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日月遍照 >> 你,在菩萨眼中的样子 Back

你,在菩萨眼中的样子



愿您恒具菩提心

愿您每天都过得有意义



02   

九月

星期一




文殊菩萨问维摩诘居士:“菩萨眼里的众生到底是什么样的?”按照一些前辈大德们的解释,维摩诘居士从“人无我”和“法无我”两方面进行了回答。


宣讲“人无我”时,维摩诘居士使用了十个比喻解释“显而无自性”。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幻化之比喻


第一个,幻化之比喻。比如,幻化师肯定不会贪著自己幻化出来的人或物,也不会对其产生真正实有的执著,因为这些明明是他自己幻化出来的。同样的道理,在菩萨眼中,他所度化的这些众生,虽然各有显现,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或形象,但也是显而无自性的,并非真正实有,与幻化没有什么差别。


 
 

如智者见水中月


智者见到水中月影时,知晓月影是显而无自性的,并非是真实实有的东西。如《入中论》云:“众生犹如动水月。”菩萨观众生也是像水月一样显而无自性。


 
 

如镜中见其面像


镜子中显现的人的面像,微尘许也不可能实有。同样的道理,菩萨观众生时,虽然有众生的显现,但就像镜子里的影像一样,真正去寻找时,根本得不到任何实有的本质。


 
 

如热时焰


天气炎热时,沙漠或平原上的浮尘为日光所照,会呈现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但如果到了近前,则根本不会有水的任何微尘,只不过是眼识受到了迷惑而已,这叫阳焰。同样的道理,未经观察的时候,众生似乎确实是存在的,但菩萨用智慧去观察所有众生就能知晓,所谓的众生,就像阳焰,少许也不存在。


 
 

如呼声响


即为如空谷声。未经观察时,自己发出一个声音,对面山谷也会发出同样的回声,但以智慧观察声音的里里外外时,会发现什么也得不到。同样的道理,虽然在我们未经智慧观察时,众生似乎模模糊糊现前,但详细观察后会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众生,就像空谷回声一样,没有一个堪能和实质的东西。所以,菩萨观众生,就像观呼声一样,没有真实的显现。

 

 
 

如空中云


这是第六个比喻。密布的白云或乌云,依靠各种因缘而集聚在一起,但很快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同样的道理,众生也是依靠业缘(业和烦恼的因缘)集聚在世间,在很短的时间当中,就会像空中的云一样消失得无踪无影。

 
 

如水聚沫


第七个比喻,很微小的水沫集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实质,并且会在很快的时间中消失殆尽。同样的道理,虽然表面上看,众生是由很多因缘组成的,五蕴具足,但用智慧观察可以了知,“五蕴具足”也并非实有。

 
 

如水上泡


第八个比喻,此处与刚才的水沫有点不同,是水泡。虽然看起来有水泡,但在微风的吹动或阳光的照射下,很快就会破灭。同样的道理,虽然众生今天依靠因缘而存在,但就像《因缘品》中讲的一样,今日存在的,明日不一定存在,很快就像水泡一样破灭了。

 
 

如芭蕉坚


第九个,以芭蕉作比喻。芭蕉的里面是空的,层层剥落后,得不到任何坚实的内在。同样的道理,菩萨观众生,也如芭蕉一样,没有任何坚实、实质和核心的东西,剖析到最后,什么都没有。

 
 

如电久住


第十个,闪电喻。闪电不会久住,在瞬息之间一闪而过。同样的道理,虽然因缘具足的时候,众生会显现在这个世界上,但最后也会像闪电一般迅速消失。就像史书中记载的那样,代代更迭,没有任何人会是永远的主角!


声闻乘和大乘都经常提到“如梦如幻”,因为这确实是十分甚深的法。所以,如果大家能对十种幻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那么以后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可以轻易面对。在遭遇生活中的苦恼,或是所愿之事不能成办之时,一想到“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个不是如梦如幻的”,自己的心态就会有一个崭新的境界。



 恭录自《维摩诘经》第34课 

>>《楞严经》第1课


| 闻法内容 |


2019年9月2日(星期一),北京时间19:30-21:30,堪布将讲授《楞严经》第1课。

| 闻法途径 |

点击此处查阅具体信息

欧洲菩提学会


心中有上师三宝陪伴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孤单

愿智慧的法雨流入您的心田

长按下方动图识别二维码 关注 {欧洲菩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