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丨《藏传净土法》第46课
1.十不善业中的邪见与杀生最严重。
从见解的角度分析,因为相续中具有邪见,不仅杀生,还会造作邪淫、不与取等罪业造作,所以经教里说十不善业中邪见罪最重。
但是,从作用的角度分析,杀生对众生造成的损害很大,有些经教中说十不善业中,杀业最重,五无间罪中的杀父、杀母、杀罗汉都属于杀生,这种行为需要严厉遮止。一旦步入佛门,杀生是应该断掉的不如法行为。
2.戒杀的果报。
①分别宣说。
A.异熟果:不堕三恶道,可以转生人天善趣。
B.同行等流果:如果即生或往昔有戒杀放生、不损害物命的习惯,那么生生世世喜欢戒杀放生、不忍伤害众生生命。
C.感受等流果:长寿无病。
D.增上果:生活在景色优美、适合于生长、不会危害生命的环境。
E.士用果:自相续中善法功德会增上,出现良性循环。
②如果希望自己在未来世中有好的因缘,能转生在不出现社会不稳定、战乱或者被别人杀害的环境中,戒杀放生是很重要的。
③有些业果如果尚未成熟,戒杀放生可以遣除现报。
3.健康的身体是修道的顺缘。
①如果身体健康,心态就会好,做善法时就会顺缘具足;如果身体不好,会影响自己的修行。作为初学者,健康无病的身体会成为修行的顺缘。所以,我们平时要戒杀放生,一方面可以使后世得到健康无病的果报;另一方面在这一世可以清净往昔所造的杀生罪业。
②舍弃错误的想法和行为。
A.既然短命多病是由业所感召,那看不看病都无所谓。
这种想法过于简单、比较偏激。用 “业”来概括一切,这比较像外道纯宿命的思想,不符合佛教的因果定律。佛教并没有强调有病不能吃药。佛陀在戒律中要求:比丘生病应去治疗,不能故意不治疗而导致死亡,这属于间接自杀,过失比较重,是不允许的。
在显现上,佛陀生病会用药物来治疗。佛陀的弟子生病了,佛陀也会请医生过来给他们看病,并让他们服药。出家戒要求出家人守持过午不食,但是对于病人,下午会有七日药、尽形寿药的开缘,就是为了调整四大,不延误治疗。
B.前世的业力决定人什么时候死,不会有过早损坏身体的可能性。
佛教讲因和缘,阳光水土这些缘对种子起的作用非常大——阳光、水土好,长出的果实饱满;阳光、水土不好,长出的果实干瘪。根本近取因是在前世有这样的业,但是药物治疗属于缘,如果缘得到一定的控制或者发生一些改变,那是否吃药结果是不同的。
C.太苦不会成为修道的顺缘。
作为初学者,如果身体太差,心态不容易处在乐观、积极向上、很坚韧的状态。对轮回生厌烦心的同时,修行的心力也提不起来,就想着身体怎么才会好。虽然厌烦心是基础,但只有这个基础还不足够。三恶趣(地狱、饿鬼、旁生界)属于无暇,原因就是太苦了——因为太苦了所以没有心力修行,连一念想修行的意乐都没有。旁生太愚痴,连想要念佛的“分别心”都不会有;饿鬼太饥渴,跟它说念佛,它都不会动念,想的是能不能喝到一口水、吃上一口饭;地狱众生想的是要能死了就好了,因为地狱众生死不了,昏厥之后又会醒过来继续感召种种可怕的痛苦。
③修行人要正确对待身体健康。
A.有些修行人生病了不肯吃药;现在个别佛教团队比较倡导“不要动不动就吃药”,这种行为过于偏激,是否吃药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是小病小痛,感觉自己身体比较好,喝点儿水、锻炼锻炼、出点儿汗就好了,就不一定要吃药;但有些疾病必须通过药物治疗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就不要硬抗着不吃药,以免延误治疗。
B.不管中医、西医还是藏医,都可以观作是药师佛的化现,从这个角度上可以把自己的皈依戒保护得更加圆满。
C.修行人一方面要保护好身体,同时也不能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保养身体上,没有时间修行的行为也不可取。
4.居士应守持不杀生戒。
①遣疑:如果不守不杀生戒,是不是其他戒就不能守?
不一定是这样。因为杀生对众生的损害太严重,所以通常强调“如果守五戒,一定要先守不杀生戒,再守其他。”从自利角度来说,不杀生对自己有利无害;从他利角度来讲,遮止了损害众生的行为,功德会非常大。但是如果不杀生戒实在不能守持,那就守其他的戒,守一条有一条的功德。
②守持不杀生戒可以增上福德。
A.如果具有戒杀的戒体,并且能够“欢喜持净戒”,诸鬼神不仅不会损害,反而会护持持戒的人。
B.戒杀会感召身心愉悦。
我们如果不是只想着为身体好或者放生功德大,而是为了让众生得到快乐而去放生,那么功德会更加增胜。这样的人会受到龙天护法的护持,一切非人、鬼神不能损害。
C.戒杀起到不损害众生的作用,所以众生就愿意亲近戒杀的人。
D.戒杀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很容易成办,会有很多顺缘出现。
E.戒杀放生,一方面跟大乘菩提心相合,另一个方面跟皈依戒也完全相合。皈依三宝中“自皈依法不害任何众生”,这一条就等于立誓戒杀,所谓“不杀是佛种,慈心为良药”,不管是求暂时安乐还是究竟成佛,从哪个角度来讲都应该守持不杀生戒。
③要坚持戒杀放生。
一些佛教徒在放生时,由于没有考虑周全,导致世间人不接受,并且受到讥嫌。在具体行持过程中需要进行完善,从自身找原因,尽量做周到。
④禁戒杀生至关重要。
祖辈杀生会影响后代的子孙,子孙杀生对祖辈也不好。所以所有人都应该尽量戒杀放生,戒杀放生者不仅感召自己生生世世健康无病的果报,还会感召家族兴盛。
5.佛教徒应对佛法有信心。
①不管往昔造了什么样的罪业,只要对佛法有信心、对净土法门有信心,修力到位,临命终时肯定有往生机会。如果信心不够,念多少佛号都不起作用;如果有信心,就不用担忧太多。
②信心不足、担心过多时,要多想想佛法的功德,消除各种担心;但也不能太狂妄,认为自己什么都可以,毕竟烦恼起现时,会经常造作不如法的事情。
③《阿弥陀经》中讲到:以诚信心念佛,这一念便可以消八十亿劫无量罪业。末法时期的修行人心态不容易调整,但总的来讲,随着学佛、念佛的时间越来越长,自己会越来越快乐、自在。只要在佛法里熏陶,保持坚定不移的信心,很多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④在佛前痛自忏悔往昔所造的无量罪业,借用佛的加被力和威德力,一定可以清净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罪业。怀着这种坚定的信心,忏悔就会很有效果。
6.京姓屠夫的公案启示。
①是否成就,或者是否往生,跟心念有很大关系,但是这一心念能否修出来也需要因缘和福报。这位屠夫遇到善导大师直接给他示现极乐世界的无尽庄严相,这是大福报;亲眼目睹之后生起极大信心也是大福报的表现。
②佛教深入民心,这跟善知识们深厚、强大的弘法利生的力量和威德力密不可分,我们对善知识要感恩。
③只给自己讲过一个四句偈颂的人也是自己的上师,如果这位上师是修力很强的大善知识,那他对众生的引导力是很大的,度众的效果也会很明显。我们现在所依止的善知识是世界公认的具相善知识,依止之后对我们的影响力和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是我们福报的体现。
7.天人戒杀后从恶趣中解脱公案的启示。
①天人想吃什么就会自然化现出来,所以天人基本上不会沾染杀生罪业。受持不杀生戒和只是在行为上不杀生是有区别的:守持不杀生戒有守持戒律的功德;如果没有受持不杀生戒,只是行为上不杀生,这样只是没有杀生的罪过而已,但是不会有守戒功德。
②如果确实没办法不杀生,可以这样去发愿:“我尽形寿受持不杀狮子、不杀老虎、不杀龙、不杀蛇、不杀大象、不杀豹……”“我发愿晚上戒杀”、或发愿在特定的日子里戒杀……虽然在范围上还不能完全符合五戒要求的“一切都不杀”的标准,但发愿跟不发愿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即便是偶尔在吉祥佳日里断杀,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也有功德。
③人类经常为了自己的饮食、装饰而损害众生的生命,这样是不合理的。其实我们有很多其他选择,不一定非要用众生的生命来庄严自己。毕竟它也是一个生命,在业报身自然消亡之前,应该有存活的权力。人类应该注意保持自然平衡,不要刻意地、过分地损害众生以及地球上其他资源。
④佛教徒的眼光要看得远一点,大乘的理念很宏大,无论是倡导环保还是低碳生活,佛教徒在这些领域都应有所涉及,一方面对自己有好处,另一方面对不害物命会起到间接的饶益作用。自己要尽量过比较环保的生活。如果有能力,可以大力倡导环保、低碳生活,唯一的出发点就是对一切有情起到直接或间接的饶益作用。这是大乘佛教徒应该去考虑、去行持的。我们先不提解脱、往生极乐世界,提倡比较清净的生活,是世间人比较容易接受的理念。
⑤如果每个人都能自律,那环境就会越来越美好。个人的欲望要减少一点,否则只会形成恶性循环。从修行者的角度来说,这些看似属于世间的话题也可以归为修行的一部分,需要修行人身体力行地去行持。
8.珠辛吉尊者看到男子感受果报的公案启示。
只为亡人作一次佛事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经常做。每次所用的钱财数额不用太大,但是有机会就要做(碰到殊胜的日子、去哪个地方朝圣等),每作一次佛事,亡人的罪业都会减轻,然后逐渐得到解脱。这一世的父母、祖辈对自己恩德很大,因为各种因缘我们有学佛的机会,所以要经常给他们作回向,这是很有必要的。
9.不能故意断除自己的生命。
①现在有安乐死的说法,这个话题我们不要到处乱宣扬,在佛教的认知当中,安乐死会有断命方面的问题存在,大家不要作过多评价,避免给佛教团体带来麻烦和违缘,大家要学会低调。
②遣疑:佛陀在世时,曾为比丘们广说身体恶露不净,并反复赞叹了修不净观的功德。为了早日舍弃身体,许多比丘纷纷自杀。如果佛陀很清楚众生的根机意乐,知道给这些比丘讲不净观,他们会自杀,为什么佛陀还会给他们讲?”
佛陀以无碍的智慧观察到:这些比丘前世造过恶业,有今世横死的果报。在因缘成熟时,佛陀先给他们讲不净观,如果没有讲不净观,这些比丘依旧会死。从表面上看,这些比丘是因为佛陀宣讲不净观之后,生起了强烈的厌烦心而自杀,但实际上佛陀为这些比丘种下了小乘四谛法的解脱种子;而且佛陀借用这样的因缘给所有的后学弟子制戒:不允许自杀。这是佛度众的善巧方便,佛陀是一切智智,所有好的、不好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度化众生的方便。
编辑:定解G24
审核:定解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