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必须要去做 ——《修心七要》之学处
《大乘阿毗达摩》讲过,吃饭本身是不善不恶的无记业,但根据吃饭者的发心、动机的不同,吃饭也可以随之而变成善、恶、无记三种业。
“遇违缘修一”。对治自己的邪见、违缘等等,需要修一个发心。
本身违缘和邪见是各种各样的,关于菩提心学处的违缘和邪见,我们修行的时候也可能会遇到。比如说,在没有修行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比较顺利,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一开始修菩提心,就感觉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生病、破财,家庭、工作、学习等等也不顺利,还要受到其他人的欺负,或是被非人伤害等等。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产生邪见。有些人会认为:这么多违缘的出现,就是在提醒我不应该修行,本来按理说,在修菩提心、做善事之后,应该更顺利、更如意,但我却出了这些问题,看来菩提心修了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有负面作用。
产生这些邪见的原因,主要是没有闻思,没有深入了解因果的前后关系。《俱舍论》第四品是专门讲因果的,如果学了其中的因果道理,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了。
内地居士中少数人有这种情况,藏地的农牧民因为信佛程度比较高,一般不会有很明显的邪见,但有些人的言语中也会流露出类似的意思。
我们不能认为,一学佛以后,所有的痛苦、所有的不顺利都解决了。即使从小乘的角度来说,阿罗汉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都会有违缘,都要承受因果报应,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此处说,应该用一个修法来对治—除了我以外,世上还有很多人也有同样的邪见,这是非常不好的念头,是阻碍修持大乘佛法的严重违缘。但愿能以我的这个邪见来代替所有其他人的邪见,所有众生因此邪见而将承受的恶报也由我来承担,但愿一切众生都离开这样的邪见。另外一个,就是对有此邪见的众生修慈悲心,然后修自他相换的方法。
其实,小乘《俱舍论》里面也讲过,有三种人最容易遇到违缘:
第一种,是加行道⑤四位中的第三位—忍位,因为从此以后不会堕三恶趣,故而所有曾经造过的堕恶趣的罪业都会前来作障。
第二种,是修四禅八定即将超越欲界而获得色界第一禅的时候,所有属于欲界的烦恼都会齐心合力地百般加以阻挠。因为因果是不虚的,如果不还报就离开欲界,欲界的因果就没有机会成熟了,就像一个人离开某地之前,必须要还清债务一样,那个时候,所有没有清净的罪业统统会出来阻碍,一定要让他受到报应。
同样,在超越色界、无色界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第三种,在即将证悟阿罗汉果位、超越三界六道的时候,以前没有断除的细微烦恼也会前来作障。
除了以上三种人以外,修行愈精进的人就愈有障碍,因为有些魔鬼、非人不希望众生摆脱魔障而获得解脱。如果这些众生本来就很散乱,根本不修行,这样的结果只会在轮回中受苦,根本不可能成就,所以魔鬼、非人等也不会瞎操心,来制造什么违缘;但是,对修行非常精进的人,魔鬼就会无事生非、从中作梗。
另外,修持大乘佛法—发菩提心、修空性的人即使今生遭遇极小的违缘和痛苦,比如头痛、被人欺负等等,也会重罪轻报,从而遣除来世堕地狱等很大的痛苦。所以,修行精进的人违缘比较多,但这些违缘都可以转为道用。
“初后行二事”,每天早上和晚上,要分别做两件事。
早晨起来的时候,就立刻发心:今天我一定要发菩提心,绝不离开菩提心。这也是前面讲的五力当中的引发力。
当然,在白天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随时观察自己有没有离开菩提心。
下午或者晚上睡觉之前,要观察自己一天当中有没有做过违背菩提心的事情。如果有的话,就要忏悔并发誓以后决不再做;如果没有做过违背菩提心的事情,而且一天当中基本上没有离开菩提心的话,那就要随喜自己的功德,并发心以后一定要继续坚持。
“二境皆应忍”,就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幸福和困难两种对境。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健康、长寿、发财、有名等等,就是所谓的幸福。
如何将幸福转为道用呢?最关键的,是不能有傲慢心,要知道这些都是如梦如幻的,就像做了一场美梦一样。如果有利他心,就可以在如幻如梦的世界里,如幻如梦地利益众生。
比如说:如果有钱的话,可以拿来放生、布施;如果有权力、有名声,就利用权力与名声去利益众生,解决其他生命的痛苦。
一旦遇到一些困难、打击、失败等等,也不要伤心绝望乃至精神崩溃,更不能退失菩提心。即使再困难,都要以菩提心为动力和安慰,要勇敢地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
我们的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像其他净土,除了证悟大乘一地以上的菩萨以外,所有凡夫的人生都既有巅峰也有低谷,既有快乐也有痛苦。如果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同样能得失两忘、宠辱不惊,我们的修行就永远不会退失。
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却很难做到。万事胜意、一帆风顺的时候,大家也许会有修一修菩提心的兴趣,一旦遇到一些外在或内在的困境,就没有任何修法的动力了,这样下去,我们的修行就永远不会有进步。
在动乱年代的艰难困苦中,藏地很多修行人却获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很多修行人感慨道:如果没有当时那种艰苦卓绝的环境,我的修行可能不会有今天的进步。由此看来,苦难的确是一笔财富啊!
当然,在任何境遇前都能做到如如不动的人,必须要有很好的闻思修基础,否则,像我们这样的凡夫,就会时而趾高气扬,时而垂头丧气,一辈子都在患得患失的心态中过活,这样修行又怎么会有进步呢?
越相信因果,对细微的戒律越是爱护 || 修心七要——恒学三总义
是护法在捣乱,还是我们自己的执著 ——《修心七要》中“四行胜方便”
痛苦不会压垮人,但痛苦的心会 ——《修心七要》胜义菩提心的修法
转恶缘为道用最有力的方法 ——《修心七要》之恶缘转为菩提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