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澳大利亚佛学会 >> 【有问有答】年轻人无法接受因果报应的说法,应该怎么去劝导他们? Back

【有问有答】年轻人无法接受因果报应的说法,应该怎么去劝导他们?

索达吉堪布 澳大利亚佛学会 2018-10-07

问:我见过很多佛教徒热心劝人学佛,但他们的方式让年轻人无法接受:他们常讲因果报应,但很多年轻人还是觉得这是迷信,不理解、甚至厌恶;而且,他们的劝导常带有强迫性,往往起了反效果。年轻人喜欢文艺性的、轻松的东西,他们劝我们学佛时,一定要死板地按照经典去灌输吗?是不是可以像禅宗那样不拘一格呢?请您开示。

索达吉堪布答:


佛教的因果观念是真理,既然是真理,佛教徒宣讲它是合理的;别人不接受,是别人的事。当然,也许会有死板、教条的现象,讲起来只有一种方式,但并非所有的都是这样。

 

其实,佛教的教义是很丰富的。像藏传佛教中就有“十明 ”学科,在这十明当中,很多理念与当今的艺术、学术是衔接的;只要懂得运用,应该并不单一。而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不论在东方、西方,大德们为了普及佛教教育,根据不同的根基和意乐,采取了种种善巧方便。并且,这些也都被很好地接受了。

 

你刚才说到“禅”,禅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过段时间,我也要去北京大学交流禅文化。一提到“禅”,很多人的印象中,就是在寂静地方闭目禅修。但实际上,禅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行住坐卧、上班休闲……时时处处都可以安住在“禅”的理念中——不离明心,也不障碍生活。

 

因此,佛教有很多道理,也有很多弘扬方式,不会死板。而你所了解的,可能只是个别情况而已。

 

此外,如果撇开形式,单就教育的内核而言,应该说,佛教的教育更具有进步性。怎么讲呢?你们也知道,现在一般的教育只重视分数,分数好,OK;分数不好,再优秀的人也不过关。一个分数高,又会说、会写、会面试的人,思想再糟糕、再低劣,也成了人才,哪里都进得去。但佛教不是这样。佛教选拔人才时,除了“讲、辩、著”之外,更重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像戒律、行持,等等。

 

可见,佛教的教育理念很广,也很注重实质。 

 

——恭录自兰州大学问答




本月藏历


致朋友:


澳洲菩提学会开始招生啦!

学会开设课程以来,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如今已经建立了预科系和正科系并行的教学体系,满足了众多佛教徒学修佛法的需求。让佛法慈悲、智慧的甘露滋润我们的心田,通过系统次第的学修,消弭心中的烦恼、痛苦和压力,从改变自身开始,逐渐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欢喜、实现自他二利。更通过佛法的视角,解决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问题。有意乐的朋友快来联系我们!


悉尼:

0423121173

墨尔本:

0401352062

阿德莱德: 

0403411556

布里斯班:

0420687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