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83 | 注意哦,修大悲心也要有空性智慧的摄持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83 | 注意哦,修大悲心也要有空性智慧的摄持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5-20


传讲时间:2015. 8 .24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接着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当中的第七品四无量心,前面讲了舍无量心和慈无量心,现在正在讲第三个无量心,即悲无量心。悲无量心从七个方面来探讨,现在讲到了第四个方面,即修悲无量心的原因。

丙四、修悲无量心之原因:





故当诚心而思维,愿以吾身及受用,

三世善根令诸众,瞬间远离一切苦。





我们前面讲了慈无量心、悲无量心的修法等,所以大家看到可怜的众生时,一定要让他们离苦得乐。那么下面讲到,我们要很真诚地去思维、去观想:我愿将自己的身体、受用以及未来、过去、现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都尽量地布施给众生,让天下无量无边的众生一瞬间就远离一切大大小小的痛苦。这样的思维,在口头上念诵、心里观想和身体实际行持的时候都很需要。

《般若八万颂》当中也说过:“当修不同于一切声缘广大无量之悲心。”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定要修持跟声闻、缘觉不相同的非常广大、甚深的大悲心。修持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身体、善根和受用、财产等布施给众生。

但是作为一个初学者,如果把自己的念诵等所有善根都回向给众生,可能也有一定的困难,因为自己在造善事方面花了很多心血;另外,要把自己所有的受用和财产都供养、布施给众生的话,也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们要把自己的身体布施给众生的话,有非常大的困难。

正因为这样,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当中也讲过:“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在悲愿没有清净之前,我们不应该布施身体;不管是在今生还是他生,如果对众生有非常大的利益,那么即使你的悲愿没有清净,也可以舍弃自己的身体,有时候也有一些特殊的开许。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日杰达那样,即使是凡夫人,如果心清净,也可以将身体布施给众生。


拓展内容

《前行引导文》:上师达玛日杰达最初是声闻有部的一位班智达,虽然前半生从来没有听过大乘法,却安住在大乘种性中,不经勤作自然而然具有大悲心。一次,他的邻居患了一种严重疾病。医生说:“治疗此病需要活人的肉,如果有就能够治愈,但不可能找到,看来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达玛日杰达上师说:“如果能治愈他的病,我施给肉。”说完便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交给他。病人吃了肉,果然见效。达玛日杰达尊者由于当时还没有证悟空性而感受了剧烈的疼痛,但因为悲心极其强烈而并没有生起后悔之心。他问病人:“您感觉好些了吗?”
那人说:“是的,我的病已经好了,却给您带来了痛苦。”
尊者说:“只要您安乐,即便是死我也心甘情愿忍受。”因为疼痛难忍,晚上根本无法入睡。到了黎明时才稍稍入睡,梦中出现一位身着白衣之人对他说:“要想获得菩提必须经历像您这样的苦行,善哉!善哉!”之后用唾液涂抹他的伤口,用手擦拭。他醒来以后伤口果真已经完全康复如初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梦中的人就是大悲观音。从此以后,尊者相续中如理如实地证悟了实相密意,并且对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理集五论词句全部能够朗朗流畅地背诵。

《毗婆沙论》当中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居士心很清净,她经常把自己的财物供养给僧众。有一次,她看到一位出家人患了很严重的疾病,医生告诉他一定要喝一些肉汤,因为他的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风湿病。这位居士平时经常供养僧众,她就想办法供养比丘肉汁,于是就到处去买肉。

但是当时,当地的国王生了一个太子,要求所有百姓不准杀生,所以她就没有买到肉。她非常担心那位比丘没有喝到肉汤的话病就好不了,于是就悄悄在自己的大腿上切了很多肉,做成肉汤给那位僧人喝了。

她的丈夫回来以后发现了这件事情,就特别不高兴,心想:“佛教徒怎么对我的家人做这样的迫害?我妻子的身体都已经变成这样了!”他特别不理解,想向佛陀告状,结果到了佛陀那里,他就要求佛陀到他家里去应供——他可能想让佛陀看看整个场面。佛陀通过智慧已经发现了这件事,就带了很多药,并给她做了加持,后来他妻子的身体就恢复了,并获得了圣果。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来,有些世间人心非常清净,供养僧人也好,布施其他众生也好,不要说是身外之物,他们连自己身体上的骨肉也愿意供养、布施。

可能大家也知道,悲心强烈的人看到可怜众生的时候,确实愿意做一些事情;而悲心不强烈的话,好像觉得这些事情特别无聊,甚至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我们现在放生或者做一些慈善活动的时候,没有信仰、没有悲心的人就认为这是特别无知的做法。这种观点也是可以存在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所有人的心态和价值观都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面对社会和世间的时候,不应该想:所有的人都要跟我的心态一模一样。这一点,佛陀时代的人也是做不到的,现在人就更做不到了。

所以我们要想到,身体的布施一般来讲是不允许的,但有特殊情况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尽量地付出自己的劳动等。包括现在有个别人,确实是为了众生,好像自己累也好、生病也好,自己再怎么样也一直愿意付出,这虽然不是真正的布施身体,但是也比较相同吧。我们有些发心人员的确是这样,无论在任何环境当中遇到任何事情,都一直是以非常坚定的心来做事情,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丙五、修悲无量心之证相:





修习悲心之证相,无法堪忍众生苦。






我们修这样的悲心,先从自己的母亲等亲人开始,然后到中等的人,再到天下所有的众生,一直这样修行。修行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不用别人劝请,看到可怜的众生自然而然就会生起非常强烈的悲心。这种悲心是无法堪忍的,看到众生可怜的时候,自己的悲心就特别特别强烈,好像自己都受不了,可以说这种悲心是极度强烈的。

可能有些人认为:“我也有悲心,我也有菩提心,我也有善心,我是很善良的人,我是很有大乘根基的,你们跟我们一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许是一样的,但有时候,悲心和大悲心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

不说我们大乘的经论当中,即使在《俱舍论》和《毗婆沙论》中也有这种说法。在《毗婆沙论》中有一个比喻,说悲心和大悲心之间的差别,就像两个人在河边,看到附近一个人掉到河里了。这时,一个人生起了悲心,他说:“哇,你看那个地方掉下去一个人,好可怜啊!怎么办?”他就只是这样说,心里产生一种悲悯心,这个叫做悲心。而另一个人毫不犹豫地跃身跳进河里,把这个人救出来了,这个叫做大悲心。

所以我们有时候,很有可能把大乘的悲心停留在口头上:“大悲心很好很好!”自己心里稍微有一点波动,看到可怜的众生会说:“真的很可怜啊,大家都好好帮助,好好做一下。”但是有一部分人不仅仅是口头上说、心里面想,他确实要自己去做,不做的话好像就没办法,有一种特别强烈的责任感,这叫做真实的大悲心。

可能很多人认为,自己心里面有一种怜悯之心的时候就已经具足了大悲心。如果我们真的具足大悲心,那么看见身边一些众生的时候,就确实会去帮助。否则,光是在课堂上或者在言谈当中讲一讲,而在实际当中,即使真正有能力也不去救别人,那这个不称为大悲心。

关于悲心的这些问题,希望大家从很多方面去深入分析,否则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悲心也很难说。有些时候,我们身边的人会说:“这不是悲心啊,这是干坏事……”比如说放生的时候,如果放一些毒蛇或者比较恶心的众生,有些人就说:“你不能放,这样放你有过失的……”但其实,很多人是对佛教的观点没有搞清楚。

在《文殊师利问经》当中,文殊菩萨问佛陀:“您在因地的时候,将自己最可爱的孩子们布施给丑恶的婆罗门,而且那个婆罗门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来殴打他们……”我们原来演义成王子的时候,婆罗门打两个可怜孩子的场面看起来还是很残忍的。文殊菩萨就问佛陀:“您作为菩萨,虽然对婆罗门有一种悲悯之心,但是您为什么不管自己的孩子呢?”

佛陀回答他:“比如说,一个父亲有两个儿子,大的儿子需要小儿子,于是父亲就把小儿子给了大儿子,然后大儿子就开始打小儿子。这样的话,他的父亲有没有过失?”文殊菩萨说:“父亲没有过失。”佛陀紧接着回答说:“同样的,我在因地的时候把众生布施给众生,我作为菩萨也没有过失。在我的眼里,提婆达多也是很可爱的,罗睺罗也是很可爱的,他们是平等的。”

拓展内容

《文殊师利问经》:“尔时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事施。有妇儿施等。如须达拏以二子施丑婆罗门。此婆罗门打此二儿。世尊。何故无平等慈心。若菩萨无慈悲心不名菩萨。世尊。诸菩萨有平等心不。若有等心云何以儿与人打拍。有人此问当云何答。佛告文殊师利。如人有两儿。以其小儿施于大儿。文殊师利。此父母是平等心不。大儿打拍小儿遂死。文殊师利。谁当得罪。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父母等心无有罪过。大儿自得此罪。佛告文殊师利。我于众生常平等心。如罗睺罗可爱可念。提婆达多亦可爱可念。文殊师利。是故菩萨无有罪过。复次文殊师利。如有一人日日施食。有人来乞。此人即施。因得食故劫盗他财。文殊师利。是谁得罪。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非施主得罪。施主唯有施意。不令作盗。佛告文殊师利。如是诸菩萨唯有施意无有杀心。是故菩萨成无害想。有人杀害自得杀罪。”


这个问题还是很有必要记住。包括有些堪布、堪姆,有些法师,希望在听课的过程当中,把个别重要的问题、现在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记在心里面,如果心里面记忆的密码不是很好的话,应该记在电脑里或笔记本上,以后在弘法利生和自己修行的过程当中,可能需要以此遣除一些怀疑。

所以,按照大乘佛教的观点来讲,对每一个众生都要修悲心,尤其是看到正在遭杀的众生,即使它是非常可恶的老虎、野狗、野熊、毒蛇等,我们有机会的时候也可以将它放生。如果它们自己造业,或者是被别的众生吃掉的话,那这是众生的事情,我这边没有过失——从我的角度来讲,救它的心是悲心,这是很重要的。

因此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虽然每个人的因缘、各方面的福报都不相同,但是救众生的这颗心都是应该有的。而到底要做什么,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将来在人生当中、在弘法旅程当中也要去观察。

丙六、修悲无量心之入定与出定:

这里的入定是修悲无量心,出定的时候是以空性的境界来摄持,跟平时的入定、出定有点不同。平时我们入定是在空性当中安住,出定的时候在如梦如幻当中回向、做四种威仪。





无缘悲心后入定,空悲双运为验相。






如果详细观察所有众生的话,其实众生的本体也是如同水月、阳焰、幻化等一样。因此,像《三摩地王经》《中观宝鬘论》中所讲,其他众生也好、我们自己也好,所有万法都可以用幻化八喻来说明。就像草原当中一个干渴的人,刚开始觉得远处有很多清净的水,但是真正到了跟前的时候,发现原来根本没有,这叫做阳焰水。一切万法实际上跟这个没有什么差别。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三摩地王经》中云:“犹如春季正午时,干渴之人向前行,见到阳焰误认水,当知诸法亦复然。”
《宝鬘论》中云:“阳焰现似水,非水非真实,如是蕴似我,非我非真实,阳焰思谓水,是故往彼处,设执谓水无,此即愚痴者。如是似阳焰,世间说有无,此执乃愚昧,有痴不解脱。”

因此我们所观想的对境——众生,原来都根本不是实有的,当我们懂得这一点时才能称为真正的修行人。萨绕哈巴在《道情歌集》当中也说过,任何一个人如果离开了悲心而修空性的话,那么这不是修殊胜的道;反过来说,仅仅是修一些悲心,也不能超离轮回、获得解脱。所以说,一个人必须具足智悲双运,才能既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真正成为很好的修行人。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道情歌集》中云:“何者离悲修空性,彼人未得殊胜道,相反仅仅修悲心,亦住轮回不解脱,何人二者能双运,轮回涅槃皆不住。”

大家不要认为,只有藏传佛教当中讲要去除实有的执著,我看到汉地著名的《宗镜录》当中也说过:如果有心境实有的执著,即使修一万个劫也不能获得解脱。汉传佛教当中也这样讲了。

拓展内容

《宗镜录》:“问。众生业果。种子现行。积劫所熏。犹如胶漆。云何但了一心。顿断成佛?
答。若执心境是实。人法不空。徒经万劫修行。终不证于道果。若顿了无我。深达物虚。则能所俱消。有何不证。犹微尘扬于猛吹。轻舸随于迅流。只恐不信一心。自生艰阻。若入宗镜。何往不从。”

所以,我们修大悲心也要有空性智慧的摄持。否则,暂时来讲,利益众生是非常好的,就像现在有些慈善家,一辈子都讲做慈善,在全世界都做,但是好像很少讲空性,天天都是积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就比较少。所以,当他们真正要飞到彼岸的涅槃金洲时,可能只有一边的翅膀是很不错的。虽然他们可以把全世界的善根都积聚起来,但是在空性方面,最多只是讲讲“如梦如幻”,除此以外基本上什么都没有。

所以有时候,可能要看看自己所做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善根。我们这里有个别人也很虔诚,今天给这个人帮帮忙,明天给那个人帮帮忙,除了空性以外什么事情都愿意做,人是很善良,但是一讲起空性的时候就不说话了,拿着念珠一直念“嗡啊吽”,不知道为什么讲空性就念“嗡啊吽”。这是有象征性的代表。我不能得罪很多人,不然到时候还是比较可怜的。

丙七、修悲无量心之果:





果离损恼心堪能,成就本来清净性。






“果离损恼心堪能,”这样的大悲心修到最后,结果是什么呢?最后我们就没有损害他人的心,而且心会堪能。

因为修大悲心的话,自己就没有害众生的心,还会获得别人对你的欢喜心。如果平时人很慈悲,而且经常修悲无量心的话,别人看到你也好、听到你的声音也好,都愿意跟你接触、交往,因为你给周围的人带来一种欢喜,带来一种安全感。

跟很柔和的人坐在一起,大家就没有什么恐惧感;而跟没有悲心的、甚至有极大嗔恨心的人,或者是跟很野蛮的人住一个晚上,可能就会很害怕。比如说有些人住宾馆的时候,经常要看身边不熟悉的人是不是个坏人,如果是坏人的话,连睡都睡不着;如果这个人念咒语,心很清净、很放松,很有悲心的话,即使跟他从来没有见过面,自己也会真正有一种安全感。

有些人说:“不能有大悲心,不然太脆弱了,现在这个社会是‘狼群社会’,狼群当中不能有羊,不然会被吃掉的。”但我并不是这样感觉的,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坏人,但是大多数人应该不是狼,而是羊。所以,如果我们羊群团结起来的话,很可能有反过来“吃狼”的机会。所谓的“吃狼”的方法其实是一种感化力。从无著菩萨的传记当中看,通过修持大悲心的菩萨的感化,羊和狼也会和睦相处。

这种方法《正法念处经》里面也讲了:“若人心柔软,悲心自庄严,为一切所护,众人所称叹。”如果有大悲心、心很柔软的话,所有的人都会保护你,也会经常赞叹你。这一点我们在生活当中也看得出来:有一些人的确很有悲心,他们用悲心来庄严自己——虽然他们身体上没有各种各样的妆饰品,甚至是满面皱纹,但是大家都感觉他很慈悲。这样的话,我想大悲心的果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

“成就本来清净性,”也就是说,大悲心修得很好的话,我们佛性的本体也可以展现出来,这是一种果。

还有一种果,就像刚才我讲的一样,如果一个人有柔软心,用大悲心来庄严自己的话,那么他周围的人和天人都会保护他、赞叹他,到一定的时候也会帮助他。所以,以前没有悲心的人,要尽量在具有大悲心的菩萨群体当中,慢慢培养自己的善心和悲心,这是很重要的。



颂词背诵打卡


故当诚心而思维,愿以吾身及受用,

三世善根令诸众,瞬间远离一切苦。

修习悲心之证相,无法堪忍众生苦。

无缘悲心后入定,空悲双运为验相。

果离损恼心堪能,成就本来清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