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2) Back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八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6-07

     (接上文) 

凡是想世间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好像认为有两个尖端的针可以缝纫或者水火可以放在同一器内以及可同时乘骑向上向下行驰的两匹马一样,显而易见,这种情况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这里打了个比喻,想要世间和出世间法一举两得的人就像有两个尖端的针,就是一根针有两个针尖,想要用这种针来缝刃那是不行的。缝过衣服的人都知道,如果一根针有两个针尖,没有办法缝,它可能会阻碍的。就像这个一样,想要世间和出世间法同时成办的人就像有一个双头针,两个针尖的想缝纫一样,或者说是想要把水和火同时放在同一个器皿当中一样,把水和火放在一起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说同时骑着向上向行驰的两匹马一样。一匹马往东,一匹马往西,你做在两匹马上面怎么走?你说两边我都要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一半身体在这边,一半身体在那边,你这样走下去也没有意义,连人都死了。如果人要完整,还要骑着两匹不同方向的马奔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这方面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位补特伽罗能胜过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的,但佛陀也没有想出世间法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因此犹如丢唾液般舍弃了转轮王的国政,到尼莲禅河畔在六年里历经苦行精进修行,期间每一年只喝一滴水、吃一粒米。

在整个世间,以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的事例来进行宣讲,世间上的任何一种补特伽罗,都没有胜过释迦牟尼佛的,释迦牟尼佛出家前显现上也是十地菩萨,他也是一个王子,连释迦牟尼佛也没有一个想出一个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同时成就的方法,显现上面来讲他也是想如果在皇宫里面生活,他就没有办法出离,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的痛苦。怎么办?就舍弃了世间的快乐、舍弃了王位,自己就像丢唾液一样放弃了转轮王的国政,然后到了尼莲禅河畔在六年当中历经苦行。印度的尼莲禅河现在也有。有两个地方,一个说法说在苦行洞,那个地方是苦行的地方,还有一个说法就在河边上,有一个佛陀苦行的地方。

他在苦行期间,一年只喝一滴水吃一粒米,逐渐把饮食减了下来,这样做苦行。他也想到了在皇宫当中没有办法一边享受王位,一边同时成就佛果,他就出离了。真正从佛陀本身来讲,有的时候我们想,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必须要出家才能够成佛?当然在这个场合当中来讲,的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就是这样的,如果另外一个侧面来讲,释迦牟尼佛是十地菩萨,难道真正在王宫当中生活,一定会阻碍他成佛吗?如果从十地圣者的境界来讲,王宫里面这些小小的欲妙不会障碍他成佛,但是有一个必要性,不是说所有的人都是十地菩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里面有几个是十地菩萨?释迦牟尼佛成佛难道就是为了自己一个人成佛吗?如果一个人成佛的就不需要这样,如果只是一个人觉悟,为什么要显现这么多?显现这么多的原因还不是为了以后的弟子考虑,而且绝大多数的弟子都是普通人,而普通人没有办法在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同时圆满成就解脱道。因为凡夫人对轮回耽著的习性非常的强大,所以他要做一个表率,连我也是有些时候也是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够修行得到利益。他给我们指点出来的信息是什么?你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也是需要牺牲一些平时我们抓得很紧的东西,只有放弃了一些东西之后,通过你的修行才可以得到一些利益。他要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就是这个。

他也是没有想到那方面的示现,比如有些地方说恩扎布德,在释迦牟尼佛给他传法的时候,他说,如果让我放弃王位,我绝对不干,如果有一个法能够让我在不舍弃欲妙的同时让我成佛,我就可以学。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有的,那就是密乘的修法。有些人把这个当成事例拿出来了,恩扎布德明确表态了,如果让我放弃王位、欲妙情愿不解脱、情愿不成佛。恩扎布德是具有善根利智的人,虽然表面上不放弃的王宫,但是他经过指点的时候,内心当中不是说获得了境界之后,还对王宫的生活还是恋恋不舍,绝对不可能。虽然形象上没有舍弃,但内心当中他已经存在了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的状态。

这些例子要表达不同的意思,我们现在是普通人,不是恩扎布德,也不是悉达多太子,对不对?都不是,只是一般的人,就把前面讲的标准放在我们身上就可以了,我们就是标准的两头针、水火不能放一起,不能骑在向上向下的两匹马当中,同时还可以飞驰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普通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把十地菩萨的境界放到我们这儿来,说你看他都可以。他可以,我们不行。狮子、老虎可以跳的地方,那我也可以,你不要忘了自己是个小青蛙,关键你不是老虎,所以别人可以做,你不能做。为什么这里没有讲?不需要讲,佛陀也没想出这个办法,就这样告诉我们。

前面说某某人是一个贤善上师,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圆融无碍的情况有没有?我们说也有,而华智仁波切这里讲的是普通修行人,说贤善上师他的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圆满的,也是有的。有些上师的财富很圆满,但是他的修行境界也是很圆满的。他的世间法很圆满,前提是他的出世间法已经圆满了,再来做圆满的世间法对他来讲已不会成为障碍了。他为了度化众生,显现了世间财富圆满,对他来讲也没有障碍。就像以前经常讲的蒋扬钦哲旺波财富很圆满。华智仁波切去他宫殿里都是很吃惊的,财富这么圆满,有种讽刺的口吻。他说,我对这些财富的执著,还不如你对怀里的那个木碗的执著大,也是师兄弟间互相开玩笑。有没有这些情况?有,但是前提是什么?他们的出世间法已经圆满了,也可以世间法圆满。

如果一般普通人,我们出世间法没有圆满,修行的境界还没有的时候,你说我要去追求两个同时圆满。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相续当中正法的习气非常的弱,轮回的习气非常的强盛,所以你抱着希望去做,肯定是世间法成功。因为它是占主导的,修行的习气是很弱的,所以世间的习气主导时,你想同时圆满肯定是世间法最后成办,就像这里面讲的一样,肯定是世间法比较突出。为什么一定是世间法突出?因为我们就是一个轮回了很长时间的有情,相续当中自带了很多轮回的习气,这些习气在起主导作用。很多时候你想要两个方面圆满,非常可能所有出世间的所谓修行,最后都变成为世间法服务了。像这样顶礼也是在想,我顶礼下去,它的功德有多大,可能会帮助我这次的投资成功,然后修财神法也是让我的钱财怎么样增盛,遣除违缘也是把我这次生意的违缘遣除掉,真正遣除修法违缘的思想可能一个都没有。

关键问题是什么人可以两个都圆满?内心的出世间法已经自在了,就可以圆满;我们相续当中是世间法自在的,轮回的习气一点都没少,在这个基础上你要追求两个圆满,力量最大的肯定是占上风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最后来讲,出世间法成为一个陪衬,变成了你圆满世间法的助缘。表面上看起来,这个人世间法很圆满,出世间法也修得很圆满,依止了若干上师,在哪个寺院出了不少钱,得到了好多灌顶。内心当中是不是这样的不好说。表面上可以,这里讲不可能真正的出现,相似的形象上面,某个人他可能是都圆满的,其实很不容易。一般的人哪里会有出世间的智慧去驾驭这些东西?即便是我们放弃了世间的事业,用大把的时间去专门修行都不一定能够调伏内心,让出世间道很快就上路,何况你还在同时追求世间法,你的所有的心思、精力、思虑,都还在围着世间法转的时候,想同时把出世间法修成,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个原理要了解清楚。

首先我们对于这个道理慢慢要知道,然后放松对世间法追求,不是说不让我们做,而是说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主要目标,应该把出世间道作为主要目标,而世间法方面必须要做的,没办法你还是要做,可以避免的,你就不要去做了,没什么必要。毕竟今生是短暂的,后世才是长远的,今生再怎么样奋斗也许都得不到,即便得到了也只是几十年的事情,后世特别长,而且轮回的利益和解脱的利益比较起来,轮回的利益得到的再多,最终还要放弃,当你死的时候一切归零。还不说投资失败、破产的归零,即便是在死之前,你还是世界首富,死后就归零了,没有了,下一世重头再来,重新打拼,这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你不可能累积了之后,站在上一世财富的基础上,再来奋斗。没有这样的事情,即便是我回忆起前世,回到以前的家里,别人也不认你,这是我们的钱,你回来抢我们的钱,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出世间法的资粮可以累积,这不一样,在相续当中可以积累,世间法不行。想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拼命去追求,花了很多时间,尤其是把修行的时间花在上面,到底值不值得?如果你没有暇满人身,当然就另当别论了,没有暇满人身不存在修行的问题,关键就是说现在我们学法的人,很多人是有暇满人身的。我们是在用暇满人身在做世间的事情,浪费的是暇满人身的光阴,这是不一样的性质。因此可以省的就省了,必须要做的就去做,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就不用做了,还是把主要的放在修行上面。

米拉日巴尊者也是同样,修行时口中无食,背上无衣,仅仅依靠野菜充饥果腹而修行,结果整个身体形似骷髅,身上绿毛丛生,长吸血虫,致使别人看到时认不出他到底是人还是鬼,是这样坚定不移、饱经沧桑、励力精进修持正法的。

米拉日巴尊者是修行典范,他为了解脱,也是舍弃了一切,把所有的名利,乃至最基本的饮食也舍弃了。在山里修行的时候,衣服早就破烂了,经常是赤身裸体的修行,然后吃的东西,我们觉得至少大米饭总该有吧,我不追求山珍海味,最基本的白面或者大米饭应该有?不要说酥油,连糌粑都没有,就是吃荨麻。能够找到什么就吃什么,他修行的理念,对解脱的渴望太强大,这些东西都不是事情,对我们来讲,可能修行的理念还不够,我们的要求很多,对修行的条件要求很多。如果条件不具足就修不了,但是你看别人,只要想修行的心上来之后,在那种状态下也可以修行,即便身上长吸血虫、绿毛丛生,整个身体形似骷髅了,还是在励力修行正法。

这说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不可能同时成办,不然,米拉日巴尊者怎么会不知道想尽办法同时成就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像米拉日巴尊者不可能所有办法想尽了,只能过这样的生活,到处打工,还是每天吃荨麻,没办法买一件衣服。他回家乡办事情的时候,他以前老师的儿子劝他,你应该学习你的师父,把以前你的未婚妻娶回家之后,把你的田重新恢复起来,也可以这样修行。他说,这些成就者是不一样的,我们是凡夫人不能随学的,就像狮子跳的地方青蛙不能跳一样。他也是讲这样的例子。

对普通人来讲,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首先知见上面认知,从理念上面一定要了解。如果我们要达到米拉日巴尊者的状态。今天所有的我都舍弃了,就去吃荨麻了,可能也不行。你可以吃一顿两顿,一直吃下去可能还是不行的。他内心当中,生起了正法理念生起之后,行为自然跟上了。你的心没有产生那种境界,冒冒失失地做些行为,注定长远不了,修行是一件长远的事情,也不鼓励冲动地去做。首先维持现状慢慢来,千万不要冲动,最害怕就是冲动,尤其是看到一些教言,激动了之后就开始做一些抉择。上师们经常说不要冲动,想要做抉择的时候,首先平静下来,让你浑身沸腾的雪山凉下来,再来思考一下,我能不能做得到?或者说你先做几天试验,先找点荨麻吃几顿再说。可以坚持一两个月,慢慢再说,我们对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理念上面首先要去接受,行为上面慢慢来,我们的见解、对正法的觉受先生起来,然后我们再慢慢地向目标靠近,这是最稳当的,慢慢走快快到,才是最稳当的。

此外,大成就者金刚镜也是在九年当中只靠着吃拉刻树皮而修持正法最后获得成就的。

金刚镜也是大圆满的祖师,大圆满的祖师金刚镜麦隆多杰也是在九年当中为修大圆满而苦行,在九年当中只吃拉刻树皮。拉刻树皮在讲记的注脚当中说那种树皮吃了,好像不伤喉咙。他就靠吃这种树皮维持生命,最后获得成就。

全知无垢光尊者也是同样,数月当中仅仅以二十一颗水银丸维生,下雪的时候钻进牛毛袋子里,袋子既作衣服又当坐垫,在出世间法方面历尽苦行。

这是我们最著名的祖师。无垢光尊者修苦行的地方是青浦,现在在桑耶寺的旁边几公里,有一个叫青浦的修行地。他老人家当时就在那个地方修苦行,他求法也在附近,好像也有他老人家传法的山洞,还有一个火化台、灵塔,刚日托嘎是他写《七宝藏》《四心滴》的地方,青浦是他求法和修行的地方,这些圣地如果以后要去,应该好好发愿,祈祷无垢光尊者加持,他们留下了很多修行的地方,让我们可以怀念、参拜、发愿,都是很殊胜的。有些地方说他六个月苦行证悟了大圆满,成就的佛果。他在几个月当中,只是靠二十一颗水晶丸子维生,然后衣服也很简单,只有一个牛毛袋子,下雪就钻进去。平时也是衣服和坐垫,修行时特别苦,基本的资具都没有。

在无垢光尊者的传记里也讲了,当时有些寺院为了维持正常的开销,所以很多人在求法时都要交一些法税,给寺院交些钱才能听法。无垢光尊者啥都没有,管家来向他要,说桑耶巴,你的听法费在哪里?他说,我没有。对不起!没有的话,你只好走了,所有人都像你一样,我们的寺院就垮了,他老人家没办法,就想第二天悄悄地走掉,白天走不好意思,想清早走,上师观察到了就让侍者带他回去。

后面无垢光尊者在传引导的时候,虽然当时有收一些法税的习惯,求法的人必须交一些钱,因为寺院要运作法会,都要交些钱,他后面就废除了这个规矩,自己在求法时遇到事情,以后都不收。

诸如此类的公案相当多。

他以前很穷,显现上很多寺院的修行者看不起他,都欺负他。传记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无垢光尊者传记里面既有,有时我们看一下传承祖师,在大圆满方面最著名的无垢光尊者他老人家以前是怎么样求法、修行的,留下了很多具有殊胜加持力的著作,对我们恩德特别大,他们以前也是这样苦行的。

以前我看一个传记,好像无垢光尊者以前有一世发愿,好像发愿他生生世世以很穷的方式来修行。可能愿力成熟了,他前一世是一个有家庭的伏藏师。虽然内心当中有证悟功德取伏藏,就是特别的穷,基本上的资具都找不到。有些时候他愿力成熟了,显现上就是这样的,无垢光尊者在这一世前半生还是很贫穷的,后面他老人家开始传法之后,名声、眷属多起来之后,后面才好一点。他对那些贫穷、可怜的人特别照顾。因为自己以前有这个经历,所以在供斋的时候,所有东西都是从后排开始发,不会从前排发。如果从前排往后排发,发到后面东西越来越少越来越差。按照以前的规矩前面坐的是堪布、活佛,有地位的僧众,后面坐的就是一般的人,所以他的规矩是从后面往前发,还有一些大官员、有势力的人给他供养一些东西,他基本上从来不理,也不会特殊的照顾。对很可怜的人,比如乞丐、卑微的人给他供养一些东西,他就特别高兴,吃得津津有味,就是让他们欢喜,马上接受马上吃,当面给他们作回向,有很多不共的一些示现。以前无垢光尊者的传记我经常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特别的殊胜。诸如此类的公案是相当多的。

往昔所有的成就者全部是将现世的琐事抛于脑后、历经苦行、精进修持而获得成就的,没有任何一人,是在成办现世俗事的同时、在具足幸福安乐名誉当中顺便修行而得成就的。

所有以前的成就者都是不理睬现世琐事,真正把轮回琐事看破放下,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这种状态早就生起来了,所以在这个状态下历经苦行精进修持而获得成就,没有任何人在努力成办现世俗事的同时、在具足所有幸福、安乐、名誉当中随便修行成就,这种案例普通人是没有的。

持明无畏洲也说:“修行人如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样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

普通的修行人如果在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这些世俗的因缘样样具足的时候想要修行,往往正法还没有修成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因为前面讲了原理,他内心当中的世间习气是占主导的,在这种状态修行很有可能是佛没有成就魔却成就了。

又如夏日瓦格西说:“如果从内心深处想修法,必须自心依于贫穷,贫穷一直到死亡。假设能生起这样的意念,天、人、鬼三者必定不会使其为难。”

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讲,从内心深处想修法,的的确确就是这样的。如果我们现在想修法的心不是内心深处发出的,可能是内心表面想修法或者是在内心的表面和深处之间的状态想修法,没有在深处想修法,我们就会为世俗的事情做很多的打算。如果从内心深处想修法,必须做到高的标准。就是说自心依于贫穷,就是简单,直到死亡。如果我们生起了这种决心,天人鬼三者绝对不会作障碍。就是因为我们对世间财富有想法的缘故,天人鬼都会作障碍为难修行者。倘若自己放弃了这些,就不会做障碍了。

如米拉日巴尊者说:“我病无人问,若死无人哭,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米拉日巴尊者说,在山里修行,瑜伽士心满意足的这些情况是什么?“我病无人问”,病的时候没有人来问病,相当于他离开人群在僻静处修行,生病的时候不需要人来问,也没有人来问。“若死无人哭”,死亡的时候也是静悄悄地死了,没有人在我的床前哭泣,不管真的哭,还是假的哭,反正没有干扰我的这些人。“能死此山中”,能够死在清净的山里面,“瑜伽心意足”,瑜伽士我就心满意足了。

门外无人迹,室内无血迹,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门外无人迹”,“门”就是山洞外面,没有人的脚印,就是没有人来拜访,也没有人来往,深山基本上很僻静的地方。“室内无血迹”,“血迹”,就是财富,相当于财富的血迹是没有的。还有一种版是室内无粮迹。粮就是粮食,室外没有人的痕迹,室内没有粮食的痕迹,找不到粮食。以前的修行者他们有时也是吃一些牛、羊肉,没有血迹就是没有正常饮食的意思。“能死此山中”,在这种状态当中,能在山里死去,瑜伽心意足。

何去无人问,此去无定处,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何去无人问”,你到那个地方去,想去哪里,没人问你上哪去,什么时候回来?没人问,也没人打招呼。“此去无定处”,我去了之后,也没有定所,那个地方的山洞、那棵树下合适我就在那个地方修。为什么这样潇洒呢?因为他没有什么东西可拿的,如果东西很多,今天要走了,赶紧包个车,还要问那个地方通不通路,房间够不够大?要走的时候没有那么简单。怎么才能此去无定处?他所有的东西随身能带走。也就是一个茶壶、一本书,随便就带走了,只有这样才能够无定处,没有很多东西要搬的。“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他说在这种状态中,能够死在山里,瑜伽心意足。

腐尸为虫食,血脉为蚊吸,能死此山中,瑜伽心意足。”

尸体腐烂了,被虫子吃掉,然后身体上的血脉被蚊子、苍蝇等等吸干了,这方面也不在乎。一般世俗人,一个人死了,一定要风风光光的,举办隆重的后事,还要化妆,一定要把他画得很好。一般人在活着的时候,对身体很执著,死了之后,对死亡之后的身体还执著,所以就导致了继续流转,所有流转的因素都很齐全。修行者活着的时候,身体只要能够保证修行的基本需要就够了,死的时候管它怎么样,反正死后就是一个尸体了。谁处理,怎么处理无所谓。他们的心在法上面,不在这上面。如果他的心不在法上面,就会在身体上面,人活着身体怎么办,死了之后身体怎么办?谁帮我处理后事,在哪个火葬场比较好一点,这方面想的太多了。上师老人家经常说,死了就死了,已经是是尸体了,管那么多干什么?谁来处理它不要紧,你要忆念的是正法。

这一段都是这样的意思,不管是有没有人迹、血迹,他的心是在法上面,所以没有人问。尸体腐烂、被虫吃掉了,血脉被蚊子吸干了,也不在乎。因为他的心在法上面,唯一关心的是法。财富、身体、亲朋好友有没有?这些都无所谓,他完全不在乎。

这个道歌里面体现了他当时的心境,也是告诉后代的修行者,如果真正的心在法上面,就应该去朝这个标准去看齐。虽然我们现在达不到这么高的标准,但是逐渐的要把我们的重心从世间八法上面移到正法上面来,慢慢的做一个转移,转移上来之后,我们觉得以前放不下的东西,没什么,自然就放下了。因为他的心在法上面,不在其他的上面,就无所谓了。如果我们的心不在法上面,在别的上面就是有所谓、很重要。这些东西哪个都不能少。如果你的心转移到法的上面,就没什么了,有可以,没有也可以,变成这种状态了。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一切现世的贪著使之随风而去,不顾一切艰难困苦、酷暑严寒而修行正法。

所以说,我们必须放弃一切现世的贪著使之随风而去,就是把所有的对现世的贪著都交给风让它吹走,管它吹东风还是吹西风,反正交给风让它吹散就行了,最后不顾一切艰难困苦、酷暑严寒而修行正法。

在米拉日巴尊者和一个修行者的对话当中,好像一些人问他,你是什么宗派、什么乘?他说,我的乘是八法归风乘,就是把所有的世间八法都让风吹走。什么东西都不执著,一心修行的意思。对于这些也是在理念上面要去认知,然后就朝这方面去靠近,现在让我们马上去随学,大多数人可能做不到。

庚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此处我们讲略一点,因为这里面很深,有的时候讲不了,有的时候在这里解释也不合适。

当听闻到甚深的空性实相,尤其是远离勤作自性大圆满实相的精要,超越善恶因果的十二金刚大笑、稀有八句等法语时,切切不可生起邪见,并且要千方百计毫不颠倒地受持它们的密意。

第三个忍叫做甚深法义之安忍,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主要是忍什么?就是要忍无生法,什么是无生法?无生就是实相的意思,无生无灭叫做实相。对无生法的忍就是对万法的空性、实相这些无生法要安忍。

因为世俗的法是有生有灭的,然后实相空性是无生法,无生就是代表空性,一切万法的实相是空性的,所以在空性当中,超越因果。为什么无因无果?因为无生,因果要有生起要有灭,善恶要生起来要有灭,世俗谛当中的有执著就会生灭,在实相当中就是无生无灭,所以也没有因果。

有些人听到无因果的的时候,一下子就恐怖了,但是对于无生法,我们要相信、接受,不要生怀疑、邪见,安忍这方面的教义,让自己的心不动摇,叫做无生法忍。忍就是接受、堪忍的意思。

因为这里面的实相的确是这样的,远离勤作的自性大圆满,还有甚深的空性实相,超越因果、善恶、十二金刚大笑,这些都是大圆满不共的术语,我们在这里解释不了。稀有八句,也是属于这些大圆满续部当中,讲的无生无灭、无佛无众生等等观点,这些胜义谛当中的确没有。这些方面观待法,都叫二缘,实相当中都是不存在的。

我们不可以生起邪见,而且也要千方百计、毫无颠倒的受持。最低标准是当我们听到《金刚经》《心经》,或者说空性、大圆满的时候,首先不要生邪见,然后在不生邪见的基础上,抱着去靠近它的心态学习,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讲?它也有一个次第,首先以中观或者无常进入到人无我、法无我的中观空性,然后在通过中观的空性进入到密乘的观点,也是一步一步进去的,这就讲了万法的实相,这是我们本身的状态,最终要现证的。现在学习和它有关的教言都是离觉悟很近的教言。这个法本身很殊胜,如果我们礼拜供养,能够产生很大的功德;如果你去诽谤诋毁,过失也很大。因为离实相最近的法是最严厉对境的缘故,所以谁去诽谤、毁坏过失很大。缘它修行离证悟很快,也有这样的原理。

否则,如果生邪见或进行诽谤,就称为舍法罪,这种罪业是无数劫中不能从地狱深渊中得解脱之因。

如果对于这些法生邪见或者诽谤,就是舍法、谤法罪。因为内心当中生起邪见了,然后舍弃了,叫做舍法或者谤法罪。这种罪业是无数劫中不能从地狱深渊中得解脱之因,这种罪业很重。如果你生起了邪见,直接通过这个罪业就会堕入恶趣,在很多劫当中没有办法解脱。为了保护自己的缘故,假如听到了之后,我们千万不要诽谤,有的时候也为了保护别人的缘故,不要随随便便地在一个人面前讲空性、无因无果、没有众生没有佛的观点。如果他生起了邪见,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摄受他,就是让他堕入恶趣的因。我们也要发愿,发愿很重要,发愿以后遇到这些空性的术语、甚深的教意,永远不要对这些法义生起邪见,一定要生起信解心,这是很重要的。有些道友学了很长的时间,心中不会再生起邪见,完全接受了;有些道友可能还没有遇到,以后可能会遇到。我们今生当中没有因缘生起邪见,在后世当中也有可能。我们的愿力会在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我们通过愿力发愿回向之后,以后遇到甚深法义的时候,愿力就在关键的时候起了作用,不会生起邪见。虽然我不懂,但是不会生起邪见,这就是愿力的必要性和作用。我们千万不要小看发愿,为了保护自他的缘故,要经常性的发这些有必要的愿。

如乔美仁波切说:“(纵闻善德与恶过,地狱痛苦寿量等,以为非真起邪见,)此罪胜过五无间,无解脱罪发露忏。”

乔美仁波切在《极乐愿文》中说,纵然听到了善法的功德、恶业的过患、地狱的痛苦、寿量等等,认为这些不是真实的,而生起了邪见。如果对这些本来存在的善恶因果取舍等等生起邪见,此罪胜过五无间,这种舍法罪比无间罪还要重。舍法罪,还有一个另外的名词叫做无解脱罪,无解脱罪的意思就是罪业太重了,基本上没有解脱了。是不是真的没有解脱?也不是真的没有解脱,只是在很长的时间当中无法解脱了,为了表明罪业的严重直接用了一个无解脱。无解脱罪发露忏悔,趁现在我们自在的时候要发露忏悔。以前我有邪见,现在我觉悟了,就要忏悔,不能再生起邪见了。首先恢复正见,如果你的正见不恢复,忏悔也是没有用的。首先我毁谤过,认为没有因果善恶,这是很重的邪见罪业。恢复正见就是这些都是存在的,在这个基础上,就有了忏悔的基础,然后再去忏悔逐渐可以清净。

为什么说胜过五无间罪?如果你造了五无间罪,也许是你的烦恼控制不住造了五无间罪,但是没有生邪见,你的善根还在的,就可以通过对法的信心去忏悔,但是谤法、舍法是直接对于整个法生起的邪见,那你拿什么去忏悔?就没有忏悔的了,所以首先要恢复正见,然后有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忏悔,逐渐就可以清净。尤其是现在有自在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要诽谤任何正法,不管是声闻乘、独觉乘、汉传佛教的南传、北传,还有藏传佛教,任何宗派、修行人不诽谤,像这样就是不诽谤正法。首先不诽谤,然后还要忏悔。因为可能以前我在不懂事的过程当中,也造过诸如此类大大小小的舍法罪业,所以我们不要等到它成熟的时候,被动地通过痛苦的方式去承受,现在我要主动去忏悔,通过修一些金刚萨埵、观空性,完全有清净的机会。

曾经有两位秉持十二头陀行的印度比丘来到阿底峡尊者面前。当尊者宣说人无我时,他们二人满怀欢喜。

两个比丘行持十二头陀行,十二头陀行是很严格的出家人的行为,这是在圆满戒律的基础上,再追加了十二条很难守持的行为。他们来到阿底峡尊者面前求法。

当讲到法无我时,二人惊恐万分,

讲法无我的时候,他们就接受不了了,觉得很恐怖。

说道:“太可怕了,请尊者切莫如此宣讲。”当听到讽诵《心经》之时,二人双手捂着耳朵。

最后阿底峡尊者就念诵《心经》,其中有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无意识界,全部都没有了,所以二者就用双手捂住耳朵,不敢听了。

尊者十分伤感地说:“如果没有以慈悲心、菩提心修炼自心,对甚深法义不起诚信,而仅仅依靠护持一分清净戒律是不能获得任何成就的!”

后面阿底峡尊者很感慨,当然这两个比丘并不是完全不接受甚深义,前面对人无我还是很高兴的,后面法无我空性就没有接受。阿底峡尊者不单单是针对两个比丘,也是针对其他人讲的。因为他们必定对人无我空性有一分信受的,所以阿底峡尊者的意思,如果针对两个比丘来讲,只有十二头陀行、人无我空性的见解,但是没有慈悲心、菩提心等大乘成佛的因素。如果没有慈悲心、菩提心,对于甚深法义法无我空性不生诚信,这是成不了佛的。如果人我空性、法无我空性都没有,单单守一份清净戒律,也是没有办法获得任何成就。守戒是善趣的因,或者说别解脱戒是间接解脱的因,直接解脱的因必须要是在戒律的基础之上修无我。

阿底峡尊者的教言是,我们受清净的戒律很重要,对空性、无生法的接受和修行也是很重要,如果你要解脱,必须用空性来对治烦恼障所知障、人我执法我执,如果要真实解脱,必须要接受无生法,尤其是作为直接解脱的因素,比其他的两种忍还要殊胜,更重要。对我们来讲,这也是要经常地发愿和学习的地方。这是典型的畏惧甚深法没有安忍的案例。

往昔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具增上慢的比丘听到宣讲甚深空性实义时口吐鲜血而亡并堕入地狱的公案。

佛陀在世的时候,讲甚深的无生法、空性、实相,也有很多具有增上慢的比丘以为自己证悟了实相。当他们听到真实甚深法义的时候,就会接受不了,然后口吐鲜血身亡,因为邪见的缘故,堕落的地狱的公案也有不少。

因此我们应当对甚深正法以及宣讲此法的补特伽罗从内心深处生起胜解、恭敬诚信。

对于致力于解脱的修行者,因为空性无生法就是最核心的,非常直接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对于甚深空性的正法产生恭敬心和胜解。还有对于宣讲这些法补特伽罗,也应该从内心深处生起胜解和恭敬诚信。因为对法恭敬,对讲法者恭敬,说明他不单单是对法,而且对讲法的来源也是恭敬的。既然对讲法来源都恭敬,肯定也会对法恭敬。为什么对讲法者也要恭敬呢?不要说对讲法的人,对法座都要恭敬。因为法的因缘之一,就是法本、法座、讲法的人。如果没有这些条件,这些甚深的法你听不了,所以你连法座都恭敬,就说明你对法肯定是更恭敬的。为了这样表示,有些尊者在讲法之前首先要向法座顶礼。释迦牟尼佛在讲解般若的时候,自己铺法座,就说明他对法特别重视的时候,其他的行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对甚深法的恭敬,对讲法的补特伽罗也恭敬,如果我们对讲法者恭敬,说明我对法也是更加恭敬。因为法很殊胜,讲法的人也很殊胜;因为宝珠很殊胜,所以装宝珠的盒子也是很珍贵的,就是这个原理。

倘若因为自己智慧浅薄而实在生不起胜解,尽力断除妄加诽谤也格外重要。

如果自己的福报不够,善根没有成熟,实在没有办法理解,生不起胜解,这时候不要诽谤,等舍而置之就可以。放在那个地方,不观察、不分析、不赞叹、不诽谤,听到之后,虽然接受不了,但是我不评论,在内心发愿,愿我尽快通达这个含义,即便你不发愿也可以,当然最好是发愿。不评论就可以了,到底是什么样我不管,我不赞叹也不诽谤,等舍置之就没有过失。有些大德说,在等舍置之的时候,应该发愿总有一天我要通达里面的甚深含义,这样就更好了。以上我们学完了行菩提心的第三个安忍的内容。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音频 1-11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全部收藏版)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10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一百零六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