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地藏菩萨本愿经》20课的相关的延展内容 Back

《地藏菩萨本愿经》20课的相关的延展内容

求学足迹 2020-08-25
相关的延展内容1

大宝积经卷第九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二  

  密迹金刚力士,语寂意菩萨:“菩萨所说,口未曾宣污染恶言、不仁之辞、瞋恚痴言,亦无谀谄,无刚结言、崎岖之语、调戏俳说、无益之文语,不妄笑、谗言、两舌,不顾男女,不坚硬,无有粗辞卒暴之性,不有怀害,无取舍心,不失仪节志,亦无结心,无所著,无斗讼言,无所倚,无尘劳,无所举,无轻放逸,无自恣,无横理无宜之行,无非时辞,无贪欲,无非恶,无所爱乐,无有处所,亦无非净,无违时,无失节,诸根无毁,音声无瑕,心不怀害亦无偏党,无恣訑,无覆蔽,不诤言语,不有怨嫌,无有结恨,不妄受邪非,无自归,不计吾我,不娆他人,不恼彼己,不宣伤害,无殃罪法,不失所言,无不受行,无不顺业,无不可忍,所宣言和,无种姓事,无轻调之教,去非法之行,不毁法行,不越时节,不违宜度,不宣须臾,不自叹类,不坏他伴,于己得誉不以喜悦,见叹他人亦不愁愦,谨慎守节不轻慢人,不说非宜,不毁有宜,不诽密言,常随时护,不谤明智,不呵贤圣,言不虚妄,不非证明,不入人罪,不求他短,所言转教不伤筋骨,不称他恶,志愿无上,不相颜色,不求异党,不念业便,不行逆事,心常柔顺。” 
  密迹力士语寂意:“是为菩萨言行相应。以空恍惚神勇为力,功德报应所作果实,宣至诚辞从所作报。假使有人行诣大树下,若复住立,作是观树,以观转问他人言:‘男子能知此树所生,叶数为有几枚?’有大智人,不观树木亦未计数,知彼树叶便口出辞,其数如是。与侣俱坐,亦不计之;既未能度,至于道德即知其数,来在一切而演若干。其人语词等无有异,若有来问大江河沙,能有几沙?一一计之能得几枚几百千亿兆载垓数,水有几升斗斛限数,不可以喻量度,不观其限,亦不数之,悉知江河沙之多少几亿兆载,皆知水升斗斛限。各各为演若干品语,唯大圣知,天不能证。诸龙鬼神、阿须轮、迦楼罗、真陀罗、揵沓和、摩休勒、人与非人,声闻、缘觉,悉不能证明,独佛世尊乃能知之。以是观之,如来至真等正觉慧不可计量,宣万亿音,众生皆闻各得开解。” 
  密迹金刚力士语寂意菩萨:“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有一神仙,名曰楼夷。尔时之世,有一梵志,名曰寂然。时,国有一大树,名曰仁贤,其树枝叶华实茂盛。其楼夷神仙常处其下,具足十二岁,数其树叶而复观之。彼于后日,寂然梵志从城中出,往至仁贤树所昼夜游观,饭食已后数树茎叶,又以圣明一心数之。又曰何谓告启神仙:‘我当数之,知有几枚。’时寂然梵志,不观其树,不数其叶,寻时说颂曰: 
  “‘有八千垓, 八千亿叶;节有九千,
      六百二十; 
    觚有五枚, 二百五十;痱癗六千,
      六百六十。 
    圣师欲知, 叶有若干, 数其树茎,
      分布所在。 
    并所知解, 启曰如是, 今无放逸,
      有疑数之。’  
  “楼夷神仙嗟而说言:‘善哉!至言谛辞无欺!吾十二年坐计限之,其树叶数亦不数之,悉知本末叶有若干。唯愿梵志为我说之,其音声行何所以类?’寂然即曰:‘神仙听之!天不助我,亦非世人。以至诚故传大正行,皆以真净无所诤讼。’楼夷神仙,舍利弗是;寂然梵志,释师子是。当执持此至真言教,住于至诚以应法宜。” 
  密迹金刚力士谓寂意:“是则菩萨至密之业、清净之元。其无极慧,深入无量巍巍无限;随时示现,至真无形不可说名。” 
  密迹金刚力士,复谓寂意菩萨:“何谓心密?心行清净不失神通,造立慧业;神通自娱在所示现,正住神通,建立大哀无极之业,以神通化无央数变。一切普显以诚谛通,智慧为室,现目睹见一切诸法。是则菩萨正真之法,慧通无极,普御一切。其神通慧皆显众像,解畅诸色本无有色。其以神通普入诸音等本音响,皆能观察一切众生心念诸行。因见本净,常见一切随时开化,常念识之未曾忽忘。断去来心,普现神足无所挂碍,独步三界不以为拘,悉无所有不造立行。其神通明,尽一切漏,晓了随时,不失其节现生死难,示度世业所察玄远。其神通明,皆超声闻、一切缘觉,深入微妙,坐佛树下降伏魔官,解畅一切诸佛道法,而转顺时道法圣轮,开化一切十方众生,使入法律至阿维颜转一切法。 
  “寂意欲知,是为菩萨心密之业,心行清净。若心真净,永无所归,亦无不喜,性安调和,随行极良,则以普慧三昧定意,而行正受不永灭度,不厌欲界。设生其中,无所系著,不为所缚,所生现决未曾有结。所以者何?以度一切虚空妄想,解众尘结颠倒所受,心无所著。由是之故,得脱生老病死,虽有所生悉无所生,以大乘本成就一切诸佛道法。斯诸佛法救护十方,求之无处而不可得,乃了一切诸佛之法。一切诸法悉归佛法,是诸佛之法悉一切法。是一切法及与佛法,不是是法亦非非法。所以者何?求一切法本末处所而不可得。若求诸法悉无处所,则无有数;超诸住数一切诸法知一切法,则不依倚一切诸法。以不依倚一切诸法,其求利义便致大衰;其无思求,彼则无利亦无衰折。转进学前其见利义,心无忧戚,亦不喜欢;其心无忧,志无挂碍,则无所住;其无所住,乃无杂碎;其无杂碎,则无所向;其无所向,如是乃向。如是乃向者,尔乃无向;其无所向,乃无吾我;其无吾我,则无所受;其无所受,则无诤讼;其无诤讼,则无斗乱;其无斗乱,是沙门法。其心平等犹如虚空,住其平等如虚不随欲界,不处色界,不著无色。若以一切悉无所著,无誉无毁,其无誉无毁谓一切法。斯等皆解如是深义,以能知是六事之业,宣畅分别亦复如是。以何等故解畅分别?以是之故,一切诸法不可得也。其能解畅分别诸法,本无所处,三界悉虚,乃能解畅悉以分别,是为心密。” 
  密迹金刚力士复谓寂意菩萨:“其心行密,斯行慈愍,不计吾我故;其行悲哀,无有众生故;以行欢喜,则无命故;以能济护,乃达无寿故;行四布施,心无悭故;奉行禁戒,调和其心故;斯忍辱行,尽心之业故;若修精进,思惟寂静故;其寂一心,弃心所在故;其知圣心,无所行故;其四意止,无意无念故;若四意断,其心以了,以不起不灭故;其神足飞,心广无际故;以行笃信,心无挂碍故;若修精进,心行寂静故;其意已念,心行得自在故;其定意者,斯平等心无有若干故;其智慧根,心无想故;其势力者,顺流心本故;若以觉意,心分别慧故;奉行道业,心无所想故;其寂然者,惔怕静思故;其观法心,见无著故;修行贤圣,究竟解心故;心念于佛,其明慧者心不妄想故;其心思道,志不可量故;其思念法,心平等故;思念圣众,心无所住训诲众生故;其心湛净,护于正法故;其法诸界,心无所坏故;佛土清净,心等如空故;众相具足,心无别形相故;逮致忍辱,心无颠倒故;阿惟越致,心不复回还故;庄严道场在于三界,心不堕故;降伏魔业,心摄众生故;道所训诲,一切法心平等觉故;以转法轮,诸法无转,用心不还故;现大灭度,解生死源,以心平等自然之故。” 
  密迹金刚力士谓寂意曰:“菩萨若得不起法忍,心则甚密,心亦清净。心已清净,便解一切众生心净,普无不入。其众生心入于道心,一切众生心趣道心而被照明。犹如虚空普悉平等,遍入一切有形、无形道心,如是一切皆入众生心行。”  
  密迹金刚力士,说是菩萨身口心密不可思议时,七万二千诸天人众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三万二千菩萨逮得无所从生法忍,万四千人远尘离垢诸法眼净,八千比丘意解无漏。是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动,其大光明普照十方。 
  上虚空中天雨众华,箜篌乐器不鼓自鸣,其妓乐音中演出如是:“其有闻是密迹金刚力士所说法谊,若有乐信,是等之人得立授决,爱喜经典受持读诵,广为人说不失道心,积功德本终不虚妄,曾以供养无央数佛植众德本,益于众生靡不蒙济。” 
  于是世尊告寂意:“汝宁闻彼伎乐所畅言响乎?” 
  答曰:“已闻,世尊。唯然大圣,谁之威神?” 
  佛语寂意:“有菩萨名雷音,从雷音王如来佛国发,其国土名两氏。来诣忍界,欲见吾身,稽首作礼启问法要,欲听说是如来秘要法教,在于虚空不现其身,供养如来及斯经典,故雨天华作诸伎乐,从其伎乐出是辈声。” 
  佛说未久,雷音菩萨从虚空下,稽首佛足,绕佛七匝,住于佛前,白天师言:“唯然!世尊。雷音王如来敬问无量,兴起轻便,游步康宁!” 
  尔时,世尊告问雷音菩萨:“善来正士,快哉!顾义故致奉现,宁欲听受如来秘要经典之慧?今密迹金刚力士,承佛威神而颁宣之。” 
  于是众会或有菩萨,心自念言:“斯密迹金刚力士,在于何世积众德本?在何佛所而发道心?本何誓愿,所逮辩才,广大无极巍巍如是?” 
  时,佛悉知是诸菩萨心中所念,告寂意菩萨:“乃往过去久远世时,无央数劫不可思议,尔时有佛,名无量勋宝锦净王,出现于世,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世界曰庄严,劫名善见。其佛国土有异威德,人民炽盛皆得安隐,五谷丰收,土地大盛,咸共快乐,天人繁炽。地悉平等犹如砥掌,无沙尘秽、荆棘、瓦石,唯琉璃、水精、明月、珠玉、珊瑚、琥珀、砗磲、玛瑙遍布其地。其地柔软犹如天衣,有甘美香,光色甚好。生其好草如天綩綖,以足蹈上足下四寸,举足如故。其土快乐无有大寒,亦不大热。人民仁慈,性行和调,身口心定。香芬熏地,绀琉璃色。彼国人民普得自在,皆受训诲,淫怒痴薄,安隐寂静悉有威力,闻说法言皆识议理。其佛世尊,时诸声闻众有十二垓,诸菩萨三千二亿。其佛寿命三十六亿岁,无中夭者。斯庄严国其中四城,名曰快见,甚大广长。风雨时节,五谷丰饶。人民安宁,强不凌弱,各得其所。一一方城,广长各八十万里,相去四百里。有一大国,一一大国各有千郡县及诸村落丘聚,其土人民身长四里。是时大城快见四方大城,复有大城名曰清净。王所治处土地广长,其城东西长二千五百六十里,南北广千二百八十里,郡国县邑各有一万,具足快乐。诸游观园各有一万,极甚清净,七宝合成。 
  “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勇郡王,有七宝:一曰、金轮,二曰、白象有六牙,三曰、绀色马朱髦尾,四曰、明月神珠,五曰、玉女妻,六曰、主藏圣臣,七曰、主兵大将军。主四天下,供过去佛植众德本,威神难量;发无上正真之道心,逮不退转。在城中央立一屋宅,广长高大,长广各六百四十里。以七宝立七重墙壁,栏楯七重,交道七重,宝幔七重,七重深堑。其宅里内,有四大果园生若干华,一名妙华,二名功勋阿,三名山河,四名春安。有池水满,广长各二十里,皆以众宝而作栏楯,紫金为池,紫金琉璃以为底沙,满八味水合生宝华,凫、雁、鸳鸯异类之鸟游戏其中。一浴池名施财,二名上窟,三名上香,四名妙御。中宫婇女七万六千,如天玉女,各有好相端正殊好,非世之有。其王正后玉女宝及诸婇女,皆发无上正真道意。王有千子,具足勇猛,与众殊异,端正超绝,二十八相严饰其身,志性仁和,亦俱同心发大道意。 
  “尔时,其佛游在清净大国,其王勇郡,供养无量勋宝罽净王如来,具足亿岁;诸菩萨众、声闻等,衣被、饮食、床卧、医药一切所安,园观、浴池、屋宅、讲堂、房室、精舍、高台、楼阁,一一比丘与二侍使给所当得。其王诸子,志性安和,无放逸行,常以至心供奉如来、听受经典,不乐爱欲戏笑邪业;以无放逸听受经典不以生心,不久即逮兴五神通;以得神通踊在虚空,犹如雁王飞行自在无所挂碍,从其一观复至一观,从县至县从国游国,从一天下至一天下普行游观,以是要偈为大众说: 
  “‘诸佛兴出世, 玄远甚难值! 
    人生在世间, 亦甚难得遇! 
    诸人咸同志, 俱信乐听经, 
    于亿百千劫, 甚复不可遭! 
    今人中之雄, 以出于世间, 
    欲令寂然定, 故说经法义。 
    从安住世尊, 咨受教训诲, 
    求于大圣明, 奉启佛至言。 
    以听受经法, 弃捐于恶趣; 
    以逮闻正法, 得坐极安处; 
    以逮闻正法, 消除众尘劳; 
    因其听受慧, 得致正真法。’  
   “彼时布宣训, 而演是甘香, 
    缘其斯瑞应, 地六返震动。 
    普布告天人, 诸天举叹曰, 
    即时雨天华, 其华若干种。 
    众生皆来集, 不可称计数, 
    最胜之开化, 皆入于道法。 
    前稽首足下, 礼于天人尊, 
    皆俱以叉手, 恭恪而住立。 
    其最胜圣师, 是逮得是心, 
    随时顺义理, 而为说经法。 
    斯等之伴侣, 得闻安住法, 
    三十六亿俱, 悉发大道心。 
    其三百亿众, 具足不减一, 
    皆以得清净, 极上之法眼。 
    其心以厌患, 于俗之家业, 
    悉共在彼世, 弃家行学道。 
    诸人无数众, 亿载兆垓人, 
    咸启受经戒, 皆作清信士。 
    以逮闻经法, 稽首佛足下, 
    各各前辞别, 悉自还归家。”  
  佛告寂意:“尔时,王太子并共父王,以栴檀造立楼阁,广长清净好校饰之,作诸窗牖以众宝成。以牛头栴檀香,一升烧气遍天下皆有美香,以是栴檀造立楼阁,广长高大高四百里庄严校饰,威神显现巍巍无量,正四方好四角四柱,所作平正安不倾斜。其王勇郡,因欲往到无量勋宝罽净王如来所,奉视稽首,咨问听受经典,劝王眷属:‘人命难得!佛兴难值!亿载时有,经道难闻!宜往奉视咨受经典。’王及太子、夫人、婇女,大臣、百官、人民大小,皆入校露高台楼阁,坐于百千严饰宝床,以众华香、杂香、衣服、宝盖、幢幡、鼓诸妓乐,以恭恪心奉事尊敬,宝珠交露高台楼阁以贡上之。一切同心仁和之意,上在虚空犹凤凰王,与诸众俱无所挂碍,飞行浮疾往诣佛所。其宝交露高台楼阁以到大会,前诣佛所。斯宝交露高台楼阁,绕佛七匝还住一面。王及大众各下以出,前礼佛足及礼圣众,绕佛七匝因在前住,白世尊曰:‘久服圣音,国有多事,不寻奉现,惭愧无颜,饥虚之情今日乃果。’ 
  “时佛大圣,见王真心宫人眷属故来听法,则以随观,从其心本,应病与药颁宣经法。佛告大王:‘志建大乘有四事法,所游殊特不违大道。何谓为四?若学大乘笃信重人,所游殊特不违道意。何谓为信?若以喜乐奉诸贤圣,所不当造终不行之。大王恭敬则学大乘,所游殊特不违大道;若谦恪听于贤圣经,至心入耳,闻则受持以不自大。学于大乘,所游殊特不违大道;以不自大观见众圣,稽首作礼一心归命。若尊精进学于大乘,所游殊特不违大道;以用精进轻身口心,举动便宜行以越度于一切行。是为四事。’ 
  “佛告王曰:‘复有四事,见无放逸,所见拥护。何谓为四?将护诸根,见爱欲难;晓一切受想;知无常;因法得生,命根第一/是为四事。菩萨有四事,名曰法王。何谓为四?一曰、不舍道心;二曰、亦复劝化他人发意;三曰、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曰、一切释、梵及四天王,其诸声闻并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是为四事。是故,大王,当行无放逸,常修笃信,好喜无量道法之义,常受正法,以法之乐而以自娱。若以精进求于道法,大王所行不贪境界。所以者何?大王当解,贪欲无厌犹饮碱水,其见贤圣智慧之明乃知限节。人命甚短,安少苦多,生无不终,当就后世,常畏将来心不可保。今日大王所供养佛,因是德本,以有四事具足劝助。何谓为四?世世财富不可限量,功德福报不可尽极,圣明之慧而无涯底,辩才之智悉无穷尽。是为四。复有四事而当劝助,何谓为四?身行清净功德之业;言行清净,戒禁具足;心行清净,博闻无厌;其法清净,圣明为党。是为四。复有四事劝助德本。何谓为四?善权方便,修清净行;训诲众生,智度无极;以清净业降伏魔官,誓愿清净,言行相应;一切诸佛法悉清净,积功累德逮见诸佛。是为四。’ 
  “尔时,世尊为勇郡转轮圣王,说经中慧分别深义。其王心解即时欣然,便解身颈无数百千奇珍珠璎以贡上佛,举国事佛给所当得,奉持五戒,尽其形寿净修梵行。其王中宫夫人婇女,从佛闻法心中喜悦,随时之心抱柔和意,无阴盖心,脱身衣被奇异宝璎以覆佛上,启白报王:‘欲得舍家出为沙门,净修梵行,尽其形寿奉持禁戒。’王即听之。 
  “如是,寂意,其勇郡王奉无极法,逮法财富,稽首佛足,绕佛七匝,与中宫婇女及其官属,入大高台楼阁交露,便涌出上于虚空中,须臾之间即复还服清净大国。于是圣王以十五日月盛满时若干种华,出入行到游观之园,中宫眷属观见好地,彼时圣王在游观园作众妓乐。其二正夫人,一名不行步,二名无虚损,从宫中出,洗身沐浴,适还去已,以香熏衣坐莲华台妙胜床席。有二孩童,自然来上夫人膝上,结跏趺坐,端正殊好,非世所见,有二十八大人之相庄严其身。适自然现,即时虚空中百千诸天举声叹曰:‘是二孩童则法神圣,一名法意,二名法念。’是二孩童适自然现,时其名法念孩童,坐不移夫人膝上;其法意孩童子,化生无损夫人膝上。适跏趺坐,异口同音而说颂曰: 
  “‘若有守己身, 能发菩提心, 
    斯等之学士, 为致善福庆。 
    以为曾睹见, 护吼兴现世, 
    常以欢悦心, 一志供事佛。 
    为大神通业, 快得受救护, 
    得消生死轮, 疾灭无所生。 
    若发菩提心, 未曾忽忘之, 
    以救摄众生, 坏破生死难。 
    其上方境界, 不可计佛土, 
    彼土而有佛, 号名曰时节。 
    从彼佛土来, 以用法故举, 
    亦欲见功勋, 国土之所有。’  
   “于时二孩童, 各从所坐起, 
    因便从母膝, 移下在于地, 
    俱发进其路, 行诣天人尊。 
    前稽首佛足, 却退叉手住: 
   ‘四方宣佛德, 今故来听经。 
    佛法甚难致!闻受亦难遇! 
    以得闻是法, 当启人尊胜。 
    至诚于佛道, 无上正真业, 
    诸佛之道法, 为甚难得值! 
    爱乐经义者, 亦复倍难遭! 
    今日以闲静, 用亲友好法, 
    随顺之威则, 奉敬信法教。 
    慕嘉于精进, 所行无放逸, 
    以得为沙门, 如是处闲居。 
    愍念住如是, 质朴等无量, 
    常抱惭愧心, 知博闻难遇! 
    其慈普具足, 愍念于众生, 
    以能达深法, 乃可逮法忍。 
    计诸威力势, 其心无怯羸, 
    摄救诸众生, 开化一切难。 
    若在于独处, 造业无思议, 
    以不贪其身, 寿命根亦然。 
    于学禁无厌, 我思于道法, 
    以是能晓了, 逮功勋若斯。 
    若能学如是, 第一甚难得, 
    其法王之业, 咨嗟此最上。 
    斯诸法之要, 报应普备足, 
    当发往俱到, 圣安住佛所。 
    其斯诸明智, 受菩萨道行, 
    奉行清白法, 以用宣布教。 
    随时而闲静, 逮到五神通, 
    因其识皆念, 所行法惔怕。’  
   “其王二太子, 与夫人婇女, 
    斯二明智等, 行菩萨之法。 
    以获神通慧, 经行虚空中, 
    往到世尊所, 功勋智慧海。 
    前稽首佛足, 自归人中尊, 
    一切悉和同, 俱往叉手礼。 
    法意前启佛, 并余一切众: 
   ‘唯愿大圣尊, 为我说道法。’  
   “最胜知是等, 心中之所念, 
    则为分别说, 深妙之法义: 
   ‘是一切诸法, 皆从因缘起, 
    本无主师教, 从造化现生。 
    其解内以空, 外则无因缘, 
    是一切诸法, 恍惚悉空虚。 
    以能察本末, 无作见清净, 
    计之犹虚空, 常不可护持。’  
   “佛以无数便, 为此等颁宣, 
    分别敷演此, 深奥之正真。 
    七十六垓人, 及二亿载众, 
    一时皆得成, 柔顺之法忍。 
  “是时转轮圣王勇郡,中宫太子眷属万民,绕佛作礼,供养世尊及与圣众,昼夜七日毕竟还归其宫。于是勇郡转轮圣王,独处宴坐,在于清净高阁交露,自心念言:‘是吾诸子皆发无上正真道意。今当试之,何所太子先当逮致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者?’便敕工师,作七宝瓶极好团圆,作七宝[(契-大)/瓦]显现微妙,又高七仞为四十九尺。使诸千太子各各疏名,作七宝筹,著瓶中举瓶著[(契-大)/瓦]上,咸共夙夜七日供养。以天华香、捣香、杂香、华盖、幢幡,作众伎乐,供养宝瓶所疏名号。十千天子来佐劝助供养名号。时,转轮王过七日后,取是七宝瓶,在中宫夫人、婇女、诸太子众前,举著紫金案上,使人举瓶,令诸太子各各探筹。有太子名曰净意,得第一筹。适得此筹,于时三千大千国土六返震动,中宫夫人、婇女、一切妓乐不鼓自鸣。 
  “于寂意所念云何?彼时净意太子岂异人乎?莫造异观!所以者何?则拘留孙如来是也;从次太子名离名闻兵,则拘那含牟尼佛是也;次有太子名寂根,则迦叶如来是也;次有太子名一切苦利,则吾身是也;次有太子名雨室,则弥勒如来是也;次有太子名明月珠服,将来作佛名曰师子;次有太子于将来世成佛,名曰妙英;次有太子名贤氏,将来成佛名曰供养;次有太子名曰光首,后成佛时号曰妙华;次有太子名曰莲华氏,后成佛时号曰奉养;次有太子名离垢光,后成佛时号曰善目;次有太子名兵氏,后成佛时号曰快臂;次有太子名曰意妙,后成佛时号曰焰光;次有太子名曰净复净,后成佛时号曰焰味;次有太子名曰富党,后成佛时号无退没;次有太子名曰离垢净,后成佛时号曰执德;次有太子名曰坚强,后成佛时号曰宝事;次有太子名曰宝称,后成佛时号曰无欺世。于是寂意,取要言之,次广具足。有太子名曰甘铠,庄严第九百九十九,千不满一,后成佛时号曰无量德宝称,在是贤劫立兴来世。” 
  佛言:“如是,寂意,有太子名意无量,得最后筹,是王太子当在最后成行觉道。时,其诸太子轻易调戏,数数笑之,众等各言:‘我当成佛时,降魔官属,转于法轮,开化度脱无量众生令至灭度。假众生尽,后何所设?当何救济?’其后太子名意无量,目自睹见,得最后筹穷底成佛,应时愁恼:‘吾独何衅穷底得筹?’五体投地犹太山崩,口自宣言:‘诸佛道法不可称量,众生之界亦无有限,所愿殊特不可思议。’寻即立一切愿:‘令我兄弟千人成佛,后所教弟子,所度多少,其寿长短,计合是等一切寿命,与我成佛道时所寿久长若干适同。仁等所有一切圣众,我成佛时圣众独尔,颁宣经法所化度脱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与仁千人功勋巍巍适等无异不可限量。假使吾身所言至诚,合成不虚,三千大千世界为吾现瑞,六返震动,天雨众华,箜篌乐器不鼓自鸣。’时意无量国王太子适立斯誓,寻时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动,天雨众华,箜篌乐器不鼓自鸣。上虚空中诸天百千,而叹颂曰:‘当如所愿最后成佛,名曰楼由如来、至真、等正觉。’” 
  佛言:“寂意,何故名之楼由?尔时愁感自投于地,用得下筹自积誓愿,由斯世尊号之楼由。于彼世时,其王太子誓愿已竟,说此偈言: 
  “‘是诸佛道法, 犹等如虚空, 
    意觉若如幻, 众生不可尽。 
    所愿誓吉祥, 戒禁成清净, 
    诸仁且听是, 我所欲誓愿: 
    合集诸仁君, 所寿之有限, 
    诸重尊圣王, 一切皆尽见, 
    计是诸佛名, 与我一寿等, 
    成佛名楼由, 比丘众如是。’  
   “其王太子感, 故宣是言辞, 
    诸天立虚空, 举声叹颂曰: 
   ‘如今清净人, 所愿必当成, 
    因以众生故, 会成所要誓。’”  
  佛告寂意菩萨:“欲知尔时意无量太子乎?” 
  答曰:“不及。” 
  佛言:“在是贤劫最后成佛,号曰楼由。于贤劫中,所与诸佛千不满一,所度众生,诸菩萨、学比丘圣众,不及楼由。最后成佛而寿半劫,所度众生,菩萨、声闻一切圣众,竟于贤劫,与九百九十九佛所度适等无有差特。” 
  佛告寂意:“且观菩萨善权方便,成就禁戒而有殊特,具足誓愿独步独坐,周旋三界曾无休废。所以者何?楼由如来独以一身开化众生,与千佛兴所度无异,所益无限巍巍若斯。 
  “如是,寂意,王千太子,其后二子各心念言:‘汝等正士所志云何?’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法念太子曰:‘诸正士听,吾心自誓言:诸仁成佛道,身当劝助使转法轮,适见相劝辄转法轮。’寂意,欲知尔时勇郡转轮圣王乎?” 
  答曰:“不及也。” 
  佛言:“则往过去定光如来是也。其时诸子,此贤劫中千佛兴者是也。从拘留孙为始作佛,至楼由竟千佛也。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其法念太子者,今识其梵天是也。彼时圣王中宫夫人婇女,今诸来会者是也。彼世之时,王诸太子所劝,出家作沙门者,及所教化,皆此贤劫稍渐受决当次第成最正觉。 
  “寂意,且观十二缘起,不乱德本获报应果,诸所发意不失其功,斯等正士十力普备悉获所愿。是故,寂意,若有菩萨疾欲逮成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当学斯等诸正士业,勤修奉行悉存佛道。彼何谓佛道?不以害心于众生,兴乎慈心,奉度无极,习行四恩,常修梵行,遵道品法,具进神通,行权方便成就德本,是为佛道。” 
  佛复告寂意:“其道心净,斯性通达;其道和雅,志性安隐;其道质朴,而无谀谄;其道广普,无所挂碍;其道平等,心无偏党;其道无畏,不犯众恶;其道财富,施度无极;其道丰饶,戒度无极;其道不咨,忍度无极;其道离处,进度无极;其道不乱,寂度无极;其道善择,智度无极;道归己慧,奉于大慈;道不曲意,至于大哀;道受喜悦,行以大喜;道归妙御,至于大护;其道以除众苦之恼,消去贪害瞋恚之想;其道趣安,心不怀色;道化难调,刈色声香味细滑之法;道降魔官属,令化去心自大及众怨贼;道消除阴、种、诸入,悉无所著;道舍魔事,在众尘劳而得自在;道归上心,离于声闻、缘觉之念;道习诸去来所行,致平等觉;道御大宝,顺一切智;道常分别无碍慧明;道宣善行,摄善亲友;道废坑堑,消众结著;道弃尘劳,越瞋诤地;道归安隐,捐众非恶;道归吉祥,趣泥洹业。是为菩萨行佛道业三十二事。菩萨住此,疾成无上正真之道,逮最正觉。”


相关的延展内容2

《白莲花论》 

三布施品 义成王子广行布施

 

以前有一牙瓦国家,国王善妙以佛法治理国家,下辖六十小国,统领八十城市,拥有五百头大象、四千大臣、两万王妃。众王妃开始均无生子,后有一王妃终于怀孕。待太子降生后,两万王妃乳房均流出乳汁。见此瑞相,大众皆感欢喜,就为太子取名义成。


  义成王子十六岁前已娴熟掌握文字、战略战术、工巧、音乐,所学技艺无不精通。王子经常承侍于父母膝下,国王、王妃亦为爱子单独造一宫殿。


  义成王子从小就喜布施,恒愿飞禽走兽等所有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并常造布施赞叹文。后王子长大,娶另一国家公主曼德为王妃。曼德秀丽端庄,嫁于义成后生有一男一女两个孩童。


  一次王子出宫巡游,看见帝释天所幻化之众多贫穷者,回宫后便向善妙国王请求做广大布施,布施干净所有国库财富。国王欢喜开许,义成王子乃得以大行布施。


  牙瓦国有一宝象名斯达亚,与牙瓦国比邻之一敌国对此大象觊觎已久,因此大象具有能战胜与之作战之敌人等不共功德。敌国派出八位婆罗门前往义成处讨要,义成答应给他们其它大象,但均遭八婆罗门拒绝,他们只求能得到斯达亚大象。义成王子无奈说道;“此大象乃国宝,父王待它与我无二无别。如我将大象赠与你等,父王定会将我驱逐出境。”


  义成王子说完心下暗想:我以前行布施时从未违逆过众生心愿,现在为得无上菩提又有何物不可布施?我可将大象赠与他们,然后令其马上离开便罢,否则父王一定会将大象抢回。想到这里,义成便将大象送与八位婆罗门,又命他们快快离开本国,八位婆罗门就牵着大象飞快跑掉。


  闻听斯达亚大象被送与敌国后,牙瓦国臣民均感恐惧异常,众人议论纷纷道:“有此宝象,国家方能繁荣昌盛。更何况这头大象实在与众不同,它之强劲力量能抵六十头大象。如果将之布施给敌国,敌国则可凭之轻易摧毁我国。这可如何是好?大象已经赐与敌国,加之国库又已被布施一空,如此看来,义成王子将来连妻子、子女亦可一并布施。”国人议论到沸沸扬扬之时,善妙国王也有所耳闻。他问王公大臣道:“此事当真?”大臣回答说:“太子确已把斯达亚大象送与敌国。”听到这番话,国王立刻从宝座上跌落于地、昏死过去,王妃也感震惊、恐惧不已。


  众大臣此时则商议如何处置王子,有人道:“应将义成双脚砍断,只因他依靠双脚走到象群中去之缘故。”也有人说:“因他手牵大象、将之送与敌国之故,应砍断他双手。”还有人言应砍头……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国王闻言,心生不悦,乃道:“我太子义成喜行布施,且对善法有信心,如此残害实不应理。”当此之时,恰有一大臣建议道:“如是打、砍、杀皆不合理,不如让太子十二年中不得回国,将其流放在外以作惩罚,同时又可令太子羞愧难当,不知此计能否称意?”国王点头称是,便接纳了这项建议。


  国王又召太子进宫询问道:“是你赠与敌国大象?”太子答言:“是。”国王又问:“为何不经我开示就将之擅自布施与敌国?”太子辩解说:“父王以前确曾答应过孩儿可任意布施一切,难道父王已忘自己之开许?正因已得到父王同意,故我未再请示。”善妙国王掩饰说:“我所开许仅限一般财物,谁又同意你将宝象布施?”太子抗争道:“所有财宝既然均属国王,又为何单单要把宝象开列出去?”


  国王至此已理屈辞穷,便强辩说:“我已下令要惩罚你,你必须前往丹得山居住十二年,这期间绝不许你回宫!你尽快启程吧。”义成仍以慈悲心祈请道:“父王如此决定,我毫无怨言。惟愿再开许我行七日布施,待布施圆满后我自会离开。”国王狠心说道:“不能让你居留过长时间,你应即刻启程。”义成只得无奈说道:“父王既如此,孩儿也只得不违教言。”


  此时两万王妃皆替王子求情,善妙国王终于答应给王子七日时间以作布施。义成随即派人四方宣说,广集众生后又连行七日布施。


  临近分别之时,义成对妻子曼德说:“国王已将我驱逐出境,令我十二年中住于丹得山。”曼德听罢义成所叙情况,坚定果敢地对丈夫说道:“我们应于此地发愿,愿一切吉祥和平。为此,我欲与你同上丹得山。”义成王子善义劝解道:“丹得山环境恶劣、条件困难,加以山上又常有凶暴猛兽出没,而你一直安享富贵、快乐生活,故而理应呆在王宫继续享用美妙生活。你如何忍受丹得山之艰苦:那里无有妙衣、甘美饮食,只能以草为垫、以山中泉水、水果充饥;那里无有任何妙欲,只有狂风暴雨肆虐、严寒酷暑煎逼。大风起时,飞沙走砾、灰尘蔽空、不见天日;尚有毒蛇时时侵扰,所有这些,你将如何承受?”


  曼德则从容应对道:“妙衣美食于我有何利益?我只愿永不离开你,能长久与夫君相依。我欲与你一起离开此地,因我一心一意依赖你。我们最好一路同行。”义成为不连累妻子,还欲劝说曼德打消此念,他又接着说道:“我性喜布施,如有人索求,不论妻子儿女我都会舍弃。那时,你恐会对我布施制造违缘,不知你能否信守不对我布施制造障碍之承诺?”曼德则以坚决态度说:“如果你要布施,则我定会随喜,直至命难也绝不为你义举制造任何违缘,望你再勿怀疑。”义成最终只得答应曼德请求:“你既如此坚决,那我们就一起出发。”


  义成夫妻携儿女准备上路,临行前与母亲告别时,义成顶礼母亲且说道:“请母亲方便时多多奉劝父王以善法护持国家。”母亲则感悲痛交集:“我唯有一子,与你分别实乃令我伤心欲绝,我心何能似金刚那般坚硬、冷酷!祈请诸天尊务必保佑我子,尽快让其归来。”母亲发完此愿,又有两万王妃各自献上珍宝项链、四千大臣一一献一朵七宝莲花以为赠别礼物。


  太子妻儿离开王宫,欲从城中北门出发。北门外聚集众多可怜众生,义成于是便将七宝莲花、珍宝项链全部布施给此等众生。当时此地有数万人前来为王子送行,众人痛苦万分,纷纷说道:“如此贤善之太子实为我等无偏亲友,为何要被驱逐出境?”王子一边安抚众人,一边使其各自归家,自己则带曼德与一双儿女离开牙瓦国。


  一路上,妻子与两小孩坐于马车内,义成则为其驾车。走过一段遥远路程后,一次于一树下休息时,走来一位婆罗门。他直接向义成提出索要马匹之要求,义成便爽快布施与他。驾车之马既无,王子便亲自拉车,曼德也于后推车相助。四人又走过一段漫长路途后,一婆罗门又前来索要大车,王子再次以欢喜心满其所愿。


  马、车皆无,四人只得步行。又逢一婆罗门求乞时,王子已无可施财物,最终便将自己所着新衣交予其人,自己则以破衣烂衫遮体。继续上路后再逢一婆罗门讨要,王子便将曼德新衣尽皆布施。当又一个婆罗门继续前来乞讨时,义成就将一双儿女之新衣完全布施干净。行如此布施时,王子未生起一刹那之后悔心。


  所剩路途中,义成背负儿子,曼德背负女儿,一家四口欢喜充满、其乐融融。此时尚距丹得山有一千由旬路程,可谓遥远至极。一次走至一寂静处,四人唇焦舌干,实难继续前行。帝释天便幻化出一城市,城中众人多有迎接、供养王子饮食财物者。稍事休整,四人又继续上路。


  由于路途实在太过遥远,加之四人疲乏劳累、困顿之至,曼德便对义成建议道:“我们已行如此远之路途,不如就地住下可好?”王子认真答言:“父王命我至丹得山方可居留,如停于此处实乃违背父王教言,且不为父王好太子,我们还是继续前进为好!”


  四人如是又往前行,长久跋涉之后,快接近丹得山时,眼前一条深广、汹涌之河流突然挡住去路。行至岸边,曼德面有难色说道:“河水如此汹涌,不如索性住于此处,勿往前行。”义成仍坚持道:“父王乃命我行至丹得神山,故而我们怎可于此地长久滞留?”言毕即入慈悲心等持,河中刹时现出一座大山、截断水流,王子、曼德携儿带女挽起衣服直跨过河去。上岸后,义成回顾河中大山转念想到:此山如果仍继续存留于此处,则河水势必不往下流,许多众生将因此而死亡。于是王子一边注视水面,一边发愿道:“愿此河流能恢复从前样貌,流淌向前、一如往昔。若有人前来过河,也望他们皆能顺利渡过。”话刚说完,河水即恢复旧时状态。


  王子一行最终抵达丹得山时,但见满目萧条、一派贫瘠景象。不过因山有鸟语花香点缀,加之山溪水甜甘美、山上水果鲜艳诱人,整个环境倒也安适清和。王子不觉说道:“看此山中,参天巨树高耸云天,无人砍伐、亦无人搅扰;溪水则长流不断,且清冽透彻;而瓜果又丰饶肥美,真乃一绝佳修行之地。”


  义成入此山中之后,所有飞禽走兽均欢喜迎接。此山原本已住有一俄兹达比丘,年逾五百,此人具有殊胜功德。义成闻听后便前去俄兹达处顶礼问候,且说道:“我们准备长住此处,可否请长老指点何处有水源清净、水果鲜美之圆满修行地?”俄兹达缓缓道来:“此山乃一真正具足福德之山,一切皆完备不缺。你住于任何一方都胜妙适意,所有地方均清净无染。你是否欲与妻子在此求学佛法?”


  义成正欲答言,曼德则插话答道:“大比丘,你在此处已修行多少时日?”俄兹达回答说:“我来此山中已四百多年、快近五百年矣。”曼德又问道:“你现在仍有我、我所执,如此修行何日方能证道?于此山上久住,如能像土木石块一般弃绝我、我所执,那时才可谓真正证道。”俄兹达谦虚说道:“我不大明白你所谓之真实道理,因我尚未证悟。”王子此刻则接上话题:“不知你听闻过牙瓦国义成太子名声否?”俄兹达说:“我经常听人说起,只是无缘亲睹其容。”义成就坦白道:“我正是义成太子。”俄兹达比丘惊问道:“你到此地欲为何求?”义成认真答言:“我欲得大乘圣道。”俄兹达满怀敬意地说:“你未来定可得大乘圣果,到那时我愿为你座下神通第一之弟子。”


  俄兹达比丘带领他们于清净地安住下来,依比丘教言,义成将辫子打成发髻,全家以饮净水、食瓜果为生。义成后又用草木搭建成一小茅棚供自己居住修行,又为曼德、儿女一一各搭小茅棚遮身。


  义成儿子此时已过七岁,名为牙日,年纪虽小,已会自己穿衣,整日跟随在父亲身后。女儿名为牙娜,年纪六岁,常身着兽皮,跟于母亲身后。山中禽鸟野兽在见到义成王子后均欢喜依赖,义成于此山中只住一日,第二天,就见干涸泉水又充满清澈水流;已干枯衰败之树木重又萌芽、开花、结果;较凶猛之野蛮众生尽皆消散;互啖、残忍之猛兽亦开始食草;整个环境中之草木皆全部返青;种种飞鸟各出悦耳动听之鸣叫。曼德常在山野采集水果,供义成、儿女食用。两小孩则经常暂时离开父母,到一水泉边与各种小动物嬉戏玩耍,有时甚至乐不思归、整夜不回。


  一次,义成王子看见牙日在骑一头狮子时,不小心从狮背上跌下,轻微擦伤皮肉,又稍稍出血。一只灵俐猴子见到后就过来舔舐血迹,又用树叶擦拭伤口,还陪小牙日到河边清洗伤处。


  此时,革拉地方有一婆罗门,年已四十方才讨得一妻子。妻子秀美非常,而此婆罗门却极其丑陋,具足十二丑相:脸黑如煤;生三横肉;鼻粱歪斜;眼球斜视;嘴唇耷拉;声音啁哳;肚皮凸出;屁股撅起;脚又跛行;皱纹满面;头顶生疮;丑如魔鬼。妻子自然不愿正眼瞧他,常当面数落道:“你如死去,该有多好!”


  一日,妻子去河边提水,恰遇一群年青男子。他们看见她后就开始嘲笑她丈夫,众人边模仿婆罗门行状,一边放肆讥笑:“你如此美丽,怎会嫁与那么难看的丈夫?”婆罗门妻子无奈答道:“我家丈夫就如晨霜一般白发苍苍,我亦希望他能尽快死去,怎奈他一直苟延残喘、活到如今,这叫我又有何方?”


  待妻子挑水回到家中后就对婆罗门说道:“我挑水时凡遇年青人均会遭到他们耻笑,你如能找到仆人,则我也无需挑水,如此一来,也可免遭众人讥笑。故而你务必为我找到仆人。”婆罗门闻言面呈难色:“我们生活贫穷若此,怎能雇得起仆人?”妻子则毫不让步:“你若不找,那我就绝不与你共同生活。”妻子说完又补充道;“我听说义成王子性喜布施,现今正遵父命居留丹得山。他有一双儿女,你不如直接讨要过来。”


  婆罗门满心不情愿地说道:“丹得山离此有六千余由旬,何况我以前从未去过,现在前往着实困难。”


  妻子厉声说道:“如你不为我找到仆人,我立刻吊死在你面前!”婆罗门惊恐万分:“千万勿寻短见,宁可我亡,也毋须你死。你快为我备好干粮及路上所需,我即刻动身。”妻子发泼说道:“要去就去,有何准备可言?”婆罗门只得自己找些干粮上路出发。


  婆罗门一路步行,先至牙瓦国王宫,向守门人寻问义成下落。守卫将此情况禀报国王,善妙国王闻听后恰如火上浇油一般顿起嗔恨,他心中想到:这些婆罗门以前就滋事甚多,我驱逐太子实是因他们而起,不知现在为何又来此处?国王内心非常不满,不过还是接见了他。


  婆罗门则对善妙国王说道:“义成王子美名现已传遍天涯海角,我此次来就为恳请太子能满我愿,我要找到他。”国王闷闷不乐回答说:“义成太子现在一寂静深山中居住,已无任何财物随身,他能以何物布施与你?”婆罗门趁机巧言道:“王子既无资财,则也无须怕我讨要,我只想见见太子而已。”


  善妙国王便遣人指路,告诉他义成大致方向。


  来自革拉之婆罗门从此就踏上千辛万苦寻找义成王子之旅途。他经过长时间颠簸后终至丹得山近旁之大河边,此时,他一心一意观想义成,结果终于顺利渡过大河。


  到达丹得山时,婆罗门先遇一猎人,便问猎人道:“你于此山中是否见过义成王子?”猎人心中暗暗思量:王子素喜布施,结果被这些婆罗门拖累,以致被逼离开父王。想到这里,猎人心头怒火猛然升起,他一把抓过婆罗门将其拴于树上,然后狠狠抽打,以至于婆罗门身上多处受伤。


      猎人又警告他道:“你问义成王子下落到底有何居心?若不如实道来,我立刻用箭射杀你。”婆罗门心想:如将实情告之,此人必会杀死我,看来只能以妄语相答。想到这,他便做出生气状,且委屈说道:“你为何如此待我?你这样质问实在不好!”猎人一时不明所以,就再三寻问他事情究竟。


      婆罗门就打妄语道:“牙瓦国善妙国王极欲见太子义成,便派我前来接太子回家。”猎人听罢此言,后悔不已,就再三向其道歉,忏悔因不认识婆罗门而致误打之过,同时又为其指明太子住处。


  婆罗门立刻向太子处进发,义成很远看见他后就恭敬迎接,且欢喜说道:“你从何处远来此地?一路奔波,想必辛苦不已。”婆罗门趁机说道:“我千里迢迢赶来,不顾身体衰老、又饥又渴。”王子听后就将其带入茅棚,请他坐于坐垫上,又供以净水、瓜果。婆罗门随意享用后直接开口询问道:“我从革拉地方来,早就听闻王子慷慨好施,乐善美名传遍四方。而我正好一贫如洗,故而特意长途跋涉前来乞讨。”王子面露愧疚说道:“如我有财物可布施但却不布施与你,则我实已为一贪婪吝啬之徒。怎奈我确已布施完所有物品,此身现已一无所有,又谈何接济你?”婆罗门紧追不舍道:“你既已无可布施之物,那就干脆将一双儿女送与我当仆人,不知你可否愿意?”


  婆罗门如是讨要三次后,王子最终答应道;“你既从远道而来,那我不得不按你意愿将两个小孩布施与你。”此时,两小孩正在外面玩耍,义成将之唤回家后说道:“这位婆罗门专程从遥远地方而来讨要你俩,我已答应他之请求。从今往后,你们应跟随他一道生活。”

 

      两小孩听后恐惧异常,他们躲在义成腋下齐声说道:“我们虽曾见过不少婆罗门,但从未碰到过如此丑陋之人。他哪里是婆罗门,分明是饿鬼或食肉鬼。何况我们母亲上山采水果尚未归来,她未回来之前,请父亲万万不要将我们送给眼前这位饿鬼,否则他定会吞吃我俩。再者说来,母亲又不在身边,我们未与母亲道别就离开,恰如牛犊离开母亲一般,母亲定会痛苦哀伤。”


      义成王子宽慰两小孩道:“我已将你们布施给他,因而你们兄妹不能再居留此处。况且这位婆罗门也绝非饿鬼,他乃一真正婆罗门,哪里会吃你们?你们还是跟他上路吧。”


  婆罗门则趁机说道:“不如我现在就离开此处,否则孩子母亲归来又会阻拦儿女离去。如此一来,她必将给王子布施制造违缘,并从而毁坏善根。”义成王子则坚定表白道:“我无论布施什么,从开始至结束,从未生起过一刹那之后悔心。”


  王子说完就以水为婆罗门洗净双手,然后将儿女小手交于他手上,这时大地开始震动。


  两小孩根本不愿跟着婆罗门走,便又回到义成身边,双膝着地,边顶礼边哭诉道:“我俩以前造何恶业,竟至遭此大难?我们虽已转生国王种姓人家,却还要替别人当奴仆,这到底是何道理?我们愿在父亲面前忏悔业障,以忏悔之因缘、福德,愿我们兄妹二人再勿遭遇如此痛苦!”待两小儿说完后,义成王子立刻开示道:“世间所有聚合、同情怜悯最终皆会分离、消散,一切法均无常,皆无任何可靠之处。待我证得无上菩提时,定会度化你二人。”孩子们又接着哭诉道:“子女离开母亲时本应顶礼告别,而我俩却未见母亲就得离开,这真是我们各自业力所致。这样一来,母亲必定痛苦万分。”两小儿边说边哭。


  婆罗门就进一步要求道:“我已年迈体衰,孩子如若跑回母亲那里,我何能赶上?你务必捆住二人。”义成王子听罢就将儿女双手反绑起来,然后再将绳索交与婆罗门。


  婆罗门牵着牙日、牙娜正欲前行,而哥哥、妹妹均不愿离开,他就开始用鞭子抽打孩子,直至他俩流血倒地。义成王子眼见儿女受人鞭笞,伤心泪水不觉潸然落下。泪珠落地后,大地又开始震动起来。


  义成与飞禽野兽送别孩子,一直到孩子消失不见、再也寻觅不到踪影时方才归来。各种野兽送别牙日、牙娜后回至过去经常玩耍嬉戏地方,各个倒地哀号、伤心欲绝。


  婆罗门牵着两小儿走出很远路程后,来至一棵大树下。他就将他俩拴在树上,自己则在一旁休息。休整妥当后,婆罗门复欲前行,但孩子思母心切,便躲在一棵树后不愿前进。


  婆罗门再度以鞭子狠狠抽打,可怜小孩儿皮稚肉嫩,如何经受得了这等毒打,便双双哀求道:“不要再拷打我们,我们与你同行便是了。”牙日、牙娜抬眼望见碧蓝天空,就满含哀怨诉说道:“天啊!山神啊!树神啊!你们难道不慈悲我们吗?难道见不到我们在受苦吗?我们要赴他乡异地充当别人奴仆,离开母亲时,母亲恰好在山上采摘水果。我们实在渴念母亲,你们能否帮忙让我们如愿见到她?”


  这时,曼德正在山上采摘水果,突然间便有不同感应阵阵袭来。她左脚掌开始抖动,右眼皮也跳动不止,同时两只乳房自然流出乳汁。曼德心想:今日频频现出恶兆,此种情况以前从未出现,小兄妹定在遭遇违缘,一定有不吉祥之事发生。曼德于是停止采摘,飞速归家。


  帝释天此时担心曼德会为义成布施制造违缘,于是就变现成一头母狮挡在道上。曼德看见母狮后说道:“你是兽王妃子,我乃人王之妻,我们在此山上之生活实质并无差别,请为我让路。我尚有两个未成熟孩子,他们从早到晚还未吃任何东西,他俩一定在家等着我,我一定要前去探望,请勿挡我去路。”母狮眼见婆罗门已走出很远路途后,才给曼德让出一条道路。


  义成妻子回家后,只见义成未见小孩,便急忙往两小儿平日所居木棚里探视一番,结果一无所获。又去牙日、牙娜平日常玩耍之地搜寻,亦无有任何收获。但见孩子平日所喜欢玩耍之同伴黄鹿、梅花鹿与其它猛兽,诸如狮子、猴子等都痛苦不堪、倒地难过。她寻问义成儿女下落,但义成却沉默不语。


  曼德疑惑顿生:“我每次从山中采摘水果归来,两小儿很远就欢快蹦跳不已。他们甚至因喜悦而致趴倒在地、撒娇叫喊:‘妈妈来了。’而当我一旦坐下,他俩便会在我前后左右、肩上肩下来回跳跃,且为我抖落灰尘、擦去汗滴。现在他们都在何处?你是否已把他们送与别人?未见孩子,我心似肝肠寸断。我那可怜的孩子到底在哪里?求求你告诉我吧。”曼德如是祈请三次,但义成均不回答。曼德伤心欲绝:“未见孩子我心难过,你哑口无言,我更伤悲。”义成这时才答话道:“今日,革拉地方有一婆罗门前来向我讨要孩子,我已将牙日、牙娜布施与他。”


  义成妻子听罢顿时倒地痛哭,义成便善言劝解道:“你勿哭泣,难道你已忘记我们前世发愿之经历?你过去于燃灯佛出世时所发誓愿尚能忆否?当时我为一婆罗门子,你为一婆罗门女,名森达日嘎。你手拿七朵莲花叫卖,我便用手上仅有之五枚银币从你手中买下五朵以供养佛陀,而你则将剩余两朵莲花也一并送与我,且在供养完佛陀后又与我一起发愿,愿生生世世做我妻子。那时我就向你表白过,要当我妻子,必定不能违背我之愿望。我素喜布施,除父母以外,我会布施掉所有财物,你不能为我布施制造任何违缘。我当时就叫你发愿,你也发下大愿,言不会为我布施制造违缘。你那时如是说过,现今我将两小孩布施,你又为何要扰乱我心?”


  曼德听完此番话后,自然以清净心回忆起过去发愿经历,她立即随喜,并希望王子发愿圆满。


  后来,帝释天有一次幻现成一具十二丑相之婆罗门,并向王子索要曼德。义成答应布施与他,曼德则说道:“我如跟随别人,谁又来承侍你?”王子回答说:“我若不行布施,又怎会得无上菩提果位?”说罢就用净水洗涤婆罗门双手,然后将妻子交与他。如是做时,义成未生刹那后悔心。


  帝释天了知义成未生后悔心后,与诸天天人齐声赞叹,时大地震动不已。帝释天将曼德带出七步后又送回,将其送还王子时说道:“拜托王子万勿将妻子交与其他任何众人。”义成王子惊问道:“你为何不带走她?她在人间女人中非常贤惠美丽,又乃一国王之公主,并为我做饭及从事一切事务。我相信,她性格、操守都非常适合你,是故你应带她离去。”


  婆罗门这时便回答说:“其实我并非婆罗门,实为帝释天,只为观察你布施心真伪才如此行事。”他一边说一边就现出帝释天身相,且问义成:“你们有何请求?”


  曼德恭敬顶礼帝释天后提出三项请求:“第一,愿带走我儿女之婆罗门能前往牙瓦国;第二,愿我一双儿女不遭受饥寒交迫之痛苦;第三,愿两小儿与我俩能尽快回到王宫。”帝释天听罢当场答应帮助曼德满此三愿。


  王子此时则提出自己愿望:“我愿一切众生均能摆脱生老病死之苦痛。”帝释天闻言又感敬佩又感无奈地说道:“你所愿实乃广大无比。若转生善趣后欲获日、月果位,或得世间国王地位,或希求健康长寿,我皆能赐与此等悉地。但王子所愿早已远超三界,故我实难满你愿望。”


  义成只得说道:“如你无法达成我之愿望,则望你暂时助我成为富裕之人,能令我布施超胜从前,除此之外,还望你能让我与父王、大臣早日相见。”帝释天听到这两个愿望则爽快答应道:“这二者定可帮你实现。”帝释天说完就泯去踪影。


  来自革拉之婆罗门此时已将两小孩带回家中,谁料家中悍妇非但不满意,且严词训斥道:“看你带回两可怜小儿之骄傲神态,不以为羞,反以为荣,其实有甚可夸耀之处?这两孩儿本属国王种姓之人,而你对他俩却无有任何慈悲之意,反虐待他们,以致两人皆遍体鳞伤、浑身滴淌脓血、身体肮脏不堪,你怎会做如此伤天害理之事?你速将两小儿卖掉,重新买一堪作仆人之别家小孩。”


  婆罗门只好又将两个孩子带往集市,帝释天就幻化成一名商人告诉他说:“你这两个小孩卖价太高,在此地恐难以卖出。”此时牙日、牙娜已是饥渴难耐,帝释天又巧用幻化法使其吃饱喝足。婆罗门则通过帝释天之加持威力而不欲再呆在本地,于是便带着两小孩向牙瓦国进发。


  到达牙瓦国之后,国中大臣与民众皆认出牙日、牙娜乃义成子女、善妙国王之孙,如今却沦落至如此田地,众人不免伤心感叹不已。他们问小兄妹:“为何会落到婆罗门手中?”婆罗门不满地抢白道:“这两孩儿皆属我所有,你们多嘴多舌又为哪般?”国中一大臣正色斥责道:“你在我们牙瓦国内,我们理当寻问寻问,你又有何不满之处?”另有一些大臣及百姓商量后认为应从婆罗门手中夺下孩子,而有一施主却另有看法:“此乃义成王子布施之举,我们如若抢来夺去,王子了知后定会内心不悦,还是不抢为妙。不如直接禀告国王,他肯定会将孙儿买下。”众人纷纷称善,就一起前往国王那里说明、请求。国王满心焦急:“速将这婆罗门及孩子带到王宫。”


  见到牙日、牙娜后,国王、王妃、大臣均痛哭伤心,国王问婆罗门:“你欲将此小儿以何价钱卖出?”


       还未等婆罗门答话,牙日抢先说道:“我之价钱为一千银币外加一百头牛,妹妹价钱为一千金币外加二百头牛。”


      国王颇感奇怪,便问孙子:“世间惯例都为男子值钱、价高,何故你们却颠倒行事?”牙日振振有词道:“有人原本不属于国王种姓,且又性格恶劣,但却可以被招至王宫,并受众人尊敬,还要穿着种种珍宝衣裙,恒享百味甘美饮食。而自己唯一之至亲太子倒无法享受王室生活,无权享受快乐逍遥皇宫自在,加之众人对他也毫不在意。以如此之颠倒规律看来,男儿理当价低,女儿就应价高。”


      闻听孙儿如此表白,善妙国王满怀伤心,他痛苦落泪道:“我如今想念你们,你们为何不投入我怀中?你们是因对我不满意还是害怕婆罗门?”两小孩答道:“我们既非对国王不满,也并非害怕婆罗门。只是我们原先被人认为是大国王孙子、孙女,而今却又成别人奴仆。于此世界中,何来仆人扑入国王怀中之理?既无此规矩,我们又怎敢破例?”


  国王听罢更觉伤心难过,便如牙日所说如数将钱交与婆罗门,然后将两兄妹同揽入怀。他摸挲着孩子们的头说道:“你俩在山上如何解决吃穿?”孩子们回答说:“我们以野菜、水果为食,树叶、兽皮为衣,整日与小动物欢快嬉戏,无有丝毫痛苦心。”


  国王此刻命婆罗门立刻离开,孩子们又请求国王道:“这位婆罗门一路忍饥耐渴,现在应赐与其吃喝,使其愿望得以满足。”国王满心疑惑问孩子:“你们对此人难道不生憎恶、仇恨心?为何更欲赠其吃喝?”国王语气已略带不满。牙日、牙娜则颇为懂事地说道:“我们父亲一向喜行菩萨道,他已将财物布施尽净,就将我们兄妹布施与他作仆人。只是我们未能满父亲所愿,未对此婆罗门行一天仆人义务。何况他本人尚要忍受饥渴痛苦,此种烦恼谁能承担?我们父亲不惜以儿女布施与他,你作为大国王难道如此吝啬,以致不愿施舍一人饮食?”


  国王顿生惭愧,便送与婆罗门许多饮食,婆罗门心满意足、高兴离去。


  善妙国王又派人前往丹得山接义成回宫,派去之人在到达丹得山脚下时,无法渡过那条汹涌大河。来人便一心观想王子,以此得以顺利抵达丹得山。到山后便请求王子按国王意愿速速回宫,但义成却让其捎口信给父王道:“父亲让我居此地十二年,我现今还差一年就将圆满,待我期满后再回宫不迟。”


  使者回国后就向善妙国王禀报了义成王子所说原话,善妙国王就亲笔写信并再次派人给王子传信道:“你为人中具慧之人,去时能去,归时亦定能归来。孩儿是否还对我不满?我如今只想与你同桌共食、再续父子情缘。望你火速回宫!”


  使者再上丹得山,义成王子见信后便将之放置头顶之上恭敬顶礼,又绕转七匝后始动身返回。


  待王子即将告别丹得山时,所有飞禽走兽听到消息后均痛苦难过、倒地哀叫;众多泉水也突然干涸;一些小动物也不欲再吸吮母亲乳汁;许多飞禽发出凄惨、哀痛鸣叫声……


  王子穿上能出门见人之衣衫,便与曼德一起启程回宫。


  此时敌国国王听说义成王子要回来,便派人带着已配金鞍之斯达亚大象,及盛满金子之银盘与盛满银子之金盘,前去迎接义成,并令人传语于义成王子道:“我自己曾被无明遮蔽,以致向王子索要大象,以此缘故而令你被驱逐出境。现在我已明白事理,并后悔不已、忏悔不迭。听闻你欲归国,我就将大象、金银供养你,望你接纳并宽恕我之罪过。”


  义成则宽容地对来人说道:“譬如有人已享用百味甘美饮食,食已呕吐不止,所吐之污秽脏物又岂能再次食用?我已做过布施之物同样也无法收回。希望你把大象再送还国王,并对国王言,我义成对你们能派人迎接我、并对我说这番话已欢喜不尽,感激之情充溢于胸。”


  来使回国后将大象又交与国王,以此宝象之威,举国上下人人皆生起慈悲之心,大家和睦共处,同庆国泰民安。


  牙瓦国善妙国王此时则乘骑一头巨象,率领王公大臣与民众齐来迎接王子回宫。义成看到父王后恭敬顶礼,便跟父王一道回宫。当地百姓各个笑逐颜开,纷纷供上各种鲜花、供品,且洒水除尘,欢迎王子归来。


  到达王宫后,义成先去母亲那里恭敬顶礼、问候请安。善妙国王于是便把所有国库宝藏、财富交与义成,让其随意布施。义成终于满了布施之愿,所行布施更胜从前。


  释迦牟尼佛如是为义成王子时就广行布施。当时之父母后为净饭王、摩耶夫人;当时之妻子曼德后为耶输陀罗;当时之俄兹达比丘后为目犍连;当时之帝释天后为舍利子;当时之猎人后为阿难;当时之牙日后为罗睺罗;当时之牙娜后为姨母郭达嬷;当时之婆罗门后为提婆达多;当时之婆罗门妻子后为婆罗门女匝玛姿亚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