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文殊密语 >> 菩提心|菩萨为利益众生发愿都到这个份上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众生不解脱呢? Back

菩提心|菩萨为利益众生发愿都到这个份上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众生不解脱呢?

文殊密语 2019-10-30

不论在哪里,

佛陀加持你

点击蓝字,开卷有益



 

《入行论》第33课(摘录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

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颂词


今日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上师讲记


如同地水火风以及虚空恒时作为一切有情生存的根本一样,愿我也以众多形象作为无量众生赖以生存的因。


众所周知,在器世界和有情世界当中,地水火风的范围是非常大的,不管是人类也好,旁生地狱也好,乃至整个外面世界,没有一个不涉及四大的,如果离开了四大,我们的身体、住处、言谈举止全都没有办法存在,在四大的作用下、在四大的范围中,我们才能够行动和工作。所以我们应该发愿:愿我像地水火风那样来帮助无量的众生,这种发心的范围是相当广大的。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虚空是周遍一切、无有阻碍,能让众生拥有生存活动的空间;地大的法相是坚实,它是一切众生生存的依靠;水大不仅仅是潮湿,它还有一种结合的作用,能令万物积聚不分散,呈现包罗万象、形态各异的事物;依靠火大,世间万物可以成熟,没有它的话,不可能有生长、发育、安住的现象,事物产生后马上就有消失的危险……。四大在整个浩瀚无际的宇宙界中起了不可言说的作用,万事万物都不离开四大,所以我们也应像佛陀在《无垢称经》中所说的“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生生世世就像地水火风那样来帮助众生。


当然,《俱舍论》里所讲的四大,概念比较细一点,其实我们也能以眼睛所看到的地、水、火、风来发愿。譬如看见水的时候,“愿我以后变成江河来帮助众生”,众生如果离开了水,生活就会非常困难,前段时间一直没下雨,人们都特别担心,害怕今年出现干旱,但今天晚上开始下雨了,大家就十分高兴,所以愿我也变成雨水或江河,像水大那样来帮助众生。如果看见大地、高山和道路,“愿我变成地大来利益众生”。同样的道理,虽然因明中说虚空是看不到的,但我们心里可以想虚空(因明跟这里的说法不同,我们若随顺世间名言,看虚空是可以的,但若随顺世间正理,看虚空是不行的),如果没有虚空的话,我们现在连动都动不了。原来有个老堪布天天说:“虚空是存在的,它的法相是无碍的,如果不承认虚空,我们辩论时怎么动呢?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可以辩论,这就是虚空的功德!”所以我们也应该感谢虚空,假如没有虚空,我就没办法说法,你们更没办法听法,所以我们也应该变成四大来帮助众生。





   智诚堪布

辅导



“如空及四大”:此处讲到地、水、火、风四大种,加上空大是五大种,五大就是四大种加空。空就是没有阻碍,真正按因明的严格定义,虚空实际上只是一个名词,是个总相,并不存在所谓真实的空。但在世间名言中,大家都会认为虚空是存在的、虚空是无阻碍的,有了空的缘故,我们才可以自由自在地行动,或者庄稼才可以生长。所以空在名言中是存在的,有绝对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分清楚名言实相、名言现象的不同差别。


我们要发愿如虚空一样,

成为一切众生生存的根本。


如果没有空,众生无法呼吸;没有空,众生也没办法活动,空是一切有情资生的根本,所以愿自己变成虚空来利益众生。


四大是大种的意思,大种有根本、种子的意义。“大”就是周遍的意思,周遍一切物质中,当然心识不是四大的本体。只要是物质、只要是色法,都离不开四大种,一切都是都以四大种为因,以四大为种子才能够显现出来。


严格意义上的四大种,是一种因的色法,是一种因色。平时我们能够接触到、看到的都是很粗大的果色。杯子、房子等等这些果色都是以四大种为元素的,平时讲四大元素或者平时讲四大皆空,实际上都是讲四大:地、水、火、风。一切有色身的有情都有地水火风,没有色身的有情(如无色界的众生)不一定有四大,但是色界天以下的欲界众生都是有肉身的,有肉身就会有四大。色界天人的宫殿、器具,欲界中我们看到的房子等这些东西,都是以四大为基础的,地狱众生感受痛苦的环境也是四大所成。


所以四大周遍一切物质,

成为一切有情生存的根本。


从四大的法相来讲,


地大是坚固;

水大以潮湿为性;

火大是热性;

风大以动摇为性。


四大的作用:


地大的作用主要是摄持,可以摄持粗大的果色,粗大的果色都是以地大为因;


水大的作用是可以让物体本身不散坏,水大能够让其稳固、不散坏,形成某种形状,这是水大的作用;


火大是成熟,烧饭要让饭成熟,或者说一个人要成熟,或者一个产品要生产出来,都需要火大的力量,有了成熟的作用,这些物质才可以从无到有,这也是一种火大成熟的作用;


风大有增上的作用。



我们可以说物质都有地水火风,只不过地水火风显现的时候,有时某种物质重一点,某种物质轻一点。任何事物里面都会有四大种,不可能里面缺少哪一种,一个物质显现的时候,都是以四大种为因。既然这样,比如纯粹的一碗水当中有火吗?有地吗?都是有的。只不过水大成分比较重,地大、火大、水大、风大的成分比较少。我们说煤气火也好,柴火也好,里面有没有水大呢?也有水大,只不过火大的成分较多,水大的成分比较少。只要是物质,里面必定有四大种。四大种就是一切物质的基础,一切万法的种子,在这些法中都会存在。


《俱舍论》中讲的四大种与平时我们一般人认为的地水火风的概念稍微不同,地水火风比较粗大,四大元素比较微细,摄持的作用是从微细的方面讲的。平时我们认为:黑色的大地是地;碧绿碧绿的是水;熊熊燃烧的是火;一阵风吹过来了,这些实际上都是果色不是因色,因为已经显现为粗大的法了。所以虽然我们讲地水火风,实际上与四大元素的地水火风还是不一样,四大元素的地水火风更微细。我们看到的黑黑的地虽有地的名称,但实际上并不是地大,不能算四大种,四大种有因、种子和周遍的意思,所有的物质都有四大种,这方面我们要理解。


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发愿变成四大对一个菩萨来讲有什么必要呢?


平时我们认为:要利益众生,必须显现成一个高僧大德、一个菩萨的样子才行,但是此处讲“愿我恒成为,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愿我们变成地水火风空,恒时成为无量的众生资生的根本、赖以生存的因,通过各种形象利益众生,变成周遍一切的四大种,变成一切众生形成身体的根本因,发愿完全与众生融为一体。


菩萨从这么细致的地方去发愿、回向、

去利益有情,

发愿成为一切众生显现身体的根本,

完完全全和众生融为到一体中,

乃至于成为众生身体的一部分,

就是彻底和众生不分开了,

通过这个方式利益众生。


不像我们在很短的时间中去做一点慈善事业,给救助对象发一点钱,发一点物品,说几句安慰的话,觉得时间到了就撤退了,觉得利益众生的事情完成了,菩萨利益众生根本不是这样子的。


有时我们说菩萨行是很难学的,

的确如此。


作为一个真正的菩萨的行为,

并不是在某个时间段中

做一点事情就已经圆满了,

乃至于发愿成为一切众生赖以生存的因,

乃至于如颂词中所提到的:

变成四大种,变成显现众生身体的根本,

以此方式长期和众生在一起,

以此方式长期地利益众生。

菩萨利益众生是完全走进众生的,

走进众生的生活,

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利益众生。


在这个过程中,

菩萨有时是直接利益众生,

有时是间接利益众生。


有人想:

 菩萨为利益众生发

愿都到这个份上了,

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的

众生不解脱呢?

 


菩萨已经这样和众生结缘,为什么众生还不能解脱呢?


那是因为结缘也分很多种,

要成为一种得度的因缘,

这个因缘是很特殊的,

需要很重、很深厚的福报因缘。

单是和众生结缘,

只是成为以后能够得度的一个因、一个基础,

需要很长时间,众生因缘慢慢成熟了,

才会成为得度的因缘。


成为一种见到菩萨的因缘

和真正成为得度的因缘是不一样的。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

佛不度无缘之人,

也听说佛和一切众生都曾经做过有情的父母。

既然这样,佛在因地的时候,

肯定成为过我们的父母,

所以和我们肯定有缘,

所以我们一定会被佛度化,其实这也不一定。


要成为佛度的有缘之人,是什么样的呢?


“度”,不是单单结上一个缘,能不能成为度化的因缘,就需要特殊的、不共的福德,才能成为得度的因缘。


互相之间都曾经做过亲人,互相之间都成为过父母,这种因缘是有的,但单凭这点因缘就可以成为度化之因,还不好讲。


此处也一样,菩萨发愿成为一切众生资生的大根本,应该说和所有众生都结缘了,但众生结缘的量怎样,能不能真正走向解脱道,还不一定。


比如我们现在学佛之后,听了《入行论》很感动,真正愿意发愿成为菩萨,很愿意走这条路,也需要很深厚的因缘。不是看到一位菩萨,就可以发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并非如此。但是,如果没有以前菩萨再再发愿,从小小的方面发愿和众生结缘,有可能现在我们得度的因缘还无法真正成熟。我们思考问题过于简单了,实际上要很多生世,我们才能圆满利益众生的目标,想在一生或几生中承办是不现实的。我们现在要跟随佛菩萨去发愿,愿我也能够利益众生。


实际上,我们发这个愿会担心:如果我真变成了四大会怎样?其实这是次要的,关键在于:能够从内心中发出这种心愿,就说明他特别在乎众生的利益,考虑众生利益已经到极致了,已经到愿自己变成地水火风空去利益众生的程度,其他粗大的地方没有哪个没考虑到。这方面主要说明:菩萨的心完全是一心一意利益众生的。


反观我们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在利益众生方面,太过于粗大、粗糙了。仔细分析颂词,会体会到菩萨在发菩提心的时候,细致到什么程度,在方方面面发愿利益众生。自己也可以尽量以这种方式去思维,这样就可以把菩提心落实到更深细、更实在的地方,而不是大概地想一下,就觉得自己已经是菩萨,已经有菩提心了。


实际上通过颂词观察自己:

有时自己根本没有想到能这样发愿;

有时自己根本不敢这样发愿;

有时怀疑这样发愿到底有什么意义?

如果我们没有理解颂词的意义,

说明我们在思维利益众生方面还有所欠缺,

仔细思维这些颂词是非常必要的。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