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3 Back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3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4-11-24

《入行论》第14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加害结乐缘”:如果能够对菩萨供养、皈依、赞叹,或者在菩萨弘法利生过程中提供顺缘或帮助,都能结下很快解脱的因缘;即使加害菩萨,也能够结下获得安乐的因缘,并最终获得解脱。为什么加害菩萨还会种下安乐、解脱的因缘呢?因为菩萨是发了菩提心的尊者,任何人和他结缘,他都会利益。有一部论典以比喻说明菩萨和结缘者之间的关系:“一为鲸咬,绝对不脱”,(“鲸”有的解释为鳄鱼。)意思是:人一旦被鲸咬住了,它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口的。同样,众生一旦与菩萨结上缘,菩萨一定不会放弃他,一定会帮助、利益他,直到他成佛为止,与凡夫绝然不同。凡夫相续中没有利他心,也就想不到利益众生;而菩萨相续中有利他心,谁和菩萨结缘,菩萨就有了利益他的因缘,即使结的是恶缘,最终菩萨还是会利益他、度化他。

皈依乐源尊”:因菩萨是产生一切安乐源泉的尊者之缘故,应当皈依具足殊胜功德的菩萨。

〖诚如《宝积经》中云:“譬如大国王,生有具相子,见童子诞生,城人小国聚,〗《宝积经》中讲,譬如一个大国的国王生了具相太子,(过去大国王统治很多小国作为附属国,)大国小国的人都会纷纷聚集在一起,庆贺太子诞生。因为大国稳定,小国人民也会安居乐业;如果大国动荡,如大国王无后就会引发很多祸端等。大家庆贺是因为有了太子,国家的社稷就会比较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就有了保证。

〖自生菩提心,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礼,净心尊重彼。”〗与此相似,菩萨自从生起菩提心之时,就如同成了大国王佛陀的具相太子。此处把佛陀比喻成大国王,把菩萨比喻成具相太子,天等世间也来庆贺,因其生起菩提心而对他恭敬地顶礼,并发清净心尊重他。菩萨发了菩提心就生于佛陀家族,是佛陀事业与血脉的继承者,能够继承佛陀的事业。这句话暗示,对于任何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世间的天众都会非常欢喜,都会尊重顶礼。

〖任何人生起了珍宝菩提心,作者即对他的身体恭敬顶礼。〗作者就是寂天论师。任何人生起了珍贵菩提心,寂天菩萨就对他的身体恭恭敬敬顶礼,虽然身体不一定有殊胜之处,但是菩提心必定住在身体当中,所以要对具有菩提心的身体恭敬顶礼。

〖就算是有人对他加害,也会令作害者与安乐连在一起,因而我们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即使有人加害菩萨,菩萨不但不产生报复心,反而会通过慈爱心摄受他、加持他、帮助他,并发愿以后救度他,令作害者和安乐连接在一起,令其以后获得安乐。我们在如此殊胜的福田面前,在堪为一切众生安乐之源泉的菩萨面前虔诚皈依。

下面有一个问答:〖如果有人问:此处的说法不是与“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相违了吗?〗前面讲到若对佛子生恶心会堕地狱,而且受报时间很长,境遇很悲惨,更何况对佛子进行加害,一定会承受很悲惨的果报。而此处又说“加害结乐缘”,说对菩萨加害的人也会获得安乐,作害者会和安乐连接在一起,二者之间难道不矛盾、不相互抵触吗?

〖答:并不相违。实际上是不相违的。上句颂词是说明恶心的果报,而此处的意思是说菩萨暂时与究竟摄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暂时、究竟使五位罗刹拥有安乐一样。〗不相违的原因是:上句颂词说明对菩萨产生恶心的果报,是不虚耗的业果缘起,如果对菩萨生了恶心做了恶行,从业果不虚的角度一定要受报;但从长远来看,毕竟和菩萨结了缘,待从果报中出离之后,依和菩萨结缘之缘故,菩萨会摄受作害者,他会逐渐和菩萨亲近,最后对菩萨产生信心,菩萨为他宣讲菩萨道,使其修持正法最终获得安乐,所以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一方面说明对菩萨作害的可怕后果;另一方面说明即使跟菩萨结了恶缘,最后还会被菩萨度化,并安置于安乐果位,这也绝对合理。所以此处的意思是:菩萨暂时和究竟都会摄受作害者,就像慈力王(世尊因地)对五罗刹的摄受一样。

慈力王的慈心很强烈,经常利益众生使其获得安乐。有五个罗刹想要考验慈力王的发心,就跟慈力王说:“我们很饿想要吃东西。”慈力王给他们送上美食,但五罗刹说:“我们对这些食物没兴趣,只有温热的血肉才符合我们的口味。”此时慈力王有些为难,心想:取温热血肉必须要杀害众生,但如果杀害众生而满足五罗刹,会对不起众生,非常不合理。怎么办呢?只有布施自己的血肉了。慈力王首先用针刺开自己脖子上的血管,让五罗刹趴在脖子上饮血,待他们饮够之后又割下自身肉以布施罗刹,五位罗刹一直吃到露出白骨,待他们饮血食肉心满意足之后,慈力王就发愿:“以我现在布施你们身肉的因缘,待我成佛时,愿我能以清净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等贪嗔痴三毒,使你等皆获安乐涅槃。”[3]五位罗刹饮菩萨血又吃了菩萨肉,以此缘故死后堕入地狱感受了长时的痛苦果报。但是因慈力王的发愿,以及五罗刹与其所结的因缘,到释迦牟尼佛成佛时,在人间最先得到度化的五比丘就是这五位罗刹的后世。所以二者并不矛盾。慈力王暂时布施血肉让他们获得安乐,究竟让他们获得罗汉的果位,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这说明菩萨的确是殊胜福田,伤害菩萨过失很大,但和菩萨结缘也有很大的利益。

若将与菩萨结恶缘、未和菩萨结缘、与菩萨结善缘这三种情况进行对比。第一当然最好是与菩萨结善缘,经常祈祷供养、顶礼皈依菩萨,可以很快使我们获得解脱,中间不需要走弯路就能获得安乐,这是最好不过。

第二应是结恶缘,虽然结上恶缘暂时要感受痛苦,但毕竟是和菩萨结缘的缘故,以后一定会因此因缘获得解脱。

第三是根本不结缘,因为和菩萨无有任何因缘,就没有办法获得解脱。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不愿度他而是没有因缘度他。因此结恶缘和不结缘二者相比,结恶缘相对好些。

所以,当我们看到谤佛的人,也许会很生气,但是学习《入行论》以后,我们的心胸开阔了。从另一角度考虑,那些对佛法没有信心的人,也会因谤佛而与佛结缘,以此因缘以后也会得到佛的救度。再看灭佛时期如文化大革命,那些砸佛像、烧佛经、杀僧人造恶业的人,毕竟也和佛菩萨结了缘,虽然暂时会感受痛苦果报,但已经种下了究竟得度的因缘。

最后是无著菩萨对本品的结文:

〖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

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眼诚可悲!〗

众生非常可悲,“不见尽遣二障暗,菩提心宝之日轮。”菩提心宝就好像日轮一样,可以遣除众生烦恼障与所知障的愚痴黑暗,但是众生看不见应该看见的菩提心日轮,应该生起的菩提心宝却没有生起。“坠于愚痴黑暗中,睁常断[4]眼诚可悲!”众生坠入愚痴黑暗中,睁开了常见和断见的眼。所谓常见是认为众生五蕴常恒不灭,或者认为存在神我、常我等等;断见则认为众生五蕴灭后不再生,没有因果、没有前后世、没有解脱。所以愚痴的众生非常可悲!该睁开眼睛看到的菩提心日轮看不到,不该睁开的常断之眼却睁开了,菩萨看到众生如此可怜,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大悲心,这是结文。以上讲完了第一品。


-------------------------------

[3]《白莲花论·布施品·慈力王布施血肉》慈力王又发愿道:“我现在以血肉满足你们,待我成佛时,愿我能以清净戒律、等持、智慧遣除你等贪嗔痴三毒,使你等夜叉皆获安乐涅槃。”后来当释迦牟尼佛成佛时,五夜叉就成为当时之五比丘。因释迦牟尼佛曾发愿无论转生何处,都要调化他们,故而当世尊第一次转法轮时,五比丘就同获圣果。

[4]《大智度论》曰: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五蕴)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

(第十四课辅导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