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悲讲堂 >> 酒肉穿肠过,佛祖还能心中留吗? Back

酒肉穿肠过,佛祖还能心中留吗?



凡夫人不能做瑜伽士的行为,

瑜伽士不能做大成就者的行为,

大成就者不能做佛陀的行为。

——《时轮金刚》


 

佛教讲究持戒,但一些高僧大德的故事又似乎与此有相违之处。

 

东晋高僧鸠摩罗什7岁出家,9岁登坛讲经。后被虏入汉地,被逼娶妻。见到大师娶妻生子,很多僧人也想效仿,于是鸠摩罗什在僧众面前吞下一碗绣花针,又一一从全身毛孔排出,说:“谁能做到这点,便可学我行为。”僧人们方知大师的境界非同一般。


唐代丹霞禅师住在洛阳慧林寺中,因冬天很冷,便将佛殿上木雕佛像取下点燃烤火。院主呵斥他时,禅师从容不迫地说:我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哪有舍利?禅师说:既无舍利,再取两尊烧。院主遂于言下悟自本性。


南北朝时期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为求法自断其臂,依止达摩祖师。二祖晚年经常到酒肆、屠场去,有人不解,二祖便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后来经常有禅师到妓院去调化众生。


南宋济公和尚衣衫褴褛,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留下各种传奇故事。他曾经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密宗更是有很多大成就者示现禁行:大成就者夏瓦日巴娶两位妻子,以猎人的形象度化众生;无肢金刚养猪为生,与妻子住在龌龊不堪的猪圈里,并把丑陋粗鲁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弟子;大成就者匝日巴放弃王位,去做了妓女的仆人,为嫖客洗脚;大成就者果绕夏纳塔显现上酷爱酒肉,他的弟子挖出自己的双眼换来酒肉供养他;帝洛巴祖师是位乞丐,常吃活鱼。


以上这些示现一般人以浅显之见难以接受,堪布在《前行广释》中说,圣天论师在《中观四百论》亦云:“菩萨由意乐,若善若不善,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菩萨由于饶益众生的意乐非常强烈,或善、或不善的行为和语言,都会成为极妙的善法。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意乐以利他而得自在,能够恒时随顺于善法。

 


明末的破山禅师,于战乱年间,在夔东十三家之一的李立阳营中度日。因李立阳嗜杀成性,为了救度一方生灵,禅师要求他戒除不必要的杀业。李立阳对他说:“你只要吃肉,我就不杀人了。”禅师马上与李立阳订约,不惜破酒肉之戒,使许多人得以活下来,一时传为美谈。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有一商人的女儿对他起了贪爱之心,几欲死去,释尊生起了极大的悲心,舍戒与其结婚做不净行,以此功德,顷刻圆满四万大劫的资粮。


又释尊曾做大悲商主时,与五百商人一起乘船入海取宝,天神告知其中有一人欲杀死五百商人,释尊思维,其余商人均是不退菩萨,若那人杀业成功,必堕无间地狱,因此发起了大悲心,宁可自己下地狱,而杀死了那个图谋不轨的人。以此大悲心圆满了八万大劫的资粮。

 

现在许多人喜欢拿“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来做肆意吃肉喝酒的挡箭牌。实际上世人仅知有前两句,却不知济公还有后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从而以讹传讹,误导了无量迷茫众生。

 


其实,济公的高深境界,绝非凡夫俗子所能想象。比如,沈员外派家仆给济公送两只熟鸽子和一壶酒,仆人路上偷吃一只翅膀,偷喝了几口酒,以为能瞒天过海,神仙也难知。结果济公指了出来,仆人不承认,于是济公到阶前吐出两只活鸽子,其中一只少一个翅膀……这种特别神奇的境界,世人完全望尘莫及,故不可乱学表面行为。

 

凡夫眼中有酒、有肉、有欲望、有净垢、有生死。但在圣者根本智慧的境界中,已经没有了我执,远离了取舍,肉与素、酒与水无二无别。

 

宁玛派大成就者荣森班智达在论典《黑蛇总义》中,以一条蛇作比喻,阐明了见解行为上的差别:我们看到一条毒蛇,其实那只是一根花绳,但我们没看清楚,认为是恐怖的毒蛇。有一个人已经知道这是一条绳子了,他直接用手去抓,把绳子缠在手上、套在脖子上。他是安住在绳子的状态去做的,但其他人看到了,还以为他把毒蛇抓起来,缠在手上,套在脖子上,非常恐惧,其实只是没认知到实相而已。

 

有些大德虽然证悟了万法实相,知道那只是绳子,但他们为了观待其他不懂这个道理的人,还是要在蛇上做很多教言,制定很多防范措施,要大家远离这条蛇。他们会显现成符合大家想看的样子,守持戒律,行为很调柔,因为大多数人能够接受这种行为。

 

还有一些大成就者通过智慧观察通达一切世俗妙欲本来就是清净的,是佛性如来藏。他们安住在内心清净的状态当中,做这些事的时候没有任何烦恼,但是不知道的人就以为他们在做疯狂的事情,就会产生很多误解。

 


所以,对于成就者的行为,我们一方面要以清净心观察,不能以低劣的眼光看待甚深的境界,造下谤法和舍法的罪业。另一方面,我们要有自知之明,不可随意效仿圣者的禁行。大鹏鸟能啄食毒蛇,但乌鸦却不能这样做。老虎能跃过山涧,青蛙却不能这样做。

 

汉地的药山禅师曾说:“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你的修行境界再高如山巅,行为上也要低如海底。此外,藏地的莲花生大士也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可见,祖师大德们的意趣是相通的:哪怕你的境界再殊胜、见解再高妙,行为上也务必要谨慎,不能妄造任何恶业。

 

佛教徒要严守戒律,如果没有成就者的境界,却去做成就者的行为,只会误入歧途,也难逃因果的“惩罚”。

 

酒肉不近身,佛祖心头坐。


 

本文教言恭录自堪布

《格言宝藏论释》


《密宗大成就者奇传》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