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你来时的路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我经常会想起25岁之前的日子,虽不及五陵年少的风流自在,过的也算是平民版银鞍白马的活泼日子。大把大把的时间花在玩儿上,我有足够的勇气一个人出去旅行,并给这个系列起名叫“未知的旅行”(UnknownJourney)。
未知,把一切交给因缘。每去一处,必然会有当地的几座著名的寺院名列打卡地清单,也不知何时形成的这样一个习惯。旅行路上,要用心跳出那个惯常的环境,带着一程欢喜,感受自然清风和人间烟火。
天涯踏尽,仍是红尘。可天涯之外呢?
当这样梦幻般的未知旅程累积了十次后,我去了一个地方,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希阿荣博堪布建立的道场——扎西持林寂静地。
堪布真是一个懂旅行的人,他懂得那些在路上的人想要得到什么、应该得到什么。
于是,多年养成的对于旅行的向往,仍未泯灭,一场心的旅行从此开始。此身安处,此心安处。
我们不可能留住时间,同样,也无法留住曾经的脚步。比起旅行本身,更重要的是你踏出家门的目的,期待最终完成的额度,以及用脚步为自己、为有缘人留下的印记。
古时,出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是对生命的承诺。所以我一直对《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弘祖保持着相当高的敬意。近些年,大家对玄奘的认知不再停留于“唐僧”,慢慢树立起一个稍微接近真实的印象。《大唐西域记》也为更多人所熟知。
这是我比较喜欢的两本游记,其对于研学人文历史、国土风貌和古代堪舆的意义自不必多说,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二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凝心不移、金玉不换的信仰。
广义的信仰,不分世出世间,是一种信念,一种勇气—如同“菩萨”。菩萨其实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简称,此华言“大道心成众生”,以勇敢的心去成就众生的安乐。
这种力量,同样渗透在《行者足迹》的每一篇文章中,我们去体悟便可发现,字字句句,随文入心。
本书的执笔者俄色桑吉追随堪布多年,用二十余万字记录下堪布十几年里朝礼汉藏各大佛教圣地的故事。
这不是普通的游记,而是对堪布足迹最忠实的记录,尤其是2002年春天,堪布在拉萨一个多月的行程安排。有机会进入圣城的人,不论停留时间长短,大可参照这些文字来规划自己的行程,不浪费和圣地的邂逅。
这些文章最初是以连载的形式发布于次第花开网站,我每一篇都读过。彼时总想着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按照这些路线走一遍。
对我来说,弥足珍贵的不仅是对风光的描述、对建筑的介绍和引人入胜的典故,还有堪布在每处圣迹的开示和教诲。
即使暂时没有机会前去朝圣,但这旅行的意义,堪布已然传递给我们。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整个旅程中,最艰难的是迈出家门的那一步。之后的种种,既然已经“在路上”,那么所有的际遇都是应该发生的,值得珍惜。
菩萨有四种事业来摄受众生,其中一种叫作“同事”,大致是,他知道众生的苦乐,知道每个人摆脱痛苦走向安乐的路,所以,“和其光,同其尘”——这条路,他陪着一起走。
我曾去九华山参学,其间没有一天不想念上师希阿荣博堪布。朝霞暮霭,郁郁翠竹,在课业之余朝礼几座寺院,或是低头凝视石阶,或是顺着山路蜿蜒行走。
心头数着,
这些台阶,堪布也曾经踏过的;
这座寺院,堪布在其间传过法;
这块大石头,堪布在此处念经安住……
前世今生的因缘驱使着你,迈进那迎来送往、众生平等的寺院山门,必然会遇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缘道缘君。你或好奇或虔诚的眼神与一尊佛像低垂的慈眸刹那交汇,仿佛佛也看透了自己心中的纷杂。
电光石火间,像是擦出一道光,唤醒了你。
走进这本书,在法门寺地宫,堪布令大地震动的念诵之声,是否撼动你深深的执着?在小昭寺前,一抹红色僧衣映着拉萨大圆满天空下的虹,是否让你一窥自性?
而当你迈出山门时,抬眼是红尘,回首是空门。
这一切真的发生过吗?可那梵呗入云消散,僧踪仅留幻影,焚香已无迹可寻。没有发生过吗?彼时的寂静清凉,透过俗世的尘埃,丝丝沁入、滋养着生命这场逆旅。
相遇,亦是相聚,与久违的自己、与在轮回中等待着你的那个能带来温暖和勇气的人。
拥措卓玛
藏历⼟狗年吉祥九⽉于虹光⼭上
★ 《行者足迹》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前各大电商平台已陆续上架
京东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