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今日当精进 >> 《入行论广解》77课 * CC+笔记 Back

《入行论广解》77课 * CC+笔记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本课科判坐标



本课总义归摄


🔹当前我们所学习的是《入菩萨行论》的第六品安忍品,安忍品主要分两个部分,一是“当修安忍”(第70课和第71课前半部分),二是“修持的方法”。在“修持的方法”中又分“略说”(第71课中间部分)和“广说”。“广说”中首先将嗔恨的对境分成了72种“总说嗔恨对境之分类”(第71课后部分),之后一一进行遮破“遮破嗔彼”,分:“遮破于令遭不幸者生嗔”和“遮破于障碍所欲者生嗔”两个科判。

🔹本课的五个颂词安立于“遮破于我造四罪者”中“遮破令我痛苦者”,这个科判下,首先讲了“忍受痛苦之安忍”(第72课和第73课)、“思维正法之安忍”(第74课、第75课、第76课前部分)。

🔹本课所安立的科判是“忍耐作害者之安忍”,它又分了三个子科判。第一个科判是“作害者理应是悲悯之境”,本课承接上课在此科判中的内容,继续分析作害者应当是我们怜悯的对境。本课第2、3、4个颂词是在“不应嗔恨之对境”科判下的“观察作害者之自性”,首先是“观察本体”,然后是“观察害法”。本课第5个颂词是观察作害者后,进一步“观察受害者自己之过失”:“说明自己以往曾害过他人”。

1. 作为发大乘菩提心的人,对因烦恼而疯狂加害我们的怨敌,理当生起悲悯之心,即使生不起悲心,也不能对他生嗔恨心。面对怨敌的损害,对其应当生起大悲救护之心。当真正遇到这样的对境,并且如是行持时,这就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作用,也是一种证悟。(详见颂词1)

2. 通过对怨敌本性的观察,进而消除嗔心,以修安忍。(详见颂词2、3)

①假如损害他众乃所有凡夫愚者的本性,那不应该对其生嗔恨心。倘若嗔恨他们,就像烧伤者嗔恨燃烧本性的火一样不应理;

②假如损害等过患只是偶然性,众生本性善良,那也不应当生嗔恨。因为众生本性即是佛,他的心是空性与大悲无别的如来藏本面,这种心不可能损害任何众生,所以他的本性上没有过失,我们不应该嗔恨他。

3. 如果敌人用棍棒刀枪等加害我,那理应嗔恨棍棒,而不应当嗔恨使用棍棒的人。(详见颂词4)

4. 从受害者自身角度来观察,我们之所以受到这样的伤害,完全是以前曾对别人如此加害过。(详见颂词5)


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故于害我者,心应怀慈悯,

慈悲纵不起,生嗔亦非当。




颂词1-1

消文释义

因此对于萌生烦恼而加害我的那些人理当生起悲心,就算生不起悲心,又有什么理由嗔恨他们呢?实在不该嗔恨他们。


颂词1-2

本颂重点

重点1. 修菩提心应该达到的一个标准:应该对害我者心生慈爱怜悯之心,即使不能生起,也不能生嗔恨心。

重点2. 如何达到?

①把对方当病人想:因为作害者他是被烦恼左右的,连自己都要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失去了理智的人,他的思维并不是一种正常的、普通的思维方式,被烦恼左右之后他没有办法顾及到自己,顾及到他人,所以是不得自主的。我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应该知道他其实没有自主,控制不了自己而对我作了很多伤害,我就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对方的疾病和可怜上;

②将着眼点会放到深层次的原因:将着眼点放在有情的病情和受烦恼左右而不得自主之上,这样嗔恨心就不太容易生起来,也利于慈悲心的生起;

③通过智慧的教言,去进行反复地串习、观修,内心也会逐渐地成熟起来,心的包容会逐渐变得深广。要通过这些方法来扭转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透过表相真正地从全局、从深层次等方面去观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调伏自心,不让自己的心处在贪欲、嗔恨、嫉妒等状态之中,才能真正让我们的身语意处在如理如法的道路上,让自己的业变成一种纯粹的自利利他的善业。


颂词1-3

相关教证

1. 《无量寿经》中云:“众生迷于嗔恚,贪于色财,永无止息,哀哉可殇!”

2. 佛经中云:“纵然众生以山王般的铁锤锤击我,在千百俱胝劫中损害我,也不应对彼等生嗔恨之心。”

3. 佛经中云:“众生纵然如是损害,对彼也应生大悲救护之心。”


颂词1-4

思维讨论

通过上师讲解和自己的思维,再想起平日里我们“恨得牙痒痒”,是否能够放下嗔恨心,生起大悲心?下次再遇到他(她),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可以有所改变?



(颂词2)




设若害他人,乃愚自本性,

嗔彼则非理,如嗔烧性火。




颂词2-1

消文释义

假设说损害他众是所有凡夫愚者的本性,那么就更不应该嗔恨他们,否则就像嗔恨燃烧本性的火一样。


颂词2-2

本颂重点

本颂词的核心重点:假设说损害他众乃凡夫愚者的本性,那不应该对其生嗔恨心。

①此颂词是从害他人即是凡愚之本性分析,以火燃烧的热性为比喻说明生嗔不应理;

②真正了知:有情的本性就是如此,我们嗔恨他也没有作用,是不应理的。


颂词2-3

思维讨论

对于我们平日里所遇到的引起我们生嗔恨心的对境,我们是否认为作害者的本性就是损害他众?如果我们了知了作害者的本性本就如此,是否可以对他(她)放下之前一直念念不忘的嗔恨?



(颂词3)




若过是偶发,有情性仁贤,

则嗔亦非理,如嗔烟蔽空。




颂词3-1

消文释义

如果损害等过患只是偶然性,众生本性善良,那么也不应当生嗔恨,这种嗔恨就像仇恨自性空无的虚空被滚滚的浓烟遮蔽一样。


颂词3-2

本颂重点

1. 此颂词是说如果伤害他人的过失是偶然的,有情众生的本性是贤善的,那么我们嗔恨有情也是不合理的,就好像嗔恨被烟雾所蒙蔽的虚空一样。

2. “亦非理”主要是和第一个颂词中的“嗔彼则非理”遥相呼应:第一个颂词中说,如果伤害他人是他的本性,我们就不应该嗔恨他;第二个颂词中说,如果有情的本性是贤善的,伤害他人的事件只是偶然的,我们也不应该去嗔恨有情。

3. “如嗔烟蔽空”:因为天空本身是清净的,烟雾只不过是暂时性的东西。与此相同,有情的本性就像虚空一样,本来清净、贤善,偶尔产生的过患就好像临时产生的烟雾,烟雾把虚空蒙蔽了;有情偶尔性产生烦恼,做了伤害他人的事情,蒙蔽了贤善的本性。

4. 如何灭烦恼:智悲双运:我们要认知其实真正的罪魁祸首是烦恼,那么我们要灭掉对方的烦恼,只有通过大悲心和智慧才能够成功。首先我们要摧伏对方的烦恼,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对方产生慈爱心,产生慈悲心,息灭嗔恨心。要让对方产生慈爱心,首先我们自己本身就要对对方产生慈爱心,对对方发菩提心、大悲心,我们这种发心影响到了对方,或者说帮助他生起了慈爱心,这个嗔恨心才会灭掉。所以我们要用大悲心去对待对方,然后也需要用智慧的手段、方式去做,通过智慧的教言去观察、去引申,这个时候才能够有效地灭除烦恼。


颂词3-3

相关教证

1. 《释量论》中云:“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

2. 上师如意宝曾说:“我们产生猛厉嗔恚时,密法的境界不一定用得上,但依靠《入行论·安忍品》的窍诀,有时候完全能对治自己的烦恼。”

3. 华智仁波切曾讲过:“我遇到一些逆境违缘时,很想用无上密法赤裸觉性的长矛,但还没来得及用时,烦恼就已经断了,在不情愿的情况下,也是用上了《入行论·安忍品》的盔甲。”

4. 观音上师曾说:“我最初闻思小乘论典时,内心发愿自己要得一个寂灭的安乐果。后来听闻到《入行论》,醒悟到自己一定要去度化众生。产生了这种心态后,我才有勇气去接触众生,有力量去面对各种事情。”

5. 月称论师说过:“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嗔诸有情。”


颂词3-4

思维讨论

如果我们了知众生本性是佛,加害我们的敌人是由于偶尔的烦恼才如此,是否可以因此而断除嗔恨?



(颂词4)




棍杖所伤人,不应嗔使者,

彼复嗔使故,理应憎其嗔。




颂词4-1

消文释义

如果敌人使用棍棒与兵刃等物品来加害人,那么理应嗔恨直接的加害者棍棒(而不应当嗔恨使用棍棒的人)。如果说使用者是敌人,因此对他生嗔,实际上敌人也是由嗔恨心唆使而造业,那理所应当憎恨嗔心。


颂词4-2

本颂重点

1. 真正作害的不是作害者,而是嗔恨心,所以我们不应该嗔恨敌人,而是应该憎恨嗔心。

2. 深入观察多个层次,止息烦恼。

①众生往往只能观察到第二个层次:棍棒伤人,过不在棍棒而在驱使者,而驱使者驱使棍棒伤人,过也不在驱使者,而在于驱使他这么去做的嗔恨心。这一层凡夫就不会观察到了;

②《入行论》的智慧告诉我们,要继续观察第三步,在第二步中张三因为受烦恼的驱使还是不自主的,如果他相续中没有烦恼,可能还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好人,不会想去伤害任何人,但是当内心的烦恼生起时,他就处在不自主的状态,张三也是被嗔恨所驱使的,只不过嗔心隐藏在最深处。如此一来,我们对张三这样的有情不应该生嗔,如果真要打击,应该针对他的烦恼。这样分析,平时我们自己的一些想当然的反应是不合理的,一步步观察下来,就比较容易止息自己对伤害我们的有情生起嗔恨心,最终从这样的缘起链中脱离出来。


颂词4-3

思维讨论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否也是想当然的认为害我们的就是作害者?经过学习颂词是否已经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



(颂词5)




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

既曾伤有情,理应受此损。




颂词5-1

科判分析

寅二(观察受害者自己之过失)分三:一、说明以往曾害过他人;二、说明自身之过失;三、说明业力之过失。

第一科判主要说过去世我们害过他人造成的过失,第二个科判主要是说明自身一些隐藏的过失,第三个科判是说明业力的过失,我们的业力成熟了,所以自己应该感受果报,不应该嗔恨他人。第一和第三个科判和比较隐蔽的前后世的因缘有关,第二个科判是说隐蔽的因缘,和前后世也有关系,但主要是和自己过度地爱护自己、增长我执有关。


颂词5-2

消文释义

之所以受到这样的伤害,完全是由于我以前曾经对有情如此加害过,既然我曾经害过有情,那么如今理所应当受到这样损害的报复。


颂词5-3

本颂重点

重点1. 理解受害者——我们自己也有过失,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通过业果不虚的法则“理应受此损”,现在我受这种损害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天经地义,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嗔恨别人呢?在划定责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知道:其实在这个受害案中我自己也是责任人,也是一部分的因缘,当然对方伤害我是一个因缘。我们观察的时候,这个事实主要的方面是以前我曾经伤害过对方,这个主要的因是我以前伤害对方的缘故,那么现在他来报复我也好,或者说业果不虚报在我的身上,这时我是在承受以前的业。用现在的话来讲是:我要对我做的事情负责任。世间上也是这样的,你做了这个事情,你就要对这个事情负责。

重点2. 上师给我们的窍诀:

①我们应学会解怨释仇,在我们的相续中,跟众生也有各种各样的仇怨种子,现在通过听闻佛法,发愿对他们该还的偿还、该报的受报,依靠佛法的加持力将恶缘断掉。

②我们现在所学的,全部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非常殊胜、极具加持的法,哪怕五分钟在耳边听到,无始以来的很多恶劣种子习气也会斩断。不管是哪位法师讲法,依靠他的法音能帮我们断掉相续中的恶习,所以听一堂课的功德非常非常大。


颂词5-4

相关教证

《法句经》中因为女人吃掉了母鸡每天生的蛋,母鸡怀恨在心而发恶愿,生生世世冤冤相报,直到佛陀加持才结束悲惨命运。


颂词5-5

思维讨论

对于平日加害我们的怨敌,我们是否能够平心静气的先思考是否是自己即生中有过失?如果确实没有,我们是否能够甘心承认是前世相欠?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入行论广解》76课 * CC+笔记

《入行论广解》75课 * CC+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