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烦恼,我想认识你 Back

烦恼,我想认识你

HDZGGW 正觉海 2023-04-21


对于烦恼,我们似乎再熟悉不过了,它就像一个个装有火药的爆竹,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惹“火”,把我们的内心炸得千疮百孔,让我们颇为恼火和不爽。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烦恼打交道,理应很熟悉它,但其实并没有。烦恼有多少种?它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拿它怎么办?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可你知道吗?在佛教经论中,烦恼竟被细分为三十种。烦恼不仅被定义和分类,还有来历和对治方法。



每个人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些情绪多数属于烦恼。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讲了常见的五十一种心所或心理现象,包括善的、恶的、无记的情绪。其中二十六种是烦恼,包括六种根本烦恼,与二十种随烦恼。当根本烦恼产生的时候,会随着根本烦恼而产生的烦恼,就叫做随烦恼。

当这二十六种情绪产生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立即不开心、不舒服,内心烦乱、痛苦不安,所以叫做烦恼。有些烦恼产生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显的痛苦,却会导致很多痛苦,或者会让我们去造业、犯罪,所以也叫做烦恼。

六种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见。


六根本烦恼的第一,是痴,即愚蠢、愚昧。

不懂得因果,不懂得生命轮回,不懂四圣谛,对人生、世界、内心的本质一无所知,都是痴,也叫做无明。无明是所有烦恼的来源和基础,所有的烦恼都离不开无明,都包含了无明的成分。不但是所有的烦恼,包括整个轮回的根源也是无明。

轮回的第一推动力,就是无明愚昧。因为愚昧,产生了我执;有了我执,就有了我所执;这样一来,贪心、嗔心、傲慢等就应运而生。有了烦恼就会造业,造业以后,就出现了恶趣的现象,轮回就因此而生。所以,十二缘起支的第一支,就是无明。

【对治无明小贴士】

《俱舍论》中讲,无明是与智慧对立的心理现象。

要想断除轮回、获得解脱,就一定要战胜无明。学佛就是学智慧,而不是烧香、磕头、拜佛。虽然烧香、磕头、拜佛是好事,是积累资粮的好方法,但学佛的核心价值却不在于烧香拜佛,而在于闻思修。通过闻思修,才能产生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推翻无明。


六根本烦恼的第二,是贪。

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或者是对轮回的贪,就叫贪心。因为有了贪心,对金钱、名利、地位的贪等,所以没有钱的时候很痛苦,因为满足不了自己;有钱以后也不幸福,因为贪心是可以无限膨胀的。如果不控制贪心,就永远无法满足它,就会衍生很多不愉快,就永远也不会幸福。

【对治贪心小贴士】:

因为贪心,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内心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我们应该减少贪心,过低贪、低碳的生活。


嗔心、嗔恨,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生气。有嗔心就有战争,小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

人类历史上所有打打杀杀的根源,就是嗔心。《俱舍论》里讲了贪、嗔、痴相互之间的关系,有时候贪心会导致嗔心,而嗔心导致贪心的却比较少。想抢夺别人的东西,想挑起战争,就是贪心引起的嗔恨心。如果不解决嗔心,就无法过上和平、和谐的生活。

【对治嗔心小贴士】:

一旦发现嗔心的苗头,立即就要将其扼杀在萌芽之间,一定不要让它继续发展。否则它一定会摧毁我们的将来,让我们没有好日子过,只有堕入地狱、饿鬼、旁生道。


在人我执的基础上,就会产生傲慢。对现代人而言,傲慢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佛经讲,有了傲慢心的人,学不到任何东西,内心不会产生任何功德——包括修行的进步、学习的进步、做人方面的进步等,所以非常可怕。不管你再有钱、有权力、有名声,都只是过去所积福报成熟的表现,一旦福报用尽,一切都会离开。所有有漏的辉煌,都是短暂、无常、靠不住的,万万不可有傲慢心。

【对治傲慢小贴士】:

凡夫都非常重视、执著、溺爱自己,所以往往不太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想通过自我提醒的方式来改善自己是很难的。依靠上师和金刚道友的提醒,就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问题,这对我们的修行一定会有帮助。


既然怀疑属于烦恼,那是不是根本就不允许有怀疑呢?不是这样。刚开始闻思的时候,对四圣谛、空性、因果、三宝有怀疑、有质疑,都是很正常而且应该鼓励的。有了这些疑问,我们才会去寻找答案,并最终解决疑难。

但在通过闻思已经解决了疑问、进入到修行阶段的时候,如果仍然疑问重重,就没有办法修行了。比如,在修外加行观修轮回痛苦的时候,又冒出一个念头:地狱到底存不存在?那就没办法修了。这时候,疑问就变成了烦恼,同时也是修行的障碍。

【对治怀疑小贴士】:

怀疑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主要在于什么时候可以有怀疑,什么时候不能有怀疑。闻思的时候,就可以有怀疑;修行的时候,就不能有怀疑。闻思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修行的时候断除怀疑。

以上五个烦恼,叫做非见烦恼。它们不是见解,而是建立在见解之上的烦恼,所以叫做非见烦恼。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