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心语
子女比父母有学问是正常的,但父母毕竟是父母,我们不能因为读了点书,就自以为是,觉得父母教不了自己。这不是为人子的态度。再说,父母有经验,出于好心说你两句,要好好听,不要嫌唠叨。真正有学问的人,会把父母的话放在心上。
—漫谈弟子规—
孝就这么简单
冬则温 夏则凊
“冬则温,夏则凊”:子女对父母应无微不至地照顾,根据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给予不同的关心。冬天寒冷,要想尽办法给父母取暖;夏天炎热,要让父母过得凉爽。当然,这里的“冬”、“夏”,并不意味着只管冬夏,不管春秋。而是要根据天气的不同,时时看父母有没有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关心。
藏地经常有这种情况:有些人条件不好,父母冬天没有厚衣服,还是穿夏天的,特别冷;夏天本应过得凉快点,可还穿着笨重的破衣。从这些父母身上,也能看出子女的不孝。因此,孝顺的子女平常要关心父母。
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像这样去关心父母,我们在儿时或长大后有没有做过?每个人不妨想一想。
现在社会好像是相反的: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什么都安排好。孩子从小习惯了,长大后也就认为:“我是家里最可爱的人,所有人为我服务是应该的!”因为生下来就如此,过惯了“小公主”、“小皇帝”的生活,所以从来不会为父母长辈着想。而古代不是这样,古人的儿时教育,让孩子长大后就有生活能力,不管到哪里去,方方面面都做得很好。
所以,我们的教育需要改进,要由家庭和老师做些沟通:孩子在学校时,老师应该教他怎么样孝顺,早上、晚上如何对待父母,多讲“孝”的知识;而在家里,父母则应灌输“敬”的道理,告诉他怎么样尊敬师长,怎么样听老师的话,怎么样团结同学……诸如此类。否则,老师只重视分数,父母也是除了管他吃饭,此外什么都不过问,一晃几年,教育的大好时机就错过了。
大家也可以回顾自己的人生:从小到现在,你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教育气氛中成长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对父母是否始终有感恩之情?现在的教育缺少恩义、道义、情义的理念,这方面甚至是一片空白。既然如此,要一下子弥补起来也办不到,但我们首先要明白:有些地方需要改革。否则,如果一代一代只追求钱,心中不再有理想,永远这样下去的话,珍贵的传统文化就中断了,如此前景令人堪忧。
——《弟子规另解》
推荐阅读
本文配图已获授权,版权由原作者享有
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