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智慧之法 >> 《俱舍论》讲记 第56课 Back

《俱舍论》讲记 第56课

智慧之法 智慧之法 2021-04-16



《俱舍论》分了八品的内容,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四品分别业。分别业品当中对于有表业、无表业,以及身语意诸业都做了非常详尽的宣说,让我们对于业因果的道理从不同的侧面产生定解。

现在我们学习是“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也就是什么界当中具有什么引业,和什么众生当中具有什么引业。

结生欲界中有身,

具有二十二引业,

皆属顺现法受业,

彼等必定是一类。

这个颂词主要是说明中有身可不可以造业。此处说中有也可以造业,也有引业。

“结生欲界中有身,具有二十二引业”,此处主要是说“二十二引业”是在结生欲界的中有身上安立的。如果是结生色界的中有身,则不一定有二十二种引业。首先是结生欲界的中有,中有从这个颂词来看是可以造业的,造什么业呢?“具有二十二种引业”。

二十二种引业如何安立?第一个是中有,然后在住胎当中有五位,出胎当中有五位,总共加起来是十个,加前面中有身本身是十一个。

在住胎当中有凝酪、膜胞、血肉、坚肉、支节,在母胎当中有这样五个时期。然后出胎之后有儿童等五期,有些地方讲是婴儿、儿童、少年、青年、老年,而有些地方不一样,如儿童、青年、壮年、中年和老年。总之,在出胎之后也有五期。

以上每一位上面都有一种业,所以共有十一种业。这十一种业又分为两种——定业和不定业,加起来就是二十二种业。一个人可以引发中有的业、凝酪的业、膜胞的业……可以引发二十二种业。有十一种是决定业,十一种是不定业。

定业有三种,有顺现法受业、顺次生受业和顺后受业。那么这十一种定业属于三种定业的哪一种呢?“皆属顺现法受业”,全都是顺现法受。中有、住胎和出胎看上去好像是三个明显不同时期,一个是中有身,一个是入母胎当中有五位,还有出胎当中的五位。这些都是顺现法受吗?此处很肯定的说,这些全都是顺现法受。

“彼等必定是一类”,从中有开始到最后的老年期间都是一类的。虽然不像前面所讲的同分或者同类,在一个时期当中相同的相续,但是中有毕竟不是在五趣当中一个单独的趣,他就是趋向于所去的一种身份,但还没有真正地趋向于所去,叫中有。而这个中有至于后面这些都是同样一个业所牵引的,所以中有并不是真正的身语以外的法,也不能说是完全相同的,为什么呢?因为中有是化身,入胎之后就是胎生的。所以是不是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人类的众同分,或者人类的同类,或者天道的同类?不能完全这样说。所以只能说是一类,是类同,比较相似的、相类同的自性。

前面讲过,中有的形象是什么?虽然有些密法等观点说,他分了前后两段,上半段是死之前的样子,后半段主要是投生之后的样子。但是在有部《俱舍论》当中,他的中有就是后世身有的形象。如果这个人死了之后,即将要投生到人道或投生其他道当中,他的中有身就和他后世投身的身有的样子是一模一样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二者之间是一个业所牵引的。虽然中有是暂时过渡性的一种身体,是化身的自性,而后面入胎之后是胎生的自性,但是他的业是一个。中有的形象和后世身有的形象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中有和住胎的五位,以及出胎的五位实际上都是一个业引发的。既然都是一类,就不能说中有是现法受而住胎之后变成了顺后受,应该全部都是顺现法受,都是一期的,是一种业所牵引的。所以包括中有、住胎五位和出胎五位全都是一种业——顺现法受业。

总之中有可以造业,但是不是决定是通过中有造的呢?不是决定造,而是他可以造。中有的时候他可以造自己中有的业,也可以造住胎五位的业、出胎五位的业。因为此处提问的是“中有也有引业吗?”或者其他注释中问“中有可不可以造业呢?”可以有业,可以造二十二种业——十一种决定业、十一种不定业。

不定业不一定是顺现法受等,因为这些都是不确定的;但是决定业的话,一定是顺现法受,在住胎、出胎当中全部都是一类业所牵引的,所以在中有当中他可以造这么多业。

科判当中说“何界与众生中有几引业”,此处说中有能够造二十二种业,或者有二十二种引业。

辛二、别说定受业

业有决定受业和不定受业,此处是别说定受业,也就是分别宣讲了决定受的业。其实这些业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平时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需要知道哪些是重业,哪些是决定业,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决定业,什么样情况下不一定变成决定业,这些在我们平常发心或者面对殊胜对境的时候是需要注意的。对殊胜对境尽量地供养、恭敬、祈祷等的心来培福。而反方面的不好的意乐要尽量地制止,因为这些有些时候很容易变成定受业。

强惑净心功德田,

恒造杀父母业定。

所谓顺现法受业,

依田意乐之差别,

永离彼地贪欲故,

必定感受异熟果。

这些是定受业。前面两句主要是通过四种情况来宣讲定业。第一是强惑净心,意乐很强的烦恼,或者很清净的心;第二是功德田,田方面对境很殊胜;第三是恒造,即一个事情反复造;第四是杀父母,这些都是定业的。

第二类是第三四句,顺现法受业有时是依靠对境有差别;有时是通过很强的意乐。如果有一个很殊胜的田和很殊胜的意乐,很多业都会今生成熟,都会变成顺现法受业。

最后两句主要是讲一些圣者如果要离开贪欲之地的话,那么他在离开之前一定把他的业全部受完。因此说明为什么佛在世的时候,很多佛的大弟子都显现非正常死亡,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偿报。这种情况有很多。

他要离开欲界或者三界之前,他自己造的所有的定业全部都要受完才能离开,所以说“永离彼地贪欲故,必定感受异熟果”。很多圣者受报的原因也和这个有关的。以上是三类内容。

首先第一大类。决定业中第一、“强惑净心”,第二、“功德田”,第三、“恒造”,第四“杀父母”,有些地方讲害父母,即伤害父母,不一定是杀,伤害父母也算决定业。

“强惑净心”,即当在造某种业的时候,意乐特别特别的强盛。“强惑”,即特别强大的烦恼,它的业就很容易变成决定业;“强净心”,清净心很强烈,在造善业的时候,对业因果的道理非常非常的坚信;或者对上师三宝等有特别大的信心;或者做事情的时候,他的菩提心也是非常非常的强烈,这些都会变成定业。所以当我们在造烦恼罪业的时候,我们的烦恼不要太强盛了,如果烦恼特别强盛地去造的话,就会变成决定业。所以当我们在罪业的时候,尽量地后延。

很多的教言也讲,做善法的事情不能拖延,要尽快做;恶业、非法的事情尽量往后拖,在拖的过程当中,也许自己的心就慢慢淡了,不会做了。如果不可避免的话,尽量往后延,而且自己在做的时候要产生惭愧心。如果有惭愧心的话,就不会出现“强惑”,因为已经有了对治。虽然在造恶业的时候,肯定有烦恼,但是因为有了惭愧的对治,这个对治的力量加入进来的缘故,烦恼就相当于被惭愧心冲淡了,稀释掉一部分,他的烦恼就变得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在造恶业的时候,尽量要产生惭愧心,忆念善法。能控制就控制,如果不能控制,就用惭愧心让自己的烦恼变得不那么强烈。如果烦恼不那么强烈,造的业就不一定变成定业了。

当我们在造功德法的时候,比如听法、思维法、修法的时候,或者给僧众发心的时候,尽量以清净心来做。如果发心特别清净,他的业会变成定业。

花同样的时间,用同样的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如果心很清净,就得到很多的功德;如果心不清净,功德就不会很大。所以我们决定要做一个事情时,就尽量以清净心、强劲心来摄持,如此就可以获得定业,或者在《亲友书》中叫重业。

我们尽量要让善业成为重业。按因果成熟的规律,重的业先成熟,轻的业后成熟。所以我们要通过很多种方法让善业成为重业。比如让往生极乐世界的业变成重业,重业先成熟,至于其他的业,他可以带业往生,然后在极乐世界当中把这些业清净掉、忏悔掉,这样就不一定成熟了。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让恶业成为重业,如果恶业成为重业的话,临死时这些恶业就先成熟,自己就没办法获得善趣、获得解脱、获得往生等果位了。所以定业、重业、轻业对我们修行来讲都是需要了解的。

如何让我们的烦恼成为轻业、不定业,而让我们的善业成为重业、决定业呢?就是要不断地闻思修行,把因果方面的道理要不断地深入到骨髓当中。之后平时在取舍、修行、做事情的时候,我们学习到的见解就会发挥作用;如果根本不知道,没学习过,根本不了解,或者虽然学习了,但是忘失了,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做,那么当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就不是跟随我们闻思的佛法的观点了,而是跟随我们相续当中固有的习气了。当然我们凡夫人的固有习气中没有什么好东西,都是通过我执引发的各式各样的烦恼。所以跟随这样的习性去做的话,很多都随顺轮回的习气了,这样就变成了不好的决定业。以上是“强惑净心”。

我们在修善法的时候尽量通过强大的净心来摄持,这可以训练。有些人天生心就比较清净,有些人不一定天生有这样清净的心,但是通过不断地训练,上师不断地讲,道友不断地鼓励,和自己不断地看书、看很多公案,逐渐把自己的心转变成清净的状态当中。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清净的心少,烦恼的心比较多,后来可能清净的心多一点,再让清净的心力量加强,最后一起心动念,就比较相应于出离心、菩提心或者利益众生的心等。清净心可以通过训练得到。

很多大德也讲,这个心就是一个有为法,你用什么样的因缘去影响它,它就变成什么样子。所以现在我们有情心识的法性、实相虽然是不变化的如来藏,但是从现相的角度来讲,它必定还是个有为法,既然是有为法,它就受因缘的控制和影响,所以如果平常我们多串习,多以好的因缘、产生清净心的因缘去影响它的话,这个心也就逐渐地变得清净了。

比如大恩上师经常讲这些清净心的法,很多道友也是安住在这样的清净心当中,互相之间也在提醒发心要清净等等。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再通过这样的教法不断地影响的话,几年之后他的心就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不敢说,几年之后他的心完全和初地菩萨一样,但是和刚开始那种不清净的心相比较的话,在这个的环境当中不断熏习十几二十年,他的心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清净,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果在一个非常浑浊的环境当中,他所听闻的教言和交的朋友,都是让他引发贪嗔痴的,那么几年下来他的心肯定会变得非常污浊,这也是毫无疑问的。

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在清净的道场当中待的时间长一些,相当于买一些保险一样。如果时间很长,自己的心熏习得比较清净,那么以后再出去面对不清净的环境,它会产生一种对治力,肯定会产生作用的。

所以我们要通过一切的修法去影响心,让它变成一种清净的状态;烦恼的心我们也要去影响它,通过各式各样的因缘让它不要产生,让我们自己的心知道,烦恼是应该被呵斥、被改造的对境。能经常如此,我们的心就会变得非常清净,烦恼心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弱。

第二是“功德田”,即具有功德的严厉对境,比如上师三宝。对断证圆满的佛陀为首的福德田供养、赞叹、顶礼或者做些善法,功德非常非常巨大,因为田很殊胜。比如在一个营养成分非常好的田里,随便播什么样的种子,都会长得特别好;如果田不是那么好,在盐碱地、黄土坡等地中播下种子,即使很精勤地耕耘,最后收获的时候也不一定那么多。所以田是有差别的,功德田和一般的田相比较,功德田是远远超胜一般的田的。

在很多的经典当中也讲过,一般的老百姓肯定比不上守持五戒的居士,很多守持五戒的居士比不上守持沙弥戒的出家人,以此类推。沙弥、比丘,还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或者初地菩萨乃至于十地菩萨、佛等等,他们的功德是逐渐逐渐增上的,因为他们内心当中的烦恼是逐渐逐渐清净的,功德是逐渐逐渐圆满的。功德越圆满烦恼越少,他就是越殊胜的功德田。

在密宗当中还有三宝总集的上师也是一样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是上师,但其实他是三宝的总集。有些地方讲,如果以清净的心给上师供养一点点财物或者做赞叹顶礼,所得的功德远远超胜于对十方三世诸佛供养的利益。上师一方面是功德大,一方面是恩德很大。

功德田有很多,主要就是具有功德的对境。如果以清净心去供养这些对境,或者即便不是清净心,而是一般的心去供养[1],都会逐渐成佛。但如果你对一个平常人,或对世间上的一个伟人供养一朵花,对他合掌,是不会成佛的。如果对境是功德田,很殊胜,那么即便只是一个塑像,也是佛的化身、佛的代表,更何况对真正的佛、真正的僧、真正的法产生恭敬心并供养呢。他的功德肯定是不可思议的。

第三是“恒造”,即反复造、经常造。虽然他在造业的时候,没发起那么强烈的清净心或者烦恼心,而且对境也可能不是那么殊胜的功德田,但是经常造、经常做的话,就会成为决定业。时间越长,他熏习得越坚固,内心当中的习气会从轻逐渐累积成比较厚重的自性。如果变成比较厚重的自性,就有可能变成定业。

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不好的习惯,这些不好的习惯经常去做的话,最后就会变成定业。我们自己想一想好像这辈子没有造什么很大的恶业,为什么最后阎罗王把我们判得这么惨,判的这么重?阎罗王说:“《俱舍论》中讲恒造,你就是恒造,虽然你做的不是那么大的恶业,但是你经常在串习这个事情,经常串习这个小的恶业就变成大的恶业,最后就变成定业了。”

罪业如此,善法也如此。如果平常经常性地发善心,就会变成一个决定业。比如平常我们保持早晨起来顶三个礼,晚上睡觉时顶三个礼,这个好像看起来是很小的事情,但是每天都坚持,一辈子坚持下来的话就变成一个定业了。再比如每天早上都供七杯水、一盏灯,每天都坚持的话就变成一个决定业。当然当我们在供养顶礼的时候他会产生信心,还有对境本身是功德田,本身所供养的就是福田。这样又有清净心又是福田,又是恒造的话,可想而知这样的善业累积起来最后就会变得非常巨大。

即便不是非常殊胜的对境,也没有清净心,看起来是很小的善业,但是如果经常性去造的话,也会变成决定业,最后变成非常厚重。

我们要知道,善法方面我们要恒造,恶业方面不要恒造,尽量想方设法去中断它的相续,不要让它继续下去,这是很重要的。

不单单我们要知道这些,和我们有关的亲属、甚至和我们没关的,对佛法有信心的或者没有信心的,我们都要想方设法的让他们终止恶业,鼓励他们经常做善法。如果他们能经常去做,也会得到利益。或者虽然有些人没办法经常做善法,但是我们把他带到殊胜对境那去,让他去转绕、顶礼。或者通过旅游的方式,到佛学院让他们转几圈坛城,这个坛城本身是很大的福田,所以他转几圈,照个相,其实也是缘这个功德田造下一个善根。

《极乐愿文大疏》中讲,有一头猪,因为身上有很多泥巴,很痒,他就到佛塔上去蹭,擦痒的时候恰巧身上的泥巴就把佛塔上的裂缝堵住了,通过这个善根得到很大的福报,最后逐渐得到解脱了。还有一头猪被狗追着绕了几圈佛塔,最后也获得了解脱。这些公案对我们现在人的修行是有用的。当然我们有时间的时候尽量去做一些善根,然后其他人没办法长时间做善根的,也可以让他们通过旅游的方式转几圈,或者去印度金刚座等地方做一些供养,顶一个礼,或者转几圈。对境是很殊胜的缘故,他也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所以这些道理我们是要知道的,不单单自己要去行持,有的时候要通过这些道理去影响其他人,尽量地让其他众生在其中得到最大的利益。

第四是“杀父母”,以及害父母。从不利的角度来讲如果杀父母,无疑是五无间罪,无间罪的业是非常重的,绝对是顺次生受的定业,最起码也是顺次生受。当然如果按照大乘的种姓,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当中也讲,造五无间罪的会迟入速出。本来造五无间罪死了之后肯定是无间堕入无间地狱,但是他如果安住在大乘种姓当中,他是“迟入”,也就是不一定在第二世堕无间地狱,有可能会延迟,这个是从他赞叹大乘种姓的功德角度来讲。但是一般来讲,造五无间罪最起码也是顺次生受,为什么叫最起码呢?因为有些时候可能会现世报。如果他这个业造得特别严重,他的心也很强烈,杀父母的手段也很残忍,首先会顺现法受,在今生当中首先成熟,然后第二世就顺次生受堕无间地狱,然后第三世还要受它的余报。所以杀父母无间罪的罪业特别严重,这个方面是要注意。

不单单是杀父母,在唐译中讲害父母,范围更加宽泛了。因为在世间当中真正能够杀父母的毕竟是少数,非常少,虽然从历史到现在有很多杀父杀母的例子,但是总的比较起来还是不多。能够转生成人的多多少少还是有一定的善根,所以真正杀父母的不多。但是害父母的可能就不少了。有的时候顶嘴,或者打父母、骂父母、和父母争辩,或者有时候偷父母的钱财等等,这些其实都属于害父母。

父母作为对境是很严厉的,他们带给我们身体,之后还养育我们,所以父母对我们的恩德特别大。在发菩提心的时候,也是要通过思维父母对我们的恩德,让我们对所有的众生产生相同的菩提心。虽然有些众生从小可能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无论如何生不起来念父母恩,为什么呢?因为从小到大没有得到过像法本中所讲的那样的慈爱,所以我一想起自己母亲的时候就生不起那种感恩的心来。有些时候大德们讲,如果对母亲没办法产生感恩的心,就思维父亲,或者就思维一个对你很好的亲友也可以。反正意思就是,缘一个对我们有恩德的众生,首先对他产生一种感恩的心,然后再类推其他众生。

但是换一个角度,即便是父母在今生当中没给我们很多像法本当中所讲的那种无私的关爱,但是我们要知道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现在我们能够修行佛法的身体是谁给我们的?是父母给我们的,就凭这一点就够了。即便他们把我们生下来之后什么都没有做,而且有可能生下来之后经常让我们受很多苦,但是现在我们能够发善心、修行佛法、讨论佛法、能够解脱,这个身体就来源于父母。所以当其他的恩德思维不了时,就思维这个,只这一个也是我们没办法报答的。

如果没有父母带给我们这个身体的话,怎能修行佛法呢?没一个暇满的人身,怎能知道取舍因果?所以即使其他方面我们思维不了,没办法产生感恩的心,只要把这个带给我们最大的利益思维透了,其实仍然可以对父母产生感恩的心。

总之,父母对我们恩德特别大,所以如果杀父母、伤害父母,或者在其它的经典当中讲如果自己做一些事情让父母伤心,也是有很大过失的,因为它的对境很严厉。

反过来讲,承侍父母、供养父母、让父母欢喜等等,或者通过佛法的方式,以最了义的方式报父母恩,功德也是特别巨大的。世间的孝道当然是需要提倡的,作为一个世间人尽量能够尽孝非常好,但是在佛法当中,真正尽孝是能够把父母安置在佛法当中,让他取舍因果,让他念佛,让他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方面就是最大的报恩。

总之,过失这么大,反过来功德也就这么大,只不过此处只是以杀父母为例子而讲的。

“业定”,以上都是决定的业。

下面还有一个顺现法受,“所谓顺现法受业,依田意乐之差别”,所谓的顺现法受业是通过不同的田,尤其是殊胜的严厉的田,和意乐的差别也会成熟顺现法受业。

比如注释和自释当中都提到过,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成为一个三藏法师,智慧特别的高超。当时在僧众当中出现了一些争论,有些执事就想请三藏比丘出来调解争论,当时他没有答应,说:“等我把事情处理完之后再来调解。”

因为他本身就有一定的威望和智慧,所以当僧众想要让他出来调解争论的时候,他当时的心可能不是那么清净,想让对方再再地请他,然后显得他地位很高,然后想他一出来之后马上就把所有的事情摆平了。他就为了显示这样一种得到名闻利养的心态,当时没有同意。

没同意之后,僧众就请持仗比丘来调解,那位比丘也是很有功德的,通过善巧方便就把僧众的争论平息了。

三藏比丘觉得时间差不多了,想要出来调解争论的时候,就问事情怎么样了。“那个事情已经被另一位法师调服了。”

三藏比丘听到后就产生了很大的嗔心,他就说女人平息了女人的争端,“女人的争端”,他把僧众说成女人,把持仗法师也说成女人,把僧众的争端平息了。

第一、他的发心是嗔心,第二、对境是一位持仗比丘和僧团,第三、所说的是很不好的语言,相当于讲了一个粗恶语,把僧众和持仗比丘比喻成女人的过失特别大。

就因为这样一种原因,现生(顺现法受)当中他就变成了女人,然后在后五百世当中连续不断地投生为女人。

因为僧团是最殊胜的田,法王如意宝也经常讲,如果对僧团供斋的话,对境是僧团的缘故,这些方面的业一定是顺现法受。此处也讲了,只不过此处是反方面的恶业方面的顺现法受的例子。反过来讲,功德方面也一样,尤其是给僧众供斋,因为供食物能够让僧众的身体得到调整,有精力修道。所以如果能够给僧众供斋的话,这种功德福报是顺现法受,这个福报在今生当中一定会成熟的。

所以我们如果有些钱财能够给僧众供斋,或者没有钱财的,可以给僧众做饭切菜也是一样的,他的对境是僧团。或者有些时候在法会供斋的时候,我们去做一些事情,也是一样的。

这些都是依田,功德很大,因为对境是功德田、福田。我们在这里面通过清净心去做一些小小的事情,它的功德都很大。

在很早的时候,大家的经济都不怎么样,有的时候就买一袋奶粉,给僧众供个奶茶,觉得自己在供僧等等,尽量做一些福报。现在的很多人的经济能力比较强,如果能经常性的,或者尽量的去做一些事情,通过发菩提心的方式来培福报的话,那么不单单是在现世当中可以成熟善业。
   我们修佛道其实需要很大的福报来支撑的,如果福报不够的话,在中间产生恶心等就没办法再坚持下去。所以福报深广对长期的闻思修行是一个很大的支撑。所以如果一个人的福报很深厚的话,他在闻思修过程当中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如果一个人福报不是那么深厚,中间就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违缘,然后就终止了,从修行佛法的角度来讲就特别的可惜。所以不管怎么样,有机会对于功德田、殊胜田还是要尽量做一些培福的事情。

有时在大型僧团当中待的时间长了,就没觉得什么很稀有的,但是不管稀有不稀有,在大型僧团当中不注意也很容易造罪业;如果自己谨慎的话,也非常非常容易造大的善根。所以关键我们有没有这个意识,经常去给僧众发心,扫厕所或做其他事情,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很多的善根。如果有这个意识去做的话,这个功德特别巨大。

我们相续当中的福报不是已经多得溢出来,已经满了。现在我们的福报还远远不够。所以如果我们的福报还远远不够的话,就想方设法地补充福报。发菩提心也需要很大的福报,修菩萨道也需要很大的福报,闻思修也需要很大的福报,如果有了福报,很多事情自然而然能够承办;如果缺少福报,很多时候做事情很不顺利。做这个事情也不顺,那个事情也不顺,然后要闻思修行时,这个分别念产生了,也不想做,那个违缘又出来了,经常性容易出现这些问题。

有些道友先天性的福报很大,今生当中很顺利。有些在今生当中通过这些殊胜的田,因为他们产生顺现法受,重新培福。虽然以前福报不够,但是现在我们抓住这个机会之后,经常性培些福报的话,我们的福报逐渐逐渐会变得比较深厚起来。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经常去僧众的僧堂打扫,功德是巨大的。因为对境很殊胜,尤其是佛学院的经堂都是闻思修的经堂,每天都在闻思修,使用率很高,而且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有些道友给上师发心,或给僧众发心,其实这些都是很殊胜的因缘,方便的话尽量通过清净心摄持。以上是田的差别。

还有通过意乐的差别,如果有一个很强烈的心,也会顺现法受。比如在咱们注释当中讲到是一个国王的太监,唐译说是国王的弟弟,大概意思差不多。

一个太监有一次看到一个人赶了五百头牛,然后太监问他干什么?赶牛的人说把这些牛要阉割掉。

因为牛如果没有阉割的话,脾气很暴躁,尤其到了发情期的时候根本控制不了。所以马帮牛帮,或者以牛来做农活的牛都要阉割掉,阉割之后它的性情就比较稳定了。在阉割的时候,会让这些牛产生很大的痛苦,所以罪业也应该是很大的。

太监听后产生了悲悯心,就把五百头牛全部都买下来,让这些牛没有遭到被阉割的痛苦。因为他的意乐很清净,所以在现世当中他的男根就恢复了。因为他的意乐特别清净,所以也是顺现法受。顺现法受的例子其实也有很多。

遇到殊胜福田、严厉对境的时候,如果做诽谤或者做伤害。果特别严重;如果发清净心去做事情,功德也特别大。反正正面有多大的功德,反过来就有多大的过失。意乐也是一样的,如果发起很强大的不好的意乐,也是很容易在现世当中承受果报的。

第三部分的内容,“永离彼地贪欲故,必定感受异熟果”。“永离彼地”一般来讲可以分为两类:一、永远离开欲界。相当于得到三果的圣者,得到三果的时候他就永远离开欲界了,因为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他只要是把欲界的烦恼断尽了,他就永远不会再投生欲界。他只是投生色界无色界,得涅槃也一定是在色界无色界得。不可能再回欲界,重新得到一个欲界的身份得阿罗汉,这个绝对不可能。

菩萨没有业力,但他有愿力,通过自在力可以投生。但小乘没有讲这些,小乘唯一的目的就是出离三界,只要他的烦恼断尽了就不会再来投生了。

第一种情况是永远远离欲界之前,必定要感受异熟果;第二种情况是永远远离三界的时候,他以前的异熟果也是一定要承受的。所以有些时候得到三果之前的圣者也会感受一些必须要受的异熟。

很多公案当中讲到的都是阿罗汉。得到阿罗汉果之后到趣入圆寂这段时间叫有余涅槃,死亡之后叫获得无余涅槃,获无余涅槃后他就永远不会再来投生了,所以阿罗汉在有余涅槃期间,他以前还没有感受的决定业必须要感受。

那么不定业呢?不定业阿罗汉不会再受了。决定业是一定要受的,为什么呢?因为永远远离这个地方了,他永远不再回来了。大恩上师在注释当中打比喻:有些道友要离开佛学院,永远不来了,其他道友听说后,“他还借我五百块钱呢!永远不来了我以后找谁要去?”肯定是要找他,“钱必须现在还我,不还我不让你走。”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他以后永远不回欲界,如果错过这个机会,以后讨债就讨不了了,所以在这个之前他必须要把所有债还清了,还清之后才能走。

同样,脱离三界的阿罗汉第二世之后永远不会来三界投生了,以前在欲界当中所欠的所有业债全部都要还清。所以有些时候阿罗汉圣者也有死得很惨的,因为以前曾经造过这个业,所以他现在必须要还,把这个业还净了,你才能够获得无余涅槃永远不再来轮回。

有些是被毒蛇咬死的,像目犍连尊者是被打死的,所以这些大圣者在获得阿罗汉果位之后也要偿还业,为什么呢?因为他要永远远离三界了,一旦圆寂之后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所以他必须在此之前把所有的业债全部偿还清净,所以必定感受异熟果。所以他永远离开之前,所有的债主想方设法的通过各式各样的因缘,相当于一种法性力,积聚在这一生当中,把所有的业报偿还完,之后才可以获得解脱。

要获得阿罗汉的最后有者在得到阿罗汉之前是绝对不会死亡的,他一定会证果的,但证果之后该偿还的业报还要偿还。

在《百业经》当中有个小驼背罗汉的公案。他以前没有造什么福报,根本找不到吃的。但是他是最后有者,中间好像找到两三顿吃得比较好,然后通过这两三顿的机会证悟了阿罗汉,因为不吃饭他就没有力量。中间有一段时间,他给僧众打扫经堂,通过这个获得一些饮食,在这段时间当中精进就获得阿罗汉了。获得阿罗汉之后又开始找不到饭吃了。有时别人应供的时候,他一去别人就吃完了。有时目犍连和舍利弗等都去帮他化缘,但是就是各式各样的因缘就是吃不到,最后就饿死了。一般来讲佛的弟子不会因为饥饿而死,但是他是决定的业,因为以前他曾经饿死过自己的母亲,他很多世都是被饿死,即使是这一世当中得到阿罗汉果位,他还是以这种方式去世的。这不是普遍情况,而是特殊情况,有些时候佛弟子当中也有因饥饿而死的。

最后有者在得到阿罗汉果位之前不会死,绝对不会死亡,而且绝对会证果的。但是证果之后,他该偿还的业报、异熟果还是要成熟。我们应该知道这些业果业报的道理。有人问:“圣者为什么还要感受罪报啊?”……在《俱舍论》当中是从圣者的角度讲为什么是这样的:他永远离开欲界的烦恼,离开三界烦恼的时候,以前的债如果再不成熟,它就永远没有机会成熟了,所以必须要成熟。

下面还有一个田的差别:

于从灭定无烦恼,

慈无量心与见道,

罗汉果中出定者,

作利害果立即受。

还有几种情况:“于从灭定”当中出定的,刚刚从灭尽定当中出定的;还有从“无烦恼”,有时叫无烦恼定,或者有些地方翻译成无诤定,从无烦恼定、无诤定当中刚刚出定的修行者;还有刚刚从“慈无量心”状态当中出定的人;还有刚刚获得“见道”,从见道当中出定的人;还有刚刚获得阿罗汉果位、从阿罗汉果位当中出定的人。

“作利害果立即受”,如果对他们作利益的果也立即受;对他们作伤害的果也是立即受,在今生当中就会成熟,立即就会感受的,不会延迟到第二世、第三世才成熟。

在唐译当中还有一个“佛”,在咱们颂词当中没有佛,对于佛作利害果也是立即受的。在《贤愚经》《百业经》等公案中,有很多贫穷的人给佛作清净心供养饮食,今生当中成熟的也特别多。

第一是三果以上的圣者入灭尽定之后,刚刚从灭尽定中出来,这个时候给他做供养,今生当中就会感受功德,反之对他们(刚出定的圣者)作一些伤害的话,今生也会马上感受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灭尽定(灭尽受想定)是特别寂静的,他从灭尽定出来基本和从涅槃当中出来差不多。所以他的心特别寂静调柔的缘故,如果给他做供养、赞叹等等,果报也是很大的,马上会感受的。

第二是无烦恼定[2]。自己在入定的过程当中,自己调伏烦恼,然后也调伏其他众生的烦恼,所以他从这个定当中出来的时候,任何人看到他不会产生争论的心,不会产生烦恼。他可以压伏其他有情的烦恼。这是一个很殊胜的定。从无烦恼定中出来也有相同的效果。

第三是慈无量心。慈无量心是缘一切有情,愿一切众生得乐。

无量心有好几种,有属于世间的共同乘的四无量心,或者这个慈无量心。比如梵天就是通过修四梵住,得到梵天的果位。除了他们所修持的禅定、中间定等之外,他们也要修持这个无量心。通过修无量心的缘故,得到很大的福报,然后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四梵住。小乘也修四无量心,当然最圆满的四无量心是在大乘,作为菩提心的前加行。所以四无量心外道也修,小乘也修,大乘也修。当然他们的所缘,悲心和大悲之间的差别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弥勒菩萨的《大乘经庄严论》当中专门有一个梵住品,在梵住品当中专门讲四无量心。把普通的悲心和大悲心等做了很多对比。这样我们就知道其实世间的悲心和菩萨的大悲差得很远很远的。虽然名字都叫做慈无量、四无量,但是所缘、本体和大乘的这些相比较差得特别特别远。所以我们不能看,小乘也有慈悲喜舍四无量,他们应该也有菩提心,不能这样讲。虽然名称都叫做慈无量心,但是内涵不一样。记得《经庄严论》当中说,大悲和悲心之间有六种差别。弥勒菩萨一个一个给我们讲,大悲是怎么样,悲心是怎么样,有些是具有染污的悲心,有些是普通的悲心,有些是大悲心等等,当然是不一样的。

过段时间大恩上师讲《经庄严论》的时候,有很多很多大乘的窍诀,非常殊胜。学习完之后,自己的心就会有变化,因为知道了很多大乘不共的窍诀,和小乘之间不同的地方。我们不学习的话,似是而非,这个和那个是差不多的,大乘小乘一样的。弥勒菩萨他老人家通过十地补处菩萨的智慧,把佛经当中大乘的思想全部归纳在一起,给我们宣讲大乘和小乘之间的差别,从头到尾,几乎都在对比小乘是怎么样,大乘是怎么样。所以学完之后,马上就知道大乘小乘完全不同,不可能是一样的,差得太远了。所以这些大经大论学完之后,我们内心当中的悲心、智慧、见解的认知都绝对会上升一个档次的。

刚刚从慈无量心出定的人,因为入慈无量心缘一切众生得到快乐。弥勒菩萨的名字叫慈氏,成佛的名字也叫慈氏,也叫弥勒佛,他就是主要修慈无量心的。慈氏就是修慈无量心的。每一世他都修慈无量心,所以相貌特别庄严,他的摄受力也特别大。他是在定中缘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安乐利益,所以刚刚从慈无量心出来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慈爱,这时对他做供养、赞叹,功德很大;如果做伤害的话,过患也很大。

第四是见道。刚刚获得见道,刚刚从见道当中出来,他的见断烦恼刚刚断掉。他是从一个凡夫刚刚得到圣者的时候,如果马上对他利害的话,功德和过患都是特别特别巨大的。

第五是罗汉果中出定,刚刚获得罗汉果,刚刚圆满了修道获得无学道,之后从阿罗汉当中出定。这个时候作利害立即受。

注释当中讲,刚刚获得第二果一来果或者第三果不来果之后刚刚出定时,给他做供养,功德利益不是那么大。因为见道是刚刚获得一个转移的新的智慧,刚刚生起来。大恩上师讲,他内心当中这个转移的智慧非常非常新鲜,所以你给他供养,马上就可以受。但是二果三果相续当中的智慧已经比较陈旧了,这时作利害就没那么大的差别。

然后你供养一个老罗汉和供养一个新罗汉也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老罗汉相续当中的转移智慧也陈旧了,不新鲜了。你给他做供养,功德当然很大,但是比较起供养一个新阿罗汉的新鲜智慧来讲,二者之间是有差别的。这是小乘有部的观点。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有这样的差别。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1]如《妙法莲华经》中讲,如果有人在塔庙当中以散乱心念一句南无佛,或以散乱心供一朵花,都是会逐渐逐渐成佛的。

[2]也叫无诤定,即没有争论的定。



扫码下载原文及音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