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 这是稍有智慧的人最明智的选择。
不论在哪里,
佛陀加持你
点击蓝字,开卷有益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凭吾此行素,复难得人身,
若不得人身,徒恶乏善行。
如具行善缘,而我未为善,
恶趣众苦愚,彼时复何为?
既未行诸善,复集众恶业,
纵历一亿劫,不闻善趣名。
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
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木孔。
颂词
今日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上师讲记
昨天已经讲了暇满难得,今天继续宣说未得暇满人身的过患。
我们的暇满人身确实非常难得,不管从闲暇还是圆满来进行观察,凡是有智慧的人都会感觉到,得人身并不是那么容易。
有些人这样想:
“不要紧吧,反正我已经得到了人身,修法可以慢慢来。”
尤其是有些在家人,动不动就认为
“再过几十年后,我退休了再好好学法出家”、
“等孩子读书、成家、找工作以后,我再修持”、
“把生意做完以后,或者把这件事情做圆满后,我才开始发菩提心、受菩萨戒”……,
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修行一直往后拖,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
首先都是做最重要的,
不太重要的后面做,
这是稍有智慧的人最明智的选择。
可是现在很多人却恰恰相反,
最重要的学法修行全部拖到后头,
而没有意义的世间八法、
各种琐事当下就做,
这一点从当今社会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有时候我觉得出家人真的不错,非常伟大,为什么呢?因为出家人的所有事情当中,学佛始终是放在第一位,不管你刚开始出家的动机是什么,现在除了修学佛法以外,一般来说,将世间法放在第一、佛法放在其次,这种想法基本上是没有的,因为世间上很多的约束和牵引差不多都断掉了,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释迦牟尼佛的后学者非常了不起。
在家人也许是由于前世的业力吧,再加上今生的发心,很多事情都看得比较重,不能放下。有些人对财物放不下,有些人对感情放不下,有些人对家庭父母放不下,这样一来,自己的学佛一直往后拖,始终也不能成功。
所以在获得人身的时候,每个人应该总结自己以往的经历,考虑未来的前途。
世间上的大多数人,
短暂的人生几十年都在考虑,
如“我老了以后,
吃饭怎么办,住处怎么办”,
可是将主要精力放在考虑
“下辈子怎么办”这方面上的人,
世间上又有多少呢?
你们也可以看一看。
要知道,所谓的学佛并不是光看别人的过失,而是应该扪心自问,看看自己每天都在想什么?与凡夫比起来,高僧大德的行径完全不同,以前上师如意宝经常在课堂上讲:“对我而言,来世和今生比较起来,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来世的准备上。”可我们后学者是不是这样?大家也可以总结一下。当然,作为出家人,这方面算是好一点,闻思、念经等也有一定的时间,而很多在家人,自己在生活上没有自由,有种种条件的约束。因此我想提醒大家:短暂的几十年很重要呢?还是生生世世很重要?有智慧的人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
有些人会想:
“获得人身以后,我慢慢学法没什么关系吧。”
这种想法也不对。
我们这个人身若能永久地留存世间倒是可以,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人的寿命只有几十年,非常短暂,所以作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开示: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我们有幸得到暇满人身后,纵然现在没有什么疾病,吃穿样样齐全,人和非人也没有制造违缘,可是人的寿命刹那无常,身体犹如借用品一样,只是一种暂时的物质,千万不要认为“我以后再学佛,我以后再修行……”,应当想出家就立即出家,想学法就立即学法,不能一直拖下去。如果你一拖再拖,最后的修行机会被业风吹走了,那是非常可惜的。因此,一旦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就要把握当下。
有些人可能这样想:
“我现在的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疾病,生活丰衣足食,工作非常顺利,远离各种各样的损害,在如此快乐的时候,怎么会马上死亡呢?不可能有这种情况的。所以慢慢来,以后我再修行。”
假如你有这种拖延的心态,完全是一种邪见,必须要马上断除,否则,它会令我们的修行始终无法成功。
所谓的生命,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就是同类连续不断地存在,比如我是人,那我在人道这一同类中一直存在的相续,就是我的生命。
要知道,生命
并不是极其稳固的东西,
佛陀在佛经中说,
它就像过山的瀑布水一样,
一刹那也不会停留。
不管是看我们自己还是看别人,
所谓的生命都相当无常,
尤其是在坐车时可以明显感觉到,
前一刹那自己活在人间,
后一刹那就可能赶赴中阴界了。
大家也都清楚,现在的科技比较发达,各种交通工具非常众多,一方面它能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但另一方面,每年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全球大概有50多万人,中国也有10万多人,平均每天就有600多人。如果你说“今天这600多人中,肯定没有我”,谁也没有这个把握。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人,坐车的现象比较频繁,如果是这样的话,前一刹那你活在人间,后一刹那变成中阴身,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不管是乘车也好,走路也好,疾病爆发也好,一旦死主降临,你马上就会离开人世的。
前段时间我们几个同学和老师聚会,当时我们班只有两个出家人,有一个老师说:“再过二十年,我身边的两位大师肯定会健在的,我感觉我也是健在的。”当然,也有这种可能性,不敢说没有,但另一方面,我觉得他虽然是我们的老师,但对无常观得不太好,这个“肯定”健在,是肯定“肯定”不下来的。我们在座的人也是这样,不要说再过十年,即使是明年的今天,“我一定会活着”的理由,从哪方面来讲也是绝对找不到的。既然如此,人的生命确实没有可靠性!
如今很多人在道理上明白总有一天会死的,但真正在心里面忆念无常,这个时间是相当短的。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回过头来想想“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会不会死啊”,这种次数可谓少之又少。然而,在山谷里学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他们始终都在观修无常,经常思维自己马上就会死,所以除了修行以外,对未来的打算、对世间的琐事并没有多大兴趣。因此高僧大德们一直提倡修无常,最关键的原因也在这里。
现在,各班的法师正在宣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在此我想提醒大家,你们方便的时候一定要修。所谓的佛法,如果没有修的话,嘴巴上再怎么会说,到时候也是没有用的。
表面上看来,无常的道理谁都能说出一些,但你如果没有修的话,心里一点概念都没有,就像《华严经》里比喻的那样,聋子给别人放音乐,但他自己从来都是听不到的。所以,只会给别人讲是没有用的,大家在学习之余,一定要将《心性休息大车疏》的每一个引导每天好好思维一下,不管是寿命无常还是人身难得,口头上我说得来,你们也说得来,可是真正在实际行动中有没有体会到?大家不妨观察一下。如果你确实认为一切都是刹那的,现在要马上精进修行,不然寿命这么无常、人身这么难得,明天离开了人间怎么办?若随时都以这种心态督促自己修行,为来世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临死时肯定不会后悔的。
所以下半年学《大车疏》的时候,实修法中的每一个引导,你们可不可以看一下或想一想?每天若能修一个引导的话,这样慢慢修下去,对你真的会有很大的收益。有些修行人在修密宗或菩提心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出什么事情,原因是什么?就是基础打得好。如果没有打好基础,一开始就修风脉明点、高攀大圆满等最高的法要,以后很可能会出一些问题。
我认为菩提心和寿命无常、人身难得这些道理没什么不会修的,你们一定要修,修行要靠自己,别人再怎么劝,自己没有自觉性的话,恐怕也是不行的。你们若能在早上、中午或晚上安排一个时间,每天稍微修一点这些殊胜的法门,一方面你的修行绝对不会出问题,另一方面,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回顾自己的人生,就会发现:“噢,原来是因为我加行的基础打好了,所以现在的见解很稳固,不管是对三宝的信心,还是修行的境界,都如此的圆满。”
颂词首先告诉我们:寿命一刹那也不可信赖,完全是欺惑性的,没有任何理由相信它会恒常存在。今天我们睡下去,明天早上就死掉了,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所以大家应时时刻刻有一种无常观“我明天死了怎么办?”、“我今晚上死了怎么办?”,若能如此,修行自然而然会好的。那时就算看到兴盛圆满美好的世间事物,也会像胆病患者看到油腻食物一样,不会有太大的兴趣。
颂词又接着说,
我们的身体也是一种借用品
(“须臾质”在藏文原颂中
是指暂时借用的物品),
自己无权支配。
比如别人暂时借给我一样东西,他什么时候要收回去,我根本无法决定,没有权利说“你不能带走”。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生命,死主阎罗君什么时候带走,谁都没有把握,也许在明年的今天,我已经被死主阎罗君带走了,这个身体送到尸陀林,肠子内脏全部给老鹰吃掉,乌鸦等飞禽啄食着我的眼珠……。
所以我们的身体并不是永恒存在的,现在很多人成天忙忙碌碌只是为了短暂的人生,又有多少是为了来世而修行呢?如果真的为了修行而忙碌,怎么样也是值得的,为了众生的利益、为了自己的解脱,再忙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当然,我们作为出家人,跟在家人的看法和价值观不一定相同,如果有人觉得我说得太过分,希望你们能谅解,但我认为出家人对此应该是有同感的。一般来讲,我们短暂的人身中为了来世、为了众生,发一个非常殊胜的心、做一些比较好的事,这应该是每个人的心声。
所以希望你们在短暂的人生中,一定要有个修行目标,如果什么目标都没有,那就跟疯子没什么差别了。倘若自己在短暂的一生中,已经发了菩提心,做了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就算明天死也是可以的,跟其他人比起来,自己这一生也是有意义了。因此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打算,这是我的一个希望!
智诚堪布
辅导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现在继续学习“谨慎所依暇满”的科判,下面讲第二个颂词:
纵似今无病,足食无损伤,
然寿刹那欺,身犹须臾质。
纵然看起来好象现在身体健康无病,衣食无忧,没有遇到其他的损害,但是寿命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具有欺惑性,我们的身体犹如借来的东西一样,没有一个可靠的地方。
这四句颂词是说明,
虽然获得了暇满人身,
但是它具有无常性。
把暇满和无常结合起来思维,
我们会产生精进之心。
暇满难得主要是从人身难得的角度来讲,稀有难得。既然已得暇满人身,就应该用此人身修持善法,获得最大的利益。无常,则是从另个侧面让我们精进。
我们的身体犹如借来的东西,随时都要归还,没有可靠性,既然现在已经借来了身体,就应该认认真真修行善法,不能因为现在没有疾病缠身就觉得不会死,或者觉得身体好,又丰衣足食,没有遇到其他违缘,就觉得现在一切都很顺利,不会马上死去,很多人会这样想。
但作为一个修行人,要认清这种想法是欺惑性的,因为寿命的确是刹那生灭,死亡刹那间就会降临到自身,所以认为现在或短期内不死的想法,具有强烈的欺惑性。
身体犹如“须臾质”,“须臾”是很快的意思,但在这里上师讲原意是借来之物的意思,就像我们借来的东西,只能在别人借给我们这段期间使用,如果物主什么时候要求归还,自己没有权利说不还。所以,借来的东西本来就不稳固不可靠,随时随地有可能被别人索还。
我们身体的本质就像借来之物,
没什么可靠,
任何时间都有可能被索要而去:
是今天?是明天?都有可能;
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死去:
是在家里?是在车上?
还是其他的地方?
都有可能。
真正观察时,
在任何地方死亡都会发生,
有些是突发疾病,
有些是无因无缘突然就倒地而死,
有些是突然遇到车祸,
有些是突然遇到其他灾难死去。
身体就是借来的东西,
主人什么时候要求归还,
我们做不了主。
所以说寿命是刹那性的,
没有办法保留很长时间。
我们认为它不会死,
这是一种欺惑的想法。
“身犹须臾质”,不要认为现在方方面面都很好,就忘记生命是无常这一事实。如果认为生命会存在很长时间,很难会用这个生命去修行;如果我们真正认为寿命的确是无常、相当无常,就会自然而然首先去做最重要的事情,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这上面。
为什么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主要的前行就是观修无常?因为当我们真正生起了无常观后,才会产生紧迫感,才会觉得不能再拖延修行佛法的时机,应该马上修行佛法。寿命什么时候终结是没有定准的,在无病的时候可以死,在丰衣足食的时候可以死,在没有任何前兆的情况下也可以死,我们的寿命就是刹那性的,没有任何可靠之处。死去之后现在的身体要抛弃,所有的财富都要抛弃,唯一跟随自己的业去投生。
所以对于“须臾质”一样的人身,一方面具有珍贵难得的自性,一方面具有借来物的自性,这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达,拥有是暂时拥有,并不是永久拥有,这个人身是具有某种因缘才拥有的。
龙树菩萨的《宝蔓论》中云:“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世间中有很多死亡的因缘,而生存的因缘却非常少,即便是生存的因缘,有时也会变成死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突然死亡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不能打算还有很长的日子:再过十五年、二十年认认真真修法,现在可以尽情享受轮回中的日子,实际上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已经过了无数这样的日子,现在到了该修行求解脱的时侯了。了知道理之后,应把时间主要放在修行上,这样,我们就知道获得暇满人身的真正意义、真正价值。
未
完
待
续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点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