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次第花开 >> 我的菩萨种姓有没有成熟? Back

我的菩萨种姓有没有成熟?

www.ptz.cn 次第花开 2021-11-05



生起菩提心可以说是我们乃至梦寐中都希求的,那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因是什么呢?有没有什么标准去衡量我的菩萨种姓有没有成熟?


从发菩提心至加行道的世第一法位(加行道第四位、末位)之间,所谓的发心由粗大的名相产生,也称为通过表示获得。因为这是依靠自己的善根以及善知识、善友的助力,并依照发心仪轨的词句而立誓度化众生,所以称为世俗发菩提心,简称世俗菩提心或世俗发心。

一般来说,生起世俗菩提心的因主要有四种。《大乘庄严经论》云:“友力及因力,根力亦闻力,四力总二发,不坚及以坚。

无著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释》中说:“若从他说得觉而发心,是名受世俗发心

此发心由四力:

一者友力发心,或得善知识随顺故。
二者因力发心,或过去曾发心为性故。
三者根力发心,或过去曾行诸善根所圆满故。
四者闻力发心,或处处说法时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故。又习善根者,或现在如法常闻受持等故。

复次彼四力发心总为二种:一者不坚发,谓友力发心故。二者坚发,谓因等三力发心故。”



一者友力发心。得到善知识随顺(得到善知识摄受),在善知识面前依靠仪轨受持而生起世俗菩提心,因为自己心不自在的缘故,这样的发心是不坚固的



比如往昔胜他幢如来出世时,文殊菩萨变为一位说法上师,名为智王,当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商主之子,名为净臂童子,文殊菩萨以善巧方便劝请童子,并将之带往如来前使其发菩提心。

如果没有大乘善知识的指引,我们几乎不可能在没有听过大乘佛法的情况下自己主动发起菩提心,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根本没有菩提心方面的内容,所以善知识的摄受至关重要。



二者因力发心。由于过去曾发菩提心,此类补特伽罗具大乘种姓,通过大悲心引发其菩提心。

《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记载,世尊往昔堕入火车地狱时,和另外一个众生共同拉火车(不是现在所说的火车,而是燃火的马车,由众生当时的业力显现),当时牛头狱卒在车上坐着,以铁叉刺腹,铁杖鞭背,另外一人苦痛难忍,高声叫唤,世尊听到了于心不忍,对狱卒说:“这个罪人特别可怜,您大发慈悲放过他吧。我来拉车就可以了。”狱卒听后很生气,直接用铁叉刺了他的脖子,他随即命终,脱离火车地狱百劫之罪。

此时世尊的发心即是因悲悯朋友而初发悲心,这就是前世种姓苏醒、成熟的体现。


每个众生都具有佛性如来藏,但这个种姓要变成菩萨种姓并进一步成熟,就需要前世的因缘和善根,或大乘善知识的引导



那以什么标准去衡量菩萨种姓有没有成熟?

可能有些人会讲“我学习了大乘经典,那我肯定是菩萨种姓了”,这也不一定。

菩萨种姓有两类:一是智慧种姓,《入中论》里讲过,对空性特别有意乐,一旦听到大乘佛法里空性、光明的法要,不但能理解、不排斥,还会非常激动,比如汗毛竖立、眼泪直流等,有这样的标志,就说明大乘智慧的种姓成熟了(大乘空性法门特别殊胜,圣天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也说:如果对空性有合理的怀疑,很快就会获得解脱);

二是慈悲种姓,在听到菩提心、利益众生、放弃自私自利等大乘佛法的关键词句以及诸大菩萨行持六度万行的高尚行为时,激动万分,比如涕泪四流、心潮澎湃等,就说明慈悲心的种姓成熟了。

此处所讲的种姓成熟,不是指生起真正的菩提心,故而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菩萨,但已经离菩提心或者菩萨很近了

就好比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时,仅能看到东边的曙光,但还不能看到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

我们可以自我衡量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仅仅一两次不算,如果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大乘种姓成熟了。

如果对空性和利益众生没有特别的感受,反而麻木不仁、充耳不闻,听也可以,不听也可以,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这就说明大乘种姓成熟的曙光还没有出现,离生起菩提心还有比较遥远的距离。


这就需要精进努力地积累资粮、忏悔罪障



三者根力发心。由于广行善行,诸善根圆满而发菩提心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引用《呵斥破戒经》中的一个公案,久远之前,极光如来出世传法时,弥勒菩萨曾是转轮王,并初发菩提心。四亿劫之后,释迦牟尼佛于胜他幢如来前始发菩提心。他于一千年中以种种资具及昂贵珍品供养、承侍如来,以此广积善业。待如来涅槃后,他又建成长宽高各为一由旬、一由旬、半由旬之七宝遗塔,并为了获无上菩提而发愿。这就是善根圆满而发菩提心。

对于我们而言,需要积极地断恶修善,积累资粮,让自己顺利生起菩提心,这也是特别重要的。




四者分二:

(1)闻力发心,随于何处由听闻佛法,使无量众生发起殊胜菩提心,比如往昔世尊转生为具光国王,想要调伏一头大象,当时驯象师明确告诉国王,他只能驯服象身,无法调伏象心,唯有佛陀方可调心,如是宣说了佛陀诸多功德,此后国王便开始广行布施,并于佛前发心。因国王是听闻他人话语而发心,故可称之为听闻力发心。

对于我们来说,可以广泛闻思大乘佛法,如《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广论》《普贤上师言教》《大乘庄严经论》等关键而殊胜大乘论典。


《菩提道次第广论》和《普贤上师言教》虽然不是从头到尾都在宣说菩提心,但其实已经表明了如何生起菩提心的次第。



(2)习善根者发心,因闻思佛法与再三串习的力量而发起菩提心(闻思后再三串习法义,由此而发起菩提心)。

比如世尊往昔转生为海尘婆罗门时发下五百大愿守持浊世不清净刹土(请参考《悲华经》),正是因为他此生与多生累劫都在不断修习大乘所摄善法,故而最终发起超胜其他菩萨的广大悲心。


对于我们而言,就需要反反复复地修持生起菩提心的窍诀,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

一是修持四无量心;

二是七重菩提心因果,这是阿底峡尊者传下来的窍诀;

三是次第修持自他平等、自他交换、自轻他重三种菩提心。

在这四类当中,友力发心是不坚固发心,因为还有退失的可能,其余三者,则是生起后不再退失的坚固发心,因为这种发心不能被违缘障碍所破坏。

如果将第四种发心的两种因分开,就成为五种发心的因。所以从藏文翻译过来的《经观庄严论》(即对应汉文《大乘庄严经论》)将发心之因抉择为五种,彼论云:“友因根本力,闻力善习力,生稳不稳固,称他说发心。”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 >学习资料 >慧持法师

《三戒浅释》第十四课



动动手,把我们【设为星标
不要走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