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Downloadables
Register Log In Contact 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127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Back

前行第127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7-05

学习笔记|加行 第一百二十七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一、闻法方式;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乙二、不共内加行;丙五、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丁一、上师瑜伽之重要性。



正式发心


正文脉络

一、小结上师瑜伽之超胜。

(一)断证可圆满。

1、教说:

🔸至尊果仓巴曾说:“若修上师瑜伽法,尽除过患德圆满。”

(1)所断:贪嗔痴等一切烦恼及过患。

(2)所证:闻思修、大悲菩提心等善法功德。

2、遣疑:是不是只修上师瑜伽就够了,共同加行、不共加行都不必修持。

(1)对某些利根或有特殊因缘的修行人。

🔸只修上师瑜伽,的确能圆满前面的一切功德。

(2)不是对所有人都可以。

A、理:

 a、众生:有不同根基,应机施教就最为适当。

 b、教法及证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只修上师瑜伽就可以的话,那前辈大德们就不必造论阐释加行,而我们也不必修百日共同加行及五加行了。

B、例:

🔸对某些人而言,只念句佛号就足够了,但不是对所有人都适用。

3、教诫:

🔸前辈高僧大德如何传法、如何摄受,我们也如是跟随,一步一步地前进,是最稳妥、最可靠的。


(二)修上师瑜伽超胜生圆次第等修法。

1、修上师瑜伽超胜生圆次第等修法。

(1)教说:

🔸果仓巴尊者说:“虽多修持生次第,然修上师为无上,虽多修持圆次第,然诚依师为无上。”

(2)理说:

A、从道来看:上师瑜伽是最安全的修法。

 a、没有上师瑜伽的加持,气脉明点修得不好,会导致精神失常,出现种种可怕的迷乱现象。

 b、观修上师是不会有任何魔障的,不会出违缘,也不会修错;即使观得不好,大概地观一观自己的根本上师,也有极大的利益。

B、从果来看:得一切悉地。

🔸修得好,所有本尊都能观为上师:由上师赐予我灌顶,赐予我悉地,赐予我一切佛法。

2、观修上师瑜伽对所观上师有要求。

(1)当观何种上师?

A、应取:

🔸所观的上师,应该是有功德的。只有具备一定功德的上师,才可以依止,才可以观修。

B、所舍:

🔸不能凭执著,更不能凭感觉。这种“感觉”,在寻找上师的层面,是很不适合的。

(2)我找不到具德上师怎么办?

🔸找一位公认的大德,观修他的上师瑜伽。

(3)例说:

🔸梅觉巴尊者说过:“观音白就让他白,度母绿就让她绿,喜金刚黑就让他黑,反正我在任何时候心中都没有离开过上师的形象,因此,离成佛大概不会远。”他日日夜夜观修上师,并因此获得了成就。

3、遣除观修上师瑜伽时最核心的疑惑。

🔸上师的功德等佛、恩德胜佛:细细观察自身的成长,以及这一切的因因缘缘,就会明白,如果不是善知识一点一滴开导,引领你趣入,那你对出世间的学问,也必将一无所知,更不要说修持和解脱了。


上师瑜伽修法的要点

(一)理说。

1、敬信:若无敬信则不得加持。

🔸哲贡炯巴仁波切也曾说:“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1)“上师四身雪山上”

上师是四身的总集:化身、报身、法身、本性身。

(2)“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

A、敬的对境:

🔸上师以及有法恩之人。

B、敬的结果:

 a、得加持:不论在谁那里听过佛法,如果能对他终生保持恭敬,那你的相续中自然会流入加持,这是规律。

 b、得修行之顺缘:一旦得到上师加持以后,修行是不难的,违缘也会自然遣除。

 c、令心情平静:常常念上师瑜伽、持上师心咒的人,定会感受到令心灵平静的力量。

🔸上师自己的经验:在心情烦乱、不太舒服时,会放下手中的事务,供上香、念念课诵,然后祈祷上师。这样慢慢地,烦心事就消失了,心也入于佛法的境界中了。

C、不敬的结果:

🔸大德们再有加持,佛法再有加持,傲慢的人也是得不到的。

2、祈祷:不祈祷上师不得无分别智。

🔸至尊让热日巴说:“若不祈祷上师尊,求无分别之智慧,如朝北洞中待日,彼无境心融合时。”

(1)释义:

一个对上师没有信心、不祈祷上师的人,即使精通五部大论乃至十明,甚至显密法要都倒背如流,但那种外境与心识融汇一体的修行境界,在这种人的相续中,是永远也不可能现前的。

(2)境心融合是显密修行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A、何为境心融合?

🔸当境、心融汇为一时,山河大地乃至万事万物,也都成了觉性的妙用,都成了开悟心的显相。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B、境心融合也是显宗修行人追求的目标。

🔸小寿禅师的开悟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掉落地上的并非他物,天地间不论横的竖的,也不是外境中真实的尘埃,山河大地乃至一切的一切无非自性妙用,而所显露的,也全都是法王之身,与明觉法身无二无别。

(3)教诫:

🔸在得到这种境心融为一体的开悟之前,对上师的祈祷是不能离开的。而且在你的祈祷中,一定要视师如佛。

(4)遣疑:汉传佛教中也有视师如佛的传统。

A、《佛说瑜伽大教王经》:

 a、“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此阿阇梨,所有十方诸佛及诸菩萨现在说法者,一日三时来诣阿阇梨所,献大供养如佛无异。”

 b、“彼诸如来所有三业积聚无量福德,是等阿阇梨一毛孔福德。”

 c、“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B、《华严经》:“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

3、小结:恭敬心+上师瑜伽=证悟无伪实相。

(1)证悟无伪实相的公式:

A、所依:

🔸上师善知识: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

B、能依:

🔸依靠以恭敬诚信之心修上师瑜伽。

C、结果:

🔸证悟无伪实相。

(2)教诫:

A、要知道自己最重要的身份和目标。

🔸最重要的角色,还应该是修行人。是修行人,就应该希求实相的证悟。

B、闻思不要脱离修行。

🔸学五部大论的同时,还要修上师瑜伽,要念诵、要磕头,要修世俗的善根。


(二)例说。

1、那若巴。

(1)证悟过程:

🔸布扎玛希拉寺北门的护门班智达那若巴依靠空行母的指点依止了帝洛巴,依止过程中,他经受了种种苦行,最后依靠帝洛巴以鞋底猛击其额头而得证悟实相,达到了与上师的智慧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

(2)启示:调教方式不是问题。

A、这种调化弟子的方式很稀有。

🔸这是真正成就者上师的行径。

B、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还是应以平凡方式摄受。

🔸玛尔巴罗扎曾对米拉日巴尊者说过:“像我这样的大成就上师很少,像你这样具有清净信心的弟子也很少,因此,以后你摄受弟子时,不要再用我的方式,应该以平凡的行为摄受,比如讲经说法等,这样才是最稳妥的。”

2、龙菩提。

(1)证悟过程:

🔸圣者龙猛菩萨丢了一把鼻涕,龙菩提全部拾起来吃了,依此而证悟的。

(2)启示:是否是上师本人亲自调教也不是问题。

A、殊胜上师+殊胜弟子=殊胜证悟。

🔸作为普通上师,很难有龙猛菩萨那样的加持,而作为普通弟子,也很难有龙菩提那样的信心。

B、根器不足的我们能做什么?

🔸对做弟子的来讲,不说上师的过失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准则。

 a、《戒律根本论》云:“若说非法当制止。”

如果上师有过失,比如宣说了非法,可以恰当地指出。

 b、《善恭敬经》说:“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

🔸即使上师真有过失,都不能说,更何况没有呢?

3、持明无畏洲。

(1)证悟过程:

🔸持明无畏洲拜读了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论著后,相续中认为他老人家就是真佛的想法油然而生,一心一意地虔诚祈祷,承蒙尊者的智慧身摄受,不仅使其自相续中生起了自然本智,还开创了龙钦宁提派,引导数以百计的求法者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

(2)启示:时空不是问题。

A、上师的摄受、加持超越时空,但条件依旧是信心和祈祷。

🔸持明无畏洲尊者和大全知之间有几百年的间隔,因此,上师的摄受是智慧身的摄受。而得到这种摄受,是因为尊者看了全知的教言以后,对全知生起真佛之想,并虔诚祈祷的结果。

B、未曾谋面不是获得加持的障碍。

 a、时隔久远的上师:对于历史上的大德,在拜读他的教言之后,如见其面,这样的大德也可以说是你的根本上师。

 b、通过网络传法的上师:有的上师在网络上传授佛法时,如果你也从中获得了极大利益,那么对这位上师,即使你今生无缘拜见,无缘在座下依止,也可以视其为根本上师。

4、邦甘麦彭滚波。

(1)证悟过程:

🔸邦甘麦彭滚波在八十多岁时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贝若扎那尊者,尊者将禅带系在他的身上,禅杖靠在他的腰间,对他传讲了上师瑜伽的修法。结果在他的相续中,生起了直断本来清净的真正密意,当下开悟。后来,他的身体散为尘埃而成佛。而他的传承弟子中,七代都是虹身成就。

(2)启示:年纪不是问题。

🔸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有信心,依上师瑜伽获得成就并不困难。


(三)上师瑜伽是一切正行道的要诀。

1、上师瑜伽是一切正行道的要诀。

(1)理说:

🔸在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门当中,再找不到比这一上师瑜伽更为殊胜的深道了,虽然把它命名为“加行”,但实际上,一切“正行”道的究竟要诀就是它。

(2)教说:

🔸金厄瓦尊者曾说:“身体的核心是心脏,如果没有心脏,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样的道理,修法的核心是上师瑜伽,若没有上师瑜伽,所有的法只不过是一纸文字而已。”

2、教诫:

(1)态度上:要重视上师瑜伽的修法、尤其是法王上师瑜伽的修法。

A、这个仪轨很简略,修起来很容易。

B、能值遇这样的传承上师,要珍惜。

(2)修上:

🔸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每天都应不间断地修上师瑜伽。

(3)行上:

🔸早上、晚上、走路、做事等时,要多祈祷上师,祈祷之后,就像水器显现月影一样,上师的加持自然融入心中。

(4)小结:

A、要把上师瑜伽当做最重要的修法来对待。

 a、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始终如一地将上师瑜伽作为修行的核心,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修行也可以。

 b、藏巴嘉热说:“只要不离忆念上师,不诵经也可以,不参禅也可以。”

🔸上师瑜伽很关键,而并不是用它取代所有修法。

B.修持要点:

🔸诚心诚意、尽心尽力。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加行 第一百二十七课


名词解释

原文

一个对上师没有信心、不祈祷上师的人,即使精通五部大论乃至十明,甚至显密法要都倒背如流,但那种外境与心识融汇一体的修行境界,在这种人的相续中,是永远也不可能现前的。

十明:

“大五明”为1、工巧明;2、医方明;3、声明;4、因明;5、内明。

“小五明”为1、修辞学;2、辞藻学;3、韵律学;4、戏剧学;5、星算学。

大、小五明合称为“十明”。

——《白玛邓登尊者传》


原文

其中,具精进者获得了出世间禅定,有智慧者不入分别伺察的歧途,他们都真正地意识到:胜义谛的证悟,完全依靠对上师万分的恭敬和坚定的诚信这条途径。

伺察分别:

谓于已所寻求,已所观察,伺察安立所起分别。

——《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原文

在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门当中,再找不到比这一上师瑜伽更为殊胜的深道了,虽然把它命名为“加行”,但实际上,一切“正行”道的究竟要诀就是它。

九乘次第:

声闻、独觉和菩萨三乘,是化身释迦牟尼所说三共通乘;

事部、行部和瑜伽部三乘,是报身金刚萨埵所说密咒三外乘;

生次大瑜伽、圆次无比瑜伽和大圆满双运瑜伽三乘,是法身普贤所说无上密咒内三乘,合为九次第乘。

——《藏汉佛学词典》


 教   证   和   教    言 

1、至尊果仓巴曾说:“若修上师瑜伽法,尽除过患德圆满。” “虽多修持生次第,然修上师为无上,虽多修持圆次第,然诚依师为无上。”

2、梅觉巴尊者说:“观音白就让他白,度母绿就让她绿,喜金刚黑就让他黑,反正我在任何时候心中都没有离开过上师的形象,因此,离成佛大概不会远。”

3、哲贡炯巴仁波切曾说:“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4、至尊让热日巴说:“若不祈祷上师尊,求无分别之智慧,如朝北洞中待日,彼无境心融合时。”

5、小寿禅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6、《佛说瑜伽大教王经》云:“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此阿阇梨,所有十方诸佛及诸菩萨现在说法者,一日三时来诣阿阇梨所,献大供养如佛无异。” “彼诸如来所有三业积聚无量福德,是等阿阇梨一毛孔福德。” “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7、《华严经》中说:“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

8、玛尔巴罗扎曾对米拉日巴尊者说:“像我这样的大成就上师很少,像你这样具有清净信心的弟子也很少,因此,以后你摄受弟子时,不要再用我的方式,应该以平凡的行为摄受,比如讲经说法等,这样才是最稳妥的。”

9、《戒律根本论》云:“若说非法当制止。”

10、《善恭敬经》说:“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

11、持明无畏洲(智悲光尊者)曾讲道:“我也是因为拜读了第二大佛的论著后,相续中认为他老人家就是真佛的想法油然而生,一心一意地虔诚祈祷,承蒙尊者的智慧身摄受,从而自相续中生起了自然本智。从此以后,我才开始引导数以百计的求法者。其中,具精进者获得了出世间禅定,有智慧者不入分别伺察的歧途,他们都真正地意识到:胜义谛的证悟,完全依靠对上师万分的恭敬和坚定的诚信这条途径。”

12、智悲光尊者说:“我用了七年时间专门修习大悲心,以此功德,我的法脉及法本肯定能利益无量有情。”

13、金厄瓦尊者说:“身体的核心是心脏,如果没有心脏,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样的道理,修法的核心是上师瑜伽,若没有上师瑜伽,所有的法只不过是一纸文字而已。”

14、如藏巴嘉热说:“只要不离忆念上师,不诵经也可以,不参禅也可以。”


公    案

1、永嘉大师要六祖来印证之公案:

当时,永嘉大师开悟以后遇到玄策,一席深谈之下,玄策问:“请问仁者,你的上师是谁?”

大师说:“我听闻方等经论时,都有师承,但我是在后来读《维摩诘经》时,自己开悟的,不过还没有人为我印证。”

玄策说:“无师自悟,是天然外道。”

大师说:“愿仁者为我印证。”

玄策说:“我的话份量不够。曹溪有一位六祖大师,四方求法者云集,你要去的话,我和你一起。”

于是,永嘉大师与玄策同去参拜六祖。经过一番对话以后,六祖为其印证,并让他留住一宿,从此人称“一宿觉”。后来永嘉大师著有《证道歌》,盛行于世。


2、那若巴证悟之公案:

那若巴尊者尽管是精通三乘的班智达,能折服一切外道,曾于布扎玛希拉寺担任守护北门的班智达。

有一天,他在一个寂静地方研读五明时,来了一个具有三十七种丑相的老女人,头发、眼睛、鼻子、耳朵……浑身上下都奇丑无比。

她问那若巴:“你在研究什么?”

那若巴说:“我在研究因明及显宗的教法。”

“那你懂吗?”

“词句上懂。”

老女人一听高兴坏了,欢天喜地地跳起舞来。那若巴心想:我说词句懂,她都这么高兴,如果说意义也懂,那她肯定更高兴了。于是他说:“不仅是词句,意义也懂。”老女人一听,不笑了,竟然颤抖地哭了起来。

班智达不解,问她:“为什么我说词句懂,你就笑,而我说意义懂,你却哭了呢?”

她说:“你这个班智达啊,你说词句上懂,我知道你在说实话,所以很高兴;但当你说意义也懂的时候,是在说妄语,所以我很伤心。”

班智达不好意思了,问她:“那谁懂意义呢?”

“我哥哥懂,他在某某地方,你应该去依止他。”说完,老女人便消失于空中。其实她是空行母的化身。

当时,那若巴得到幻化空行母的指点以后,就去依止帝洛巴尊者。在依止过程中,就像以前讲过的,他感受了种种的苦行。有一次,上师突然对他说:“我给你作了这般开示,你还不了达!”说完,用鞋底猛击他的额头。结果,那若巴尊者的相续中,顿时生起了实相证悟,达到了与上师的智慧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这就是上师以“满瓶倾泄”的方式作的加持。


3、邦甘麦彭滚波证悟之公案:

大译师贝若扎那曾被流放甲摩擦瓦绒,后来他与玉扎酿波一起返回西藏,途中遇到名叫邦甘麦彭滚波的老人,并借宿老人家中。当时的邦甘麦彭滚波,据说是一百多岁,也有说是八十来岁,总之是非常老迈了。

老人问:“请问两位从何处来,又要往何处去?”

玉扎酿波回答说:“我们从甲摩擦瓦绒来,准备到西藏去。”

老人说:“你们两位一定是搞错了!既然从甲摩擦瓦绒来,就应该知道,那里有一位伟大的佛教尊者叫贝若扎那,他与佛陀无二无别。这么了不起的尊者,你们不去求法太可惜了!到他面前求法,才能修行成就啊!虽然我有无比的信心,但我太老了,去不了,即生也肯定见不到他了。”

这时,贝若扎那说道:“我就是贝若扎那。”

老人听后吓了一大跳,仔细地看着尊者。看完之后,他感动不已,突然抱住尊者。一边抱着,一边痛哭流涕地向尊者求法。

于是尊者将禅带系在他的身上,禅杖靠在他的腰间,对他传讲了上师瑜伽的修法。结果在他的相续中,生起了直断本来清净的真正密意,当下开悟。后来,他的身体散为尘埃而成佛。而他的传承弟子中,七代都是虹身成就,《密宗虹身成就略记》中有记载。当然,他们的成就,也都是依靠对上师的信心而实现的。



重难点及窍诀|加行 第一百二十七课

一、小结——上师瑜伽之超胜。


(一)断证可圆满。

1、教说:

至尊果仓巴曾说:“若修上师瑜伽法,尽除过患德圆满。”

2、遣疑:是不是只修上师瑜伽就够了,共同加行、不共加行都不必修持。

(1)对某些利根或有特殊因缘的修行人。

只修上师瑜伽,的确能圆满前面的一切功德。

(2)不是对所有人都可以。

A、众生:有不同根基,应机施教就最为适当。

B、教法及证法: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只修上师瑜伽就可以的话,那前辈大德们就不必造论阐释加行,而我们也不必修百日共同加行及五加行了。


(二)修上师瑜伽超胜生圆次第等修法。

1、修上师瑜伽超胜生圆次第等修法。

(1)教说:

果仓巴尊者说:“虽多修持生次第,然修上师为无上,虽多修持圆次第,然诚依师为无上。”

(2)理说:

A、从道来看:上师瑜伽是最安全的修法。

 a、没有上师瑜伽的加持,气脉明点修得不好,会导致精神失常,出现种种可怕的迷乱现象。

 b、观修上师是不会有任何魔障的,不会出违缘,也不会修错;即使观得不好,大概地观一观自己的根本上师,也有极大的利益。

B、从果来看:得一切悉地。

修得好,所有本尊都能观为上师:由上师赐予我灌顶,赐予我悉地,赐予我一切佛法。

2、观修上师瑜伽对所观上师有要求。

(1)应取:

所观的上师,应该是有功德的。只有具备一定功德的上师,才可以依止,才可以观修。

(2)所舍:

不能凭执著,更不能凭感觉。这种“感觉”,在寻找上师的层面,是很不适合的。

(3)例说:

梅觉巴尊者说过:“观音白就让他白,度母绿就让她绿,喜金刚黑就让他黑,反正我在任何时候心中都没有离开过上师的形象,因此,离成佛大概不会远。”他日日夜夜观修上师,并因此获得了成就。


二、上师瑜伽修法的要点。


(一)理说:

1、敬信:若无敬信则不得加持。

哲贡炯巴仁波切也曾说:“上师四身雪山上,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故当勤修敬信心。”

(1)“上师四身雪山上”:

上师是四身的总集:化身、报身、法身、本性身。

(2)“敬信之日若未升,不降加持之水流”:

A、敬的对境:

上师以及有法恩之人。

B、敬的结果:

 a、得加持:不论在谁那里听过佛法,如果能对他终生保持恭敬,那你的相续中自然会流入加持,这是规律。

 b、得修行之顺缘:一旦得到上师加持以后,修行是不难的,违缘也会自然遣除。

 c、令心情平静:常常念上师瑜伽、持上师心咒的人,定会感受到令心灵平静的力量。

C、不敬的结果:

大德们再有加持,佛法再有加持,傲慢的人也是得不到的。

2、祈祷:不祈祷上师不得无分别智。

至尊让热日巴说:“若不祈祷上师尊,求无分别之智慧,如朝北洞中待日,彼无境心融合时。”

(1)释义:

一个对上师没有信心、不祈祷上师的人,即使精通五部大论乃至十明,甚至显密法要都倒背如流,但那种外境与心识融汇一体的修行境界,在这种人的相续中,是永远也不可能现前的。

(2)境心融合是显密修行人共同追求的目标。

A、何为境心融合?

当境、心融汇为一时,山河大地乃至万事万物,也都成了觉性的妙用,都成了开悟心的显相。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B、境心融合也是显宗修行人追求的目标。

小寿禅师的开悟偈:“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3)遣疑:汉传佛教中也有视师如佛的传统。

A、《佛说瑜伽大教王经》:

 a、“佛言,善男子汝今谛听,此阿阇梨,所有十方诸佛及诸菩萨现在说法者,一日三时来诣阿阇梨所,献大供养如佛无异。”

 b、“彼诸如来所有三业积聚无量福德,是等阿阇梨一毛孔福德。”

 c、“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

B、《华严经》:“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

3、小结:恭敬心+上师瑜伽=证悟无伪实相。

(1)所依:

上师善知识: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

(2)能依:

依靠以恭敬诚信之心修上师瑜伽。

(3)结果:

证悟无伪实相的证悟。


(二)例说。

1、那若巴。

(1)证悟过程:

布扎玛希拉寺北门的护门班智达那若巴依靠空行母的指点依止了帝洛巴,依止过程中,他经受了种种苦行,最后依靠帝洛巴以鞋底猛击其额头而得证悟实相,达到了与上师的智慧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

(2)启示:调教方式不是问题。

2、龙菩提。

(1)证悟过程:

圣者龙猛菩萨丢了一把鼻涕,龙菩提全部拾起来吃了,依此而获得的。

(2)启示:是否是上师本人亲自调教也不是问题。

A、殊胜上师+殊胜弟子=殊胜证悟。

作为普通上师,很难有龙猛菩萨那样的加持,而作为普通弟子,也很难有龙菩提那样的信心。

B、根器不足的我们能做什么?

对做弟子的来讲,不说上师的过失。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准则。

 a、《戒律根本论》云:“若说非法当制止。”

 b、《善恭敬经》说:“师实有过尚不得说,况当无也。”

3、持明无畏洲。

(1)证悟过程:

持明无畏洲拜读了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论著后,相续中认为他老人家就是真佛的想法油然而生,一心一意地虔诚祈祷,承蒙尊者的智慧身摄受,不仅使其自相续中生起了自然本智,还开创了龙钦宁提派,引导数以百计的求法者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就。

(2)启示:时空不是问题。

A、上师的摄受、加持超越时空,但条件 依旧是信心和祈祷。

持明无畏洲尊者和大全知之间有几百年的间隔,因此,上师的摄受是智慧身的摄受。而得到这种摄受,是因为尊者看了全知的教言以后,对全知生起真佛之想,并虔诚祈祷的结果。

B、未曾谋面不是获得加持的障碍。

 a、时隔久远的上师:对于历史上的大德,在拜读他的教言之后,如见其面,这样的大德也可以说是你的根本上师。

 b、通过网络传法的上师:有的上师在网络上传授佛法时,如果你也从中获得了极大利益,那么对这位上师,即使你今生无缘拜见,无缘在座下依止,也可以视其为根本上师。

4、邦甘麦彭滚波。

(1)证悟过程:

邦甘麦彭滚波在八十多岁时见到了仰慕依旧的贝若扎那尊者,尊者将禅带系在他的身上,禅杖靠在他的腰间,对他传讲了上师瑜伽的修法。结果在他的相续中,生起了直断本来清净的真正密意,当下开悟。后来,他的身体散为尘埃而成佛。而他的传承弟子中,七代都是虹身成就。

(2)启示:年纪不是问题。

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有信心,依上师瑜伽获得成就并不困难。


(三)上师瑜伽是一切正行道的要诀。

1、上师瑜伽是一切正行道的要诀。

(1)理说:

在所有九乘次第的法门当中,再找不到比这一上师瑜伽更为殊胜的深道了,虽然把它命名为“加行”,但实际上,一切“正行”道的究竟要诀就是它。

(2)教说:

金厄瓦尊者曾说:“身体的核心是心脏,如果没有心脏,人就成了一堆血淋淋的肉。同样的道理,修法的核心是上师瑜伽,若没有上师瑜伽,所有的法只不过是一纸文字而已。”

2、教诫:

(1)态度上:要重视上师瑜伽的修法、尤其是法王上师瑜伽的修法。

A、这个仪轨很简略,修起来很容易。

B、能值遇这样的传承上师,要珍惜。

(2)修上:

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修行人,每天都应不间断地修上师瑜伽。

(3)行上:

早上、晚上、走路、做事等时,要多祈祷上师,祈祷之后,就像水器显现月影一样,上师的加持自然融入心中。

(4)小结:

A、要把上师瑜伽当做最重要的修法来对待。

 a、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始终如一地将上师瑜伽作为修行的核心,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修行也可以。

 b、藏巴嘉热说:“只要不离忆念上师,不诵经也可以,不参禅也可以。”

B、修持要点:

诚心诚意、尽心尽力。


一、闻思五部大论和修持上师瑜伽可否二选一?


(一)不与上师相应,解脱的门儿都没有。

1、讲记原文:

一个对上师没有信心、不祈祷上师的人,即使精通五部大论乃至十明,甚至显密法要都倒背如流,但那种外境与心识融汇一体的修行境界,在这种人的相续中,是永远也不可能现前的。

2、解脱路上没有上师寸步难行。

(1)善星比丘和提婆达多——对本师没有敬信。

善星比丘和世尊的弟弟提婆达多,本来都是佛陀的堂弟,亲自在佛陀面前听受了那么长时间的教言,可由于嫉妒扰乱自心,提婆达多生生世世都与佛陀作对,善星比丘也觉得佛陀除了有一寻光以外,跟自己没有任何差别。从而,他们对佛陀一点信心也生不起来,尽管一生都在佛陀身边,但也没办法得到调伏。

(2)佛智论师——舍弃上师选择本尊,即生未能成就虹身。

印度大成就者中的佛智论师,他在前往五台山的路上遇见了一位在家僧人,这位僧人正带着丑陋的妻子在田里耕耘,当时他将裙子拴在腰间、法衣缠在头上。佛智论师见了以后就略生邪见,认为这个僧人所做的一切都不如法。晚上上师(在家僧人)给他灌顶的时候,庄严的文殊坛城显现在面前,但他不想在上师面前得受灌顶,却想在本尊前灌顶……因为他最初对上师略生邪见,未吃母狗吐出的鱼,并在坛城前舍弃上师,所以即生未能成就虹身,而是在中阴时获得了超凡脱俗的成就。


(二) 见到万法自性依靠的是什么?

《解义慧剑》中讲到:“然依真圣教,破诸边之理,上师窍诀力,如得目自见。”

1、第一要依靠佛陀的圣教。

尤其是了义的经典,如《般若经》、《宝积经》、《楞严经》等,这些不可缺少。

2、第二是破除一切边的理证。

这在龙猛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圣天论师的《中观四百论》、月称论师的《入中论》等论典中都有详细宣说。这些论典所阐释的,完全是作者本人以及前辈理自在无与伦比的智慧结晶——破除一切边的殊胜正理。

3、第三要依靠传承上师的窍诀。

如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等传承上师所留下来的珍宝要诀。依靠这些窍诀的力量,一切万法的本性就非常容易见到。

4、辨析。

有人说:“只要读经就可以了,不懂的地方多啃一啃。”

没有上师的窍诀,你肯定啃不动;没有高僧大德的理证,查辞典也不行。


(三)总结:

所以,在对上师三宝有信心的基础上,还应依靠佛陀的经典、破除一切边的理证以及传承上师的窍诀,三者缺一不可,依靠这三种因缘,我们就能通达远离二取的本来面目。

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也讲,虽然我们现在是凡夫俗子,但是通过上师的窍诀,自心的光明基本上能以远离四边八戏的方式照见;如果已经得地,那就完全能品尝到佛陀所宣说的真正教言美味。


二、仅修持上师瑜伽便能成就,是否夸张了?


(一)理论上没毛病。

上师就是佛、法、僧三宝的总集,而无伪实相的证悟,也唯有依靠以恭敬诚信之心修上师瑜伽,才可以在自相续中生起。除此之外,依靠其他任何方法都无法证悟。

1、那若巴尊者的相续中,顿时生起了实相证悟,达到了与上师的智慧密意平等一味的境界。这就是上师以“满瓶倾泄”的方式作的加持。

2、智悲光尊摄受的获得成就的弟子们,他们都意识到:胜义谛的证悟,完全依靠对上师万分的恭敬和坚定的诚信这条途径。


(二)不是说好的吗?依法不依人。

1、法是谁给的?

诸恩人中,上师的恩德为最大。上师若未以悲心摄受我等,并为我们宣讲佛法,我们又如何有能力取舍善恶、抉择因果,并依此宝贵人身而得解脱?

2、“不依人”的含义:

(1)不能以盲目的信心依止不具备上师法相的人。

佛陀在有关经典中也说:“就像黄金要通过切断、火烧等十六次提炼后才能变成纯金一样,对我的教言也要详细观察后才可接受,你们不要以我是佛陀就对我恭敬。”

(2)不靠世间打杂的依止方式。

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要求我们依止正法,并没有说“你天天给我烧茶、做饭……我就有办法让你解脱”。

现在藏传佛教的个别大德,他们对身边的弟子从来不传一句法,甚至反对弟子学法,整天只让弟子给自己做事情,看到这种情景,我就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如果真正是大成就者,像摄受米拉日巴的马尔巴罗扎那样,倒是可以,但马尔巴罗扎也是在遣除了米拉日巴的业障之后为他宣说妙法,米拉日巴最终也依之获得成就。

(3)不以外表选择具德上师。

从古代印度大成就者的传记中也看得出来,说法者的形象不一定要非常如法。按照《地藏十轮经》的观点,破戒比丘传授符合三藏的妙法,也是开许的。

A、圣天论师只有一只眼睛,但整个三界都能照见。

B、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布顿大师的长相就很难看,但他精通三藏。

3、“依法不依人”的理解角度。

《楞严经》也说,末法时代魔众会显现为上师的形象,让众生犯淫杀、行盗妄等,所以佛告诫后来的修行人:一定要守持清净的戒律。由此也可理解依法不依人的重要性。


(三)上师为什么如此重要?

1、上师为无误引导者。

要想正确无误地了解善恶取舍的道理,一定要依靠上师,即使学习世间一般的知识,也需要依靠世间的老师来引导,你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1)教证:

《阿毗昙毗婆沙论》中讲过:“若人虽有智,不从他闻法,是人终不能,分别善恶义。”有些人虽然有智慧,但是没有在其他人那里听法的话,终是不能分别善和恶的差别。

(2)公案:

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罗扎的时候:“法依靠上师,生活也依靠上师,成就也是依靠上师,全部都依靠上师。”

玛尔巴罗扎说:“要么你去其他地方寻找饮食,我为你传法;要么我给你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法到其他地方去求。”

米拉日巴想:我从很远地方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求法,其他的生活资具还是另外想办法。于是说:“上师您还是给我传法。”

(3)结论:

一切的见修行果,因、果、道等道理,全部都是依靠上师开导的;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来通达如来甚深妙法是绝对不可能的。

(4)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

如果从来没有依止过上师的话,给别人讲佛法也没办法的,自己修行也没办法的。

2、上师为一切决定胜之源泉。

(1)世间增上乐源于依止上师。

增上乐,即人天福报。

因为做了一些善事而获得了今生的快乐;离开了上师我们会造许多恶业,人天的福报也没办法获得。

(2)获得决定胜依靠上师.

《心性休息》中讲到:“三世一切佛菩萨,以及声闻缘觉众,获三菩提由师生。” 

决定胜,也就是出世间的菩提妙果,全部都是依靠上师。包括缘觉,以前也是依止过上师的,声闻、菩萨、佛陀都更不用说了。

(3)世间的快乐和出世间的快乐实际上都是源于依止上师。

你如果不想成佛,或者不想从佛教的道理当中获得一些超胜的境界,那就另当别论。

如果你真的想的话,那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就不得不依止上师,而且要很认真地对待!这不是开玩笑,不能像一般的事情那样来对待。

3、佛陀对阿难尊者的开示:

佛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当中也讲过,有一次,阿难尊者在寂静地方思维了很多法义,然后对佛陀说:“我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一种感悟:其实佛教的道理一大半都是依靠上师而获得的。我觉得上师是很重要的。”

而佛陀说:“你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学习佛法和修行佛法不是‘一半’依靠上师,而是全部要依靠上师。”


(四) 是否堪为法器?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1、讲记原文:

玛尔巴罗扎曾对米拉日巴尊者说过:“像我这样的大成就上师很少,像你这样具有清净信心的弟子也很少,因此,以后你摄受弟子时,不要再用我的方式,应该以平凡的行为摄受,比如讲经说法等,这样才是最稳妥的。”

2、上师无处不在,关键看我们的信心。

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始终如一地将上师瑜伽作为修行的核心,即使没有任何其他修行也可以。如藏巴嘉热曾说:“只要不离忆念上师,不诵经也可以,不参禅也可以。”

3、以下列举的判断标准可以参考:

(1)如果上师把鼻涕丢给你,你想到的是悉地?还是上师的鼻涕是什么味?

(2)上师让好好闻思修行,这个我可以做到,不过我也认为朝圣和拜见更多的上师也是获得加持的重要来源?

(3)为上师发心可以融入上师弘法利生的大海,上师怎么会知道我每天都在发心呢?

(4)“三千大道,各有各的道”,上师在佛法上在行,别的不一定行。


三、你觉得自己得到过上师的摄受和加持吗?


(一)讲记原文:

在上面两位尊者之间,有几百年的间隔,因此,上师的摄受不是亲自摄受,是智慧身的摄受。而得到这种摄受,是因为尊者看了全知的教言以后,对全知生起真佛之想,并虔诚祈祷的结果。


(二)上师无处不在,无论时间还是距离。

1、什么是意传加持?

上师相续当中所有的功德原原本本、一字不漏地全部——就是我们所谓的满瓶倾泻般融入自己的相续,获得上师的意传加持,或者说上师真正的摄持和传承。

2、传承上师给的定心丸。

法王如意宝在圆寂前曾说:“将来如果我的弟子经常修这个法(怀业祈祷文),上师的意传加持会不断延续下去。”

《入行论》中有一则公案,说是古代有一个仙人,为了治愈人们的龙病,他修了一座大鹏塔,仙人去世多年后,人们转绕此塔还能治愈龙病。

所以,有些人虽然没见过法王,但只要念修法王传下来的《怀业祈祷文》,照样可以得到法王的意传加持。


(三) 内在的上师。

《般若经》《现观庄严论》里面提到一种“内善知识”,实际上自己的包括正念、悲心、信心这些都叫作是内善知识。按照密宗的一些说法,把自己的心跟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修成这种境界的话,这叫作是自己的觉性善知识。获得上师所有的加持,自己的心跟上师的智慧无二无别。


一、不离开上师的形象。


(一)涉及到的讲记原文:

以前在藏传佛教中,有一位伟大的修行者,叫梅觉巴。梅觉巴尊者说过:“观音白就让他白,度母绿就让她绿,喜金刚黑就让他黑,反正我在任何时候心中都没有离开过上师的形象,因此,离成佛大概不会远。”他日日夜夜观修上师,并因此获得了成就。


(二)修上师瑜伽到底是观上师的形象还是观想成本尊。

1、决定因素:

弟子的信心。

2、信心不同则观想不同。

(1)如果真正相信自己的上师就是佛,是佛以人的形象出现来度化自己,如果对此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那么就可以在修法时直接观想上师本人的形象。

(2)如果只是把上师观想成佛,对于“上师即是佛”这一点仍有疑惑,修法时可以把上师观想成本尊;或者虽然对“上师即是佛”还有疑惑,但直接观想上师比观想本尊更让你觉得有加持力,那么修法时也可以观想上师的形象。

3、直接观想上师的形象有什么功德?

直接观成上师的面相,由于缘分更深,观修起来更亲切,加持力会更大。

4、即便观想上师的形象不是执着上师色身的意思。

(1)执著上师的色身,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执著上师的色身,我们就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当上师对我们微笑时,我们会沉浸在那个微笑中很多时日,妙不可言;当上师对我们呵斥时,我们害怕,我们悲伤,甚至退失信心。

(2)得弄清楚上师、上师色身的性质。

当你修上师瑜伽,将自心与上师的智慧融汇为一时,稍许安住,其实就是见到了最了义的上师。形象上的上师――在你面前显现的上师的色身、照片或者梦见的上师,只是不了义幻化网,一种清净外相而已;当你安住在这种无别的境界中时,才见到真正的上师――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的根本上师。真正的上师就是“他”!


(三)你要确定对上师生起的是信心。

1、什么是对上师的信心?

(1)信心不是欢喜心。

你们以为对上师生起很大的欢喜就叫信心,不是的,那个只能叫欢喜心。

(2)信心缘上师的功德而产生。

我们一定要知道上师真正的功德,他的传承、窍诀、修行,这方面的功德我们了解之后才会去相信,只有相信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信心,去修持才会产生果。如果不相信,不可能产生信心甚至修行得果!

我(白玛程列上师)一直思考这个问题,慢慢去考察观察,最后发现喇嘛仁波切(阿秋法王)和他的传承上师之间如同佛与佛;清净传承上师的窍诀也非常与众不同;从窍诀中获得的实修也非常与众不同,如同佛与佛之间的实修;最后从实修中获得的地道功德各方面都圆满,也如同佛与佛之间。最后我看出来喇嘛仁波切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上师,不论从他的传承、窍诀,还是他实修的体验以及最后获得的果,他真的不同于其他普通的人。最后我也终于知道了喇嘛仁波切方方面面的功德,他各方面的超胜之处,最后我真正的信心也因此完全产生了。

(3)一直停留在感情层面则无法产生信心。

觉得某位上师看着很舒服,听他讲话也很舒服,上师也说自己很不错,弟子也认为上师很不错,这个层面上根本产生不了信心。

2、与上师关系的几个阶段。

(1)想亲近又想逃开的阶段:

起初,你有取悦上师的表现,犹如求爱,你关心的是能赢得上师多少青睐;你对他极感钦佩,但他又非常可怕;他老是把你推开。因此,不是情况不如你所期,就是你有一种不自在的感觉:“我可能无法完全彻底敞开自己。”于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关系,一种放下、逃走的过程,逐渐产生。换言之,我们开始玩游戏,玩一种想要开放、想要与上师恋爱,结果又想离开上师而逃的游戏。

(2)和解阶段:

A、你与上师的关系,终于落实而靠得住了。你开始明白,想要亲近上师或想要疏远上师,全是你自己玩的把戏。它与实际情况无关,只是你自己的幻想而已。上师或道友始终在那儿燃烧,始终是生命之火,跟不跟他玩游戏,任由你选。

B、接着,你与道友的关系变得极具创造性——你接受被他压制和被他疏远的情况。他要冷若冰霜,你接受;他要热情如火,你也接受。什么都不能动摇你,你跟他和解了。

(3)蜜月期:

在接受道友所做的一切之后,你开始失去自己的灵感,因为你已完全放下、完全放弃,你觉得自己缩成一粒微尘,微不足道。你开始觉得,唯一存在的世界就是这位道友或上师的世界。这叫“蜜月期”,于此期间一切都被视为上师这位中心人物的一部分,你只是一个毫无用处、微不足道的人,在不断接受这位伟大、迷人的中心人物的喂养。你一觉得虚弱、疲倦或厌烦,就去电影院;只要往那儿一坐,便能得到娱乐、振奋而返老还童。此刻对个人的崇拜是最突出的现象——上师是世上唯一活生生存在的人,你的人生意义全系于上师;你死是为他而死,你活是为他而活,你自己无足轻重。

(4)完全开放阶段:

A、这种跟道友的恋爱无法永久持续;热情早晚会消退,而你也必须面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和自己的心理状态。你开始注意,在上师的个性和人格之外,还有什么使他成为上师。这样一来,“上师无所不在”之理,也成了你的发现之一。一遇到困难,你就听到上师所说的话。这是开始独立,不再以上师为情人而分手的时刻,因为每一状况皆表达法教。

B、你先是对道友放下一切,然后是与他沟通、跟他游戏。如今你已到了完全开放的境界。因开放故,你开始于每一个人生处境皆见上师品性,所有人生处境都让你有机会像跟上师在一起时那样开放,以致一切事物皆可成为上师。

3、如何生起视师如佛的信心?

(1)对上师生起信心的障碍。

自己业及烦恼沉重的缘故,对上师的功德了解不透,内心还会有疑惑,难免会产生一些其他想法,对上师的信心还带有一些不清净成分。

(2)信心不是一蹴而就。

A、在确定“这个人是我的上师”前你要分析、观察。

你有分析的自由,而且你也应该这么做,但是到了某一点,你必须进入下决定的世界,这需要勇气。这是很可怕的,因为分析像是扶手栏杆,它可以支撑你,提供安全感。理智的心将事情合理化,一切都检查过了,所以你感到舒适。但从此处开始,你必须一跃而过。

B、在确定“这个人是我的上师”后你的怀疑依旧会有。

当你终于决定:“好。这个人将是我的上师”时,你的怀疑不会一夕之间就全部消失。虽然你经过了很多分析才做这个决定,并不意味你就完全没有怀疑。然而,现在是你的决定在带头。你甚至可以告诉你的准上师说:“我已经决定要成为你的弟子,但是我偶尔还是会怀疑你。”上师必须能够理解。

C、随时检视自己。

 a、纽舒·隆托的一位弟子帮上师洗衣服,发现上面有大便的物资,他想:“噢!金刚乘也会大便!”但他受过教导,弟子应该视上师为佛,因此马上严斥自己:“我怎么可以认为金刚持也会大便?!”但是,即刻地,他又斥责自己:“我这不是在阿谀奉承吗?”随即,他又再度责骂自己:“阿谀者”只是一个概念,一种畏惧......经过所有这些自我斥责之后,他仍然跟从上师,而且是全心全意的追随,而非盲从。

 b、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喇嘛龙多·丹比尼玛晚年时,行动不太方便,尤其是蹲下以后站起来很困难,因此系腰带时都要留出长长的一截在外面,方便弟子堪布昂琼拉他起来。每次喇嘛龙多要站起来时都说:“我要起来了,拉一下我的尾巴(即腰带)。”有一次,喇嘛龙多去方便,堪布昂琼在外面一直问喇嘛龙多:“现在是否需要拉尾巴?”喇嘛龙多出来的时候说:“这都是由于我平常叫你拉尾巴而形成的习惯,实际上我是你的上师,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对境,这些都是很不敬的词。”也就是说,即便对上师说话不敬,也意味着你的信心已经染污,凭借这样的信心,是不可能得到圆满加持的。


加行思考题/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127课