果和阿罗汉向所受的无漏戒都舍掉了,这叫得上上的果舍下下的无漏戒。
第二、修而舍。“修”是修炼,后面还要讲在佛法当中有炼根的说法,即通过修炼把钝根转成利根。不单单是凡夫人需要炼根,圣者也要炼根。比如有钝根阿罗汉和利根阿罗汉,钝根阿罗汉必须要不断地修,保持自己的境界不要退。利根阿罗汉可以得到无生智,而钝根阿罗汉不能得无生智,后面还要讲。所以得到阿罗汉等圣果后,他们还要通过不断地修持善法把自己的钝根转成利根。他们在炼根的时候,如果真正从钝根转成利根了,那么钝根所摄的无漏戒就舍掉了,得到了利根的无漏戒。
第三、退而舍。有部的观点讲,阿罗汉中有一种叫退法罗汉。有些钝根的阿罗汉会退失,有可能从四果退到三果、二果,但是不会退到见道以下。最下面就是见道,不会再退了。
有些地方说阿罗汉虽然是无学,已经灭尽了三界的烦恼,但是因为某种因缘突然产生无色界的烦恼,这时会退失阿罗汉,或者突然产生了欲界的烦恼,这时获得二果、一果等,都有可能。
当他从阿罗汉退到三果时,阿罗汉所摄的无漏戒就没有了。阿罗汉退果后,在今生一定会恢复的,在他入灭之前,退失的所有果全部都会恢复成阿罗汉的果位。有些要退好多次,有些退一次,有些完全不会退。因此从果退失的时候,也是舍弃了上上殊胜的无漏戒。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1]任何人只要做了,就会引发罪业,叫自性罪。
[2]没有受戒律的不一定有过失,叫佛制罪。
[3]即没有依靠众生,和众生的命根没有关系。
[4]发心的强烈或精进的不同安立上中下品心。
[5]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离间语、粗语。
[6]印度的屠夫家族比较多。中国等其他地方不一定多。父辈辛辛苦苦地创业,打拼了很长时间创立了家业,到了晚年想要把家业传给儿子,儿子觉得太辛苦了,不愿意接受。印度是种姓制度,现在不知道怎么样,据说还有一些种姓的影响。以前种姓的影响特别强烈,如果你是屠夫家族,那么代代相承。爷爷杀猪,父亲也必须杀猪的,儿子还要杀猪,只能做这个事情,不能改行,否则别人会不高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业,如果你改行,其他人就觉得你侵犯了别人的权利了,他们就要抗议,或者做一些斗争。
[7]斋戒算中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