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临终时,用上这个简便又重要的修法 Back

临终时,用上这个简便又重要的修法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3-06


编者按

亲爱的粉丝们:


正如上师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这样写道:自己所需诸论典,每日之中记一句,如同蜂蜜及蚁窝,不久即将成智者。——《萨迦格言》


我们特别推出新的专题栏目——“智慧相约”来共同学习上师的经典课程,每次音频十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学习,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让你将学习进行到底。


同时,还有配套的课堂笔录、相关拓展资料,让我们一次学习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圆满学习一次课程,就可以在文章末点赞。让我们在虚拟的时空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第四课

《日常禅修窍诀》讲记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讲

今天继续讲释迦牟尼佛的修法仪轨。明天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亲友书》,没有时间学《大圆满前行》的人,先学一下《亲友书》也比较好。明天主要是念传承,也希望以龙猛菩萨的智慧给大家创造一个缘起。


01

拓展内容


《亲友书》链接,微信二维码识别



现在,大多数人对基础法门学得很不错,但还需要听受,对法要没有满足之心。佛的弟子曾经问佛陀:“闻法需要什么样的意乐?”


佛陀说:就像大海对江河没有厌足一样,闻法也不应有厌足之心。而我们凡夫人的特点是什么呢?很多人觉得,自己听一两堂课、听一部法就可以了。但实际上,对世间财富有满足感是很好的,对闻法和修法不要有满足感。



02

拓展内容


《大智度论》云:“菩萨唯以三事无厌:一供养佛无厌,二闻法无厌,三供给僧无厌。”

《大乘悲分陀利经》,里面也讲了四种无厌:“施无厌、闻法无厌、摄众生无厌、愿无厌。”

《大乘经庄严论密意疏》:“菩萨不厌最,三事闻不足,精勤耐受苦,依于惭坚稳。”

菩萨的不厌最为殊胜,是其他声闻、缘觉的不厌不可相比的。对什么不厌呢?对三种事不厌,于善知识前听闻妙法不厌足,是闻法不厌或求法不厌;

于三大阿僧祇劫中如燧木生火般发起广大精进,是精进不厌;为利众生甘愿忍受痛苦不厌,是苦事不厌。

这些说明了三种不厌事或对境。不厌之因或来源或所依:依靠前面讲解的知惭及坚稳二法而生起不厌。


很多人听了这两天的课以后,对释迦牟尼佛和《释尊广传》更有信心了。我问了一些道友,包括在这里住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道友,他们也感觉自己对佛陀生起了更大的信心,这是有必要的。


有些人以前学过这部广传,但是并没有特别地重视,只是觉得自己对《释尊广传》有特别的喜好而已,但他们现在觉得,释尊修法确实非常殊胜。


所以这次我也很欢喜,因为很多人确实得到了佛的加持。通过闻法令自相续中的信心生根发芽,这就是真正的加持。希望大家都能生起这样的信心。


另外,法王如意宝在1993年去加拿大哈利法克斯时做过一个演讲,也是关于如何对佛陀生起信心的。


当时,在创巴仁波切的道场,他们要求法王讲如何对佛法生起信心,上师如意宝就将清净信、欲乐信和不退转信分别对应缘佛陀、缘佛法、缘僧众,做了一个不到两小时的演讲(包括翻译)。


03

拓展内容


信心分为四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清净信: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欢喜,这就是清净信。有些居士来到这里,听到念诵《大自在祈祷文》、阿弥陀佛名号,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眼泪汪汪的,其实他正在生起清净信。不过,这种信心很容易退,过段时间听别人说这个不好、不如法,自己马上就会变,因而是不可靠的信心。

欲乐信:通过听闻上师讲法或自己看书,知道一些功德和过患,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


比如看了一些上师传记,知道这个上师很了不起,弘法利生的事业特别广大、对众生的悲心特别强烈,马上对他起了信心,这就是欲乐信。这种信心比上面的要好,但也会退转。

胜解信: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此乃胜解信。这种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希求心,如《入行论》云:“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但它也会退转。

不退转信:这是最好的一种信心。比如,你闻思十几年、二十几年后,对释迦牟尼佛生起坚定不移、永不退转的信心,并不是听别人说很好,自己就“对对对,我也要去听两三天”;

听说一个上师非常了不起,马上人云亦云,到处去宣传,这些信心都是不可靠的。如果你利用二十多年对佛法、佛陀或上师反反复复观察,最终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完全明白这是值得皈依的对境,其功德不可思议,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就叫做不退转信。


摘自《大圆满前行讲解007》



我们这边的英文组和藏文编辑室已经把它做成了视频和讲记,下半年我们全体学员、法王的追随者都要学习,这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世间人,如果某个领导、主管有重要讲话,那下面的人都要学习。


同样,像佛陀一般的上师如意宝,在二十多年前做过的特别好的演讲,大家也应该认真学习。不仅仅是看一下,还要认真地思考,可以写一些读后感,比如分析法王如意宝当时为什么以这种方式来宣讲佛陀的功德。我今天先做一个预告,下半年会正式“上映”,到时候大家要好好地看。


今天继续讲释尊修法窍诀的后面部分。昨天讲了观想释迦牟尼佛发出各种光加持众生,以及修持此法会出现各种梦境。


今天主要讲,每个众生最后都要离开人间,有些修行人有生死的把握,会非常淡定、安详地离世;而有些人可能会双手抓胸、痛哭流涕,非常悲惨地离世。针对不同情况,就有不同的修行教言。


一旦面临死亡,虽有佛经中所宣示之十一种观修法等菩萨所应修习之死亡法门,若归纳而言,《圣涅槃智慧大乘经》中已将此类修法全部涵盖。 


佛经当中讲,人在临死的时候有十一种修法。前段时间我翻阅藏文《大藏经》,看到一部经典对此讲得很清楚,当时很想把它翻译出来,但现在忘了是哪一部经典。


如果归纳而言,《圣涅槃智慧大乘经》中已经将此类修法全部涵盖。这部经就是我2017年翻译的《圣大乘临终智慧经》,内容不太多,2017年也给大家讲过。



04

拓展内容


《圣大乘临终智慧经》

索达吉堪布  译

顶礼诸佛菩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色究竟天王宫为众眷属说法,虚空藏菩萨摩诃萨礼佛如是白言:世尊,菩萨当如何观临终之心?

佛告言:虚空藏,菩萨命终时当观临终智慧。临终智慧:诸法自性清净故,当观修无实想;诸法集为菩提心故,当观修大悲想;诸法自性光明故,当观修无缘想;诸有实法无常故,当观修不贪一切想;证悟心即智慧故,当观修不于他处求佛。

世尊复说偈言:

诸法自性净,观修无实想;

菩提心悉具,观修大悲想;

诸法自性明,观修无缘想;

有实皆无常,观修无贪想;

心乃智慧因,佛莫他处寻。

佛说此语已,虚空藏等众眷属皆大欢喜,随喜称叹世尊所说。

圣大乘临终智慧经圆满


这部经在藏传佛教中非常受重视。有些历史书中说,这是莲花生大士在世时给国王赤松德赞宣讲的,是皇室五大经典之一,国王赤松德赞非常重视。麦彭仁波切、全知无垢光尊者等也很重视这部经,顶果钦哲仁波切等大德也曾提倡学这部法。


在西方尤其是欧洲,人们也非常重视这部经典,它已经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有英文、法文、德文、匈牙利文、葡萄牙文、泰文、韩文等译本,其中英文译本就有五六种。


有一部特别著名的《大藏经》目录叫做《丹噶玛》,也叫《具白目录》。这个目录当中说,《圣大乘临终智慧经》是在八世纪从汉文翻译成藏文的,但后来汉文的版本已经找不到了,这部经又被人们从藏文翻译成了很多种文字。


我以前准备听这部经的传承,就去《大藏经》里面找,好不容易找到了,结果那个老喇嘛说:“不用书,那部经我是能背的。”于是他就用背诵的方式给我传授了传承。可见,藏地的很多修行人对《圣大乘临终智慧经》也很重视。


我把这部经翻译出来以后,不知道你们是否重视。很多人也许都不知道,感觉无所谓,“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我今天能吃到火锅就行了”。他们对吃火锅、吃一顿好饭是很重视的,而经典的翻译好像跟自己没啥关系。


也即是说,一菩萨(修行人)临近死亡之时,应了达、修证《圣涅槃智慧大乘经》之奥义。无论身处何地,当自己确已步入死亡境地时,应观想自己顶上有本师释迦牟尼佛安住,要做到这点,必须以猛厉信心专注观想。 


每个人都注定离开这个世间。有些人是在疾病的煎熬中慢慢死去的,这种情况下观想佛陀就比较容易;有些人可能在车祸、地震、海啸或突发疾病中当场就倒下去了,此时可能就没办法观想佛陀。


如果有观想的机会,就要在死相出现、意识到自己马上会死的时候,于头顶上方观想释迦牟尼佛,这非常重要!这个方法简便易行,每一个修行人都可以做到,哪怕你的修行境界不是很高也可以。所以我觉得,今天在座的人应该是有收获的。


还要以猛厉的信心专注观想:释迦牟尼佛就在我的顶上。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这两个字,就是大乘佛教最核心的精髓(16)

凡是与我有关的佛教徒,请时刻不离开TA(15)

当佛的身相于心中显现时,抓住这个窍诀!(14)

别观了一辈子佛,却没明白这个关键道理13)

至此境地,方可叫做真正修成了寂止12)

若你能踏实去修,这就是你的未来!11)

掰开了、揉碎了,纯金般的细节与窍诀!10)

实修者啊!你应该这样打开佛陀的传记9)

这两个重点,大家要永远记住!(8)

这与大圆满、大手印的修法是完全一致的(7)

如果不会修大圆满,就修这个公开的密法吧(6)

“大家一定要记住今天讲的这个窍诀!”(5)

对!这就是所有禅修中,最好的禅修 (4)

今天的窍诀,能让您亲见佛面(3)

匆匆一生,总该有个不一样的七天 (2)

供一佛等于供一切佛,您可知道为什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