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佛网 >> 受果报而死的阿罗汉——《入行论》第164课上 Back

受果报而死的阿罗汉——《入行论》第164课上

《入行论》第一百六十四节课(上)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

的菩提心!

前面也讲过,《智慧品》的含义十分甚深,藏传佛教学习中观的法师,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通达,假如你佛教基础打得不是很稳固,理论知识比较薄弱的话,学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一堂课只讲四五个颂词,以方便大家学习和消化。但如果四五个颂词都接受不了,那可能是你的智慧有问题,或者前世积累资粮有问题了。

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始善终。我担心外面有些人,以前对闻思修行不感兴趣,这次接触这样的空性、大小乘的辩论,不一定有很大信心。当今社会上,谈论一些打仗、爱情的话题,或者如何赚钱、买房、轿车是什么档次的,人们都很感兴趣,而一提到甚深空性,尤其是大乘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没有福报、没有善根的人就不屑一顾了。

所以我讲《智慧品》的时候,比较担心一些劣根者、钝根者、福报浅薄者以及邪知邪见者,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像佛陀当年广转空性法轮时的有些人那样,或是捂着耳朵而跑,或是吐血而亡?末法时期,众生的根基日渐低劣,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足为怪。当然,有福报的人还是应该提起信心,值遇大乘空性法门,百千万劫也难遭难遇,应该像盲人抓住大象尾巴,或是穷人拾到无价如意宝一样对待,否则,光是听一听、理论上了解一下是不够的。

现在很多佛教徒口头上讲得天花乱坠,但内心一点也没有调柔,只是表面上搞一些形式,做些佛事活动、念经、拜佛,看起来有声有色,而实际上,贪、嗔、痴、傲慢、嫉妒、吝啬等烦恼日益膨胀,这种现象是极其可悲又可叹的。

修行佛法,并不是形象上有什么了不起,也不是口头上讲得如何精彩,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心要慢慢调柔。从世俗角度讲,应该减少贪嗔痴烦恼,增上信心、智慧、悲心等功德;从胜义角度讲,最终要达到远离一切执著戏论的中观境界。我们作为修行人,既要有一颗饶益有情的心,也要对空性法门有所了解,断除各种乱七八糟的执著。当自己的执著越来越少时,就会发现无边众生没有通达这个真理,于是对他们的悲心油然而生。因此,智慧与大悲是相辅相成的。

无论你是有钱、有地位的人,还是没有钱、没有地位的乞丐,谁的相续中生起空性与悲心无别的境界,谁就可以称为无与伦比的修行人、舍世者、瑜伽士、密咒士、成就者等等。如果你既没有悲心,也不了达空性,外在的形象再光彩也没有多大意义,就像灯笼一样,外表虽然耀眼夺目,但里面只有一点空气而已。

饶益他众的悲心与看破一切的智慧,是每个修行者都希求的目标,而学习《智慧品》,可令我们达到这个目标,这一点毫无疑问。只要你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肯定会减少实执,对众生生起大悲心。只不过现在我们的分别念太强了,希求佛法的精进心、恭敬心极弱,再加上前世杀生、偷盗等罪业遮障我们的佛性,因此虽然闻思修了很长时间,但结果一直不明显,所学的法不能立竿见影有效果。

然而即便如此,也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大家务必要悉心地学习思维。在此过程中,只听一两次或看一两遍肯定不行,般若空性与我们的实执背道而驰,浅尝辄止无法将深厚的习气一扫而光,所以我们离不开长期的串习,这样才会逐渐显露出佛性的本来面目。

下面继续破斥小乘的观点不究竟。

寅二、断烦恼亦不得涅

断惑若即脱,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犹见业功能。


小乘宗说:“虽然阿罗汉未证悟大乘空性,但通过修行诸蕴无常等人无我,通达十六行相中的空与无我二相,也能断除烦恼,脱离痛苦,不必修持大乘的二十种或十六种空性。因此,获得阿罗汉果就可以了。”

中观宗反问:既然如此,那么断除烦恼障,就应该是最究竟的解脱了。如果说阿罗汉果位至高无上,那他岂不是通达了一切万法,灭除了一切障碍?

小乘宗不得不承认:“是啊,阿罗汉断除了一切烦恼,当然是三界中最高的境界。”

中观宗进一步驳斥: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阿罗汉虽然没有转生于三界的烦恼,但由于前世的业力没消尽,他们在证果后还要感受宿业报应,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佛经中明确记载了目犍连、小驼背、恰嘎等阿罗汉以往昔业力而感受痛苦,这一点,你们小乘宗也是承认的,因此,阿罗汉果并非像佛果一样究竟。

比如目犍连受报的故事是这样的:目犍连和舍利子经常前往地狱和饿鬼等恶道去饶益有情。一日,他们来到地狱界,看到外道的本师饮光能圆死后转生在这里,正在感受各种痛苦。饮光对他们说:“您二位尊者返回人间时,请把我这番话转达给我的弟子们,告诉他们:‘你们的本师饮光能圆转生在地狱中。遍行宗派[1]没有沙门善行,沙门善行唯有佛教内道才有,你们的宗派是颠倒的,因此你们应当舍弃,随学释迦佛的弟子。尤其是你们将本师的骨灰做成灵塔,每当供养时,炽热的铁雨就会降落到他身上,所以万万不要供养他的遗塔。’”

两位尊者返回人间后,舍利子先去向外道转告饮光的话,但是因为没有业缘,致使外道徒没有听见。后来,目犍连问舍利子:“你有没有把饮光的口信转告给他的弟子?”舍利子答言:“我说是说了,可他们却什么话也没说。”目犍连说:“他们可能没有听到,还是我去说吧。”

于是他来到遍行外道的所在地,将饮光的口信原原本本转告给他们。外道听后怒不可遏,说:“这个人不但对我们妄加责难,居然胆大包天地诽谤起我们的本师来了。来,给我打!”外道徒数数殴打目犍连,他的身体被摧残得像苇草一样。这要是在以前,不用说被这些遍行外道徒打得皮开肉绽,哪怕是三界所有众生群起攻之,连他的一根汗毛尖也动摇不了。可是在当时,由于往昔的业力所感,就连变化想也想不起来,更不必说大显神变了,那时的尊者与普通的凡夫人一模一样。

事后,舍利子用法衣将目犍连的法体包好,背到祇陀园,悲伤地说:“对我好友目犍连死去的消息,我听也不愿意听,何况是亲眼见到?”于是他与众多阿罗汉一起先行趣入涅槃,紧接着目犍连也入灭了。

之所以感受如此果报,因为目犍连前世曾骂过自己的母亲,说她应该粉身碎骨,被打得像苇草一样。这个口业在多生累劫中没有报完,证得阿罗汉后还要感受余报。汉传佛教中还有教言说,目犍连是被裸体外道用石头砸死的,说法略微有点不同。但不管怎么样,神通第一的阿罗汉在业力现前时,神通也抵不过业力。

《百业经》中还有一个小驼背的公案:小驼背因前世业力感召,经常讨不到吃的东西,后来他对佛法生起很大信心,经父母开许在僧团出家。他与僧众一起受供时,别的比丘已吃饱喝足了,他还得不到食物,他到城中化缘,也多是空钵而返,所以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中,身体瘦得不得了。后来有两天他去打扫佛陀的内殿,以佛的加持力,都吃得很好,身体也强壮起来。他勇猛精进,断除了一切烦恼,获证阿罗汉果位。

有一次,他听说中午有位施主供养佛及眷属,就希望同去应供,但因时间尚早,便先回房坐禅。结果那个施主有急事,提前请佛及僧众应供,他仍在坐禅不知道,错过这个因缘之后,他连续三天都没有吃到饭。

阿难得知后,特意给他找了一位施主,中午给他供斋。然而施主出了一件大事,必须马上出门,匆匆忙忙忘了给家人交代。中午小驼背来施主家化缘,可谁也不理他,只得挨饿。

第四天早上,阿难手持两个钵到城中化到满满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另一钵准备带给小驼背。到了祇陀林,因小驼背的业力现前,来了很多恶狗抢吃,阿难想尽办法也没能对付,只剩空钵。

目犍连听说小驼背已经四天没吃饭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第五天持两个钵去城中化了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一钵准备带回来。到了祇陀林,突然飞来一群乌鸦,把钵里的饭抢得精光。目犍连想尽办法,也没能护住钵中之食。(目犍连本是神通第一,对付乌鸦绝对没有问题。不要说是目犍连,有些小孩子看到乌鸦,也能拿石头把它们打跑。可是由于众生的业力现前,目犍连对几只乌鸦也是束手无策。)

舍利子听说小驼背五天没吃到饭了,第六天他化到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带着另一满钵往祇陀林来。由于小驼背的业力,突然来了一群非人,抢走了钵。舍利子无可奈何,只好空手返回。

第七天舍利子又化了满满两钵饭,自己吃了一钵,另一钵顺利地带到了小驼背房里。可是小驼背手刚一伸,大地突然裂开,钵一直坠落到金刚大地[2]。舍利子显示神变把钵从金刚大地拿回来,再让他吃。小驼背取第一口食,刚到嘴边就被非人抢走,取第二口又被非人抢走,舍利子亲自持钵喂他,他的嘴却张不开,舍利子显现各种神变也无济于事。不一会儿,就过午不能再吃饭,他的嘴又好好地张开了。

小驼背见此,万般无奈,说:“算了吧,饭吃不成,但我口干,你能不能给我一口水?”舍利子取来一钵水,净水顿时变成灰汤。小驼背知道是自己前世的业障,喝了一口灰汤,显示种种神变趋入涅槃。(在整个过程中,那么多了不起的阿罗汉,千方百计也无济于事。上师如意宝讲这个公案时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在业力面前一定要慎,否则即便你获得了阿罗汉果,有些余业也不得不感受。”)

小驼背之所以活生生被饿死,是因为前世饿死过自己的母亲。在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乐善好施,他们的孩子长大后,父亲去世了,母亲继续作广大布施。可她的孩子特别反对,就把母亲关在一间房子里,七天不给一口饭、一滴水。七天后亲戚朋友闻讯而至,都呵责他,让他立即释放母亲。他被迫放出母亲时,认为让她喝有灰的水会马上死掉,于是在母亲喝的水里撒了灰,母亲喝了一口灰汤就去世了。当时那个不孝子就是小驼背,他用这样的手段残杀母亲,因此于千百世中堕入地狱,不论转生何处,都是这样饿死。虽然已为阿罗汉,也是喝了灰汤再入涅槃。”

这两个公案都跟母亲有关,因此父母恩重如山,对父母应该尽量恭敬,不能说恶语,更不能把他们关起来,七天不让吃喝,活活饿死。《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一位光目女非常孝顺,母亲去世之后,她问阿罗汉转生何处,得知母亲因生前爱吃鱼鳖、喜欢杀生,死后堕在恶趣受苦。于是她散尽家财,塑清净莲华目如来的佛像等,终使母亲得以解脱。



[1]遍行宗派:印度六大外道之一,其承认众生之苦乐,非由因缘所生,唯由自然而生。

[2] 金刚大地,距地面四万由旬,1由旬合计6.664公里。


推荐阅读:修行人有几个层次——《入行论》163课

               了知胜义空性而修道——《入行论》162课 上

              度母救救我——《入行论》第162课 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