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disaster comes
How to do?
直面灾难
当灾难来临
我们总是猝不及防
伴随而来的各种习气纷纷现前
混乱的场面本可以有序而平静
你我
都可以做得到
如何面对
When disaster comes
知识分子应有的态度
近来,世界上发生了以日本地震为主的很多灾难,在这些灾难面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当怎么样面对呢?每个人可能要有个思想准备。
当然,我倒不是说人类会有什么毁灭性的大灾难,这种说法是种恐吓,在佛教中也不赞叹。只不过由于人们造业日益严重,以佛教的因果观点来解释,发生各种天灾人祸的频率会大大加强。
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那么面对灾难的态度,也是考验一个民族道德与修养的试金石。
就像这次日本地震,日本人表现出令人敬佩的素质和坦然,这与他们平时的教育和训练有着密切关系。还有以前玉树地震的时候,我曾去那里救援,发现当地人由于从小就有因果观、无常观,明白轮回时时处处不离痛苦,故在灾难面前显得异常坚强——没有人自杀,没有人痛不欲生,即使家破人亡,也有活下去的勇气。当时,来自各国的很多心理学家、专家见后,都感到非常稀有。这一点,就是因为他们有藏传佛教的信仰,对生死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和修行。
对我们人类来说,《2012》电影中虚构的末日情节,尽管不会真正发生,但编剧之所以把诺亚方舟的制造地安排在青藏高原,也许正是象征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蕴藏着坚不可摧的精神诺亚方舟。
随着人类内心迷茫、全球自然灾难的不断升级,有智慧的人应该开始反省、深思,并将眼光慢慢转向藏传佛教,从中寻求答案。
相信,藏传佛教中智慧和利他的理念,今后必将越来越展现出它的光芒与辉煌!
——节选自《藏传佛教的思想与现实生活》2011年3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演讲
知识分子重任在肩
我们不仅代表自己
更代表这个民族的道德与修养
而修养并非一蹴而就
如何面对
When disaster comes
四中阴
佛教的生命观的确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讲至关重要,尤其是我们对生死的问题方面。如今《西藏生死书》非常出名,但是《西藏生死书》里面的很多理论,就是莲花生大士的理论,在《西藏生死书》之前有《西藏度亡经》。
《西藏度亡经》应该是1927年翻成第一部英文本,它当时受到了西方社会的非常欢迎。欢迎的第一个原因是,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未有过的一种发现。第二个原因, 当时弗洛伊德的大弟子也就是说荣格,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学家,他在这本书的前面有一个前言当中说:“这一部《西藏度亡经》,实际上它是具有大乘佛教慈悲内涵的最有意义的一部宝典,而我得到这本书以后,一直是随身带着的,是我最好的一个朋友。并且这本书当中我的很多发现,我的很多灵感,我的很多创意,全部都是来自于它。”
从佛教的理念来讲,应该说《西藏度亡经》的一种加持、一种力量。
当时荣格随身都是带着这个,其实荣格的有些精神我觉得应该是非常公正。我并不是因为他赞扬了藏传佛教,就像今天早上慈囊堪布所讲的一样,我们并不是谁赞叹了我们的藏传佛教,谁赞叹了我们的佛教,我们就非常洋洋自得。不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是理论靠不住,有多少人赞叹也没有用的。如果我们的真理上说不通,那有多少人敬仰它也没有用的。所以我非常愿意站在一个非常公正的平台上进行评价。荣格对《西藏度亡经》的这样一种评价,我觉得非常值得赞叹。
我看过许多荣格的书,他与当时的尼采也好,马克思也好,还有很多很多的精神思想有冲突,甚至跟弗洛伊德,到最后他们师徒都已经分开了。当然我跟荣格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是1966年6月6号死的,我是1962年6月4号来到这个人间,所以我们两个之间没有什么其他的关系。但我觉得因为他的这种赞叹,实际上特别符合我们真正的意义。
因此在座的很多人有必要研究生死问题,生与死对我们每个人来讲很关键,那么我们怎样研究或者怎样去面对呢?按照莲花生大士的教言,对人的死亡提前都是需要有所准备。这个过程他分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分别认为是四种中阴。
第一个叫做住世中阴,第二个叫做临死中阴,第三叫做法性中阴,第四叫转世中阴。
住世中阴
人从降生到最后死亡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说转生到后世之间的整个过程,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住世中阴,从降生来到这个世间,一直到出现临死的相之前的过程。
这个时候要求我们要有燕子入窝般的教言,虽然这里面密法的有些教言不能随意公开,但是我今天因为在座的很多人都要面对死亡,要面对死亡的话我觉得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也要大概地知道怎么样准备,否则,有些人可能以后第一次我们会见面的,也是最后一次的见面。世界上有很多很多擦肩而过的机会,所以我想以比较理论形式的方式,尽量隐藏六中阴的一些窍诀,但公开给你们可以讲的有些道理讲到。
第一个就是说,燕子入窝般的教言。
就像世间当中的燕子、飞禽,它经常观察自己的巢。如果发现有人的一些危害的时候 ,它就不会做。如果是没有任何人的危害的地方,房檐也好 ,或者悬崖上面,它做它的窝,做它的鸟巢。之后它随时都可以入自己的窝,有把握没有其他人的危害。
同样,人应该从小到死之前自己一定要依止善知识,好好地依靠一些上师的教言。听闻,然后去思考, 去修行,很好地闻思修行。什么时候死的话,自己随时都是有所准备,不会畏惧, 不会恐惧 ,不会害怕,不会伤心, 不会怀疑。对这样的一种境界提前做好准备。
也许你年轻的时候死,但你死的时候你应该胸有成竹。
我昨天听到很多我们的学生年龄很小,二十几岁,甚至有些是十几岁,但是他们在演讲的过程当中自性流露,确实他们对生命无常和死亡有着很深的感受。也许我们有些老和尚都不一定有这么强烈的感受,我们有些人已经成了老油条知道吧?无常什么时候都听过,真的在死的时候有没有把握。
我自己也经常在思考,虽然我给别人讲了很多死亡无常的课,但是我死的时候如果连这个都没有把握。我太惭愧了!自己无数次地对自己这样提醒,不管怎么样,人还没有老之前,人还没有死之前,一定要对死亡的相关的书、相关的教言 、相关的道理思考。这叫做第一个住世中阴的教言。
临死中阴
第二个,出现死相的时候叫做临死中阴。也就是说可能有些人发生车祸、地震或者空难,这样的话,可能来不及观察死相。
有些人也有“我这次出去有点不顺是不是会死掉” 等等,但有些可能没有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平常来讲,有些人真的要接近死的时候,看到前面的景象全是模模糊糊的,听到的声音都是隐隐约约、听不清楚的。所有其他的六根所接触的六境,全是没有特别强烈的感受,这也是一种死相。
还有一种死相,我们四大次第地隐入世间当中,也就是说你身体当中的地、水、 火、 风慢慢隐入的时候,会出现许多好像你口干舌燥,或者你的整个身体出现堕落等等,这个时候出现死相。
那个时候你如果能想起自己以前听过的佛法当中的一些教言,你应该想起 ,你如果实在是不能想起来,让你旁边的这些人给你进行指点、教授,有些通过念佛,过给你念经等等这种方式,很有必要的。
这叫做什么样的教言呢?就是说临死中阴美女照镜般的教言。也就是说,美女照着镜子的时候非常清楚,她自己也很喜欢,一看到就看得清楚。有些修行人因为在活着的时候已经有很好的修行,到那个时候你用你的方法的时候非常清楚。这是第二种方式。
法性中阴
第三种方式叫做法性中阴。法性中阴实际上是如子入母怀般的教言。就像孩子归入母亲的怀抱,也就是说,世间当中母子中间分开了,后来母亲出现在人群当中的时候,孩子毫无疑问地奔到她的怀抱当中去。他会认识的。
同样的道理, 如果你生前有一个很好的对自心的认识,对自我的觉悟方面的认识,当你在你的气断了之后 ,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比如说整个四大紊乱的原因,出现极大的一些身体上的变化,或者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等等,会出现许许多多的景象。这个时候你想到了你生前的这些教言,你直接从法界本性当中获得解脱。
当然这个是非常利根者才可以的,一般来讲,可能根本没有发现这个法性中阴。对很多人来讲是不一定马上能发现得到的。
转世中阴
第四个叫做转世中阴。转世中阴是什么样呢?其实转世中阴就像接通水渠般的教言。就像一条河,如果我们把水龙头接在那里,需要灌在那里的时候,你就沿着这样下去都可以的。你在中阴的这一期间,我们传统来讲是中阴七七四十九天。
我昨天问南传佛教的一些大德,你们这边有没有念四十九天的经?他们说有啊。我们这里也有四十九天的, 也有七天的,也有一百天的 ,也有五十天的。其实很多说法是大同小异的。
人在中阴四十九天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选择,那个时候你会选择人道,选择有信仰的,就像泰国和很多地方一样 ,这样的家庭和人群这就是我们的一种选择。
你那个时候中阴的心态是很容易改变的,过后你真正能获得下一世的人身,之后你再进行修持的话 ,一定会是获得解脱。
这样之后,我觉得很多人特别希望通过对这四种中阴的认识,然后面对死亡。
面对死亡并不是你死的时候吉祥、 安详就可以,最关键的是你来世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不造业的、相信因果的、皈依三宝的这样的人,你的前途一定会是美好的。
所以这是我给大家短短的时间当中,提供的藏传佛教最精髓的、最甚深的道理。依靠这四种中阴,还有梦中阴、禅定中阴等六种中阴的方法。
——节选自:2015年8月4日第五届世界青年佛教研讨会演讲
公平的赞叹和理智的认可
才是对一件事物的最高褒奖
最精髓甚深的道理
愿带给您理智的思索和应对死亡的准备
如何面对
When disaster comes
下期预告
我也会死你也会死
所以要观修生命无常
无常过后的美好是共业感召
同时也要了知它是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