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 附录五 | 《做才是得到》 谁都能生起慈悲观吗? Back

有声读物 附录五 | 《做才是得到》 谁都能生起慈悲观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索达吉堪布 -





附录

愿人人都能成就所愿:

索达吉堪布精彩开示录




42 谁都能生起慈悲观吗?

问:我们怎么样才能生起慈悲观呢?


堪布答:慈悲观的产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好友的鼓励、家人的影响,以及经常翻阅大乘经论。更重要的是,还要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善根。


没有善根的人,听了多少佛教的慈悲理念,也一点感觉都没有;反之,前世若是修学过大乘佛法,即生中上师稍微指点一下,哪怕只听了一次短短的讲座、看了佛经中的只言片语,自己的善根也能马上苏醒过来,从此人生有着巨大的改变。


在佛教中,这被称之为“福报”。有福报的人,经常会有一些佛缘;没有福报的人,总是遇到各种魔缘。所以,每个人的根基和因缘不相同,生起慈悲观的程度也不一样。



43 慈悲心有没有偏袒?

问:慈悲心有没有国界呢?


堪布答:真正的慈悲心,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不分信仰。只要众生受苦受难,我们有能力的话,就应该无有任何偏袒心,去救济他们、帮助他们。


当然,慈悲心的范围,还要包括动物在内。现在我们最缺的是什么?就是对动物的慈悲。有一次我上飞机时,看到托运行李的几个工作人员,在搬行李箱时,见到有几箱兔子,就故意一个个使劲扔,看见兔子的惊慌失措,他们开心得哈哈大笑。当时我特别不忍心,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在飞机里默默念观音心咒。其实动物也是生命,从这小小的行为中,也能看出来有些人的残忍。


所以,我们的慈悲心,一定要像阳光一样,遍及动物和其他人的身上。阳光的普照,不分什么国家、什么种族,同样,我们对所有的众生,也务必要一视同仁。



44 “仁”和“菩提心”有没有高低?

问:儒家讲的“仁”和菩提心,相同之处在哪儿?不同之处又在哪儿?有没有一个境界的高低?


堪布答:我对儒教典籍很有兴趣,也学习过一些,它的理念对当前来讲不可缺少。不过,儒教的“仁”,范围只涉及关爱人类,时间也仅限于今生。而菩提心的范围,包括天下一切生命,从时间来讲,也是生生世世。


现在很多人没有专门研究这些领域,以至于概念上有点模糊,觉得二者好像一样。但实际上,佛教是非常甚深的,不管你研究《法华经》《华严经》,还是中观、唯识的思想,都很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当然,有些人如果没有公正的态度,对此只是一味地排斥,那就另当别论了。但你若是有兴趣,进入这样的领域后,会发现它确实不可思议。


所以,儒教的“仁”和菩提心的相同点,是对人类都有一种仁爱之心。但在爱的广度和深度上,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




45 科学还是佛教重要?

问:佛教与科学之间关系是怎样的?将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重要还是佛教重要?


堪布答:佛教,如今被称为内在的科学。像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研究多年心理学之后,接触了藏传佛教的《西藏度亡经》,发现它对自己的心灵有极大帮助,于是认定佛教是一种心灵科学,并对此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样,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认为:“如果有一个能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教,或者说佛法,实际上是佛陀照见万法真相之后,抉择并加以宣扬的。一般而言,“法”有十种涵义,如古籍中云:“法乃所知道,涅槃及意境,福德寿典籍,未来定境规。”而佛法中的“法”,则是指佛法的精要,正如佛经所言:“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也就是说,提倡不造恶业、行持善法,这即是佛教的本意。


如今的科学,对于外在的物质,可以说有诸多观察,然而对于内心世界,却是一筹莫展,只能无奈地在门外徘徊。而佛教的教义,则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方面的真相。因此,著名院士朱清时认为,佛教是当之无愧的心灵科学。


所谓的“科学”,其实除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外,还有一种叫心灵科学,或心智科学。在我看来,人类只要生存于世,并想不断发展,心灵科学就不可或缺。这种内在的科学,与外在的发展只会相辅相成,而绝不会成为它的绊脚石。


倘若没有心灵科学,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内心只会越来越空虚、苍白。像如今美国和汉地的很多富翁,纵然拥有数亿家产,却感觉不到丝毫快乐,始终被痛苦的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可见,外在的物质再怎么富足,也无法带来内心的安乐。这些人不像我们藏族,基本都相信前后世存在,也有许多对治痛苦的调心方法。对他们而言,假如今生根本不快乐,那一切的发展都没有了意义。


对没有信仰的人来说,人生往往缺乏归宿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内心的欲望会越来越大,有了一套房子,还想要一套;有了一辆车子,还想要一辆……如此,一辈子都沦为金钱的奴隶,许多现象看起来令人非常伤感。所以,对这些人来讲,我觉得,心灵科学显得尤为重要。



46 人死如灯灭吗?

问:佛教对生死持什么样的观点?


堪布答:佛教对待生死,跟世间人完全不同。世间人一般认为,一个人的出生,如同大地上长蘑菇一样,突然就冒出来了;一个人的死亡,如同灰尘被风吹走了一样,说没有就没有了。但事实上,每个人并不是只有这一世,无始以来,我们在生死中流转了无数世,只不过现在不记得了而已。而且就算我们这一世死了,生命也一直会延续下去,并不会以此而中断。


佛教中为什么劝人要多做善事?就是因为如果你没有做善事,经常杀生造恶业,也许今生中果报没有现前,但是在来世,它一定会成熟在你的身上。一切苦乐皆自作自受,故望大家不可不慎!



47 如何解决竞争与忘我之间的矛盾?

问:由于父母都信佛,我从小就崇奉藏传佛教,而且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看,佛法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当遇到生死的坎坷时,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但如今,在现实生活中,我面临着很多竞争,如果完全像佛教所说的那样忘我,在面对机会时,我就不会努力争取,而是会选择放弃。但若总是如此,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您对这个矛盾怎么看呢?


堪布答:如今的社会竞争特别激烈,在不害竞争对手的前提下,你积极地争取机会、把握机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并不违背佛教的教义。有一位大德也说过:“每个人的机遇很难得,因此,在不损害众生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地去面对。”







一起阅读



‍我们现在启动爱心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詳細可以加紫瑩查詢





随喜关注

紫莹居士微信:athenatang1001

紫莹居微博: https://weibo.com/u/598920426

老中青义工协会网站: www.macaulonglife.org

老中青公众号:macau_longlife

动物乐传心公众号:bodhichitta

世界绿色健康研究协会公众号: GHWAZX

Facebook:动物乐传心

喜马拉雅_FM:紫莹心连心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Vivien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