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求学足迹 >> 大圆满心性休息110 | 依止静处功德大,但也应观察自己的发心 Back

大圆满心性休息110 | 依止静处功德大,但也应观察自己的发心

求学之足迹 求学足迹 2021-06-16


传讲时间:2016. 4 .25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
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    托嘎雪山宝藏颈
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    圆诸功德喜乐园
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    二义精藏瑜伽士
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    祈祷龙钦绕绛贤
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
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    心显文殊师利智
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    勤学普贤行愿义
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    持佛佛子事业者
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    祈祷文殊上师足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者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劝众听法偈:
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    天龙夜叉鸠槃荼
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    乃至人与非人等
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    所有一切众生语
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    悉以诸音而说法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下面讲,住在寂静地方容易产生出离心、厌离心、无常观。

戊七、宣说于静处生起无常之理:




薰香药等飘芬芳,寂静悦意禅自增,
欢喜四季如莲海,春夏秋冬之四季,
依照次第变化故,增上无常厌离心。





“薰香药等飘芬芳,”在寂静的地方,有很多特别悦意、令人欢喜的香味,像熏香、药物、鲜花、树林、柏树、松树等,都散发着扑鼻的芬芳。

“寂静悦意禅自增,”在这样寂静悦意的地方,大乘的各种三昧定等很多禅定会自然而然增上。

“欢喜四季如莲海,春夏秋冬之四季,依照次第变化故,增上无常厌离心。”这令人欢喜的如遍满莲花的湖泊一般的地方,可以反映春夏秋冬的季节,四季依次变化着。

在山里面,有一些地方宛如遍满莲花的湖泊,又如大海一样。在那里,春天绿意盎然,夏天百花盛开,秋天到处是金黄色的树叶,冬天就结成冰,给人冰天雪地的感觉——春夏秋冬在不断地变化。

对于这样的变化,没有修行的人可能没有感觉,而只会想到:“啊,这是白雪,这是彩虹,这是蓝天,这是白云,这是大海……”很多人只是用手机拍个照片,除此之外不会想到其他的。

但如果是修行人,看到这些就会想到:“噢,这是白云,它现在飘得非常非常美,但是过一会儿就会消失;彩虹也是一样,虽然现在相当美,但是过一会儿就会消失无踪。”

所以,对于人们觉得特别漂亮、相当好的东西,修行人自然而然会有另一种感受。就像看一朵花,你首先会觉得:“哇,这朵花特别好看。”然后你要想一想:“也许再过一段时间,这朵花就会全部枯萎、凋落,没有什么可靠的;同样的道理,人的青春、美貌等美好也是仅此而已。”这个时候,你就会产生无常之感。

很多修行人在寂静的地方更容易产生出离心和无常观;而在有些城市里,或者在春夏秋冬都看不出来的地方,人们好像也不知道四季是怎么样变化的。因此,在四季非常分明的地方,无常会观得更好。

当然,有些禅师因为长期待在山里,对于季节的变化也不一定有特别鲜明的感受。以前我看过一部汉地的《高僧传》,其中有一位大梅禅师,他去拜见马祖禅师的时候,问马祖:“什么是佛?”马祖禅师说:“即心即佛。”我们的心就是佛,大梅禅师就以这句话而开悟了。开悟之后,他跑到山里去搭了个茅棚,修行了很多年。

有一次,盐官齐安国师的弟子在山里迷了路,刚好遇到大梅禅师,他问禅师:“你在这座山里住了多长时间?”禅师说:“我也不知道有多长时间,只知道四周的山青了又黄了,又青了又黄了,就这样反反复复经过了很多年。”

后来,那个迷路的小和尚找到了路,回去后跟齐安国师讲到了大梅禅师,国师说:“哦,那里有个很了不起的禅师,应该把他请到皇宫里。”

后来,小和尚再次上山去请大梅禅师。禅师知道自己已经被发现了,就留下一首很著名的诗,我以前在《旅途脚印》中写过,讲《入行论》的时候也讲过。诗中主要是说:“我在寂静的地方,吃的是水果,穿的是树叶,过着特别闲散、自在的生活;可是现在,已经有人发现了我,我要舍弃这个茅棚,到更深的山林中去。”从那之后,他们再也没有找到大梅禅师,因为他已经到更深的山林中去了。

拓展内容

《旅途脚印》:……大梅禅师在马祖处见性开悟后,到浙江四明山隐居。多年以后,师兄盐官齐安得知下落,欣然派人迎请。禅师就写了两首偈子以示推辞,"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过之犹不顾,郢人哪得苦追寻。"以无用之枯木自喻,以婉言谢绝。又写道"一池荷叶衣无尽,树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去处,又移茅舍入深居。"表明其出世意念已坚,任你春花秋月,再不为之开花绽叶,洗尽尘世之七情六欲,甘以荷叶为衣,松花为食,超三界,离五蕴,世事对之无可奈何的气魄,真乃大修行人之所为。实在令我深感惭愧……


可见,有些修行人一辈子都在寂静的地方生活,可能他们不会去算已经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我在想,我们如果在那里闭关的话,可能会一直算:一个月了、两个月了,一年了、两年了,又到春天了,又到秋天了,我还没有去看家人啊,已经三年了,已经四年了……而那些深山中修行的人,他们的精神一直不变,不会考虑回头之路。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是很出名的,他说过:“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他讲的也是春夏秋冬——春天的百花、秋天的月亮、夏天的凉风、冬天的雪。用这些来观无常的话,好不好观呢?我们藏地的春天没有百花,还是处处白雪——前两天学院还在下大雪,所以我们应该说“春有白雪”。现在是春天吧?但是澳大利亚等地方是完全不同的季节。

以后我们看到四季变化的时候,也应该想一想无常。像云南、海南等地方,冬天和秋天不是很明显;美国和加拿大的有些地方,夏天最长,冬天次之,春天和秋天都比较短,经过短短几天就变成夏天或冬天了。

藏地的四季比较分明,但是冬天长一点,春天和秋天基本上都是冬天,夏天只有几个月,也算可以吧。这些都可以用来观无常:冬天下雪,是无常的;秋天下雪,是无常的;春天下雪,也是无常的。所以,我们唯一以白雪来观无常。当然,月亮和凉风在藏地也都有,看怎么样观,只是百花比较少。

戊八、于彼处心将堪能之理:
这些词句都很美哦!下面讲,在寂静的地方,心会更加堪能。




目睹尸林散骨景,自身亦知如是性,
悉皆散落之有法,不贪无实轮回法,
恒灭争论诸烦恼,自心堪能得安乐。





“目睹尸林散骨景,”住在寂静的地方,会遇到很多产生出离心和无常观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呢?在寺院等寂静地方的附近,有一些尸陀林、天葬台,在那里,人们会亲眼目睹很多人的尸体,还有前人的骨架散落在尸林当中。

“自身亦知如是性,悉皆散落之有法,”看到这些人的尸体和骨架之后,你自己也可以想想:“噢,这个人原来是活着的,他活着的时候跟我一样,特别执著现世的问题;可是他今天已经离开了,离开之后的身体仅此而已。我的身体也是由肉和骨头组成的,再过几十年、几百年,可能连骨架都不一定存在了。”因此,看到这种因缘之后,你也可以反观自心:“其实我的身体也不例外,其本性也是仅此而已,都是具有散落、分离特点的有法。”

“不贪无实轮回法,”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特别贪执那些不实的、虚无缥缈的轮回法。

我们现在特别贪执轮回的法,对自己的家庭、感情、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有根深蒂固的执著,觉得“这些永远是我的,一定要把它做好”。当然,这些事能完成是最好的,即使不能完成也无所谓。

其实作为修行人,任何时候都处于快乐当中是最好的。比如说,如果家庭和合,就想到这是三宝的加持,是很好的;一旦家里的人死了,就想到生命都是无常的,我也没办法;如果感情出现了一些问题,也要想到一切都是无常的;如果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想:“噢,身体也是无常的,世界上所有人的身体都会出现无常,只不过是迟早而已,只不过是形式不同而已,那我也不例外,所以身体出现问题也没有什么”;周围任何一件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都要知道:“噢,原来这些都是无常的。”

其实对于任何一件事情,从正面来讲,是很好的修行机会;从反面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教材。但世间人不会这样想,他们对正面的事情都特别希求;而遇到反面的事情时,就只有忍着,或者是感受痛苦,有些人在这个时候才能想起一点死亡的事情等。

“恒灭争论诸烦恼,”所以,我们不要特别贪执虚而不实的轮回法,应该恒时灭尽争论和烦恼。

我们平时不要吵架,对吧?我那天也跟大家说过,作为凡夫人,我们不可能不生气,但是如果要吵架的话,要提出来:“今天不吵,明天吵。”很多人跟我说,这种方法很好。因为当天大家都很生气,到了第二天,也许就吵不起来了,好像彼此都觉得事情没有那么严重——我昨天觉得这件事情很麻烦,但还是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好好睡觉,今天就觉得没有什么了。

而且对于烦恼的话题,我也不愿意一直抓着不放,即使再大的事情也是如此。比如我跟别人交谈的时候,对方说一个人死了,那他用几分钟讲一下这个人是怎么死的就可以了,如果他还要讲的话,我就会说:“算了,换个话题,不要讲了。”

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没必要把一件痛苦的事永远放在心里。遇到痛苦的时候,心里难免有一些不舒服,但是,你在一段时间当中想一下、讲一下就可以了,然后再换一个主题。因为在人生当中,可以有很多方法去度过。

我有一个亲戚,一辈子都在想着一件打官司的事情,天天想这个,天天说这个。我们小孩子在他旁边说:“你不要说这个了,除了这件事还有别的事。”他说:“不行不行。”他每年都在说这件事情…这样是没有必要的。

在人生当中,我们可能遇到一些不顺利。比如说生意不好,那你就暂时讲一下,但是不要今天讲,明天讲,后天也讲,那就没有必要了;再比如身体不好,那你可能会想一想,但是也不要天天都讲这个,天天都想这个,也要换一个话题。

在生活当中,我们修行人要“自心堪能得安乐”,息灭了烦恼、争论和痛苦的时候,自心就会堪能。自心堪能的话,在生活当中遇到快乐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特别希望获得快乐;即使遇到世人都很难接受的痛苦,我们也有方法去面对。这对一般人来讲是很难的。

比如说,当受到赞叹的时候,大家都会非常欢喜;可是无缘无故受到诽谤的时候,人们就很生气。但作为一个修行人,当别人诽谤自己的时候,要看看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可以以微笑来面对,对方就会很尴尬——原来他很想诽谤你,让你痛苦,结果你不但不痛苦,反而将诽谤变成了修行的因,你就更加成功了。除了修行人以外,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想想这样做的功德和利益,也应该这样去做。

戊九、依止园林之功德:




诸佛称赞寂静林,厌恶世间往静处,
仅迈七步之福德,何者恒河劫佛前,
数劫供养诸福德,不及前福百千分,
是故行者皆应当,依止寂静森林处。





下面讲依止寂静地方的功德。现在,不要说你们很多在家人,即使是我们出家人,一直待在寂静地方也有一定的困难。原来我想过:“我这辈子一定要去寂静的地方,永远也不离开。”但是后来,我去的城市反而更多了。

我刚刚出家的那一天,下着特别大的雪,我离开了炉霍那个小小的县城。当天因为找不到车,我就要走二十多公里的路。我再三地看那座城市,心想:“我今天就要前往寂静的地方了,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城市了。”

现在每次到当年那个地方,我都会想:“我准备出家的时候,曾在这里反复地看这个城市,还想我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大城市了……”我当时觉得炉霍是一个特别大的城市,其实现在的人口好像不到五万。

当时,我就一边看着这个城市一边想:“我出家以后再也不回来了,这辈子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城市了。”后来,我虽然在寂静的山里面也住了一段时间,但还是去了很多城市。

不过,我们喇荣现在也不算特别寂静,以后可能更不寂静,因为路都通了。像汉地的有些小区有门卫,是比较寂静的,而学院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

我们出家人的话,一方面会到城市里去做一些事情,比如讲课,算是形式上的利益众生吧;另一方面,现在藏地的一些寺院里面也不算特别寂静。因此现在出家人也不是特别寂静。如果连出家人都不是特别寂静的话,那么在家人要一直待在寂静的森林当中,恐怕不一定现实。

像泰国和印度,有少数的出家僧人住在森林当中,但这个数量是很少很少的,可能占出家人数的万分之一或千分之一。所以,听完课以后到森林当中去,这一点不一定要考虑。而要考虑什么呢?就是去一些能学习佛法的地方,去闻思修行,这个很重要。

诸佛称赞寂静林,”诸佛菩萨都会赞叹寂静的森林。

“厌恶世间往静处,仅迈七步之福德,何者恒河劫佛前,数劫供养诸福德,不及前福百千分,是故行者皆应当,依止寂静森林处。”如果我们因为厌恶这个世间,而往寂静的地方迈七步,其功德是什么样呢?比如说,有人在恒河沙数的无量佛陀面前,用金银财宝等各种供品做供养,而且供养的时间也非常长,是在无数劫中供养,这个功德非常大,但却远远比不上为了修行而前往寂静地方的功德。

所以,有些人到一些寂静的寺院去,准备出家,后来虽然没有出成,又回来了,但功德应该是有的。有些人虽然不想永远待在寂静的地方,但是对那里特别向往,就在一年当中到寂静的地方开一两次法会。要去那里的话,不管是坐飞机还是坐车,都需要花很长时间,这就不止是迈七步了,因此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以出离心、菩提心前往寂静处

《大车疏》中引用了《三摩地王经》的教证,说明对世间生起厌离心而前往寂静地方的功德很大。我看到《大宝积经》中讲,为了利益众生而前往寂静地方的话,仅迈七步的功德,就远远超过在恒河沙数佛陀面前做供养的功德。

拓展内容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三摩地王经》中云:“若有人数劫中于数劫之一切佛前供养鲜花、薰香、涂香、神馐、一切舒适资具,有人以极大厌离心向静处仅迈七步,则此福德胜过前者无量倍。观察身命而舍弃,当修寂灭胜空性,依极勇猛精进心,如野兽般居静处。”


《大宝积经》:“迦叶。若有菩萨。以满三千大千世界花香末香。于百千岁。昼夜六时供养如来。若有菩萨。舍于愦闹深畏三界。为利众生发心趣向阿兰若处举足七步。胜前功德无量无边。”


所以,按照《三摩地王经》的观点,要以出离心厌离世间而前往寂静的地方,无垢光尊者在颂词中讲的意思应该是这样;而《大宝积经》中的教证,对其思想、观点和功德讲得更广一点。

所以,要以菩提心、想利益众生的心而前往寂静处,并不是想:“我要到寂静的地方去,永远待在那里不出来,因为寂静的地方很舒服,与世隔绝。我讨厌这个社会,到了寂静的地方,我不想看的人就再也看不到,不想听的声音再也听不到。所以,我一定要去一个寂静的地方,并且永远在那里生活。”其实这种想法并不是很好的,尽管去寂静的地方本身是个很好的行为。

《菜根谭》中也说:“淡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意思是说,淡泊是很高尚的品格,比如在寂静的地方苦行、过比较清贫的生活,这对很多人来讲是很高尚的;但是,太逃避社会却非常不合理,因为这对个人或整个社会都没有利益。

这是一个世间的古人在《菜根谭》中所阐述的观点,他也认为,虽然生活简朴、行为高尚非常好,很多人也是这样做的,但是这种行为背后的心态也很重要。如果我们特别厌烦社会、逃避社会、想与社会完全隔离而去寂静地方的话,从世间角度讲,这种心态也不是很好的。

从出世间角度讲,刚才《三摩地王经》的观点是,要以出离心而到寂静的地方去,也就是说,是为了获得解脱而去寂静的地方,并不是想要逃避。另外,以菩提心而前往寂静地方的话,是为了利益众生。一方面,在寂静山里闻思修行的时候,你要想着利益众生,在发心当中要想到这一点;另一方面,从寂静山出来之后,你也要去利益众生。

现在这个时代很需要利益众生的人才。我们培养的有些人才,现在不一定看得出来,但以后可能很出名。我也在想,我们佛学院这么多年的确一直在培养人才。我们现在的法师当中,有些是很有名气的,在弘法利生方面非常有能力;而有些人现在不一定很出名,但是将来会的。如果出了名的话,你们也不能认为光有一个名气就好了,还要对佛教、社会和周围的人真正起到作用,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人们觉得,谁有钱谁就很了不起,谁长得好谁就很了不起,谁名声大、粉丝多谁就很了不起,这是不一定的。最重要的是,他的所作所为要实实在在地对社会起到作用。如果做得大的话,他能改变一个社会的使命及其特殊的历史状况,至少也会让很多人的命运有所改变。这就很需要我们长期地学习、修行,否则,也不一定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所以,对于今天的很多听众来说,一方面,我们之间有一种互相的信任,另一方面,我们彼此都有一些付出。如果没有付出的话,今天的成果也并不容易得到。所以,一方面是依靠佛陀和传承大德们不可思议的加持,一方面是由于每个众生自己的善根因缘成熟,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我们看不到的护法神的加持,因此,现在各种各样的因缘具足的时候,我们就有了这样一个特别好的听受佛法的机会。

所以,大家为了接受佛法而前往寂静的地方或听课的地方,开车或走路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功德也是非常大的,因为这是为了求法而去的。

我个人也的确是这样认为的。前段时间我也说过,别人让我去讲佛法的话,不管哪里我都愿意去;如果是去做其他的事,比如参加宴会或者旅游、享受,我的确不想去。我也看过很多高楼大厦,也看过很多花园、大海,这些说精彩也不是很精彩,说不精彩,人人都在那儿拍照。

我觉得拍照没有很大的意义,我有时候出国,也用手机拍很多照片,可回来以后,自己一次都没有看过,拍那些照片完全是浪费时间、浪费空间。

有时人们做的有些事情,比如拍照,也许起不到什么作用;同样的道理,我们去看各种各样的事物也不一定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在阿赖耶上种下一个很好的善根,对你个人来讲,生生世世都非常有意义。当然,这是非常成熟的修行人的思想,也许刚刚听了一两堂课的人不一定能接受。

不管怎么样,我们讲佛法的时候,要遵循佛教的传统,还要与现在人们的生活和行为相结合,这样可以引发每个人的思考。

我总觉得,对于佛法的沟通和学习,只用一两天或只上一两节课,不一定会对你的思想、行为和观念的改变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要坚持,你看不见的隐藏的功德就在不断地积累,能看得见的你的行为方面,各种各样的恶行也会慢慢转化,这就是一个进步。因此,这也是令你天天向上的最好的课。

这次讲《大圆满心性休息》,很多人一直在坚持听,我也在坚持讲,我们大家都在共同努力。是怎样努力的呢?就是精进、不懒惰。有课的那一天,我就觉得很有意义。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讲课,哪怕只有一个人听,我也想讲;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课前课后都有念诵,而且大家聚在一起,这是人生当中最好的享受、宴会,也是一个最好的节目。

我把每天的课当作一个最精彩的节目,对我来讲也是一种表演。有时候我没有备课,心里就很不舒服,因为观众那么多,如果我演得不好,就会特别惭愧。

但不管怎么样,最重要的是,我们所演的内容是佛教的教义,除了极个别邪知邪见者以外,大家听了都会受益的。如果没有受益的话,我相信不可能有那么多人听,这一点是事实。

我们都知道,如果在金钱、名声等方面没有任何利益,人们不会付出这么多时间。因为现在的人都特别忙,哪怕关机五分钟、十分钟都不愿意。而我们这么多人一直在听课,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的善根和福报,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共同的志愿。尤其是我生病以后,观众就越来越多了。对于这一点,我也很高兴,说明这次生病是很成功的。而没有生病的时候,人就越来越少。所以我觉得,生病是个好事。

我也特别感谢你们,因为你们把晚上最重要的时间空了出来。尤其是对在家人来讲,家里有老人、孩子和各种各样的客人,你们要面对很多问题,能在晚上听课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如果努力的话,很多人也是有办法的。

希望以后,大家在前进的路上一直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在这方面,我们很多道友做得特别好。互相鼓励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遭遇尴尬或面临危机的时候,旁边要有人站起来,给予他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支持:“你不要退,不要伤心了,还要继续努力。”这样不断鼓励的话,到一定的时候,他就会脱离危机,以后也会完全自立。因此,给予鼓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颂词背诵打卡



薰香药等飘芬芳,寂静悦意禅自增,

欢喜四季如莲海,春夏秋冬之四季,

依照次第变化故,增上无常厌离心。

目睹尸林散骨景,自身亦知如是性,

悉皆散落之有法,不贪无实轮回法,

恒灭争论诸烦恼,自心堪能得安乐。

诸佛称赞寂静林,厌恶世间往静处,

仅迈七步之福德,何者恒河劫佛前,

数劫供养诸福德,不及前福百千分,

是故行者皆应当,依止寂静森林处。

温故而知新


109课-110课


【知识类】

1、在寂静处修行容易生起哪些功德?如何生起这些功德?

2、依止寂静处有哪些功德?请根据不同的经典说明,应以何种发心摄持前往寂静处?请从世间和出时间的角度分析,具足这种发心的必要性。


【修行类】

1、什么时候可以前往寂静处修行?请结合公案和教证说明,如何把握闻思和修行的关系?

2、对于去寂静处修行,在家修行者应如何把握?


【生活类】

1、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好事与坏事?

2、为什么说坚持听法很有意义?你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