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问答人生】是什么让您充满梦幻般的温柔?| 如何面对孤独?| 如何放下抱怨? Back

【问答人生】是什么让您充满梦幻般的温柔?| 如何面对孤独?| 如何放下抱怨?

知幻园 2023-04-19

解惑人生

告别迷茫


问答堪布/ KHENPO SODARGYE

Q

&

A





01



问:


记得您曾讲过,您小时候也是个经常会打架的孩子,而现在,您的语言中、仪态中,却充满了梦幻般的温柔。那么,这种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呢?


答:


我小时候确实特别爱打架,读中学的那一年,记得一天打过五次架,自己也受了伤,老师还准备把我开除,后来幸好没有。


读小学的时候,我也经常打架。当时我们小学的学习气氛不好,而且学校里很少有正式的老师,大多数都是代课的。所以现在到了母校,我回忆不起来学了什么知识,只记得在这里打过架、在那里也打过架,因为在学校里不太方便,我经常约别人在外面打,“等一会儿吃完午饭,到那里来”,然后就开始打架……所以,周围的山上、河边,到处都留下了我打架的身影。我的小学生活,就是这样度过的。


但自从学习了佛法,尤其是《入行论》为主的大乘佛法,跟过去比起来,我的变化特别特别大,这也是佛法的殊胜加持。不仅仅是我,我们学院也有不少这样的人。原来就有一个和尚,他跟另一个和尚发生冲突时,我亲耳听到他说:“因为学了大乘佛法,我现在不跟你一般见识。不然,要是按我以前的脾气,我肯定会揍你的!”所以,有些人的恶劣性格,通过学习大乘佛法,完全可以有翻天覆地的改变。


当然,学佛也要靠缘分,有些人特别契机,有些人则不一定。佛陀时代也是如此,没有缘分的人,就像《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如同天上虽然降下雨水,但毁坏的种子不可能发芽,同样,诸佛虽然出现于世,但无缘之人也不能获利。因此,学佛能不能改变自己,跟各人的缘分和善根也有密切关系。






02



问:


我是道德教育方向的学生。请问,您是怎样面对孤独的?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在这方面,您对大家有什么建议?


答:


有这样一个说法:“孤独,是一种寂静;沉默,是一种禅定。”


到目前为止,我好像没有感受过所谓的孤独。世人认为的孤独,对修行人来说,其实是一种寂静的快乐。就像长年累月在山洞闭关的修行人,他会不会因此而寂寞呢?肯定不会。


我家乡有一个出家人,在拉萨附近的山洞里闭关了十二年。前不久他回来了一趟,我问他:“你在十二年中,天天都坐在山洞里,连太阳光都照不到,会不会寂寞,会不会痛苦呢?”他说:“没有啊,在山洞闭关的快乐,简直无法言表!反而来红尘一趟,我特别不习惯,马上就想回去。”


因此,世间上很多的单一状态,在常人看来,是一种孤独和伤感,但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执著,并乐在其中,那就不会是一种痛苦。就像天上的月亮,也只有一个,但它发出的光却那么美,能照亮大地、开启莲花,给很多人带来快乐。




03



问:


我是教育科学学院的大四学生。我过去遇到感情上的挫折,一直困扰着现在的心情,该怎样摆脱呢?


答:


在我们藏地,很多年轻人因为有信仰,也懂得佛教的无常观,所以在遇到感情问题时,一般不觉得这种痛苦特别大,但汉地的人好像不是如此。


其实,爱一个人,往往是建立在占有的基础上。一旦他对你不好,或者他变心了,自己无法再拥有他了,这时候才特别痛苦。假如你对他的爱无有条件,只要他好你就觉得幸福,那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怎么样,你也不可能受到刺激或创伤。所以,爱情到底是爱自己,还是爱对方?这个需要好好观察一下。


爱情虽说是年轻人很难过的关,但你再过10年、20年回顾人生,可能就会一笑置之。现在你对感情的执著,相当于孩童时代对玩具的执著一样,小时候玩具一旦被别人抢了,自己就哭得天崩地裂,可当你长大之后,回想当年的幼稚无知,就会觉得特别可笑。所以,随着年龄的成熟,或当你有了正确的信仰时,这种执著就会越来越淡,慢慢地,便不会再受它的困扰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一直陷于感情的迷网中,无力自拔,非常可怜。其实你们再过一段时间,有一些人生历练之后,就会觉得这真的没什么,只是某个年龄段的一时迷惑罢了。




04



问:


我是香港中文大学通讯工程系的。请问,传统的生命分类是动物、植物、微生物,那微生物中的细菌和病毒是不是有情呢?如果是,我们吃药、消毒是不是也成了杀生?应该怎么样对待和处理?


答:


传统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我刚才讲了,植物并没有五蕴所组成的生命。现在很多人、甚至一些法师也声称,植物不能吃,它的生命与动物一模一样。若是这样承许,佛陀在《楞严经》中说了,这是外道的说法。


至于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微生物,我们若是损害它,有没有过失呢?没有过失。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在喝水时,用阿罗汉的天眼看到水中全是众生,于是他就不敢喝了。佛陀告诉他:不应以天眼观察,而应以肉眼为准。所以,微生物并不是我们肉眼的对境,损害它不会构成杀生的罪业。


对于这样甚深的因果道理,我们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去判断,而应以佛经的依据进行取舍,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05



问:


我是西北大学的本科生。好多人总是在生命的尽头,回顾人生,才明白自己的遗憾。那我们今世的人生,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怎样才能拥有真正的人生意义?



答:


确实,不仅仅是普通人,包括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也会在临死时,才发现一辈子做了很多错事。


在生命的长河中,有些人能及时反省这种错误,而有些人从来也没有这种机会。但不论是哪一种人,如果你真想对自己负责,就应该学会善待生命。


善待生命有几种方式:上等的,是用自己的一生为一切众生造福;中等的,为了自己而行善积德;下等的,不做损害其他众生的事,毕竟所有的生命都同等珍贵。以这些方式,可以弥补往昔所造的很多罪业。当然,这些罪业,还可以通过佛教中的忏悔得以清净。




06



问:


我是山东大学的博士生。佛教中提倡利他,但我主动去帮助别人,别人会不会因此而欠我的,被动接受了这种因果?这会不会与利他的观点冲突呢?


答:


佛教中提倡的利他,是无条件的,不希求任何回报。在这种情况下,别人所接受的帮助,将来是不需要还债的。就像一个东西,我借给你,你以后要还;但若是送给你了,你就不用还了。



07



问:


我是西安交通大学一名年轻的老师,刚留校不到半年,我的专业是哲学。学了十多年哲学,我发现自己仍然很迷茫,觉得很不幸福。请问,如果我皈依佛教,能不能获得自己的幸福?


答:


你皈依后到底能不能幸福,我也不敢保证。因为刚才也讲了,众生今生中要感受前世的果报,假如你前世造了很多恶业,现在即使皈依了,在前世的报应没有受完之前,也不一定很幸福。不过,我个人多年来长期研究佛教,结合自身的经验来讲,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今生皈依的话,对来世的幸福必定会是有利的。


当然,皈不皈依要看自己,信仰都是自由的。但确实很多人在皈依学佛以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极大改变,以前可能是无恶不作,后来找到了人生方向,至少也能不害众生了。




08



问:


我是西安交通大学MBA的学生。我是做投资的,前不久刚接触了一个企业家,他遇到了利益与道德之间的抉择问题:


现在的市场充满竞争,他的产品用的原材料,如果对人体健康等方面合格,成本就比别人高出三到四倍。原来他的基础不错,是从房地产商转过来的,有一些资金积累,所以最初觉得要保证对人体的安全,一直坚持这样的理念。


但在市场两年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成本比别人高,而这种产品做出来之后,顾客在使用时,短期内又体现不出来产品的优势,从而导致企业很难再维持下去,现在只好也用对人体有害的原材料了。这样一来,他的成本就降低了,从今年6月份起,资金就有了明显的好转。


那么我想请教一下,像他这样的企业家,在面临如此困境时,应该怎么选择才是对的?


答:


的确,如今这样的现象比较多。但若仅仅是为了自己盈利,就不考虑大众的健康,这样肯定特别过分,逐渐是会受到报应的。


你们不管是读什么专业,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小心,这一辈子中,尽量不要去做危害其他生命的事。若能如此,就算你的待遇不太好、钱赚得不太多,至少也会心安理得,生活过得比较清净。


当然,完全清净的话,对凡夫人来讲也不太可能。毕竟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无恶不作,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时候的起心动念,难免会与恶业相连。但即便如此,也绝对不能故意去损害众生!


现在的很多不良现象,我们没有能力去一一揭露或制止。但你们在座的有些人,以后肯定会有能力,有这方面的实力。所以,大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你的人生方向没有定准,今后就很容易危害社会。




09



问:


假如有人对一些事情很抱怨,想法也很执著,怎么样才能让他放下呢?


答:


有些人常对外境有诸多抱怨,这是不太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当他在抱怨时,总是盯着别人的毛病看,却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一件事情不成功了,他就拼命地埋怨别人;而一旦成功了,又觉得全是自己的功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气,这个特别不好。


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当这个事情成功了,都是别人的贡献;失败的时候,则是自己的过失。我们藏地就有一句著名的格言:“亏损失败自己接受,胜利利益奉献他人。”这种精神非常伟大,理应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准绳。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跟别人合作时,常常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句话没有做到。当然,这一点做起来并不容易,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


至于你想让他放下执著,这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的,他必须要先懂得道理,然后经过一定的修行,才能做到“收放自如”。要知道,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当自己特别执著时,肯定放不下来。只有通过各方面观察,发现它也不过如此,放下才会易如反掌。




10



问:


您刚才说,学习藏文化与学习佛教应同时进行。那么,对一个学生而言,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积累福报有何必要呢?



答:


作为学生,首先,学习知识是很关键的。然后在此基础上,若能行善积福,这是十分明智的选择。


前世没有福报的人,今生一切都会不顺利,运气也非常差。所以,古籍中说:“精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只有精勤地积累福德,做任何事情才会事半功倍,否则,仅仅是依靠精进努力,不一定就能如愿以偿。


就如同有些学生考试,福报不够的话,平时学习成绩再好,结果也考不上。所以,积累福报非常重要。佛陀也说过:“具有福德者,所求皆如愿。”


对你们学生而言,倘若造了很好的福德,即使没有特别勤奋,学业也会很容易成就,同时依靠福德力,心中的智慧能够自然开启。一般来说,有了前世的福德之果,再加上今生的努力学习,人生的前途就会很美好。同样,依靠这样的因缘,自己的上半生、下半生,乃至未来的生生世世,也会非常幸福快乐。


因此,长期护持这样一颗善心,以及上供下施的善举,并如理如法地行持,这一点极为关要,请大家牢记!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知幻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