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胜鬘经》说到四谛有余及无余二种情况。首先,中士虽然遍知轮回一切皆苦,但没有了达细品缘起之苦,不知二乘地中尚有非染污无明,俱生、遍计二品中尚有俱生无明,及有意生身、无漏业、不思议死等,于苦当知尚有余。集当断方面,已断惑业,未断所知障,因此也属有余。了达人无我,以消除一合相法我执著证得一分法空,还未了达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宗义,道也属有余。虽已证得杀敌阿罗汉圣位,但仍需佛光照触出灭尽定,从头起修无上佛位,所以灭属于有余。
“有余”:未完成,还有要做的事。
(一) 苦当知有余
“首先……于苦当知尚有余”
已完成:知有漏皆苦;
(二) 集当断有余
“集当断方面……因此也属有余”
已完成:断有漏业,断烦恼障;
(三) 道当修有余
“了达人无我……道也属有余”
已完成:了达人无我,及一合相空法无我;
(四) 灭当证有余
“虽已证得……灭属于有余”
已完成:证得阿罗汉果;
未完成:未证佛果。
■ 庚二、成就解脱之理
中士了知轮回六道皆苦,欲求自身解脱,由此欲乐发起道心,之后着手修解脱道。能生轮回苦者是集的业与烦恼二者,烦恼的根源为执我,因此其对治为通达无我慧。相续中最初不可能有依止智慧,因此需要以出离心为等起,入于别解脱门内,以守持净戒约束身心,在此之上修习四禅、四无色定,在此之上生起智慧。因此要观察,所谓的“补特伽罗我”存在在哪里呢?依照我与五蕴是一或是异作观察的话,即蕴我与离蕴我都不可得。依此修轨修习,现见无我,即是预流,相当于见道;得一来、不来二果为修道;烦恼为业之根,我执为烦恼根,如杀灭了幻术师,则其戏法迷幻之轮的势力随之而消退,由彻证无我故,执我所发生的业与烦恼消退后,获得有余无余涅槃二种阿罗汉果,即是无学道。
(一) 苦谛知
了知轮回皆苦→欲脱轮回苦、得解脱乐
“能生轮回苦者……执我”
出离心→别解脱戒→四禅四无色定→无我慧
“依此修轨修习……即是无学道”
再提高一层,看上士的灭因之道。上士对于轮回边及二乘寂灭边退除心意,这以外没有其他应知之苦,苦当知已尽无余。集当断上,包含了业、烦恼、所知及习气四种障,没有更多的所断之集,因此集当断已尽无余。道谛上,已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胜义谛二无我的自性,道当修已尽无余。果上已得佛之法身,此外无有所得,灭已尽无余。
(一) 苦当知无余
知有漏皆苦(轮回边),知微细缘起苦相(寂灭边)。
断尽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
通达二无我。
■ 庚二、成就佛果之理
上士于有寂二方退除其心,随后发起大出离心。依远道法相乘等显密二乘律仪防护身心,再修习四禅、四无色定及密咒生圆次第,此为禅定,其上通达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见地,即是智慧。自声闻独觉乃至阿努瑜伽以下,皆是由分别调伏分别,阿底瑜伽护持离戏本来清净唯一见地本面,由此,一切高下的分别悉解脱于大本智界中。依此,无余摧坏业、烦恼、所知及习气四障,证佛法身,从中流现无休止色身——受用身与变化身,广作有情义利。
(一) 等起
了知有寂皆苦→欲超出有寂=大出离心
显密律仪→四禅四无色定、生圆次第→三大见地智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免费下载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