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disaster comes
How to do?
直面灾难
当灾难来临
我们总是猝不及防
伴随而来的各种习气纷纷现前
混乱的场面本可以有序而平静
你我
都可以做得到
如何面对
When disaster comes
劝阅《西藏度亡经》
说实在的,我们如果在关于生死问题方面再进行研究一段时间,因为它是一个很深奥的理论,不可能一句两句就能建立起来。所以我特别希望很多人多看一下《西藏度亡经》。
《西藏度亡经》是西方科学家最认可的,尤其是心理学家荣格。他说,他终生当中最好的朋友就是《西藏度亡经》。
现在在西方非常火,有一本书叫做《西藏生死书》,它也是很好的。
你如果知道了以后,在藏传佛教莲花生大士的教法当中,对死亡有很细致的一种剖析。因此可能在座的有些年轻人, 对生命学、死亡学还是需要研究,因为我们人都必定会要死亡,面对死亡的时候,可能比我们生存更重要。那这个时候怎么办?有没有思考过?
当时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为什么把每天都是当作生命当中的最后一天?他最后死的时候也是出现了很多奇迹。
他不怕,而我们会不会怕?为什么怕?因为提前没有准备。所以在这些问题上面可能还要去思考。
——《寻找生命的意义》2014年7月3日云南大学问答
不害怕死亡的人不是因为无知无畏
而是因为他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人们往往会临危畏惧
不就是因为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么?
如何面对
When disaster comes
明天跟死亡,哪一个会先到
问:我在佛概课上学到一句话:明天跟死亡不知哪一个会先到,所以要把握时间,做好想要做的事情。您提到说,人活着要追求生命的奥秘,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请问,在如今这个意见很多的社会里,该如何确定我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个人的价值观应该遵循大众标准,还是只需坚持自我就好?
答:选择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需要智慧。
“明天跟死亡不知哪一个会先到”,是藏传佛教当中非常著名的一个修心教言。我也经常在想,今天会不会突然感受到死亡的讯息?我还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原来有一个身患重病的人说:“明天的阳光也许照不到我的身上。除了我,其他众生还能接受到阳光沐浴,我也许没有机会了。”果然,他在当晚去世了。其实这句话,不仅仅会发生在他身上,也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些年轻人可能觉得自己不会死,但统计表明,年轻人死去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因此,当我们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时,应该先观察,死亡到底会不会突然发生在我的身上,或是我至爱的身上?如果会,那我该怎么样面对?来世究竟存不存在?如果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对我无利无害,那随心所欲怎么做都可以,但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太盲目乐观,应该考虑一些问题了。
现在很多人从不想来世,甚至不敢提及。在藏地不是这样,很多人都会谈论这个问题。大家在聊天中经常会说,“哎哟,不能这么做,否则来世怎么办呢?”都已经养成习惯了。可是大城市里的多数人,只谈论眼前这几十年,怎么升官、怎么发财,等等,而这些是带不走的。
所以,价值观是否要改变,关键在于自己。如果你想改变,并不是非要通过接受宗教来达成。佛教讲真理,谁有真理就服从谁,而不会逼迫你一定要信这个、必须要做那个。
有些人认为,佛教要求承认前世后世、承认善恶有报。其实这些不仅仅佛教承认,如果观察全人类的生命,都是沿着这一条路走的。因此,不要认为这只是佛教的说法,而应知道这是全人类都值得关心的问题——关心自己的现在,也关心自己的未来。
在座很多人是大学生、大学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学问很高,偶尔也有一点小傲慢。但有时候你们需要反观一下,看自己对前世今生的认识,有没有达到一个“大学”水平。
——节选自:2013年11月29日台北大学问答
明天和死亡,哪一个会先到
如果不认为这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便已落入了歧途
内观自判的首要之举是断除傲慢
如何面对
When disaster comes
我们是客,不是主
请大家记住:我们是客,不是主,百年之内都会离开的,不可能永远住下去。
我今天最想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无常。然而遗憾的是,现在大多数人还没有这个理念,他们只知道为现世的利益忙碌,不知道为后世做些准备。
其实应该早做准备,因为死亡和后世随时会到来。
——节选自:2013年10月3日上海佛学文化社会化传播高峰论坛演讲
忿怒莲师心咒,丹增上师亲诵。愿诸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每日108,疫情早终止。
上一期回顾:直面灾难,知因果,慎取舍
不念过去
圆满
不畏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